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07:1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5 23:51
关于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在20世纪70年代初,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性别角色是先赋角色,即性别角色是天生的,个人后天的努力很难将其改变。但是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及“女权主义”思潮的推动,性别角色概念逐渐演变为社会性别概念并不断发展。社会性别理论由三方面构成:一是社会性别差异理论,认为两性之间的差异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可以被改变;二是社会性别角色理论,认为个体应成为自主选择性别角色的主体,个体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适合自己的性别角色;三是社会性别制度理论,认为社会性别将女性建构为屈从于男性的群体,使男性获得优势地位。社会性别理论通常认为,父权社会对男人和女人设置了一整套文化模式、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形成了性别的定轨。该社会中的个体,从出生开始就被不断的培训,以适应这个定轨,直到被社会化为一个合格的、成熟的男人或者女人。社会性别理论提出男女两性的特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塑造的。而个体性别角色的塑造主要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个生态圈中得以完成。 家庭是塑造孩子性别角色的第一个场所,从孩子呱呱坠地起家庭就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会依照自己的性别角色规则,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做出*,孩子的性别不同,父母对其要求也不一样。同样是摔倒,父母会对男孩子说:“我们是男子汉,要坚强,不能轻易哭。”而对女孩子则可能是言语上安慰或者行动上安抚。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到,父母会按照自己的性别角色规则,对男孩与女孩有区别地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压力。当儿童做出与性别相符的行为时,便给予奖励,不符合时,便给予惩罚,从而使儿童形成了性别角色行为。在家庭中,儿童会从父母那里习得“男性特征”或者“女性特征”观念,如男孩子要大度、勇敢,而女孩子则要乖巧、温顺。根据科尔伯格的认知社会化理论可知,儿童在4到6岁时就知道自己是男性或者女性,并且会对同性榜样产生认同。父母最有可能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儿童会通过对同性榜样或者父母行为表现和性格特征进行学习观察和模仿,从而习得性别角色行为。父母是塑造孩子性别角色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习得性别角色的最初场所。 社会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塑造主要体现为社会性别文化对男女两性的影响。社会性别文化经过历代的积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男女两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自古以来,我国社会中就存在着“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封建社会,女性受到“三从四德”的束缚,贤良淑德、体贴、顺从被认为是女性的特质,独立自主、大男子主义、自由自在则是男性的特质。进入现代社会后,女性逐渐从家庭空间内解放出来,参与不少社会活动,但“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依然存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多数人认为女性只要扮演好“贤内助”的角色就好。“女强人”不被人们看好,即便女性的能力再强,到一定年纪可能都要退居二线,为家庭做出更多的贡献。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仍然发挥着作用,“主动、创造、征服”仍然是男性的特质,“被动、接受、服从”是女性的特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5 23:51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存在虽说有利于男女两性各司其职,促使社会有序地发展,但是男女性别角色差异也会产生一些问题。首先,男女性别角色差异会影响到个体的专业选择和就业选择。由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大多数人普遍认为男生的逻辑思维强、推理能力强,理科的学习优势比女生大;而女生通常会被认为想象力丰富、情感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文科的学习优势比男生大。这就使得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普遍期望是男生读理工科类的院校,而女生则读文科类院校。在就业方面,人们普遍认为男生“闯劲大”、“有责任心”、“理性”等,而女生则是“感性”、“生活情绪易带到工作中来”、“家务劳动者”等。对两性的看法不同自然期望不同,这会影响到女性的求职动力,使其职业目标和职业期望值都低于男性。其次,男女性别角色差异会加剧男女性别不平等现象。在用人单位看来不论是女性的身体素质还是能力素质都不如男性,由于这些刻板印象,大多数用人单位倾向于招聘男性,很多单位在招聘时甚至只限男生,造成“宁招武大郎,不招穆桂英”的招聘形势。据武毅英的调查研究显示男女两性的就业竞争力并无显著差异,然而女性在应聘时比男生更难获得就业面试机会,并且在同等就业竞争力的前提下,女性的就业质量也低于男性。最后,性别角色差异会无形中增大男性的压力。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值高就会无形中对男性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勇敢”、“坚毅”、“刚强”是男性的代名词,他们不能轻易表现出脆弱的一面,否则会被视为“懦夫”、“不堪一击”。但男性也是人,他们不是神,他们也需要享受生活、需要发泄,在脆弱时也需要来自身边人的情感支持。如果社会一味刻板地将重担赋予男性,对男性的要求过高,那男性无可避免在身体和精神上都承受巨大的压力,这不利于男性的身心健康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5 23:52
可能男人跟女人最大的思维差别就是男人勇于冒险,女人稍图安逸。这种思维方式造成男女水平差异(经常冒险会让水平进步更快)类似于森林中的野人跟城市中的居民搏斗,胜负显而易见,当然最强的女棋手也能成为世界最强的棋手之一,比如国象的小波尔加,围棋的芮乃伟。她们最巅峰的时候完全可以和同级别的男棋手抗衡,但这都是孤例,不说现在,就是从漫漫棋史中再找第二个都很难。以围棋为例,世界上的大多数围棋比赛都是不分性别的,但一年几十个冠军(包括国际比赛及中日韩国内比赛),就我印象来说,只有芮乃伟在韩国当客座棋士时拿过两次冠军,其它全部为男子所获得。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世界比赛中,女棋手能进入本赛都是凤毛麟角(一般为32强),几年出不了一个,是可以当成大新闻来报道的。与此相比,芮乃伟曾经打入应氏杯四强的纪录简直强的令人发指。与常人的经验相反,一般人会感觉女棋手的攻击性会比男棋手弱,不擅长计算。实际上,水平到了业5以后,女棋手都是攻杀性,计算力非常强。男棋手可能风格很多变,有擅长收官,有擅长控制大局,有擅长攻杀,女棋手只有一种类型,就是杀杀杀。这种现象很奇怪,我觉得这一定是女棋手的思维方式与男棋手有本质区别,导致女棋手比男棋手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