"暮?生深树,下一句:?"(杜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00:3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8 07:41
题扬州禅智寺
【原文】: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作者】:杜牧
【朝代】:唐
【体裁】:五言律诗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一尤;可"十一尤"通押。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
【背景】: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静寂,和诗人忧弟病、伤前程的黯然心境不无关系。
【赏析】: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就更使人觉得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都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长满青 苔,则行人罕至;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格外的暗,分外的静。
至此,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多少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评析】:
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是十分巧妙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8 07:41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写作背景:
杜牧,出身世家,而且少年得志——即使这样,他也有忧愁,这首《题扬州禅智寺》写的就是愁,隐隐的、淡淡的愁,原因么,是他被免职!
杜牧考取进士后,就任“分司洛阳监察御史”——大致等于洛阳市*长吧,按当时的制度,可以直接给皇帝同志写报告。那年他弟弟杜颐患白内障,在扬州禅智寺(韦小宝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养病,杜牧请了某位著名医师到扬州为弟弟治眼睛,请假时间超过了一百天,按当时的干部制度,请假超过一百天,就地免职!
弟弟生病,自己又被免职,心情总不会好吧?——当官的时候喜欢清静、自由,突然不当官了,清静了、自由了,反而会感到无所适从吧?许多老干部下来后就是如此,何况年青干部呢?所以杜牧着意写了禅智寺的清静。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秋雨过后的蝉鸣是那么清晰,还那么烦人——这是从反面写出静意。而在寂静或不如说寂寞中看着开始显得萧瑟的松树桂树,那又会是什么心情呢?秋风秋雨……不是寂寞、失意的人,谁会注意秋风秋雨呢?
因为人迹罕至,因为清静,所以“青苔满阶砌,”也因为人迹罕至,因为清静,所以“白鸟故迟留。”与青苔为邻、与白鸟为伴,下面没有说出的话是:难道以后就一直这样吗?每天无所事事地看着“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那寂静的傍晚时分,透过浓密的树荫露出来的无力的阳光,难道就是外面的世界吗?不会吧,不是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吗?——是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里不是扬州,东南方向、隐隐约约有歌管缭绕的,那才是“秋涣南岸菊霏霏,急管繁弦对落晖”的扬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8 07:41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8 07:42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的确是这一句
可惜晚了一步
嘿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8 07:43
斜阳下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