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价中国近期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2:5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0 01:19
把财政*和货币*放在一起,提出实行双稳健的宏观**,这在中国宏观*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但是“稳健”二字是*用语或*用语,而不是经济学用语。那么,在经济学上什么是稳健的宏观**呢?
财政部*在解释稳健的财政*时说,稳健的财政*也就是经济学中讲的中性的宏观*。至于稳健的货币*,人民银行的行长没有作任何学术的解释。过去在对付上一轮通货紧缩时,用过稳健的货币*,实质上是一种谨慎从松的*,现在经济形势完全变了,所以原先的“稳健货币*”的经济学内涵也要跟着变化。我看同财政*一样,货币*现在实质上也是经济学中的中性*,可以适度从紧,也可以适度从松,依情况而变化,是有松有紧的*。所以,现在的“稳健货币*”也是一种中性的**。
为什么现在两大宏观经济*都要实行中性的或者稳健的*?这与当前经济形势同前几年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关。
我国1992年正式提出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以后,市场经济意义的宏观*逐渐走上历史舞台。
从2003年起,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既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期的全面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紧缩性的宏观*来治理;又不同于前几年经济偏冷和通货紧缩趋势,需要扩张性的宏观**来治理。现在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还在潜在增长率的范围内。我国现时潜在经济增长率估计为9%~10%。实际经济增长率2003年为9.3%,2004年为9.5%。
从经济角度来看,当前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一些部门投资过多的现象,又有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从投资过多方面来说,经过去年加强宏观*,取得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由年初一季度的43%,回落到全年的25.8%,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分行业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得到一定的遏制。今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达24.5%,涨幅比去年12月高出3.2个百分点,而且是在去年同期基数较高(52%)的情况下的增长,所以目前投资增速仍在比较高位运行,并且有局部反弹的现象,煤、电、油、运瓶颈制约仍然很紧张。
从供大于求方面来说,商务部对2005年上半年600种商品供求情况排队,供过于求的商品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3.2%,供求基本平衡的占26.8%,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现在通货紧缩趋势已经淡出,虽然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但严重膨胀趋势尚未形成,尚没有强烈的信号表示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
在宏观经济这一变化形势下,我国实行了六七年的带有扩张性的宏观*不宜简单转变为全面紧缩,只能由上一轮宏观*的“从松”*,转向采用“中性”的*。由“从松”转向“中性”,就要适当收紧。*提出今年要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是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
现在采取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实质上都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宏观经济*。所谓“中性”的宏观经济*,是相对于扩张性*和紧缩性*而言的,是一种有保有压,有紧有缩,上下微调,松紧适度的*。从以前治理通货紧缩时期的适度从松的宏观**向目前的中性*调整,客观上具有从紧的效果,能起到抑制一些部门过快的投资需求,防范由通缩转向通胀趋势的作用。但实行中性*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中性的宏观经济*,实质上是要“双防”,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滋长,又预防通货紧缩趋势的重现。对于一些投资过热的行业,如果不能通过*调整及时控制,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同时,过度投资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因为没有最终消费的支撑,又会引起通货紧缩。通过投资规模适当控制,既能遏制因投资膨胀而导致的投资品价格过度上涨,防止通胀苗头滋长在先,又能抑制过度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防止通缩趋势再现于后,从而实现“双防”的目的。
中性的宏观经济*也是对比较突出的结构问题对症下药。对钢铁、水泥等投资过热的行业从紧,对农业、西部开发、社会事业、生态环保,对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加大支持力度,既坚决控制投资需求扩张,又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上下微调,有松有紧,松紧适度,就能逐步缓解和克服当前比较突出的瓶颈制约和结构问题,延长此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所以中性的宏观**,是把总量调节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结合起来,短期发展与中长期发展结合起来,保证中国经济这艘大船持续平稳较快地航行的*。
这两年的经济运行给我们的感受是,经济增长超过了9%,就会出现某些方面绷得较紧,资源矛盾供应较为突出,煤、电、油、运持续紧张,物价上涨压力也不时地增大。但所幸的是,还没有引起全面的紧张崩盘,消费品以及日用品供需并不紧张,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传导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去,也受到阻碍。尽管如此,近期为了缓解资源供应的压力,尤其是为了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不宜着重数量的增长,而是要下大力着重质量的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把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8%,作为控制经济增长的杠杆,是有道理的。
我再重复一遍,拉长上升的经济增长周期,才是我们这次宏观*的目的,而不是全面的软着陆。现在有些中外研究机构和媒体热衷于宣传我国已经实现了软着陆或正在实现软着陆,其实*、*文件没有一处讲过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的话。这与1997年的情况截然不同。当前国家的宏观*措施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时效。只要我们全面、准确、积极地理解和贯彻*加强宏观*的方针*,就一定能够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因素,使国民经济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0 01:19
http://money.163.com/11/0212/00/6SLEAP3900253B0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