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06: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0 02:10
(一)根据形态特征分类
最早对棉花进行分类的是瑞士J.Bauhin(约翰·包兴)、G.Bauhin(葛斯帕特·包兴)兄弟俩(1541—1631)将棉花分为4个种:即G.herbaceum(草棉)、G.arboreum(亚洲棉)、G.brasilianum、Bombaxceibapentandra(木棉),并把这些种归于一个属Xylon。指出这些棉花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是结坚果的木本植物或草本植物。法国J.P.Tounefort(屠涅福特,1700),描述了6个种,比包兴增加了G.barbadense(海岛棉)和G.hirsutum(陆地棉)。但经后人研究,其中Bombax属于木棉科。
瑞士GarlVonLinne(林奈,1753)在《植物种志》一书中第一次确定了棉属(Gossypium),分成了3个种:G.herbaceum、G.barbadense、G.arboreum,后来又增加了G.hirsutum和G.religiosum(宗教棉)2个种。
19世纪中叶,意大利F.Parlatore(帕尔拉托,1866)认为种内存在多样性,总结当时有关棉花类型的全部文献,将棉属分为7个种:G.sandvicenseParl.、G.taitenseParl.和5个栽培类型的林奈氏种。F.Parlatore对棉种的形态性状描述非常细致,并正确地评述了一些普通而重要的形态性状,如铃面的特性(光滑或具凹点),托叶的形状、大小及位置等,简明通俗,具有很大的自然性,得到很多学者和植棉实践家的长期支持。另一位意大利学者A.Todaro(托达罗,1877)把从世界各地收集到的大量棉种材料,种在Palermo(巴罗莫)皇家植物园,进行了活体研究,将棉属分为2个亚属,4个组,54个种。
英国G.Wart(瓦特,1907)出版的《世界野生棉和栽培棉》一书,根据苞叶的联合与分离,花内外蜜腺的有无,以及种子上短绒和纤维的有无等为依据,将棉属归为5个组,29个种,13个亚种。1926—1927年他又作了补充,共描述了41个种及24个变种。
(二)根据染色体数目分类
苏联R.G.Nikolajeva(尼可拉耶娃,1923)和英国H.J.Denham(德汉姆,1924)首次分别准确报道旧*栽培棉的染色体数目(2n=26)和新*栽培棉的染色体数目(2n=52)。苏联G.S.Zaitzev(扎伊采夫,1928)发表了《棉属分类的贡献》一文是棉属分类的重大转折,是以种子有纤维的棉种为研究材料,提出以核染色体数目进行分类,首先将栽培棉分为旧*棉和新*棉两大类,又将每一类分为两个组,旧*棉分成非洲组和亚洲组,新*棉分成中美洲组和南美洲组。
英国S.C.Harland(哈尔兰得)在1932年《棉属遗传学》(The.Genetics.of.Gossypium)一文中,以染色体数目、地理分布及能否相互杂交为重要依据进行分类,将棉属分为11个种。1939年重新发表了他的著作,最后他的棉花分类共18个种。
丹麦A.Skovsted(斯柯夫斯特,1937)研究2n=52的美洲棉染色数目时,发现其中13对染色体较大,另13对染色体较小。其大小分别与亚洲棉和美洲的野生棉相似。从而推论四倍体棉种是前面两者的双二倍体(amphidiploid)种。
(三)根据染色体组分类
美国J.O.Beasley(比斯莱,1940—1942)发现,在同一地区分布的棉种,一般种间杂交可育,且F1在减数*时染色体能高度正常配对。参照不同地理分布、形态学、染色体数目、染色体配对和染色体结构差异,把2n=26中的各个棉种分成A、B、C、D、E5个染色体组,分别代表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和阿拉伯—印度二倍体棉种,并以字母的脚码注号代表同组不同的种,例如草棉和亚洲棉分别以A1和A2表示。此外J.O.Beasley还通过新*四倍体棉种的研究,证实了A.Skovsted的推测,并把四倍体棉种定为AD复合染色体组,奠定了现在棉属分类的基础。
美国L.E.Phillips等(菲利普斯,1966)对原产于非洲东部的野生二倍体长萼棉(G.logicalyx)细胞学的研究认为,长萼棉是一个新的细胞型,把长萼棉单独列为新的F染色体组。美国G.A.Edwards等(爱德华兹,1979)根据染色体核型分析认为大洋洲的野生二倍体种比克氏棉(G.bickii)无随体染色体,与其他的C染色体种显然不同,遂另列G染色体组。美国P.A.Fryxell(弗里赛尔,1978)根据多年的研究,总结了前人有关棉属分类的论述,将棉属分为4个亚属,7个组,39个种。把四倍体棉种定为亚属(Karpas)水平,把大洋洲、非洲、美洲的二倍体棉种分别定为Sturtia、Gossypium和Houzingenia亚属,基本上符合棉属在世界上的地理分布,使棉属分类更趋完善。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棉属又增加了13个种(亚种)。其中Fryxell(1992)在澳大利亚Kimberley(金伯利)地区搜集到林地棉等6个新种。J.M.Stewart等又在该地区搜集到1个叶脉突起的脉似棉。法国J.Schwerndiman在墨西哥搜集到1个种,花梗和花萼光滑*,命名为斯温迪芒氏棉。K.Vollesen(1987)将异常棉分成异常棉和西纳仑氏棉两个种,增加了1个西纳仑氏棉;恢复了布里切特氏棉和贝纳狄尔棉;在索马里搜集到一个种,蒴果大,多毛,命名为佛里逊氏棉;他还在Kew(邱)植物园收藏的标本中发现一个独特的棉属材料,副萼(epicalyx)有裂片,叶片具有锯齿,命名为三叉棉。这13个新种的染色体组均归属于它们分布地区已经确认的染色体组中。
J.M.Stewart(1988)综合当代棉花分类学家和他本人的研究,对棉属作了分类。Fryxell(1992)又进一步修订了棉属分类。共分为4个亚属,8个组,10个亚组,51个种。
棉属分类简表
棉属分类简表(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