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3:0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05:27
一、节气由来
1、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它在上古时代(或远古)已订立。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2、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
3、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4、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
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节气习俗
1、立春
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立春古称正月节、立春节、岁首、岁旦等。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古时候立春要贴“宜春”春贴,辞旧布新、迎春祈福,祭春神、祭太岁。
2、雨水
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农民历书说:“ 门 指 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 冰雪皆散而为水。” 雨水过后,开始植树。
3、惊蛰
惊蛰象征气温上升, 天气变暖, 地下蛰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 蠕动。 有“雨水早,春分迟 惊蛰育苗正适时”, “惊蛰不过不下种” 之农谚。是日,闻雷兆年景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4、春分
春分,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
在春分那一天,有“竖蛋”的民间习俗。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仍尚难考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05:28
24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根据太阳视运行轨道的变化,将一年划分为24个等长时间段的方法。这些节气反映了不同季节的特征和气候变化。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活动。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05:28
24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气候、农耕等因素,人们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并且给每个节气起了一个名称,作为节日祭祀和民间习俗活动的依据。
24节气的习俗:
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是祭祖的日子,人们会烧纸、安门神、扫墓、祭祀等活动。
春分:春分是立春之后,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的日子,此时要吃春菜饭和青团。
清明节:清明节是传统的祭扫祖先的日子,人们会去祖坟上烧纸、拜祭祖先。
立夏:立夏是进入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要吃黄鳝、蚕豆、马蹄和香椿等食物。
端午节:端午节是较为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日子,此时要吃饺子、面条和冰镇饮料等。
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人们会放烟火、祈福或者在这天结婚。
秋分:秋分是入秋后第一个节气,此时人们要吃柿子、板栗和糯米饭团等。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吃月饼、赏月等。
寒露:寒露是立秋之后的节气,此时人们要吃螃蟹、野菊花和桂花糯米饭等。
重阳节:重阳节是传统的敬老节,人们会登高望远、踏秋赏景,还有吃重阳糕等食品。
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此时要吃饺子、汤圆和糯米饭等。
总之,24节气是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人们通过庆祝这些节气,不仅可以感受到时间的变化和自然的演变,更能体现出中国人民的传统审美和崇尚自然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