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17: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4:07
科学地对待人的短处和长处,人才是有的,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高明的领导人懂得,得力或不得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键在于使用是否得当。用其所长就得力,用其所短就不得力。用人最忌讳勉为其难。如果硬要下级*不善于干的工作,自然难于获效,久而久之,还会导致上下级关系紧张化。所以,高明的领导人,往往对其下属,采用“扬其所长”的原则。所谓扬其所长原则,就是指在用人行为中,领导者应尽力发掘被使用对象的长处,扬其“长”而抑其“短”。
古人云:“龙有蛇之一鳞,不害其为灵;玉有石之脉,不害其为主。”这说明看人有时不能求全责备。
求全责备还是舍短取长,这关系到能否知人善用。求全责备,人才也被埋没,天下无可用之人;能舍短取长,人人可尽其力,天下无废人。
领导者对人才的求全责备,不仅不能知人,而且会陷害人历史上不少人才之所以蒙冤,都是由于君主喜欢追究小过。苏东坡因对朝政有意见而写几首讽喻诗,却蒙上“乌台待案”之冤,下半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选拔人才中,苏询主张对真正的“奇杰之才”应“恕其小过”。
看一个人,切忌以自己主观想像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主观意识太强,经常会造成看人的错误与偏差。
从前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他怀疑被隔壁的小孩偷走了。于是,他就暗中观察小孩的行动,不论是言语与动作,或是神态与举止,怎么看都觉得像是偷斧头的人。因为没有证据,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揭发。隔了几天,他在后山找到遗失的斧头,原来是自己弄丢的。从此之后,他再去观察隔壁的小孩,再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
领导者的主观意识,会让他的思维囿于某一局限而不能自拔。
宋真宗比寇准有见识,他反对寇准以区域取人,认为“朝廷取人,惟才是求”。他性情刚烈,奉养勤俭,尤其在培养和推举贤才方面是有贡献的。他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孙道辅等人都出于他的门下。
寇准为人刚直敢谏,是当时名相,而宋真宗并非明君,为何真宗能取贤才,寇准则压抑之?这是因真宗对晏殊无个人成见,就才取才;寇准则不然,他对南方人有偏见,姜盖是北方人,故想压抑晏殊而取姜盖。寇准有主观想像的成见,看人就不可能准确。
禁忌以一时喜恶而主观看人。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就会忽略他的缺点而肯定他的一切;当我们讨厌一个人时,就会忘掉他的优点,单挑他们的弱点而否定他的一切。
韩非子曾讲了一个故事很耐人寻味:卫灵公非常宠爱一个叫弥子瑕的美貌少年。一天夜里,这位少年家中传来他母亲患急病的消息,弥子瑕撒谎说已得到卫灵公的允许,就乘王室的牛车赶回家探望母亲。按理说,随乘国王的车是要被处以刖刑的。但卫灵公知道这事后却说:“冒刖刑之险,赶赴母亲病床前,是好样的。”
有一天,弥子瑕同卫灵公在花园里散步。花园的桃子看上去甜得很。弥子瑕就尝了一日,果真非常好吃。弥子瑕就把咬过的桃子递给卫灵公,卫灵公又大加赞赏说:“有好吃的东西不一个人独吞,而是让给我,真是好样的。”几年过去了,长大了的弥子瑕渐渐失去了少年时代的美貌,卫灵公对他也不那么宠爱了。卫灵公想起过去的事来;“你扯谎,说得到我的允许,乘了我的牛车;另外还让我吃你吃过的桃子,该当何罪?”于是卫灵公处罚了弥子瑕。对同一个人来说,在他爱的时候,即使是触犯了法律这样的大事,那个人也能得到赞赏;一旦这种爱没了,爱就变成了恨,并将其处之以法?
禁忌一时失察信小人。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小人常常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取得上级的宠爱,顺应上级个人的好恶谈论问题,以此谋求个人的超常利益。如果按他们的建议办事,很快获得了利益,但随之而来的是祸害。
汉成帝刘骜登基后,皇太后王政君的众兄弟子侄,或是将军,或是侯爵,他们互相炫耀声色犬马。她的三弟王曼,很早就去世了,没有封侯。王曼的寡妻带着儿子王莽住在宫中。王莽城府极深,深不可测。他态度谦恭,生活俭朴、好学。他侍奉母亲跟寡居的嫂嫂,抚养亡兄的儿子,都十分尽心。他结交有才干之士,彬彬有礼;侍奉叔伯、委屈迁就:大伯父王凤,是年中最高统帅,患病时,王莽日夜在床前侍候,亲自尝药,王风深受感动,临死前,向王政君、刘骜推荐,使王莽擢升为射声校尉,成为北军八大指挥官之一。不久,王莽义被提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随从。
当时,卫尉淳于长,十分受宠,王莽认为,他是自己前途中的障碍,因而在侍奉七叔王根时,攻击淳于长的隐私,后来报告皇太后与汉成帝。成帝认为,王莽首先揭发奸恶,忠心正直,突升他为大司马。
6年后,王莽大权在握,他用雷霆手段,打击政敌;另一方面对三朝元老、宰相孔光必恭必敬:最后,凡是向工莽靠拢的,全部升迁;而冒犯王莽的,一律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