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和辣姜在疗效上有有什么区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13:3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3:19
生姜相对效果好一点 毕竟是新鲜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3:19
辣椒,又叫番椒、海椒、辣子、辣角、秦椒等,是一种茄科辣椒属植物。辣椒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通常成圆锥形或长圆形,未成熟时呈绿色,成熟后变成鲜红色、*或紫色,以红色最为常见。辣椒的果实因果皮含有辣椒素而有辣味。能增进食欲。辣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一位。
辣椒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把辣椒带回欧洲,并由此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于明代传入中国。清陈淏子之《花镜》有番椒的记载。今中国各地普遍栽培,成为一种大众化蔬菜。
【别名】辣子、辣角、牛角椒、红海椒、海椒、番椒、大椒、辣虎
【来源】茄科辣椒属植物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C. annuum L.],以果实、根和茎枝入药。6~7月果红时采收,晒干。
【性味归经】果:辛、热。
【功能主治】
果:温中散寒,健胃消食。用于胃寒疼痛,胃肠胀气,消化不良;外用治冻疮,风湿痛,腰肌痛。
根:活血消肿。外用治冻疮。
【用法用量】果1~3钱;根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注意】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肺结核以及痔疮或眼部疾病患者忌用。
【备注】
(1)辣椒变种很多,同供药用者尚有:指天椒(长柄椒)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conoides (Mill.) Bailey;簇生椒(朝天椒)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fasciculatum (Sturt.) Bailey;小指椒(象牙辣椒、细长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acuminatum Fingh.;长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longum Bailey。总之,凡果实尖长而辣者可用,形圆而不辣者如灯笼椒(柿子椒)则不入药,青辣椒也不药用。
(2)辣椒有刺激性,若有疮疖、牙痛、痔疮或眼部疾病,不宜食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体形偏瘦冬季少吃辣椒
在天气寒冷的冬季,不少人喜欢吃辣椒抗寒。可传统医学认为,辣椒虽能驱寒、止痢、杀虫、增强食欲、促进消化,但膳食上应当讲究五味(酸、苦、甘、辛、咸)调和,过于偏爱辣味,易造成脏腑阴阳失调,产生疾病。
肺气过盛辣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功能,吃多了容易使肺气过盛,耗伤气阴,导致免疫力降低而罹患感冒,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烘热、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上火”症状。
湿热加重过食辛辣易加重体内湿热,表现为皮肤痤疮、血压升高、痔疮加重和鼻出血等。
因此,属以下情况者尤其要注意在冬季适当减辣:
1.体型偏瘦的人。中医认为,瘦人多属阴虚和热性体质,常表现为咽干、口苦、眼部充血、头重脚轻、烦躁易怒。如果过食辛辣,就会使上述症状加重,导致出血、过敏和炎症。
2.甲亢患者。甲亢患者常常处在高度兴奋状态,过量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可加重症状。
3.肾炎患者不宜食用辣椒。研究证明,在人体代谢过程中,辛辣成分常常要通过肾脏排泄,对肾脏实质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
4.慢性胃肠病、痔疮、皮炎、结核病、慢性气管炎及高血压患者。
辣椒的常见病害:
辣椒青枯病
发病特征:
植株发病时,病株顶部叶片白天枯萎,阴天或早晚恢复,2~3天后叶片保持绿色但全株枯萎。切开病茎,导管呈褐色,将切口浸在水中,从切口处流出白色混浊的菌液。
发病规律:
辣椒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在土温达到20--25℃时,气温达到30--37℃时,土壤含水量达25%以上时发病严重。当大雨骤晴,气温迅速升高,湿度大,蒸腾量大时,病菌活动旺盛,病株增加,为害严重。病菌在土壤酸碱度为6.6时适宜发育。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调整土壤酸碱度,亩施石灰50—100公斤;
(3)实行轮作,防止重茬或连茬;
(4)及时检查,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烧毁,在穴内撒施石灰粉;发病初期可用100—200PPM农用链霉素或春雷霉素一包兑水150市斤淋湿土壤,连续防治3次,灌根每10—15天一次,连续2—3次。
辣椒疫病
发病特征:
在整个生育周期皆可发病,苗期染病,多发生于茎基部,苗期发病,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或猝倒,即苗期猝倒病;有的茎基部呈黑褐色,幼苗枯萎而死;叶片染病,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3厘米,边缘黄绿色,*暗褐色;果实染病始于蒂部,初生暗绿色水浸状斑,迅速变褐软腐,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白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干燥后形成暗褐色条斑,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在土壤中或病组织中越冬,卵孢子借助雨水、灌溉水溅射传播,病菌发育最适温为23-31度,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发生。
防治方法:
(1)若辣椒疫病是土壤传染,防治时必须用农药灌根。
(2)防治的关键时间为6月中、下旬�辣椒开花盛期挂果期 ,一般为浇完头水后1—2天内进行灌根。
(3)有效农药用25%早霜灵或58%早霜灵锰锌,浓度为500倍液灌根,每穴灌0.3—0.4斤效果最好。
辣椒被四川人称为海椒,说明它是从海外传进来的。考据学告诉我们,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都没有辣椒的影子。辣椒是在明末从美洲传入中国的,名曰“番椒”,最初只是作为观赏作物,就像其他生物入侵一样的过程。明《草花谱》记载了“番椒”,最初吃辣椒的中国人都在长江下游,即所谓“下江人”。下江人尝试辣椒之时,四川人尚不知辣椒为何物。有趣的是,辣椒最先从江浙、两广传进来,但是没有在那些地方被充分利用,却在长江上游、西南地区泛滥起来。这也是四川人在饮食上吸取天下之长,不断推陈出新的典型事例。到了清代嘉庆以后,黔、湘、川、赣几省已经“种以为蔬”,“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说明川人吃海椒的历史也就约四百来年。吃花椒可是咱们中国人的老传统了,更是四川人的老传统。距今1600多年晋朝的《华阳国志·蜀志》称:蜀人“尚滋味,好辛香”。花椒原产地是中国,是中国特有的香料,西餐至今还不用它。早在《诗经》中便多处提到“椒”这种东西,《诗经·周颂》中曰:“有椒其馨,胡考之宁”,意思是的花椒香气远闻,能使人们平安长寿。《齐民要术》也有记载。作为中药,花椒用途相当广泛,我国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即有花椒的作用。《本草纲目》说,花椒可“久服头不白,轻身增年”。花椒原野生于秦岭山脉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现分布全国各地。华北、西北南部为主要产地。历史上又称川椒、汉椒、巴椒、秦椒、蜀椒等,您看,有多少种称呼都和四川有关!我大胆推测,明朝末年从外国引进的那种新植物被命名为辣椒、海椒,可能也是参考了川椒之名。胡椒的命名可能也是如此。
生姜
生姜属姜科植物。有嫩生姜与老生姜,做酱菜都用嫩姜,药用以老姜为佳。
性味:
辛、微温
成分:
含有辛辣和芳香成分。辛辣成分为一种芳香性挥发油脂中的"姜油酮"。其中主要为姜油萜、水茴香、樟脑萜、姜酚、桉叶油精、淀粉、粘液等。
功用:
为芳香性辛辣健胃药,有温暖、兴奋、发汗、止呕、解毒等作用,特别对于鱼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药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
[外感风寒,头病发热,或淋雨,寒冷腹离等]: 生姜30克切细,加红糖,以开水冲泡,或煮一沸,趁热饮后,盖被卧床,出汗好愈 (如加葱白效果更佳)。
[支气管哮喘]: 生姜30克切细,捣烂绞汁,同白芥子9克,加烧酒研和如糊,以纱布包裹棉球蘸药糊,擦试肺俞、大椎、膻中3个穴位,每穴擦试10分钟,以局部灼热觉为度。或以纱布二层,剪似棋子大小,沾药液贴于这三个穴位1小时左右,则取去,以不起泡为度。
[食物中毒,如吃鱼鳖中毒引起的腹痛、呕吐、下痢等]: 生姜、紫苏叶各30克,水煎加红糖适量,一日2次分服。
[慢性胃炎、胃痛、呕吐粘液或吐清水] : 生姜、桔子皮各12克,水煎,一日2~3次分服,有止痛止呕之效。
[跌打伤,扭伤,腰肌劳损,腰痛,肢体关节拓,慢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局限性腹膜炎,慢性阑尾炎,腹痛等]: 生姜、芋头等量,芋头削皮切碎,捣烂如泥,生姜捣烂绞汁,同搅拌,再加入适量面粉,搅如糊状,依患部大小摊于布上贴患部(如在冬季宜加温后贴),一日更换2次。此药效果很好,屡获著效。注意此药须临时配,当天使用。我们称之姜芋糊",有人叫"盲糊肠"。据说,贴于急性阑尾炎患部,还能退热,对血象也有改变。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骨结核未溃时]: 多量生姜(或干姜)切碎,加水煮沸,用毛巾浸入其中,绞至半干,趁热烫患部,冷即换,可以两块毛巾交换热熨,至局部发赤为度,一日1次。有坚持持续烫治,因而治愈之例。
[风寒骨离,关节疼痛,患部冷感]: 生姜、葱白等量切细,共捣烂,炒热,以布包之烫敷患处,冷则更换,一日3次。
[误食生半夏或生男星、生野芋、魔芋等发生中毒,口舌发麻时]: 急速嚼食生姜,可缓解。
[老人慢性咳嗽]: 生姜捣汁半匙,怡糖1匙,沸开水冲服,一日2~3次。
【英文名】 RHIZOMA ZINGIBERIS RECENS
【别名】姜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
【制法】生姜: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厚片。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 4~18cm,厚 1~3cm 。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脆,易折断,断面浅*,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用法用量】 3~9g。
【贮藏】置阴凉潮湿处,或埋入湿沙内,防冻。
【备注】
(1)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此外,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2)生姜汁: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性味辛微温。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为三滴至十滴,冲服。
(3)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凉。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4)煨姜:将原只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性味辛温,具有和中止呕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