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2:2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4:57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事母至孝,每逢假日,*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4:58
人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父母孝顺好了,那天下就会太平的多了。可是很不情愿地告诉大家,前些天我知道了一个老妈妈的去世,却会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潸然落泪。因为她是一个有着4个儿子2个女儿的母亲!老伴儿去世的早,她含辛茹苦带大了孩子们,老了确实轮流在孩子们的家里艰难度日,轮来轮去,最后自己孤独的饿死在了一间又破又黑的小屋子里,几天后才被人们发现……呜呼哀哉!这简直是我们人类的悲哀!
清楚记得奶奶讲过的一个故事。只听过一次便终生难忘了。
从前,有一个养了三个女儿的母亲,很年轻就守寡了,但是她丝毫没有放弃过活下去的勇气。很艰难地把孩子们养大了。老了,她感觉自己不久于人世了,便想试探一下她的三个女儿哪一个是真心的疼她,因为她有一件很珍贵的家传之宝金簪,她要亲自交到最孝顺的女儿手里才会走得安心。
她来到了大女儿家里,大女儿家境还算好,但是她却给老妈妈炒了一盘黄豆,老妈妈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但是什么也没有说,勉强吃了几粒儿就离开了大女儿的家。她又来到了二女儿的家里,二女儿给老妈妈炸了一盘花生米来款待老妈妈,老妈妈仍没作声,还是照样吃了几粒儿,就离开了。她又来到了三女儿家里,三女儿家过的最拮据了,但是一看老妈妈来了,二话没说就出门去了,老妈妈心里全凉了,心想这金簪子给谁好呢……正当她犹豫不决时,只见三女儿手里捧着热气腾腾的包子走进来了,让老妈妈快吃,否则她的孩子们回来就要分着吃了,她的的确确不舍得给自己的孩子吃。看到三女儿那长长的发髻忽然没有了,老妈妈泪流满面。
不久老妈妈与世长辞了。
老妈妈走后,村里的识字先生交给老妈妈的孩子们一张字条,上面写着:锅炒豆儿,油炸米儿,金簪留给卖发妮儿。
树欲静而风不息。
子欲养而亲不在。
乃劝为人之子女者。应当及时事亲尽孝。则不致思欲孝养父母。而父母已亡。追忏已晚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4:57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事母至孝,每逢假日,*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4:58
人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父母孝顺好了,那天下就会太平的多了。可是很不情愿地告诉大家,前些天我知道了一个老妈妈的去世,却会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潸然落泪。因为她是一个有着4个儿子2个女儿的母亲!老伴儿去世的早,她含辛茹苦带大了孩子们,老了确实轮流在孩子们的家里艰难度日,轮来轮去,最后自己孤独的饿死在了一间又破又黑的小屋子里,几天后才被人们发现……呜呼哀哉!这简直是我们人类的悲哀!
清楚记得奶奶讲过的一个故事。只听过一次便终生难忘了。
从前,有一个养了三个女儿的母亲,很年轻就守寡了,但是她丝毫没有放弃过活下去的勇气。很艰难地把孩子们养大了。老了,她感觉自己不久于人世了,便想试探一下她的三个女儿哪一个是真心的疼她,因为她有一件很珍贵的家传之宝金簪,她要亲自交到最孝顺的女儿手里才会走得安心。
她来到了大女儿家里,大女儿家境还算好,但是她却给老妈妈炒了一盘黄豆,老妈妈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但是什么也没有说,勉强吃了几粒儿就离开了大女儿的家。她又来到了二女儿的家里,二女儿给老妈妈炸了一盘花生米来款待老妈妈,老妈妈仍没作声,还是照样吃了几粒儿,就离开了。她又来到了三女儿家里,三女儿家过的最拮据了,但是一看老妈妈来了,二话没说就出门去了,老妈妈心里全凉了,心想这金簪子给谁好呢……正当她犹豫不决时,只见三女儿手里捧着热气腾腾的包子走进来了,让老妈妈快吃,否则她的孩子们回来就要分着吃了,她的的确确不舍得给自己的孩子吃。看到三女儿那长长的发髻忽然没有了,老妈妈泪流满面。
不久老妈妈与世长辞了。
老妈妈走后,村里的识字先生交给老妈妈的孩子们一张字条,上面写着:锅炒豆儿,油炸米儿,金簪留给卖发妮儿。
树欲静而风不息。
子欲养而亲不在。
乃劝为人之子女者。应当及时事亲尽孝。则不致思欲孝养父母。而父母已亡。追忏已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