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17: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22:10
摘要一元一次方程式 --- 方程式的由来 十六世纪,随著各种数学符号的相继出现,特别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创 立了较系统的表示未知量和已知量的符号以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一专门概念出现了,当时拉丁语称它为"aequatio",英文为"equation". 十七世纪前后,欧洲代数首次传进中国,当时译"equation"为"相等式. 由於那时我国古代文化的势力还较强,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未能及时 在我国广泛传播和产生较的影响,因此"代数学"连同"相等式"等这 些学科或概念都只是在极少数人中学习和研究. 十九世纪中叶,近代西方数学再次传入我国.1859年,李善兰和英国 传教士伟烈亚力,将英国数学家德.摩尔根的译出. 李.伟 两人很注重数学名词的正确翻译,他们借用或创设了近四百个数 学的汉译名词,许多至今一直沿用.其中,"equation"的译名就是借 用了我国古代的"方程"一词.这样,"方程"一词首次意为"含有未知 数的等式. 1873年,我国近代早期的又一个西方科学的传播者华蘅芳,与英国传 教士兰雅合译英国渥里斯的,他们则把"equation"译为"方程 式",他们的意思是,"方程"与"方程式"应该区别开来,方程仍指<九章 算术>中的意思,而方程式是指"今有未知数的等式".华.傅的主张在 很长时间裏被广泛采纳.直到1934年,中国数学学会对名词进行一审 查,确定"方程"与"方程式"两者意义相通.在广义上,它们是指一元n次 方程以及由几个方程联立起来的方程组.狭义则专指一元n次方程. 既然"方程"与"方程式"同义,那麼"方程"就显得更为简洁明了了.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23关于方程的历史故事?亲,下午好呀!早在3600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3000年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一直到300多年前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第一个倡议用xy 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式 --- 方程式的由来 十六世纪,随著各种数学符号的相继出现,特别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创 立了较系统的表示未知量和已知量的符号以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一专门概念出现了,当时拉丁语称它为"aequatio",英文为"equation". 十七世纪前后,欧洲代数首次传进中国,当时译"equation"为"相等式. 由於那时我国古代文化的势力还较强,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未能及时 在我国广泛传播和产生较的影响,因此"代数学"连同"相等式"等这 些学科或概念都只是在极少数人中学习和研究. 十九世纪中叶,近代西方数学再次传入我国.1859年,李善兰和英国 传教士伟烈亚力,将英国数学家德.摩尔根的译出. 李.伟 两人很注重数学名词的正确翻译,他们借用或创设了近四百个数 学的汉译名词,许多至今一直沿用.其中,"equation"的译名就是借 用了我国古代的"方程"一词.这样,"方程"一词首次意为"含有未知 数的等式. 1873年,我国近代早期的又一个西方科学的传播者华蘅芳,与英国传 教士兰雅合译英国渥里斯的,他们则把"equation"译为"方程 式",他们的意思是,"方程"与"方程式"应该区别开来,方程仍指<九章 算术>中的意思,而方程式是指"今有未知数的等式".华.傅的主张在 很长时间裏被广泛采纳.直到1934年,中国数学学会对名词进行一审 查,确定"方程"与"方程式"两者意义相通.在广义上,它们是指一元n次 方程以及由几个方程联立起来的方程组.狭义则专指一元n次方程. 既然"方程"与"方程式"同义,那麼"方程"就显得更为简洁明了了.人类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居住在底格里斯河和幼法拉底河的古巴比伦人已经能解一些一元二次方程.而在中国,《九章算术》“勾股”章中就有一题:“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之后的丢番图(古代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古代希腊数学家),赵爽,张遂,杨辉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贡献更大贝祖(Bezout Etienne 1730.3.31~1783.9.27)法国数学家.少年时酷爱数学,主要从事方程论研究.他是最先认识到行列式价值的数学家之一.最早证明了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条件是系数行列式等于零.他在其第一篇论文《几种类型的方程》中用消元法将只含一个未知数的n次方程问题与解联立方程组问题联系起来,提供了某些n次方程的解法.他还用消元法解次数高于1的两个二元方程,并证明了关于方程次数的贝祖定理.1086~1093年,中国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隙积术”和“会圆术”,开始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十一世纪,阿拉伯的阿尔·卡尔希第一次解出了二次方程的根.十一世纪,阿拉伯的卡牙姆完成了一部系统研究三次方程的书《代数学》.十一世纪,埃及的阿尔·海赛姆解决了“海赛姆”问题,即要在圆的平面上两点作两条线相交于圆周上一点,并与在该点的法线成等角.十一世纪中叶,中国宋朝的贾宪在《黄帝九章算术细草》中,创造了开任意高次幂的“增乘开方法”,并列出了二项式定理系数表,这是现代“组合数学”的早期发现.后人所称的“杨辉三角”即指此法.十二世纪,印度的拜斯迦罗著《立刺瓦提》一书,这是东方算术和计算方面的重要著作.1202年,意大利的裴波那契发表《计算之书》,把印度—阿拉伯记数法介绍到西方.1220年,意大利的裴波那契发表《几何学实习》一书,介绍了许多阿拉伯资料中没有的示例.1247年,中国宋朝的秦九韶著《数书九章》共十八卷,推广了“增乘开方法”.书中提出的联立一次同余式的解法,比西方早五百七十余年.1248年,中国宋朝的李治著《测圆海镜》十二卷,这是第一部系统论述“天元术”的著作.1261年,中国宋朝的杨辉著《详解九章算法》,用“垛积术”求出几类高阶等差级数之和.1274年,中国宋朝的杨辉发表《乘除通变本末》,叙述“九归”捷法,介绍了筹算乘除的各种运算法.1280年,元朝《授时历》用招差法编制日月的方位表亲,这里给您发了好多,可以参考一下哈亲,还有什么疑问吗?如果满意的话可以给我一个赞哦!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