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5:5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6 13:48
我们陈家的先祖伯宣公对于家谱是这么说的:“人的根本源于祖宗,有了祖宗才繁衍出家族,有了家族才能有家谱,所以要排列好辈分,明确好关系,分清楚老幼,尊敬重视列祖列宗”。人既然是从祖宗传下来的,就决不能抛弃祖宗,忘了祖宗的功德,尤其是我们义门陈氏,义气盖世,功劳卓著,名声传遍大江南北,更应该教训子孙,世代传承,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况且家族有族谱,就像国家有史书,府县有县志,不能不重视。族谱虽然只是记载一家一姓的事,却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拿我们义门陈氏来说吧,乃是黄帝的后代,舜帝的子孙,周武王亲自封赏过,武王的伟业,就是在旺公的辅佐下开创的,陈氏家族世代繁衍,贤良的人很多。比方说,帮助周王讨伐商纣,战国时乃是争霸的七雄之一,平定叛乱,安定国家,制定法律秩序,治理国家,秉性孝义之道,弘扬习文风气,匡扶乡俗正气,修研高尚品行,使得君王贤明、臣子得力,写出很多好文章,对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等到先祖旺公时做了官,在江州置办产业,定居于此,子孙兴旺,每年都增长,结果就形成了一个江州城。三百年漫漫过去,人口达到了3900多.白天呢,就有900头牛在耕田,晚上呢,亮起三千盏灯习文弄墨。家里富裕了,考取功名的人也就多了,所以当官的人呢,每代都有增加,这在当时的朝野蔚为壮观。于是就仿照国法创造了家法,一共33条来约束大家的行为,又编纂了12条守则来作为道德标准。后来又创办东佳书院,聘请各处学者,一年四季都有,江南的名*多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皇帝赠给陈家图书,陈家收藏的书籍字帖号称天下第一。天下的名人们都来拜访,一时间热闹非凡,题的诗做的赋都是很有水平的。家族之所以这么兴旺,都是朝廷青睐的结果,历代皇帝大多都赐予旌书表扬陈家。陈家很忠义,皇恩浩荡,当以涌泉相报,为了平定金兵进犯,割了刚刚挂穗的稻子给战马吃,士尹公率领十万将士帮助岳飞保家卫国,兄弟俩都牺牲在阵地上,皇帝命令建造一座九里殿来祭祀。到了旭公当族长的时候,老天很久不下雨,粮食不够吃的,恰好上面请他去做官,他不要全额俸禄,只要一半儿,不愿意为了多挣点粮食而当官。这都是忠义的事,不能不记下来。就像这陈氏家族一会繁荣一会萧条,有时候显达有时候落魄,都是跟当时的时代变迁息息相关。这陈氏族谱,正是一面小小的反光镜,折射出历史的变迁。所以修族谱,既是家族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6 13:48
我们的先祖伯宣公是这样谈论族谱的:“人的根本在于祖先,有祖先才有宗族,有宗族才有族谱,(族谱)是用来昭明世代谱系,叙述宗族派别,分别长幼秩序,宣扬亲缘联系,尊敬祖宗的。”既然人的根本在于祖先,那么就绝对不能抛可祖宗的渊源,忘却祖宗的功德,尤其对于我们义薄云天,功高盖世的忠义门第陈氏,我们的品德四海扬名,文采九洲卓著,更应该告诫子孙,世代传承祖先的光荣传统,继往开来 ,发扬光大。况且宗族有族谱,就像国家有国史,府县有县志,不可以荒废。族谱虽然只是记录了一姓一族的人事,却可以作为国史、地方志的补证材料。拿我们义门陈氏为例,我们是黄帝的后裔,舜帝的血脉,得到过周武的敕封,延续了武帝的伟业、祖先旺公的开创,世代繁衍,贤才辈出。历史上,我们曾帮助周武王伐纣,与战国七雄争霸,平定祸乱,安定邦国,笃行孝道仁义,张扬文彩,匡正乡里风尚,美化德政,在圣君贤臣的统治下,我们世代簪缨风流,以翰墨济世,直到先祖旺公凭借官位置下家产,定居江州,从此人丁兴旺,每年都有增加,竟然形成了一座城市。绵绵三百多年,人口达到了三千九百多。白天则有八百头牛在垄上耕作,夜晚则有三千盏明灯在学堂点亮。到了家族成为庶族之时,考取功名的人也多了起来,因此做官的每朝每代都有增加,一时盛于朝野。于是创立了家国一体的法制,设立了家法三十三条以规范族人的品行,撰写了家范十二则以规整族人的心智。又建立了东佳书院,延请四方学者,无论寒暑都给予相应的资助,江南名士很多都出入于书院中。获得了皇室的赐书,其中收藏书帖号称天下第一。天下名流很多都到这里来拜访过,一时间门庭若市,为书院题诗作赋的都是大家手笔。因此我们家族的兴盛都是因为朝廷的帮助,历代皇室都对我们进行过表扬,以宣传我们的家风。我们的宗族以忠义著称,涌泉以报皇室的恩典,为平定金兵的祸患,割下刚刚灌浆的水稻喂养战马,士尹公率十万将士辅佐岳飞,保卫国家,很多族人都战死了,皇上下旨建九里殿祭祀他们。到了旭公持家的时候,天气久旱,粮食不足,承蒙皇上下诏借贷官粟,恳请只接受一半,不肯全部接受以此谋利。这些都是忠义的事迹,不可以不记载下来。像这样的陈氏家族的盛衰变迁的历史,人事的隐显起落,无不置于时代风云的变幻,历史长河的波涛之中,而这样的一姓一族之谱牒又正是一面面小小的反光镜,或折射出时代的一角,或映照出历史的一方面。所以修立谱牒,既是氏族的根本,也为国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