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什么是绝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5:46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5:47

绝句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杨万里
天边绿锦织云机,全幅青罗作地衣。
.......
(甲)五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五言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乙)七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①。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③。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④。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⑤。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⑥。
···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

现再举两个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郿坞(第二首)

[宋]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上面所引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首联半对半不对,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绝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二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⑴用仄韵;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上文说过,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可以认为古绝。例如:

悯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⑦!

····△

从上面所引的三首绝句中,已经可以看出,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

李坤《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例如:

夜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

三绝句(选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

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③泊,入声。烟,平声。④比,上声。西,平声。⑤恐,上声。天,平声。⑥不,客,入声。何,平声。⑦看,平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5:48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杨万里
天边绿锦织云机,全幅青罗作地衣。
.......
(甲)五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五言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乙)七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①。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③。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④。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⑤。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⑥。
···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

现再举两个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郿坞(第二首)

[宋]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上面所引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首联半对半不对,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绝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二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⑴用仄韵;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上文说过,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可以认为古绝。例如:

悯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⑦!

····△

从上面所引的三首绝句中,已经可以看出,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

李坤《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例如:

夜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

三绝句(选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

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③泊,入声。烟,平声。④比,上声。西,平声。⑤恐,上声。天,平声。⑥不,客,入声。何,平声。⑦看,平声。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626.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5:48

月到中秋分外明——李白中秋诗赏析

月到中秋分外明。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历代多少文人*客为她谱写了锦绣华章。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生平就写过多首中秋诗。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誉《静夜思》为“绝妙古今”。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前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接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为什么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呢?也许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吧!也许是希望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吧!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有气势。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三四句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两句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皎如”两句极写月色之美。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但见”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今人”两句,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今人不见古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诗人从困惑于宇宙之谜,写到人生失意和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显示了孤高出尘的襟怀。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在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李白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大概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珍贵,不能轻易放过。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醉眼向下看来,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这一切似乎都显出一种莫名的凄凉与寂寞,而他觉得能够有它们来陪伴已属不易了,"交欢"一词,显示出诗人对此的知足,的确,美酒使李白忘却人间的烦恼,明月给李白带来心灵的安慰。在这种无人相伴的"交欢"中,诗人终于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时刻,李白还意识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的形态,这个以他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因为他与月亮和身影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独酌,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说"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与无情之物交欢,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嘘,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但是,透过这番在花间月下的独酌与独白,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所以为后人推崇备至,正是因为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旷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乾隆皇帝也是从这一角度对《月下独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

作者抒写他自己孤独寂寞、以酒浇愁的苦闷心情。虽然是个人感情的抒发,但也是和当时现实有关的。 李白参加*活动的时候,唐王朝已开始腐化,是李林甫、杨国忠和皇亲贵宦们当权的黑暗时期。他们纠合党人,排挤异己。李白既“非廊庙器”,又是性格傲慢,当然必为他们所不容。因而在*上始终不得志,从而对现实不满。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李白,既无力改变现实,也看不到其他的前途,因而他感到孤寂和苦恼。本诗通过对月独酌,集中反映了这种思想感情。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开头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中间四句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最后四句描写战士“望归”的愁苦心情。“戍客”“思归”愁肠百结,望着边塞荒凉景色,满面愁容,难以名状。想家中高楼上的妻子、满头白发的亲娘和瘦骨伶仃的儿郎,一定也在这清冷的茫茫月夜里或站立楼头,或折柳门前。他们举目远眺,思念着“我”这个也许永不能生还的征人。此情此景,似乎可以听到他们一声声揪人心肺的惆怅叹息。诗人将战士的思乡、家人的思亲融于广阔苍茫的景色里,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

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5:49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5:50

说简单点 就是指四句话的诗 相对应的 八句话的诗称作律诗
律诗与绝句都有七言与五言之分 这七言五言是由每句话的字数来定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5:47

绝句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杨万里
天边绿锦织云机,全幅青罗作地衣。
.......
(甲)五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五言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乙)七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①。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③。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④。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⑤。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⑥。
···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

现再举两个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郿坞(第二首)

[宋]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上面所引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首联半对半不对,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绝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二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⑴用仄韵;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上文说过,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可以认为古绝。例如:

悯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⑦!

····△

从上面所引的三首绝句中,已经可以看出,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

李坤《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例如:

夜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

三绝句(选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

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③泊,入声。烟,平声。④比,上声。西,平声。⑤恐,上声。天,平声。⑥不,客,入声。何,平声。⑦看,平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5:47

绝句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杨万里
天边绿锦织云机,全幅青罗作地衣。
.......
(甲)五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五言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乙)七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①。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③。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④。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⑤。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⑥。
···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

现再举两个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郿坞(第二首)

[宋]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上面所引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首联半对半不对,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绝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二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⑴用仄韵;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上文说过,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可以认为古绝。例如:

悯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⑦!

····△

从上面所引的三首绝句中,已经可以看出,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

李坤《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例如:

夜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

三绝句(选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

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③泊,入声。烟,平声。④比,上声。西,平声。⑤恐,上声。天,平声。⑥不,客,入声。何,平声。⑦看,平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5:48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杨万里
天边绿锦织云机,全幅青罗作地衣。
.......
(甲)五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五言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乙)七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①。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③。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④。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⑤。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⑥。
···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

现再举两个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郿坞(第二首)

[宋]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上面所引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首联半对半不对,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绝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二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⑴用仄韵;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上文说过,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可以认为古绝。例如:

悯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⑦!

····△

从上面所引的三首绝句中,已经可以看出,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

李坤《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例如:

夜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

三绝句(选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

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③泊,入声。烟,平声。④比,上声。西,平声。⑤恐,上声。天,平声。⑥不,客,入声。何,平声。⑦看,平声。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626.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5:48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杨万里
天边绿锦织云机,全幅青罗作地衣。
.......
(甲)五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五言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乙)七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①。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③。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④。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⑤。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⑥。
···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

现再举两个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郿坞(第二首)

[宋]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上面所引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首联半对半不对,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绝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二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⑴用仄韵;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上文说过,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可以认为古绝。例如:

悯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⑦!

····△

从上面所引的三首绝句中,已经可以看出,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

李坤《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例如:

夜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

三绝句(选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

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③泊,入声。烟,平声。④比,上声。西,平声。⑤恐,上声。天,平声。⑥不,客,入声。何,平声。⑦看,平声。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626.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5:48

月到中秋分外明——李白中秋诗赏析

月到中秋分外明。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历代多少文人*客为她谱写了锦绣华章。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生平就写过多首中秋诗。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誉《静夜思》为“绝妙古今”。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前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接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为什么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呢?也许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吧!也许是希望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吧!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有气势。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三四句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两句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皎如”两句极写月色之美。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但见”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今人”两句,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今人不见古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诗人从困惑于宇宙之谜,写到人生失意和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显示了孤高出尘的襟怀。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在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李白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大概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珍贵,不能轻易放过。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醉眼向下看来,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这一切似乎都显出一种莫名的凄凉与寂寞,而他觉得能够有它们来陪伴已属不易了,"交欢"一词,显示出诗人对此的知足,的确,美酒使李白忘却人间的烦恼,明月给李白带来心灵的安慰。在这种无人相伴的"交欢"中,诗人终于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时刻,李白还意识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的形态,这个以他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因为他与月亮和身影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独酌,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说"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与无情之物交欢,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嘘,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但是,透过这番在花间月下的独酌与独白,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所以为后人推崇备至,正是因为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旷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乾隆皇帝也是从这一角度对《月下独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

作者抒写他自己孤独寂寞、以酒浇愁的苦闷心情。虽然是个人感情的抒发,但也是和当时现实有关的。 李白参加*活动的时候,唐王朝已开始腐化,是李林甫、杨国忠和皇亲贵宦们当权的黑暗时期。他们纠合党人,排挤异己。李白既“非廊庙器”,又是性格傲慢,当然必为他们所不容。因而在*上始终不得志,从而对现实不满。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李白,既无力改变现实,也看不到其他的前途,因而他感到孤寂和苦恼。本诗通过对月独酌,集中反映了这种思想感情。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开头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中间四句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最后四句描写战士“望归”的愁苦心情。“戍客”“思归”愁肠百结,望着边塞荒凉景色,满面愁容,难以名状。想家中高楼上的妻子、满头白发的亲娘和瘦骨伶仃的儿郎,一定也在这清冷的茫茫月夜里或站立楼头,或折柳门前。他们举目远眺,思念着“我”这个也许永不能生还的征人。此情此景,似乎可以听到他们一声声揪人心肺的惆怅叹息。诗人将战士的思乡、家人的思亲融于广阔苍茫的景色里,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

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5:49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5:48

绝句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杨万里
天边绿锦织云机,全幅青罗作地衣。
.......
(甲)五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五言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乙)七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①。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③。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④。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⑤。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⑥。
···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

现再举两个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郿坞(第二首)

[宋]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上面所引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首联半对半不对,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绝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二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⑴用仄韵;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上文说过,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可以认为古绝。例如:

悯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⑦!

····△

从上面所引的三首绝句中,已经可以看出,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

李坤《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例如:

夜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

三绝句(选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

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③泊,入声。烟,平声。④比,上声。西,平声。⑤恐,上声。天,平声。⑥不,客,入声。何,平声。⑦看,平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5:50

说简单点 就是指四句话的诗 相对应的 八句话的诗称作律诗
律诗与绝句都有七言与五言之分 这七言五言是由每句话的字数来定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5:48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杨万里
天边绿锦织云机,全幅青罗作地衣。
.......
(甲)五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五言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乙)七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①。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③。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④。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⑤。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⑥。
···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

现再举两个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郿坞(第二首)

[宋]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上面所引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首联半对半不对,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绝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二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⑴用仄韵;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上文说过,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可以认为古绝。例如:

悯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⑦!

····△

从上面所引的三首绝句中,已经可以看出,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

李坤《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例如:

夜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

三绝句(选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

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③泊,入声。烟,平声。④比,上声。西,平声。⑤恐,上声。天,平声。⑥不,客,入声。何,平声。⑦看,平声。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626.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5:48

月到中秋分外明——李白中秋诗赏析

月到中秋分外明。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历代多少文人*客为她谱写了锦绣华章。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生平就写过多首中秋诗。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誉《静夜思》为“绝妙古今”。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前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接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为什么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呢?也许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吧!也许是希望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吧!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有气势。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三四句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两句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皎如”两句极写月色之美。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但见”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今人”两句,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今人不见古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诗人从困惑于宇宙之谜,写到人生失意和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显示了孤高出尘的襟怀。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在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李白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大概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珍贵,不能轻易放过。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醉眼向下看来,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这一切似乎都显出一种莫名的凄凉与寂寞,而他觉得能够有它们来陪伴已属不易了,"交欢"一词,显示出诗人对此的知足,的确,美酒使李白忘却人间的烦恼,明月给李白带来心灵的安慰。在这种无人相伴的"交欢"中,诗人终于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时刻,李白还意识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的形态,这个以他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因为他与月亮和身影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独酌,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说"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与无情之物交欢,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嘘,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但是,透过这番在花间月下的独酌与独白,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所以为后人推崇备至,正是因为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旷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乾隆皇帝也是从这一角度对《月下独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

作者抒写他自己孤独寂寞、以酒浇愁的苦闷心情。虽然是个人感情的抒发,但也是和当时现实有关的。 李白参加*活动的时候,唐王朝已开始腐化,是李林甫、杨国忠和皇亲贵宦们当权的黑暗时期。他们纠合党人,排挤异己。李白既“非廊庙器”,又是性格傲慢,当然必为他们所不容。因而在*上始终不得志,从而对现实不满。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李白,既无力改变现实,也看不到其他的前途,因而他感到孤寂和苦恼。本诗通过对月独酌,集中反映了这种思想感情。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开头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中间四句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最后四句描写战士“望归”的愁苦心情。“戍客”“思归”愁肠百结,望着边塞荒凉景色,满面愁容,难以名状。想家中高楼上的妻子、满头白发的亲娘和瘦骨伶仃的儿郎,一定也在这清冷的茫茫月夜里或站立楼头,或折柳门前。他们举目远眺,思念着“我”这个也许永不能生还的征人。此情此景,似乎可以听到他们一声声揪人心肺的惆怅叹息。诗人将战士的思乡、家人的思亲融于广阔苍茫的景色里,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

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5:48

月到中秋分外明——李白中秋诗赏析

月到中秋分外明。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历代多少文人*客为她谱写了锦绣华章。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生平就写过多首中秋诗。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誉《静夜思》为“绝妙古今”。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前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接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为什么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呢?也许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吧!也许是希望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吧!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有气势。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三四句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两句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皎如”两句极写月色之美。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但见”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今人”两句,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今人不见古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诗人从困惑于宇宙之谜,写到人生失意和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显示了孤高出尘的襟怀。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在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李白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大概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珍贵,不能轻易放过。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醉眼向下看来,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这一切似乎都显出一种莫名的凄凉与寂寞,而他觉得能够有它们来陪伴已属不易了,"交欢"一词,显示出诗人对此的知足,的确,美酒使李白忘却人间的烦恼,明月给李白带来心灵的安慰。在这种无人相伴的"交欢"中,诗人终于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时刻,李白还意识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的形态,这个以他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因为他与月亮和身影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独酌,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说"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与无情之物交欢,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嘘,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但是,透过这番在花间月下的独酌与独白,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所以为后人推崇备至,正是因为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旷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乾隆皇帝也是从这一角度对《月下独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

作者抒写他自己孤独寂寞、以酒浇愁的苦闷心情。虽然是个人感情的抒发,但也是和当时现实有关的。 李白参加*活动的时候,唐王朝已开始腐化,是李林甫、杨国忠和皇亲贵宦们当权的黑暗时期。他们纠合党人,排挤异己。李白既“非廊庙器”,又是性格傲慢,当然必为他们所不容。因而在*上始终不得志,从而对现实不满。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李白,既无力改变现实,也看不到其他的前途,因而他感到孤寂和苦恼。本诗通过对月独酌,集中反映了这种思想感情。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开头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中间四句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最后四句描写战士“望归”的愁苦心情。“戍客”“思归”愁肠百结,望着边塞荒凉景色,满面愁容,难以名状。想家中高楼上的妻子、满头白发的亲娘和瘦骨伶仃的儿郎,一定也在这清冷的茫茫月夜里或站立楼头,或折柳门前。他们举目远眺,思念着“我”这个也许永不能生还的征人。此情此景,似乎可以听到他们一声声揪人心肺的惆怅叹息。诗人将战士的思乡、家人的思亲融于广阔苍茫的景色里,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

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5:49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5:50

说简单点 就是指四句话的诗 相对应的 八句话的诗称作律诗
律诗与绝句都有七言与五言之分 这七言五言是由每句话的字数来定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5:49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5:50

说简单点 就是指四句话的诗 相对应的 八句话的诗称作律诗
律诗与绝句都有七言与五言之分 这七言五言是由每句话的字数来定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桃李芬芳的近义词是? 请会答正确。 急... 墨西哥很混乱吗 为什么我的OPPOR9手机连接到任何蓝牙设备放歌曲,都没有办法在蓝牙设备... OPPOA9如何连接酷狗与手机蓝牙? 华为荣耀3X 白色畅玩版的声音调至最大声仍很小声 荣耀3x刷机后卸载了一些系统软件,然后就无法开机,一直停留在开机界面... 平安富赢金生年金保险值得买吗?最全产品测评! 收音机音量旋钮音量最大还是小 德生pl_450收音机音量电位器声音惑大惑小,电位器的型号是什么_百度知 ... 浙江金融学院有什么专业 文言文《北暝有鱼》汉语翻译 iphonex充电有反应 不现实充电 电量显示百分之0 伴随一直重启? linux下面怎样给共享的网络文件夹赋予权限 在抖音上添加了一个商家的微信是卖双蛋白月亮饮的,368元,说不满意退款请问这是真的吗,不会是骗子? mos酸奶真的有用吗? 天生皮肤黑我现在已经买月亮饮在用能变白吗? 为什么我用了三盒月亮饮还是没有一点效果?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含义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的财务风险有哪些?需要专业的回答。。。。谢谢 适合写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论文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财务风险分析选哪个公司好 八髎穴怎么刮痧是 从上往下刮吗. 八廖穴对男人的好处 八髎穴如何按摩? 人体悬枢穴,八撩穴在什么地方? 八髎穴是从上到下点还是从下到上点? 八廖穴在哪呀》? 文胸尺码对照表38/40D是什么意思? 八髎是哪条经络的 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包括哪几个环节?各环节的含义是什么 你好,请问BEC P是什么意思啊 道路上的标牌P是什么意思? 中p是什么意思 我买的泰康人寿百分百健康D重疾险,年交3960元,交20年,现在交了2年,不想交了,退保能退多少? 孜然粉和孜然粒那个风味更好 请问CE认证测试报告中的测试结果一栏中P和N分别是什么意思? 我交了二年重疾险共8千8佰元。在泰康人寿。现在想退保。能退多少钱泰康保险全? dpw中p是什么意思 烤肉放孜然吗? <p></p>这个是什么意思啊? 我在泰康保险公司投了重大疾病保险已四年,每年交费8000,想退保。请问怎样计算退回的钱? 为什么登陆不上去啊,显示网络错误 我想知道烧烤撒点什么料?孜然粉的颗粒要大点好,还是成粉状好 vip中p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人人讲上我分享的人数显示在另一个人的号上呢 泰康人寿退保怎么算? PRC技术中dNTP中 d,T,P是什么意思? 我买了泰康汇赢年金分红加意外重疾险。一年交2万2千多,交了4年.现在不想买了.能退回多少钱? 山东蓬莱自驾车旅游,找个离景点近的住宿的地方,最好还能靠近蓬莱海边近的住宿。 p端和m端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