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来说说屈原投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19:3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6 22:48
也论屈原投江为了什么?
于 试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生命给予人只有一次。谁不珍惜生命呢?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死亡。而死亡又分自然死亡和非自然死亡。非自然死亡中之自尽轻生,则是不到万不得已不能为之之事,则是值得一死才了之之事。
屈原投江自尽的原因是什么?
前途无望。国之不存,家之安在?国之不存,人将附焉?秦于西并巴蜀之后,便北取鄢、郢,南夺巫、黔,双向夹攻。秦将白起于顷襄王21年拔郢。襄王东逃而排斥屈原。屈原渡江南行,而至黔。30年蜀守张若占领巫郡、黔中郡,向东挺进。襄王昏聩病危,“变白以为黑,倒上以为下”。屈原东进西回,西回又东流,上下求索,无处栖身。他大声嗟呼,国已破碎,君将成亡国之君,臣将成亡国之臣,欲收回郢都再也无望,自己的报国之志再也无法实现,活着不如一死。他以国家为第一生命,以不能救国为耻。如《离*》所示:“岂余心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寻找精神依靠。自楚王媚秦用佞之始,他就意识到命运舛乖,无以图谋,要另寻出路。这个出路只有离开这个浊世。所以说,他对死早有准备,不以为悲,而以为荣;不以为怯,而以为勇。以哪些楷模为“类”呢?汉朝经史学家刘向在《灵怀》中解释道:“九年之中不吾返兮,思彭咸之水游。惜师延之浮渚兮,赴汩罗以长流。”彭咸,颛顼的后世子孙,楚人祖伯,曾为殷贤大夫,刚正不阿,不从流俗。因多次向君王劝谏改革而遭谗不服,大义凛然,投水而死。师延,商纣王大臣,著名乐师,制作了名曲。商朝灭亡后,不从周朝,抱着他的心爱的琴投濮水而死。屈原自己在《悲回风》的乱辞中写道:
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
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子胥”为伍子胥,是冒死极力劝谏吴王讨伐越国不成功而自杀,被吴王收尸盛以鸱夷而投之于江的。“申徒”为申徒狄,因为多次要求商纣王离开靡靡之音,振兴图治,受纣王贬斥而负石自沉大河的。
这都是一些经天纬地的圣贤,他们的死,才死得其所,与日月同辉,精神永存。如果有一天我走途无路了,我的高洁性格不允许我屈膝变节,那么,我就要像他们一样,和他们站在一起。作者运用了类举法。《怀沙》中咏曰:“知死不可让,愿勿爰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
极度压抑。一个人选择死亡,从医学上讲是患了精神抑郁症,或者说是狂想症,非常想求得解脱。因为在那个时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毕竟很少;同他观点的不多,求生苟且的太多。他从郢都被赶出来西行,洞庭湖、汩罗、汉寿、常德、溆浦;又从溆浦逃亡东上。几十年风雨漂摇,而无知音,“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岂能不伤感?岂能不悲愤?岂能不孤寂?活着真不是滋味呵!人之常情。
没有人和他共鸣,上面不来请他,下面不来找他。他会憋死,于是要发泄,要呐喊,要出世。现在叫做转换一个角度,调动另一种方式,以排遣压抑,不致自己把自己*。这说明还是理智非常清醒的表现。我们可以从诗中看到他上天入地,驾云乘雾,不食人间烟火食,不妨叫作美丽的幻想。如屈原在《远游》中寄托的愉悦:
悲时俗之迫厄兮
愿轻举而远游…
贵真人之休德兮,
美往世之登仙。
顺凯风以从游兮,
至南巢而壹兮。
见王子而宿之兮,
审壹气而和德。
仍羽人而丹丘兮,
留不死之旧乡。
“留不死之旧乡”——永远留在长生不死的远祖故地。可见,他是不会随便和一般人一样去死的。
屈原投江自尽的目的是什么?
屈原自顷襄王21年南渡入湘,至25年前后定居汩罗,到36年之夏五月自沉,前后长达十余年,要自沉早就自沉了,所以,他的生命的自我结束,必须要体现最大的价值
不凡的出生应有不凡的终结,完壁无瑕,仰慕圣贤,与之同列。
“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汩渊自沉而死。”(《离*序》)诗人本是天帝高阳后裔,其太祖叫伯庸。太岁那年的寅年寅月寅日,从天上而降于人世,三寅最吉,是谓上天之子。高阳,即高远的太阳,此即颛顼。颛顼第七世孙即舜,舜当然是太阳的延伸,又名重华,重重的光华。。诗人在《涉江》里,“与重华游兮瑶之圃”。这里,我们看到了他的非凡的出生和高贵的家世以及与神圣并列的希冀,心灵的深处必然积存着他要有非凡的业绩和伟大的归宿。
作为太阳神的子孙,他追求回归清白美丽的天堂,回归光芒四射的舜的身边,与圣贤同列,与正直对话,与高洁共处,是理所当然了。正如《涉江》所言,“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利用神的力量,匡正击佞。
以死殉国,警示世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不难推测,当时解决困境,并非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投降秦国。但是,“楚”字已经化成了血液在他的身上流淌,屈为楚姓之一,身为管“三闾”,丢失了楚的血气,有何面目见先祖?低头作降臣,受其*,决不是他高昂的价值取向所能够妥协的。可以选择隐居。但是,一个彻头彻尾坚持反秦斗争的人,“罪恶深重”,是不可能有安定日子过的,说不定御赐一死。要活就要活得光明正大。可以他国躲灾。孔子周游列国,连鲁国也不眷念。以屈原之才,游说他国,必然受到重用。但是,他毕生视楚如命,忠君爱国,不愿离开本土,而去苟且偷生。想来想去,以死殉国,为最佳选择。他的死,向世人标明:忠君爱国,生死不改其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祖国需要你,人民需要你,忠臣,世界留芳。
屈原死前作了哪些必要做的事?
从楚王流放他起,就想到过会有离开这个世界的一天,“忠而见疑,信而被谤。”他明知大厦将倾不可扶,却还是要扶!这就是“这一个”屈原,标炳青史的赤胆!郢都被秦攻占,襄王东迁,屈原南行。屈原虽被疏远南行,仍然苦谏反秦复郢,襄王了解屈原的忠直,“约黄昏以为期”。屈原深入本土意识强烈的南楚,策动各族人民反秦,结果收复了15座城池。秦得而复失,迁怒于襄王,就派人离间,襄王违约毁“成言”,遭致新组合的部队覆灭。秦趁势全围合歼。襄王死前悔悟不该不听三闾大夫的。
屈原行吟江畔:
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
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
宁溘死以*兮,恐祸殃之有再。
不毕辞以赴湘兮,惜壅君之不识。------见《惜往日》
也就是说,他要把奸佞小人蒙蔽君王的罪恶揭露于天下,让历史公断;申述国破家亡的危害,后人不要重蹈覆辙;告诫领导们要火眼金睛,亲贤臣,远小人。
如果随便一死,“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所以,他静下心来,写诗了。什么形式好呢?所见生老病死楚风巫傩超度有灵,*成仙,且巫语琅琅上口,雅俗共赏。他本巫裔,素喜巫傩,便改造巫风以抒积压之怀。他的惊人之作,《离*》《九章》《九歌》等,不仅传世教人,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而且,立一代诗体,如奇峰兀起,万世效法,是为楚辞。
诗人为什么选择水死?
如前所述,所举之人均是水死,为什么不举其他圣贤为例?这是耐人寻味的。死的形式多样。刀杀不能全尸,到阴间也受磨难,怎么上天?吊死绞索无解,没有活路,怎么成仙?水死才能解脱,然后自由驰骋,畅通无阻。溯上,可上昆仑,楚人发祥之地;顺下,可入东海,面东君,就是面见太阳之神。据说太阳在海底下,慢慢上升。回归太阳的屈原则可以化龙腾云驾雾上天。自古水天相接,成为永恒,圣人不死,超凡脱俗。
大夫忌日为什么选在五月初五?
楚南民间习俗,夏日为陈祓之祭。五月五日为鬼节,凶日。舜帝南巡五月罹病竟崩殂于湖南九疑山,可见不是一般的日子。“五”,正当壮时,壮为寅,寅为虎,虎虎生威,光明与黑暗拼杀之时,正气与*搏斗之期。舜为神,期望天下和煦太平,于是撒播阳光,驱散邪气,杀毒除瘟。是以举世敬仰。
驱散邪气离不开神巫。五与巫,谐音通假。古者,洞庭湖周边地区,二字同音。至今说“五溪”即巫溪,“五吧”即“巫吧”,“五术”即为巫术,“五搞六搞”即为“巫搞鬼搞”。
五月神巫当道除灾。这时,青黄不接,河水泛滥,瘟疫流行。古时人们最害怕的事就是自然灾害,祈求天助。神巫应运[而生,神巫统领生存,执掌祭祀,治疾疗伤。
屈原字灵均。均,指平原。灵,按繁体字作“灵”,从巫,霝声。《说文》认为:“灵,巫也。”证明屈原是生长于江汉平原、巫山一带的人。《大荒西经》云:“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巫是古代的神职人员,是沟通天神与下民的桥梁和使者,经常了解排除人民的疾苦,开导人民如何生活,保存自己。地位是很高的,是人们希望的偶像。楚辞专家冀凡认为,《离*》的主人公灵均,便是一个楚巫的典型,君主灵修便是当时楚国最大的巫长。屈原的祖先在春秋时期任职的莫傲,恐怕与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值得探索与研究。
屈原选择五月初五投江,可以说是,顺应祖先旨意,迎接祖先,回归神灵,趁以大水作法,顺利通畅。进入太阳的故乡,实现涅盘。我的舜帝,我的高阳,屈原回来了,要完成现实中不能完成的使命,驱邪斩谗,保卫家乡。
参考文献:
《冀凡楚辞研究文集》 冀凡 著 水沫文学社2004.5.版
《破解屈原溆浦之谜》 舒新宇著 东方出版社2007.11.版
《八大文明古国》张荣锦著 香港新风出版社2006.2版
《端午文化与屈原精神》刘石林 彭芳《华人论坛》2010.4
作者 于试 学者、作家,《华人论坛》副总编 13047218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