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18: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05:06
有些人认为矛类刃长而*头较短小;有些人认为矛杆偏硬而*杆渐软;还有人认为矛类武器为骑兵所用,*则为步卒装备。这些都有一定根据,但也都有以偏概全之嫌。
实际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和矛是很难彻底区分的,只能大体辨别在不同时期其不同的称呼习惯。譬如在汉代及汉之前,*特指削尖竹、木构成的军事器械,而矛则需有其他材料构成的刃。
▲*
▲矛
但是发展到东汉末期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马槊(丈八骑矛)的影响面太广,导致步兵用矛也跟着叫步槊,使得矛这个称呼越来越少被用到。再加上此时的趋势是马槊多做工精良、造价昂贵,步兵用矛却偏向于缩短矛头、使用单一材料的矛杆来降低成本。
▲马槊
这导致积累到唐代,许多步兵用矛在形制上已经跟马槊拉开了较大差距,更接近古代削木而成的“*”,这一点使得许多人重新将步兵用矛定义为*。但其后因为唐代*类武器的广泛装备,反过来又影响了马槊的名称,使其同样被称呼为马*。
*矛称谓时代变更简表
在唐代,*矛两种称呼曾经有并用并行、难以区别的一个阶段。其后,逐渐用*代替了矛来称呼此类实战兵器,这一点也可以从后世的著作中管窥全豹。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这句话很清楚地解释了当时国家对于御敌的重视,先秦至汉朝时期,战争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主旋律。而战争必备的,除了兵马粮草,还一大重点,那就是武器。
(一)弓箭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弓箭,只是那候技术与工具有限。弓身由竹片或者木片构成,而箭就是削尖的木棍,箭头大多是用兽骨或者磨制石镞。这时候人们使用弓箭,主要是为了猎杀动物。
到了夏商时期,弓箭开始走进战场,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冷兵器。射倒敌军军旗、火烧敌营、传递信号、射杀敌军首领以动摇军心,这些往往都要借助弓箭。
弓箭在古代战争的作用极大,因此神射手常常受到人们的崇拜,有时甚至神化了箭术精湛的弓箭手,后羿射日就是最好的例子。
尽管有些许夸张的成分在,但历史上的神射手也并非都是被神化出来的。
“鞭马飞车虎下山,晋兵一见胆生寒。万人丛里诛名将,一矢成功奏凯还。”春秋时期神箭手养由基,号称“养一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都出自于有关他的典故。(《战国策·西周策》中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弓的射程远、准度高、力度大,但能成为射术较好的人,往往需要天赋异禀,更需要长期训练。因此,人们不断改进技术,弓箭逐渐发展演变成了弩。
简单来说,弩就是一种装有臂和弩机的弓,比弓的射程远、杀伤力更大、命中率更高,而且使用者不需要太长时间的训练,即使是新兵也能很快培养成用弩高手。
据《吴越春秋》记载:“当是时,诸侯相伐,兵刃交错,弓矢之威不能*。琴氏乃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加之以力,然后诸侯可服。”弩在春秋时期就有,只是当时的弩力尚弱,射程并没有很远。
到了西汉时期,弩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西汉汉军步兵因为长期在马背上长大匈奴骑兵交战,不仅改进了射程,还出现用于瞄准的“望山”和装有连射机构的连弩。(《汉书·李陵传》:“发连弩射单于。”)
公元前121年,李广与匈奴作战时,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以大黄弩射杀敌方将领,最终扭转战局。汉弩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几种,十石就是大黄弩,强度最大。据估算,汉朝强弩的射程可达400米。
汉武帝时甚至专门组建以弩手为主的步兵兵团,领将为“强弩将军”。可以说,西汉时期是弓弩发展的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