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茸窝形成的限制因子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20:1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9 14:58
(1)营养因子松茸是菌根菌,其营养来自赤松等活树根系,是菌根菌和菌根植物的共生体。菌根植物是松茸窝形成的首要*因子,高密度、生活力强的松树细根是松茸菌根形成和菌丝扩展的基本条件。林龄、林型和立木密度直接影响和制约松茸窝的形成和发育。幼林龄和成林龄的松树细根多密集分布在土壤浅层,有利于松茸孢子着床和松茸窝的形成。壮林龄和老林龄中枯枝落叶多、腐殖质层厚,赤松细根在土壤浅层分布稀少,不利于松茸孢子着床,新生松茸窝难以形成。日本学者Ogawa(1964)对松茸菌的营养特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指出,在碳源方面,松茸菌以利用葡萄糖、果糖、甘露糖、麦芽糖、淀粉及果胶等为好;在氮源利用方面,认为松茸对硝态氮的利用较差,不如对铵态氮的利用效果好;在以氨基氮的试验中,除了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和脯氨酸4种氨基酸不能为松茸菌利用外,其余14种均可不同程度地作为松茸菌培养的氮源,其中尤以天门冬酰胺、谷氨酰胺和精氨酸为最好。
松茸菌丝体及子实体的生长必须要有维生素类生长物质的参与,如烟酸、烟酰胺、维生素B1、生长素、叶酸及维生素B2等,对松茸生长有促进作用。(2)理化因子松茸窝的理化因子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pH。由于松茸窝发生在林地土壤之中,森林和土壤对松茸窝的理化因子具有缓冲和调节作用。
温度是对松茸窝作用最大的*因子,主要由地温来体现。松茸菌丝体生长的温度范围为6~28℃,6~12℃生长缓慢,16~20℃生长量较多,23~25℃为生长最适温度。据日本小川真的研究,认为松茸原基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低温刺激,低温刺激的温度范围是19~13℃,19℃为上限。当土壤中菌丝分布层的温度由夏季≥20℃降到19℃以下时开始形成原基,并发育成菇蕾。如果经地温刺激尚未形成原基或形成原基后出现高于到19℃的温度,则难以形成子实体(这称为高温障碍)。子实体发生发育温度12~20℃,最适为15~19℃。
水分和湿度受降雨影响,菌丝体生长阶段要求月降水均匀,以100~200毫米为最适,并以中、小雨为好。大雨、暴雨对水土保持和菌丝体生长都不利。子实体分化发育要求月降水量100~350毫米,最适150~30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85%左右,土壤含水量20%~25%,光照和通风由林地的郁闭度来体现。松茸与生长林的郁闭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森林郁闭度除了与光照直接有关外还与林内空气湿度以及通风条件有关。松茸通常要求森林郁闭度在0.6左右,但各地由于气候条件、风力以及光照时数等的不同,最适郁闭度也有不同。如我国东北地区的松茸发生林地的郁闭度为0.6~0.7;川西地区松茸生长林的郁闭度也为0.6~0.7;云南楚雄地区松茸林的郁闭度仅为0.5~0.7;而甘肃陇南地区松茸林郁闭度则为0.7~0.8。尽管各地的森林郁闭度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森林郁闭度太大对松茸生长不利。光照和通风对松茸菌丝体生长和菌根形成影响甚小,但对子实体出土后影响较大,光强风大子实体色深体小,质量下降。
松茸窝的土壤酸碱度主要受成土母质、林型、地形的影响,形成松茸窝的土壤pH为4.5~5.5。松茸窝的各种*因子因地域不同有一定差异,各因子之间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在特定条件下,某因子可能成为关键因子。(3)土壤微生物调查松茸未发生地的土壤微生物群,出现大量的细菌、放线菌、丝状菌等微生物,但生长松茸菌丝体地方则成为单纯的微生物群。在活性菌根带的地方微生物被排除、减少或消失,出现了特异现象。但在松茸菌丝体内外分布有一种絮状菌——被孢霉,特别在活性菌根带部位很多。在菌丝体附近的废地开始恢复时又可检出细菌、放线菌、丝状菌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