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07: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8:04
对于侯这个爵位,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侯是我国古代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侯在周代五等爵中是第二等的存在。一般而言,侯爵为“超品”,即为超过一品之意,只授予皇亲国戚与极少数功臣。就单位领导而言,封侯就不要想了,以此来希望自己官运亨通倒也说得过去。
关于这个解释,很多人会嗤之以鼻:这么直白,太没有内涵了,这不和“马上有钱”一样低俗吗?大笑之余,多半有人会认为这是现代人的“创意”。
其实,并不尽然。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早在清代就出现了“马上封侯”的摆件。摆件为白玉雕材质,由马和猴以及蜂组成。当然,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玉材和技法,而是题材。
在清代,马与猴组合,阐释“马上封侯”的意愿还是很受待见的。不止“马上封侯”的摆件,人们还发现了带有“马上封侯”纹饰的青花瓷盘,同样表达了类似的寓意。
看来,在做官一事上,古今皆然,任何人都不能免俗。不过,我们回溯历史,历史上有很多人真正做到了马上封侯。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早年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后来又效力刘邦。在刘邦集团中,韩信破楚军,平定魏国,攻打楚国,围歼项羽,他人生的大部分几乎都在马上度过。刘邦建国后,韩信因为军功受封淮阴侯。
唐代的大诗人高适,一开始走的读书这条路,但是比较艰难。他从小读书,20岁参加科举,到了45岁才考中进士,不久授封丘县尉。尽管仕途有了起点,但还是在地方上兜兜转转,难有作为。后来,高适辞掉了这个千辛万苦得来的小官,走上了军功报国的路线。这条路他走得比较顺畅。安史之乱时,高适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此后出任地方节度使,开始了讨伐安史叛军的道路。最终,高适因为军功被册封渤海县侯。
晚清名臣曾国藩也是在“马上”为自己谋得封侯的基础。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最终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有了这个基础,曾国藩才有可能在万般阻力之下,后期开始了近代化建设的种种探索。
综合来看,马上封侯并不是简单的一句祝福语,而是需要军功实实在在换来的。当然,时间发展到现在,尤其是在和平时期,与其挖空心思迷信挂画来加官进爵,不如实实在在做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