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日本经济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7:2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6:59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中*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少,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不仅给了它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而且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日本*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甚至利用产业间谍来获取科技情报资料;同时在50年代实施审批制度,对引进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导,以避免重复引进,节约外汇。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外汇支付能力加强,*在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松。日本引进技术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引进电力、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部门的传统成套设备和技术。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逐渐转向以购买专利为主来引进新兴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又以引进尖端技术为主。为了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改造,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195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45亿美元,1960年就达到近85亿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亿美元,1970年跃升至近382亿美元。资本输出1970年累计达67.9亿美元。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宏观**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也进行巨额投资,60年代*投资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约30%。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 030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7:00
虽然停战后协约国富有阶层在战时被压抑的消费得到释放,美国、法国等发了战争财,或得了赔款的国家进行的设备更新和重建使日本经济在1919年象英国经济一样高涨了一时,但由于前述的欧洲经济未能走向健康复兴,使日本、英国的高涨都是昙花一现。随后,日本从1920年1月开始步入危机;6~7月间,美英等国的经济危机又冲击日本,使之更为严重:1920~1921年工业总产值下降了19.9%,各部门的设备40%~50%被闲置,主要工业产品的价格下降了55%~82%。
日本在战后发生严重经济危机是由其自身经济的不健康引起的。
首先,日本经济的发展长期依赖于国外利润。停战后,前述支撑日本战时经济高涨的利润来源没了(如战争财)或减少了,如美英等又重返亚非市场。而且,日本也开始碰到类似英国殖民地反抗式的问题,即中朝人民已被“盘剥”得不得不反抗了。1919年,朝鲜爆发了要求民族独立的“三?一起义”;同年,中国发起了“五?四运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抵制日货,使本无多大竞争力的日本商品的出口困难重重,日本在中国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从1918年的38.6%降为1925年的28.2%;1925年中国又爆发“五卅运动”,抵制日货;到1929年此比重降为24.9%(宋则行,中卷P100~101)。
由于上述原因,刚停战不久,日本外贸由出超转为入超。从1920年1月起逆差开始增大。1920~1921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出口贸易下降40.3%,导致日本国际收支逆差在1920~1922年间达到3.5亿日元,外汇储备从13亿日元减少到6亿日元。
由于整个20世纪20年代欧洲的经济都不健康,都急需国外利润弥补国内不足,因此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而日本商品又缺乏竞争力,同时也没有新的大武力扩张,因此,即使进入1924~1929年间世界经济稍为稳定的时期,日本入超依然年年存在。1920~1929年贸易入超33亿日元,结果不但把一战间捞取的储备花个精光,而且大举外债。1923~1927年,借入外债达9.1亿日元。
其次,战时的高额利润不但未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目的,而且更趋于追求利润积累资本,使利润率下降更快,不得不越来越严重的依赖从国外掠夺的利润。促使生产目的更趋资本主义化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资本更趋集中垄断;二是资本积累率迅猛上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7:00
http://tieba.baidu.com/f?kz=47513358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6:59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中*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少,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不仅给了它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而且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日本*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甚至利用产业间谍来获取科技情报资料;同时在50年代实施审批制度,对引进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导,以避免重复引进,节约外汇。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外汇支付能力加强,*在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松。日本引进技术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引进电力、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部门的传统成套设备和技术。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逐渐转向以购买专利为主来引进新兴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又以引进尖端技术为主。为了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改造,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195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45亿美元,1960年就达到近85亿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亿美元,1970年跃升至近382亿美元。资本输出1970年累计达67.9亿美元。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宏观**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也进行巨额投资,60年代*投资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约30%。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 030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7:00
虽然停战后协约国富有阶层在战时被压抑的消费得到释放,美国、法国等发了战争财,或得了赔款的国家进行的设备更新和重建使日本经济在1919年象英国经济一样高涨了一时,但由于前述的欧洲经济未能走向健康复兴,使日本、英国的高涨都是昙花一现。随后,日本从1920年1月开始步入危机;6~7月间,美英等国的经济危机又冲击日本,使之更为严重:1920~1921年工业总产值下降了19.9%,各部门的设备40%~50%被闲置,主要工业产品的价格下降了55%~82%。
日本在战后发生严重经济危机是由其自身经济的不健康引起的。
首先,日本经济的发展长期依赖于国外利润。停战后,前述支撑日本战时经济高涨的利润来源没了(如战争财)或减少了,如美英等又重返亚非市场。而且,日本也开始碰到类似英国殖民地反抗式的问题,即中朝人民已被“盘剥”得不得不反抗了。1919年,朝鲜爆发了要求民族独立的“三?一起义”;同年,中国发起了“五?四运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抵制日货,使本无多大竞争力的日本商品的出口困难重重,日本在中国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从1918年的38.6%降为1925年的28.2%;1925年中国又爆发“五卅运动”,抵制日货;到1929年此比重降为24.9%(宋则行,中卷P100~101)。
由于上述原因,刚停战不久,日本外贸由出超转为入超。从1920年1月起逆差开始增大。1920~1921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出口贸易下降40.3%,导致日本国际收支逆差在1920~1922年间达到3.5亿日元,外汇储备从13亿日元减少到6亿日元。
由于整个20世纪20年代欧洲的经济都不健康,都急需国外利润弥补国内不足,因此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而日本商品又缺乏竞争力,同时也没有新的大武力扩张,因此,即使进入1924~1929年间世界经济稍为稳定的时期,日本入超依然年年存在。1920~1929年贸易入超33亿日元,结果不但把一战间捞取的储备花个精光,而且大举外债。1923~1927年,借入外债达9.1亿日元。
其次,战时的高额利润不但未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目的,而且更趋于追求利润积累资本,使利润率下降更快,不得不越来越严重的依赖从国外掠夺的利润。促使生产目的更趋资本主义化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资本更趋集中垄断;二是资本积累率迅猛上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7:00
http://tieba.baidu.com/f?kz=47513358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6:59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中*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少,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不仅给了它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而且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日本*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甚至利用产业间谍来获取科技情报资料;同时在50年代实施审批制度,对引进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导,以避免重复引进,节约外汇。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外汇支付能力加强,*在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松。日本引进技术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引进电力、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部门的传统成套设备和技术。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逐渐转向以购买专利为主来引进新兴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又以引进尖端技术为主。为了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改造,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195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45亿美元,1960年就达到近85亿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亿美元,1970年跃升至近382亿美元。资本输出1970年累计达67.9亿美元。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宏观**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也进行巨额投资,60年代*投资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约30%。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 030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7:00
虽然停战后协约国富有阶层在战时被压抑的消费得到释放,美国、法国等发了战争财,或得了赔款的国家进行的设备更新和重建使日本经济在1919年象英国经济一样高涨了一时,但由于前述的欧洲经济未能走向健康复兴,使日本、英国的高涨都是昙花一现。随后,日本从1920年1月开始步入危机;6~7月间,美英等国的经济危机又冲击日本,使之更为严重:1920~1921年工业总产值下降了19.9%,各部门的设备40%~50%被闲置,主要工业产品的价格下降了55%~82%。
日本在战后发生严重经济危机是由其自身经济的不健康引起的。
首先,日本经济的发展长期依赖于国外利润。停战后,前述支撑日本战时经济高涨的利润来源没了(如战争财)或减少了,如美英等又重返亚非市场。而且,日本也开始碰到类似英国殖民地反抗式的问题,即中朝人民已被“盘剥”得不得不反抗了。1919年,朝鲜爆发了要求民族独立的“三?一起义”;同年,中国发起了“五?四运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抵制日货,使本无多大竞争力的日本商品的出口困难重重,日本在中国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从1918年的38.6%降为1925年的28.2%;1925年中国又爆发“五卅运动”,抵制日货;到1929年此比重降为24.9%(宋则行,中卷P100~101)。
由于上述原因,刚停战不久,日本外贸由出超转为入超。从1920年1月起逆差开始增大。1920~1921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出口贸易下降40.3%,导致日本国际收支逆差在1920~1922年间达到3.5亿日元,外汇储备从13亿日元减少到6亿日元。
由于整个20世纪20年代欧洲的经济都不健康,都急需国外利润弥补国内不足,因此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而日本商品又缺乏竞争力,同时也没有新的大武力扩张,因此,即使进入1924~1929年间世界经济稍为稳定的时期,日本入超依然年年存在。1920~1929年贸易入超33亿日元,结果不但把一战间捞取的储备花个精光,而且大举外债。1923~1927年,借入外债达9.1亿日元。
其次,战时的高额利润不但未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目的,而且更趋于追求利润积累资本,使利润率下降更快,不得不越来越严重的依赖从国外掠夺的利润。促使生产目的更趋资本主义化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资本更趋集中垄断;二是资本积累率迅猛上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7:00
http://tieba.baidu.com/f?kz=47513358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6:59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中*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少,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不仅给了它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而且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日本*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甚至利用产业间谍来获取科技情报资料;同时在50年代实施审批制度,对引进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导,以避免重复引进,节约外汇。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外汇支付能力加强,*在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松。日本引进技术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引进电力、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部门的传统成套设备和技术。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逐渐转向以购买专利为主来引进新兴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又以引进尖端技术为主。为了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改造,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195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45亿美元,1960年就达到近85亿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亿美元,1970年跃升至近382亿美元。资本输出1970年累计达67.9亿美元。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宏观**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也进行巨额投资,60年代*投资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约30%。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 030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7:00
虽然停战后协约国富有阶层在战时被压抑的消费得到释放,美国、法国等发了战争财,或得了赔款的国家进行的设备更新和重建使日本经济在1919年象英国经济一样高涨了一时,但由于前述的欧洲经济未能走向健康复兴,使日本、英国的高涨都是昙花一现。随后,日本从1920年1月开始步入危机;6~7月间,美英等国的经济危机又冲击日本,使之更为严重:1920~1921年工业总产值下降了19.9%,各部门的设备40%~50%被闲置,主要工业产品的价格下降了55%~82%。
日本在战后发生严重经济危机是由其自身经济的不健康引起的。
首先,日本经济的发展长期依赖于国外利润。停战后,前述支撑日本战时经济高涨的利润来源没了(如战争财)或减少了,如美英等又重返亚非市场。而且,日本也开始碰到类似英国殖民地反抗式的问题,即中朝人民已被“盘剥”得不得不反抗了。1919年,朝鲜爆发了要求民族独立的“三?一起义”;同年,中国发起了“五?四运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抵制日货,使本无多大竞争力的日本商品的出口困难重重,日本在中国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从1918年的38.6%降为1925年的28.2%;1925年中国又爆发“五卅运动”,抵制日货;到1929年此比重降为24.9%(宋则行,中卷P100~101)。
由于上述原因,刚停战不久,日本外贸由出超转为入超。从1920年1月起逆差开始增大。1920~1921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出口贸易下降40.3%,导致日本国际收支逆差在1920~1922年间达到3.5亿日元,外汇储备从13亿日元减少到6亿日元。
由于整个20世纪20年代欧洲的经济都不健康,都急需国外利润弥补国内不足,因此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而日本商品又缺乏竞争力,同时也没有新的大武力扩张,因此,即使进入1924~1929年间世界经济稍为稳定的时期,日本入超依然年年存在。1920~1929年贸易入超33亿日元,结果不但把一战间捞取的储备花个精光,而且大举外债。1923~1927年,借入外债达9.1亿日元。
其次,战时的高额利润不但未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目的,而且更趋于追求利润积累资本,使利润率下降更快,不得不越来越严重的依赖从国外掠夺的利润。促使生产目的更趋资本主义化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资本更趋集中垄断;二是资本积累率迅猛上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7:00
http://tieba.baidu.com/f?kz=47513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