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10:5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4:24
老子小国寡民模式的设想,颇多争议。《老子》一书有多种版本,莫衷一是,所以注解者众说纷纭。过去历史课本,说老子的这一思想消极退步。今者,有的学者反对这种说法,认为是老子大道改革思想中的一个步骤(罗尚贤著《老子通解》)。问题主要是这段话其中有一句“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另一句“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是否指回到“结绳纪事”的状况?如果是,则先前指责老子“连文字都不要”就是指这句话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4:24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优缺点如下:
1、优点
(1)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谴责统治阶级奢靡的生活,反对战争,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应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肯定。
(2)稳定*,有利于休养生息。
2、缺点
(1)否定*上广土众民大国的出现和经济上新的阶级、新的工艺技术及文化知识的产生发展,企图倒退到蒙昧的原始社会去,体现了没落贵族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及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心情。
(2)怀柔*,不利*集权,不利于国家稳定。
扩展资料
“小国寡民”出自《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对“小国寡民”的解释,近代学者一般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理解为实指,即国家小,人民少。河上公则不这么看,其注解说:“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示俭约,不为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这就是说,“小国寡民”不是实指,而是以之为小,以之为寡,实则国大民多。
对“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的解释,所谓“什伯人之器”,异解颇多。河上公将此文分为两句,断句读成“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其注解是:“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贵贱不相犯也”,“器谓农人之器。而不用者,不征召夺民良时也”。认为老子主张统治者要行清静之治,不能扰动百姓。
晋朝时陶渊明写了一篇《桃花源记》,此文显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内容的影响。这是一个美丽的幻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反映了人民摆脱贫困和离乱的愿望。在这一点上,陶渊明和老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国寡民论、
百度百科—道德经·小国寡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4:25
优点:小国寡民论者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谴责统治阶级奢靡的生活,反对战争,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应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肯定。
缺点:“小国寡民论”否定*上广土众民大国的出现和经济上新的阶级、新的工艺技术及文化知识的产生发展,企图倒退到蒙昧的原始社会去,过“甘”食“美”服的安静生活,体现了没落贵族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及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心情。是道家*经济思想保守和消极方面的体现。
扩展资料: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治理土地小,人民少的国家首先要珍视人民,这样有人民不是被用来作奴隶,也不是被武装起来去打仗,这样子的话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
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因为没有人要远走他乡去避难,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生产到多到没有地方要陈放它。因为没人用它去打仗与消耗它。让百姓恢复天真善良的纯朴本性。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
人人恬淡寡欲,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即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狗的叫声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与摩擦。
参考资料:小国寡民论_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4:25
优点:
老子期望建立一个理想国来缓解当时经济制度剧烈转变和*剧烈动荡,诸侯国征战不已,劳动人民痛苦不堪的社会状况。
他所期望建立的理想国许多的特征,在当时来说是非常进步的,甚至还有消极复古的嫌疑,他所向往的社会和远古社会接近,类似于未开化的人类居住的社会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国家组织方面,有国土,但是很小;有人民,但是人民很少,有国君作为主权的象征。
2、行政*方面,没有教化,不实行德育、智育;没有国防,不设置军队;没有外交(人民老死不相往来,无国际问题,所以没有外交);没有刑法,百姓如果作奸自有天来处理;没有税务,国君自给自足,不向人民征收赋税;没有交通,人民安土重迁,不欲远徙;有简陋的手工业,没有商业,国君施行绝巧弃利的*,杜绝了技艺的发展、财货的追求,同时也就阻断了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文字,文字是认为教化的工具,是文化传播的工具,而人为的教化与文化,在理想国中已然被摒弃,所以文字也就无用武之地。
3、人民方面,大都没有知识,头脑单纯,结绳记事;无欲无求,生活简朴诚实真挚,忠厚自然;正道无邪;全部都是小自耕农自给自足,生活富裕安定;安土重迁,不想要到别的地方去;好静勿动,与他人老死不相往来;风俗质朴。
缺点:
老子主张愚民*,反对人为教化,将一切文化的东西视为罪恶的根源的思想非常的偏激,他没有看到文化开启民智的积极方面,只是强调消极的一方,所以在他期望的理想国之中,有浓重的避世之风。在军事*方面,反战的思想。
出自《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拓展资料: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治理土地小,人民少的国家首先要珍视人民,这样有人民不是被用来作奴隶,也不是被武装起来去打仗,这样子的话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因为没有人要远走他乡去避难,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生产到多到没有地方要陈放它。因为没人用它去打仗与消耗它。让百姓恢复天真善良的纯朴本性。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人人恬淡寡欲,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即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狗的叫声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与摩擦。
《道德经》为远古华夏语录体著作。《道德经》第八十章是为小国设计,为小国提供自处的一个方案。但是它更多的是为大国,比如《道德经》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然后接下来有好几章都是为大国。《道德经》不仅谈小国、更多的是谈大国。小国、大国老子都提供了方案。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国寡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4:26
首先,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并不是要复古或倒退,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在追求一种淳朴的民风。正如冯振甫所云:“老氏称上古之治,莫非要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莫动干戈而已。这样,才能遂其所求,至于‘大顺’。若谓在求返于‘小国寡民’之世,又岂其然?”老子追求的小国寡民之世,是风淳太平之世,生活安定,不动干戈。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文明社会,在社会生产大发展的同时,不断的战争,分配的不均也相伴而生,而人类的贪欲、残忍与欺诈等丑恶面也日益滋长。正如老子自己所说的那样:“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而这正是他不想看到的。对于这一点,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曾引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说明:“氏族社会长期延续于正式的阶级社会之前,它确乎有为阶级社会所丧失掉的许多人类的优良制度和个体品德。”老子所向往的正是这样一种美好的制度:没有军队与战争,没有贵族和国王,社会有条有理,大家都平等自由。这虽然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但却是一种美好的向往,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良性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