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学诚法师:怎样亲近善知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5:1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5:19

学诚法师《怎样亲近善知识》(节选)
全文网址:http://www.fodizi.net/qt/qita/15623.html
一、认清世间过患,远离恶友恶法
我们今生得到了暇满的人身,遇到了佛法,非常地幸运。学习佛法,第一步就是要认清世间的过患,远离恶友恶法,多亲近善知识、善友。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人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必定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在什么环境当中,就会被熏染成什么样子。尤其现在是交通、通讯都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很密切,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如果我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并远离世间杂染的环境、恶友及恶法,就很容易随波逐流,造恶业、堕恶道,想要学佛进步是很困难的事情。古人说“见贤思齐”,只有通过亲近善知识、善友,努力营造周围的修学环境,学佛才能够上路,并一步一步、一生一生得到增上。
学佛人要远离的,第一个就是充满物质*的环境。对于物质生活的淡泊、少欲知足,这些都是修道必备的、最基本的前提。事实上,一个人如果没有修行的话,内心一定是空虚的,经常会感到无聊、彷徨、无奈、烦躁等等,因为心无所缘嘛!如何打发时间呢?只有借助世俗生活当中种种的娱乐活动来消遣。娱乐活动名目繁多,比如各种的晚会、电影、流行歌曲、卡拉OK、电子游戏等等。
如果很羡慕这些东西,就会去凑这些热闹。这些消遣性的娱乐活动,只是通过感官上的刺激,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如果学佛的人把大量的、非常宝贵的光阴浪费在这上面,那就非常地可惜。这样下去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就远离了三宝、远离了佛法,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暇满人身,势必还会造下许多染污和堕落恶趣的业。
另外,现在这个时代科技发展很快,报刊、杂志、电视、网络、手机等传媒都很发达,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一个人从小到大,一直到老死,都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过日子。不论是居家还是出门,所有这些信息就犹如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熏染我们的耳目。不管是看到还是听到,只要我们的六根跟这些杂染境界接触,第六意识心都会随着这些染慧在转,就会不断与这些世间法相应,这叫做染慧相应。一个人内心里面一直在熏染这些东西,世间法的种子就会越来越多,想要培养出离心难乎其难。因为天天都在熏染这些世间法,怎么能够远离呢?只会越来越贪着这些境界,这样的话,对我们学佛就会构成很大的障碍。如果我们周围的环境都是这样,想不看不听都不行,对于修行、用功就会造成很大的干扰。
如何避免染污环境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呢?首先,要有一定的节制力,如古人讲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在家居士而言,对于这些消遣的工具及娱乐的场所,要有一定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否则你一天学佛修行一个小时、半个小时,或者一个星期来寺院里和大家用功一下,平时都呆在那种环境里面,修行怎么能够修得上去?修行不能停、不能断,一停一断再想相续就很难了。对于出家众而言,这方面的影响会比较小,因为住在寺院里面,环境比较清净,但是在使用手机、网络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正念正知,做该做的事情,不要攀缘杂染的境界。
再者,对出家众来讲,不要时时出门,尤其是不要单独外出,不能夜不归宿,因为这些对修道都是很大的障碍。现在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花样也越来越多,似乎变成白天与黑夜不分,黑白都颠倒了,人的作息、生活都紊乱了,没有了规律性,学修更不可能有规律性。出家众为什么不要时时出门呢?因为到了寺院之外,都是一些杂染的境界,怎么防护自心呢?那个心根本没办法防护。对于在家人,如果夜夜笙歌,那么家庭关系肯定搞不好,就不容易和睦。这些方面对我们闻思修佛法,都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有人喜欢跑出去?原因就是心不安,心不安就想跑一跑、动一动,这样才觉得好过一点。如果连身心都不安稳,还谈什么学修?学修的基础就是身心要稳定。比如在用功的时候,大家就容易发觉到自己的身心非常地不稳定,非常容易躁动。
第二要远离懈怠。懒惰懈怠是修行的一大障碍,只要有一念的懈怠产生,就会退失对善法的希求。在《菩提行经》里面这样描述懈怠的过患:“智者行忍辱,菩提住精进,懈怠远离福,如离于风行。精进力何解?彼要分别说。懈怠不精进,如毒宜自观。贪味于睡眠,谓快乐无事,轮回苦可嫌,而从懈怠生。烦恼之舍宅,懈怠力牵入,已到无常门,云何今不知?精进为自他,此行汝不见,懈怠复睡眠,此如屠肆牛。”(卷第二)
懈怠就是得过且过。今天没有修好,就会想明天好好发心,明天好好修、好好努力;明天又没有修好,那就后天再修嘛;到后天还是没有修好。这样一天一天下去,不知道哪一天才能真正去修行,哪一天才会觉得自己今天修行的成绩还不错。就像一些居士来寺院里打念佛七一样,头一两天身心还没有安稳下来,第二第三第四天身心稍微有些安稳,又会脚痛、腰痛,全身发痛发麻,然后就想回去了,这样修行是很难进步的。修行就像烧开水一样,要一直烧下去,水才会开;也如同挖井一样,要一直不停地挖下去,才有可能挖到水。
社会上有成就的科学家或作家,要做一项研究、写一本书,都要夜以继日、长年累月地不懈努力,这点很重要。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头晒网,肯定是要不得的。应该一以贯之地努力学习,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内心,提高自己的品德,涵养自己的心性,做到身心安稳、行为规范,很有道德风范。搞研究的人,要完成一个项目,都需要潜心钻研。照道理来讲,修行人、学佛人应该比他们更精进,学问、修养也应该更高,而事实上有时候反而很放逸懈怠,其原因就是对佛法的正知见还没有建立起来,对佛法的闻思能力还没有培养起来,也就是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佛法,还弄不清楚。
这样势必会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比如说很容易把佛法的一些名词、道理挂在嘴边,成了顺口溜;或者几个没事干的人凑在一起研讨研讨、吹吹牛,然后就认为自己的佛学水平已经不错了,沾沾自喜,求名求利,忘乎所以,实际上一天到晚都是在自己的烦恼业习中度日,身心得不到自在,对于佛法的文字道理所指的真实内涵并没有体会,在法义上面很难深入。这样不知不觉地,对自己、对佛教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甚至产生负面的影响。为什么自己学得没有进步,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呢?因为我们刚开始学佛、修行的时候,心气都会很高,如果一天两天三天、一年两年三年下来,修得没有味道,就不想修了,对修行这条路就不想走了,这就会给别人造成负面的影响。别人看出家人如法如律,就会跟着学习,但是我们学佛这么差,一点功夫、成就都没有,慢慢地他们对佛法就会退失信心,因为有情的业是会互相影响的。
如何对治懒惰懈怠呢?一方面要思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要思维生命的无常。声闻乘法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为什么首先要谈无常呢?因为如果没有无常观,很多佛法的观念就建立不起来。明代大学士文嘉写的一首《明日歌》,里面就包含了无常的观念:“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天似乎很多,我们总是认为以后的日子用不完。人生一世,看起来很漫长,一年一年,漫漫生死长夜,似乎没有尽头。但是当你真正回想起来,几十年光阴一晃就过去了,不知道生命中剩下的时间还有多少。实际上,一个人真正讲起来就是三天——昨天、今天、明天,三天就是三世。
今天就是昨天的明天,明天就是今天的明天,所以人就会产生这样的概念,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明天的事情,就不想好好用功了,不知道今天要耕耘,今天要努力,今天要发心。因为他把今天当成明天了,所以就把修行的事情一直往后推,反正都推到明天去,都推到以后去。他一直往明天推,往未来推,自己就不用功、不修行、不努力,这是个大错误。还有人讲,如果回想起昨天,自己都很后悔,因为昨天没有学好、没有修好;对今天来讲呢,今天用功又没有用好,今天也很失望。对昨天很后悔,对今天很失望,对明天呢,好像又很有希望,又有自信心。后悔——失望——希望,为什么会有希望呢?他寄希望于明天,仅此而已。
问题是你如果不去努力,明天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如果仅仅把希望寄托在明天,而不知道今天要怎么做,这样的希望等同幻想,这种心是很要不得的。另外,那种对于昨天很后悔的心也是没有用的,世间没有后悔药。对今天失望也是错误的,比如你现在虽然很失望,但是今天还没有过完,起码还剩下几个小时,还是可以用功的!只要能够把握当下,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今天,你就不会失望。如果说你当下不去努力,不去用功,一直说我很失望没有做好,这样一点用场都没有。
所以我们发心、努力、用功是从当下做起,从自己做起,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做的事情马上就要去做,否则就会“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堕”,百年人生有几何,多少人就这么一生虚度了!每个人当然要充满希望,但是不能一直活在等同幻想的希望当中,希望跟我们的发心、努力是相结合的,只有努力才有希望,也只有不懈地努力、发心、精进,才能够实现你的希望。否则,你将一切都寄托于希望,没有付出,仅仅在生活当中长吁短叹,诅咒命运的不公平,这样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出家学佛、发心修行,应该把握当下,把握当下才是对人生苦短、生死无常这个基本原理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要念死无常。
第三个要远离恶友。所谓恶友,不是说面目凶恶、狰狞的就名为恶友,而是能够让我们放逸懈怠、退失道心、生起烦恼、追逐现世欲乐的人,才名为恶友或恶知识。如《佛藏经》说:“何等为恶知识?恶知识者,常好调戏,轻躁无羞,言语散乱,不摄诸根,心不专一,痴如白羊。”(卷上)又如《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说:“佛言,恶知识有四辈: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言恶;三者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兴怨谋。”我们常常会接触到恶友,但是又不晓得危害,不知道应该远离,反而容易跟他们很亲密。如此下去,不知不觉就会造成我们的善业无法增长、恶业不断随顺累积,往往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只有听之任之,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下去。
在很多经典中,佛陀都告诉弟子们要远离恶友,并一再强调恶友的过患。如《正法念处经》说:“于须臾顷,不近恶友,不与言说,不同道行。以何因缘不与同行?一切善业,近恶知识则为妨碍,是故不得与之共语去来同住。何以故?恶知识者,是贪瞋痴之所住处,有智之人应当舍之犹如毒树。”(卷第三十)一切恶法生起的最大助缘就是恶友,只要恶友在你旁边,他不知不觉就会影响你,就象毒树一样。毒树是什么样呢?从树根到枝叶全都是毒,连吹拂毒树的风吹到你身上都会使你中毒,你还完全不觉得,还觉得蛮爽快。
《大般涅槃经》说:“菩萨摩诃萨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心无怖惧,于恶知识生畏惧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等唯坏一身,恶知识者坏无量善身、无量善心。是恶象等唯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者能坏净身及以净心。是恶象等能坏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身。为恶象杀不至三趣,为恶友杀必至三趣。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常当远离诸恶知识。”(卷第二十)
在森林里,只要象群走过去,狮子老虎都会让开,由此可知大象有多厉害!所以当恶象来的时候,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可以说可怕极了,但是菩萨对恶友的畏惧远超过恶象。为什么?因为恶象最多把你的命断送掉,恶友不但把你的命送掉,还把你的净心、善根连根拔除,多么可怕!恶象只能葬送你这一生,而恶友一定把你送到地狱里面去。这一期生命濒死的痛苦不过几个小时,而到地狱里受苦则是无量劫。恶象没办法把你送到恶趣,但恶知识一定把你送到三恶道。
密勒日巴尊者是藏传佛教里一位大修行人,他在教导弟子冈波巴大师关于恶知识、恶友的危害时说:你一定不能同贪瞋痴非常炽盛的人交友,这种贪瞋痴炽盛的人,甚至包括他的影子都会影响你,这种人的心性和他的影子,能够破坏你内心相续的善法。因为恶友内心有很强的无明烦恼的火焰,就犹如房子着火一样,不仅把自己家里边的东西烧掉了,还能够把邻居家也一起烧掉,他的无明烦恼火也会延烧到你身上来。所以,恶知识、恶友会让自他一起堕落三恶道。
刚才我们谈到的恶友,可以将之比喻为魔。魔就是影响、干扰、障碍我们学佛修行的。如何防范恶友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学会判断周围的人是同行善友还是恶友,同行善友我们要结交,恶友就应该远离。比如说某个人脾气性格非常地古怪,心境非常地不稳定,一直引导我们做一些与烦恼相应的事情,那是非常要不得的。区分善友和恶友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引导我们厌离世间,还是引导我们贪著世间;是引导我们走向解脱,还是引导我们轮回生死;是引导我们成佛,还是障碍我们成佛。
在《大乘集菩萨学论》中讲述了菩萨所应远离恶知识的种种形象:“佛告善男子:云何离诸魔事得不坏善?谓此菩萨一切时处,应先远离诸恶知识,亦不对类诣彼方所,论世俗语,亲近利养,供养恭敬,如是多种一切时处悉皆远离。又若微细烦恼能障菩提道者,一切时处亦皆远离,善知如是所对治故。彼经复说恶知识相:谓毁正戒者,此恶知识应当远离;如是毁正见、正行、正命之者,悉皆远离;乐愦闹者,多懈怠者,着生死者,背菩提门者,乐居家眷属者,应当远离如是诸恶知识。善男子,虽乐远离此恶知识,然不于彼发起恶心及损害意,应如是住心。”(卷第四)
对于以上所说的世间种种杂染的环境、恶友及恶法的过患,我们要很认真地思惟,然后进行抉择,在六根六识上面作功夫,不造十恶业,多造十善业。对世间种种的过患特别是恶友要远离,对于种种的善友、善知识、佛菩萨,我们要经常亲近。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总是要与人为伴、跟人接触,那么你接触的是什么人就很重要了。有个经验表明,看你这个人怎么样,就看你周围的人怎么样——你周围的人都是好人,那么你这个人很可能是好人,如果你周围的人不怎么样,那你这个人很可能也不行,正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如《正法念处经》说:“若人近不善,则为不善人,是故应离恶,莫行不善业。随近何等人,数数相亲近,近故同其行,或善或不善。一切人求善,当近于善人,如是能得乐,善则非苦因。近善增功德,近恶增尤苦,功德及恶相,今如是略说。常近于善人,则得善名称,若近不善人,令人速轻贱。常应亲善人,远离于恶友,以近善人故,能舍诸恶业。”(卷第六十一)
二、认识依师胜利,亲近善友知识
在古代有一个“孟母三迁”的典故,孟子的母亲为了培养自己的儿子,曾经三次搬家,就是因为周围的环境中出现了恶友。孟子的母亲为了避免恶友的影响,三次搬迁,寻找好的环境,希望能够亲近到善知识、善友。孔子的母亲也是如此,为了让年少的孔子能够成才,她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带着孔子从家乡陬邑来到鲁国的都城曲阜,为他寻找最好的老师。世间的圣人要得到成就,都要寻访明师,我们学习佛法,就更应该亲近善知识。对于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好处,不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坏处,要多做观察思维,在内心产生决断——学佛一定要亲近、依止善知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在《华严经》中,文殊师利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卷第六十二)
在佛门里的善知识,用现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明师”,在修行的道路上能有一位好的老师给我们指导、帮助,启发我们内在的智慧、慈悲、善法欲,引导我们从凡夫通往佛地,那是非常重要的。如《妙法莲华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卷第七)《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当远离恶知识,当亲近供养善知识。何等是善知识?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为善知识。”(卷第二十七)
因为成佛之路对于一般的学佛者而言是很陌生的,是一条没有经历过的心路历程,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中间会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有一个向导作指引,善知识能够引导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往前走,使我们不会迷路,这是很重要的。否则一个人走,哪怕你手里拿着地图,也不能保证不迷路,也不能保证能一直有信心走下去。如果是一个有修行经验的过来人,那么你看到他,跟着修,信心就容易生起来了,就不会迷路了。所以说地图只能告诉我们大概的轮廓,但是一些很具体的问题,在地图上面是看不清楚的,地图上面没有标明,就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引导。我们不论是出家还是在家学习佛法,都要看佛经,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必须在善知识的引导下,才能够进行有次第的学修,否则大藏经那么多那么厚,如果自学的话,从哪里开始?怎么学呢?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入门的。
明师、善知识就是佛法和我们之间的桥梁,真正要体悟佛法,善知识犹如一条路、一座桥梁,顺着他的指引,能够到达涅槃的彼岸。善知识能够将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论体系与浩瀚无涯的佛典善巧地、深入浅出地、契理契机地对我们进行引导,让我们能够明白人生的*,知道学习佛法的下手处,以及怎样用功。所以很多经典都提到善知识的重要性。
例如在《阿含经·佛说恒水经》中说:“学问不值明师,安知天下有大道乎?”如果做学问没有真正遇到明师,根本就不知道天下有大道。唯一能够被称为“经”的祖师作品——《六祖坛经》也谈到:“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卷一)可见从最早的《阿含经》一直到汉地的《六祖坛经》,都一再说明善知识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善知识,能够将佛法分门别类地对我们进行引导,让我们不会迷失在浩瀚的法海当中,否则,身处其中难免迷失修学的方向。
修学佛法的次第,按照《瑜伽师地论》所述,为“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卷第三十八)首先从善知识那里听闻佛陀的教诲,然后思维佛法的义理,并经过刻苦努力地修行,最终才能够成就。其中第一点就是亲近善知识,从善知识那里听闻佛法。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定要从善知识那里听闻佛法呢?自己看书也可以看得懂啊?事实上没有这么简单。《宗镜录》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卷第二十九)
表面上的文字意思,我们可能看得懂,但是文字所指的修行内涵,却不一定能够体会到,甚至有时连文字的意思都会理解错。有一个笑话讲,一个人学佛了,他自己学,没有人指导。他在家里供佛的时候,从来不会将佛像供在南方。有人问为什么,他回答:你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说明南方没有佛啊!这个笑话听起来好像有些夸张,其实用自己的局限的想法去理解经典的意思,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这叫作随自聪辩。又如,看到经典上讲“不执著”,就常常对人说:你不要执著嘛,这么执著干什么?何必一定要上殿、过堂分秒不差,想几点去就几点去,不要执著嘛。还有人看到“不分别”,就会理解成什么都不用分别了,连善恶因果都不要分别了,一天到晚不思善也不思恶,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已经进入严重的痴相中,自己却不知道。这种人如果只是自己学的话,还不会影响别人,如果拿自己错误的理解和知见引导别人,就不知道会误导多少人啊!
佛法是心法,学佛是心路历程,单单字面的意思要弄明白都不容易,何况文字所指的内涵,单靠自己能体会得到吗?佛法要靠文字来表达,但是,单单文字本身还不是佛法,要通过文字趣入它所指的内涵,才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体会与受用,否则我们只会在文字、名相上打转。有的人学佛多年,只留下一些爱看书、爱讲道理的习惯而已,习气毛病一点都没有改动,原因就在于此。
例如我们看到“茶杯”这个词,心里马上就会现起茶杯的形象,但是当我们看到“无常”的时候,无常的感受却很难在心中现起,现不起无常的感受就发不起精进力,就得不到佛法的受用。只有靠具足教证二量善知识的引导,我们才能够趣入文字义理背后的内涵。内心的体会必须要得到善知识的印证,同时心中的疑惑也必须通过对善知识的请益来得到解决。
我们不妨看一看古德亲近善知识的行谊。被誉为“名王拜首,胜侣摩肩,万古风猷,一人而已”的玄奘大师,在早年亲近了很多善知识听闻、修学佛法,在遇到疑惑不能解决的时候,誓愿西游印度,访师求法。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有如下的记载:“(玄奘大师)既得出家与兄同止,时寺有景法师讲涅槃经,执卷伏膺,遂忘寝食。又学严法师摄大乘论,爱好逾剧,一闻将尽,再览之后无复所遗。众咸惊异,乃令升座覆述,抑扬剖畅,备尽师宗,美问芳声,从兹发矣,时年十三也……又与经子午谷入汉川,遂逢空、景二法师,皆道场之大德,相见悲喜,停月余,从之受学。
仍相与进向成都,诸德既萃,大建法筵,于是更听基、暹摄论、毗昙及震法师迦延,敬惜寸阴,励精无怠,二三年间究通诸部……又到赵州谒深法师学成实论,又入长安止大觉寺,就岳法师学俱舍论,皆一遍而尽其旨,经目而记于心,虽宿学耆年不能出也,至于钩深致远、开微发伏、众所不至、独悟于幽奥者,固非一义焉。时长安有常、辩二大德,解究二乘,行穷三学,为上京法匠,缁素所归,道振神州,声驰海外,负笈之侣从之若云,虽含综众经而偏讲摄大乘论。法师既曾有功吴蜀,自到长安,又随询采,然其所有深致亦一拾斯尽。二德并深嗟赏,谓法师曰:汝可谓释门千里之驹,再*日当在尔躬,恨吾辈老朽恐不见也。自是学徒改观,誉满京邑。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理各擅宗涂,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即今之瑜伽师地论也。”(卷第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5:19

学诚法师《怎样亲近善知识》(节选)
全文网址:http://www.fodizi.net/qt/qita/15623.html
一、认清世间过患,远离恶友恶法
我们今生得到了暇满的人身,遇到了佛法,非常地幸运。学习佛法,第一步就是要认清世间的过患,远离恶友恶法,多亲近善知识、善友。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人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必定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在什么环境当中,就会被熏染成什么样子。尤其现在是交通、通讯都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很密切,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如果我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并远离世间杂染的环境、恶友及恶法,就很容易随波逐流,造恶业、堕恶道,想要学佛进步是很困难的事情。古人说“见贤思齐”,只有通过亲近善知识、善友,努力营造周围的修学环境,学佛才能够上路,并一步一步、一生一生得到增上。
学佛人要远离的,第一个就是充满物质*的环境。对于物质生活的淡泊、少欲知足,这些都是修道必备的、最基本的前提。事实上,一个人如果没有修行的话,内心一定是空虚的,经常会感到无聊、彷徨、无奈、烦躁等等,因为心无所缘嘛!如何打发时间呢?只有借助世俗生活当中种种的娱乐活动来消遣。娱乐活动名目繁多,比如各种的晚会、电影、流行歌曲、卡拉OK、电子游戏等等。
如果很羡慕这些东西,就会去凑这些热闹。这些消遣性的娱乐活动,只是通过感官上的刺激,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如果学佛的人把大量的、非常宝贵的光阴浪费在这上面,那就非常地可惜。这样下去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就远离了三宝、远离了佛法,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暇满人身,势必还会造下许多染污和堕落恶趣的业。
另外,现在这个时代科技发展很快,报刊、杂志、电视、网络、手机等传媒都很发达,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一个人从小到大,一直到老死,都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过日子。不论是居家还是出门,所有这些信息就犹如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熏染我们的耳目。不管是看到还是听到,只要我们的六根跟这些杂染境界接触,第六意识心都会随着这些染慧在转,就会不断与这些世间法相应,这叫做染慧相应。一个人内心里面一直在熏染这些东西,世间法的种子就会越来越多,想要培养出离心难乎其难。因为天天都在熏染这些世间法,怎么能够远离呢?只会越来越贪着这些境界,这样的话,对我们学佛就会构成很大的障碍。如果我们周围的环境都是这样,想不看不听都不行,对于修行、用功就会造成很大的干扰。
如何避免染污环境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呢?首先,要有一定的节制力,如古人讲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在家居士而言,对于这些消遣的工具及娱乐的场所,要有一定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否则你一天学佛修行一个小时、半个小时,或者一个星期来寺院里和大家用功一下,平时都呆在那种环境里面,修行怎么能够修得上去?修行不能停、不能断,一停一断再想相续就很难了。对于出家众而言,这方面的影响会比较小,因为住在寺院里面,环境比较清净,但是在使用手机、网络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正念正知,做该做的事情,不要攀缘杂染的境界。
再者,对出家众来讲,不要时时出门,尤其是不要单独外出,不能夜不归宿,因为这些对修道都是很大的障碍。现在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花样也越来越多,似乎变成白天与黑夜不分,黑白都颠倒了,人的作息、生活都紊乱了,没有了规律性,学修更不可能有规律性。出家众为什么不要时时出门呢?因为到了寺院之外,都是一些杂染的境界,怎么防护自心呢?那个心根本没办法防护。对于在家人,如果夜夜笙歌,那么家庭关系肯定搞不好,就不容易和睦。这些方面对我们闻思修佛法,都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有人喜欢跑出去?原因就是心不安,心不安就想跑一跑、动一动,这样才觉得好过一点。如果连身心都不安稳,还谈什么学修?学修的基础就是身心要稳定。比如在用功的时候,大家就容易发觉到自己的身心非常地不稳定,非常容易躁动。
第二要远离懈怠。懒惰懈怠是修行的一大障碍,只要有一念的懈怠产生,就会退失对善法的希求。在《菩提行经》里面这样描述懈怠的过患:“智者行忍辱,菩提住精进,懈怠远离福,如离于风行。精进力何解?彼要分别说。懈怠不精进,如毒宜自观。贪味于睡眠,谓快乐无事,轮回苦可嫌,而从懈怠生。烦恼之舍宅,懈怠力牵入,已到无常门,云何今不知?精进为自他,此行汝不见,懈怠复睡眠,此如屠肆牛。”(卷第二)
懈怠就是得过且过。今天没有修好,就会想明天好好发心,明天好好修、好好努力;明天又没有修好,那就后天再修嘛;到后天还是没有修好。这样一天一天下去,不知道哪一天才能真正去修行,哪一天才会觉得自己今天修行的成绩还不错。就像一些居士来寺院里打念佛七一样,头一两天身心还没有安稳下来,第二第三第四天身心稍微有些安稳,又会脚痛、腰痛,全身发痛发麻,然后就想回去了,这样修行是很难进步的。修行就像烧开水一样,要一直烧下去,水才会开;也如同挖井一样,要一直不停地挖下去,才有可能挖到水。
社会上有成就的科学家或作家,要做一项研究、写一本书,都要夜以继日、长年累月地不懈努力,这点很重要。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头晒网,肯定是要不得的。应该一以贯之地努力学习,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内心,提高自己的品德,涵养自己的心性,做到身心安稳、行为规范,很有道德风范。搞研究的人,要完成一个项目,都需要潜心钻研。照道理来讲,修行人、学佛人应该比他们更精进,学问、修养也应该更高,而事实上有时候反而很放逸懈怠,其原因就是对佛法的正知见还没有建立起来,对佛法的闻思能力还没有培养起来,也就是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佛法,还弄不清楚。
这样势必会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比如说很容易把佛法的一些名词、道理挂在嘴边,成了顺口溜;或者几个没事干的人凑在一起研讨研讨、吹吹牛,然后就认为自己的佛学水平已经不错了,沾沾自喜,求名求利,忘乎所以,实际上一天到晚都是在自己的烦恼业习中度日,身心得不到自在,对于佛法的文字道理所指的真实内涵并没有体会,在法义上面很难深入。这样不知不觉地,对自己、对佛教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甚至产生负面的影响。为什么自己学得没有进步,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呢?因为我们刚开始学佛、修行的时候,心气都会很高,如果一天两天三天、一年两年三年下来,修得没有味道,就不想修了,对修行这条路就不想走了,这就会给别人造成负面的影响。别人看出家人如法如律,就会跟着学习,但是我们学佛这么差,一点功夫、成就都没有,慢慢地他们对佛法就会退失信心,因为有情的业是会互相影响的。
如何对治懒惰懈怠呢?一方面要思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要思维生命的无常。声闻乘法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为什么首先要谈无常呢?因为如果没有无常观,很多佛法的观念就建立不起来。明代大学士文嘉写的一首《明日歌》,里面就包含了无常的观念:“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天似乎很多,我们总是认为以后的日子用不完。人生一世,看起来很漫长,一年一年,漫漫生死长夜,似乎没有尽头。但是当你真正回想起来,几十年光阴一晃就过去了,不知道生命中剩下的时间还有多少。实际上,一个人真正讲起来就是三天——昨天、今天、明天,三天就是三世。
今天就是昨天的明天,明天就是今天的明天,所以人就会产生这样的概念,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明天的事情,就不想好好用功了,不知道今天要耕耘,今天要努力,今天要发心。因为他把今天当成明天了,所以就把修行的事情一直往后推,反正都推到明天去,都推到以后去。他一直往明天推,往未来推,自己就不用功、不修行、不努力,这是个大错误。还有人讲,如果回想起昨天,自己都很后悔,因为昨天没有学好、没有修好;对今天来讲呢,今天用功又没有用好,今天也很失望。对昨天很后悔,对今天很失望,对明天呢,好像又很有希望,又有自信心。后悔——失望——希望,为什么会有希望呢?他寄希望于明天,仅此而已。
问题是你如果不去努力,明天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如果仅仅把希望寄托在明天,而不知道今天要怎么做,这样的希望等同幻想,这种心是很要不得的。另外,那种对于昨天很后悔的心也是没有用的,世间没有后悔药。对今天失望也是错误的,比如你现在虽然很失望,但是今天还没有过完,起码还剩下几个小时,还是可以用功的!只要能够把握当下,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今天,你就不会失望。如果说你当下不去努力,不去用功,一直说我很失望没有做好,这样一点用场都没有。
所以我们发心、努力、用功是从当下做起,从自己做起,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做的事情马上就要去做,否则就会“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堕”,百年人生有几何,多少人就这么一生虚度了!每个人当然要充满希望,但是不能一直活在等同幻想的希望当中,希望跟我们的发心、努力是相结合的,只有努力才有希望,也只有不懈地努力、发心、精进,才能够实现你的希望。否则,你将一切都寄托于希望,没有付出,仅仅在生活当中长吁短叹,诅咒命运的不公平,这样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出家学佛、发心修行,应该把握当下,把握当下才是对人生苦短、生死无常这个基本原理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要念死无常。
第三个要远离恶友。所谓恶友,不是说面目凶恶、狰狞的就名为恶友,而是能够让我们放逸懈怠、退失道心、生起烦恼、追逐现世欲乐的人,才名为恶友或恶知识。如《佛藏经》说:“何等为恶知识?恶知识者,常好调戏,轻躁无羞,言语散乱,不摄诸根,心不专一,痴如白羊。”(卷上)又如《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说:“佛言,恶知识有四辈: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言恶;三者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兴怨谋。”我们常常会接触到恶友,但是又不晓得危害,不知道应该远离,反而容易跟他们很亲密。如此下去,不知不觉就会造成我们的善业无法增长、恶业不断随顺累积,往往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只有听之任之,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下去。
在很多经典中,佛陀都告诉弟子们要远离恶友,并一再强调恶友的过患。如《正法念处经》说:“于须臾顷,不近恶友,不与言说,不同道行。以何因缘不与同行?一切善业,近恶知识则为妨碍,是故不得与之共语去来同住。何以故?恶知识者,是贪瞋痴之所住处,有智之人应当舍之犹如毒树。”(卷第三十)一切恶法生起的最大助缘就是恶友,只要恶友在你旁边,他不知不觉就会影响你,就象毒树一样。毒树是什么样呢?从树根到枝叶全都是毒,连吹拂毒树的风吹到你身上都会使你中毒,你还完全不觉得,还觉得蛮爽快。
《大般涅槃经》说:“菩萨摩诃萨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心无怖惧,于恶知识生畏惧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等唯坏一身,恶知识者坏无量善身、无量善心。是恶象等唯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者能坏净身及以净心。是恶象等能坏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身。为恶象杀不至三趣,为恶友杀必至三趣。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常当远离诸恶知识。”(卷第二十)
在森林里,只要象群走过去,狮子老虎都会让开,由此可知大象有多厉害!所以当恶象来的时候,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可以说可怕极了,但是菩萨对恶友的畏惧远超过恶象。为什么?因为恶象最多把你的命断送掉,恶友不但把你的命送掉,还把你的净心、善根连根拔除,多么可怕!恶象只能葬送你这一生,而恶友一定把你送到地狱里面去。这一期生命濒死的痛苦不过几个小时,而到地狱里受苦则是无量劫。恶象没办法把你送到恶趣,但恶知识一定把你送到三恶道。
密勒日巴尊者是藏传佛教里一位大修行人,他在教导弟子冈波巴大师关于恶知识、恶友的危害时说:你一定不能同贪瞋痴非常炽盛的人交友,这种贪瞋痴炽盛的人,甚至包括他的影子都会影响你,这种人的心性和他的影子,能够破坏你内心相续的善法。因为恶友内心有很强的无明烦恼的火焰,就犹如房子着火一样,不仅把自己家里边的东西烧掉了,还能够把邻居家也一起烧掉,他的无明烦恼火也会延烧到你身上来。所以,恶知识、恶友会让自他一起堕落三恶道。
刚才我们谈到的恶友,可以将之比喻为魔。魔就是影响、干扰、障碍我们学佛修行的。如何防范恶友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学会判断周围的人是同行善友还是恶友,同行善友我们要结交,恶友就应该远离。比如说某个人脾气性格非常地古怪,心境非常地不稳定,一直引导我们做一些与烦恼相应的事情,那是非常要不得的。区分善友和恶友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引导我们厌离世间,还是引导我们贪著世间;是引导我们走向解脱,还是引导我们轮回生死;是引导我们成佛,还是障碍我们成佛。
在《大乘集菩萨学论》中讲述了菩萨所应远离恶知识的种种形象:“佛告善男子:云何离诸魔事得不坏善?谓此菩萨一切时处,应先远离诸恶知识,亦不对类诣彼方所,论世俗语,亲近利养,供养恭敬,如是多种一切时处悉皆远离。又若微细烦恼能障菩提道者,一切时处亦皆远离,善知如是所对治故。彼经复说恶知识相:谓毁正戒者,此恶知识应当远离;如是毁正见、正行、正命之者,悉皆远离;乐愦闹者,多懈怠者,着生死者,背菩提门者,乐居家眷属者,应当远离如是诸恶知识。善男子,虽乐远离此恶知识,然不于彼发起恶心及损害意,应如是住心。”(卷第四)
对于以上所说的世间种种杂染的环境、恶友及恶法的过患,我们要很认真地思惟,然后进行抉择,在六根六识上面作功夫,不造十恶业,多造十善业。对世间种种的过患特别是恶友要远离,对于种种的善友、善知识、佛菩萨,我们要经常亲近。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总是要与人为伴、跟人接触,那么你接触的是什么人就很重要了。有个经验表明,看你这个人怎么样,就看你周围的人怎么样——你周围的人都是好人,那么你这个人很可能是好人,如果你周围的人不怎么样,那你这个人很可能也不行,正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如《正法念处经》说:“若人近不善,则为不善人,是故应离恶,莫行不善业。随近何等人,数数相亲近,近故同其行,或善或不善。一切人求善,当近于善人,如是能得乐,善则非苦因。近善增功德,近恶增尤苦,功德及恶相,今如是略说。常近于善人,则得善名称,若近不善人,令人速轻贱。常应亲善人,远离于恶友,以近善人故,能舍诸恶业。”(卷第六十一)
二、认识依师胜利,亲近善友知识
在古代有一个“孟母三迁”的典故,孟子的母亲为了培养自己的儿子,曾经三次搬家,就是因为周围的环境中出现了恶友。孟子的母亲为了避免恶友的影响,三次搬迁,寻找好的环境,希望能够亲近到善知识、善友。孔子的母亲也是如此,为了让年少的孔子能够成才,她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带着孔子从家乡陬邑来到鲁国的都城曲阜,为他寻找最好的老师。世间的圣人要得到成就,都要寻访明师,我们学习佛法,就更应该亲近善知识。对于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好处,不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坏处,要多做观察思维,在内心产生决断——学佛一定要亲近、依止善知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在《华严经》中,文殊师利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卷第六十二)
在佛门里的善知识,用现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明师”,在修行的道路上能有一位好的老师给我们指导、帮助,启发我们内在的智慧、慈悲、善法欲,引导我们从凡夫通往佛地,那是非常重要的。如《妙法莲华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卷第七)《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当远离恶知识,当亲近供养善知识。何等是善知识?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为善知识。”(卷第二十七)
因为成佛之路对于一般的学佛者而言是很陌生的,是一条没有经历过的心路历程,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中间会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有一个向导作指引,善知识能够引导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往前走,使我们不会迷路,这是很重要的。否则一个人走,哪怕你手里拿着地图,也不能保证不迷路,也不能保证能一直有信心走下去。如果是一个有修行经验的过来人,那么你看到他,跟着修,信心就容易生起来了,就不会迷路了。所以说地图只能告诉我们大概的轮廓,但是一些很具体的问题,在地图上面是看不清楚的,地图上面没有标明,就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引导。我们不论是出家还是在家学习佛法,都要看佛经,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必须在善知识的引导下,才能够进行有次第的学修,否则大藏经那么多那么厚,如果自学的话,从哪里开始?怎么学呢?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入门的。
明师、善知识就是佛法和我们之间的桥梁,真正要体悟佛法,善知识犹如一条路、一座桥梁,顺着他的指引,能够到达涅槃的彼岸。善知识能够将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论体系与浩瀚无涯的佛典善巧地、深入浅出地、契理契机地对我们进行引导,让我们能够明白人生的*,知道学习佛法的下手处,以及怎样用功。所以很多经典都提到善知识的重要性。
例如在《阿含经·佛说恒水经》中说:“学问不值明师,安知天下有大道乎?”如果做学问没有真正遇到明师,根本就不知道天下有大道。唯一能够被称为“经”的祖师作品——《六祖坛经》也谈到:“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卷一)可见从最早的《阿含经》一直到汉地的《六祖坛经》,都一再说明善知识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善知识,能够将佛法分门别类地对我们进行引导,让我们不会迷失在浩瀚的法海当中,否则,身处其中难免迷失修学的方向。
修学佛法的次第,按照《瑜伽师地论》所述,为“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卷第三十八)首先从善知识那里听闻佛陀的教诲,然后思维佛法的义理,并经过刻苦努力地修行,最终才能够成就。其中第一点就是亲近善知识,从善知识那里听闻佛法。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定要从善知识那里听闻佛法呢?自己看书也可以看得懂啊?事实上没有这么简单。《宗镜录》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卷第二十九)
表面上的文字意思,我们可能看得懂,但是文字所指的修行内涵,却不一定能够体会到,甚至有时连文字的意思都会理解错。有一个笑话讲,一个人学佛了,他自己学,没有人指导。他在家里供佛的时候,从来不会将佛像供在南方。有人问为什么,他回答:你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说明南方没有佛啊!这个笑话听起来好像有些夸张,其实用自己的局限的想法去理解经典的意思,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这叫作随自聪辩。又如,看到经典上讲“不执著”,就常常对人说:你不要执著嘛,这么执著干什么?何必一定要上殿、过堂分秒不差,想几点去就几点去,不要执著嘛。还有人看到“不分别”,就会理解成什么都不用分别了,连善恶因果都不要分别了,一天到晚不思善也不思恶,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已经进入严重的痴相中,自己却不知道。这种人如果只是自己学的话,还不会影响别人,如果拿自己错误的理解和知见引导别人,就不知道会误导多少人啊!
佛法是心法,学佛是心路历程,单单字面的意思要弄明白都不容易,何况文字所指的内涵,单靠自己能体会得到吗?佛法要靠文字来表达,但是,单单文字本身还不是佛法,要通过文字趣入它所指的内涵,才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体会与受用,否则我们只会在文字、名相上打转。有的人学佛多年,只留下一些爱看书、爱讲道理的习惯而已,习气毛病一点都没有改动,原因就在于此。
例如我们看到“茶杯”这个词,心里马上就会现起茶杯的形象,但是当我们看到“无常”的时候,无常的感受却很难在心中现起,现不起无常的感受就发不起精进力,就得不到佛法的受用。只有靠具足教证二量善知识的引导,我们才能够趣入文字义理背后的内涵。内心的体会必须要得到善知识的印证,同时心中的疑惑也必须通过对善知识的请益来得到解决。
我们不妨看一看古德亲近善知识的行谊。被誉为“名王拜首,胜侣摩肩,万古风猷,一人而已”的玄奘大师,在早年亲近了很多善知识听闻、修学佛法,在遇到疑惑不能解决的时候,誓愿西游印度,访师求法。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有如下的记载:“(玄奘大师)既得出家与兄同止,时寺有景法师讲涅槃经,执卷伏膺,遂忘寝食。又学严法师摄大乘论,爱好逾剧,一闻将尽,再览之后无复所遗。众咸惊异,乃令升座覆述,抑扬剖畅,备尽师宗,美问芳声,从兹发矣,时年十三也……又与经子午谷入汉川,遂逢空、景二法师,皆道场之大德,相见悲喜,停月余,从之受学。
仍相与进向成都,诸德既萃,大建法筵,于是更听基、暹摄论、毗昙及震法师迦延,敬惜寸阴,励精无怠,二三年间究通诸部……又到赵州谒深法师学成实论,又入长安止大觉寺,就岳法师学俱舍论,皆一遍而尽其旨,经目而记于心,虽宿学耆年不能出也,至于钩深致远、开微发伏、众所不至、独悟于幽奥者,固非一义焉。时长安有常、辩二大德,解究二乘,行穷三学,为上京法匠,缁素所归,道振神州,声驰海外,负笈之侣从之若云,虽含综众经而偏讲摄大乘论。法师既曾有功吴蜀,自到长安,又随询采,然其所有深致亦一拾斯尽。二德并深嗟赏,谓法师曰:汝可谓释门千里之驹,再*日当在尔躬,恨吾辈老朽恐不见也。自是学徒改观,誉满京邑。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理各擅宗涂,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即今之瑜伽师地论也。”(卷第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5:19

学诚法师《怎样亲近善知识》(节选)
全文网址:http://www.fodizi.net/qt/qita/15623.html
一、认清世间过患,远离恶友恶法
我们今生得到了暇满的人身,遇到了佛法,非常地幸运。学习佛法,第一步就是要认清世间的过患,远离恶友恶法,多亲近善知识、善友。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人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必定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在什么环境当中,就会被熏染成什么样子。尤其现在是交通、通讯都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很密切,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如果我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并远离世间杂染的环境、恶友及恶法,就很容易随波逐流,造恶业、堕恶道,想要学佛进步是很困难的事情。古人说“见贤思齐”,只有通过亲近善知识、善友,努力营造周围的修学环境,学佛才能够上路,并一步一步、一生一生得到增上。
学佛人要远离的,第一个就是充满物质*的环境。对于物质生活的淡泊、少欲知足,这些都是修道必备的、最基本的前提。事实上,一个人如果没有修行的话,内心一定是空虚的,经常会感到无聊、彷徨、无奈、烦躁等等,因为心无所缘嘛!如何打发时间呢?只有借助世俗生活当中种种的娱乐活动来消遣。娱乐活动名目繁多,比如各种的晚会、电影、流行歌曲、卡拉OK、电子游戏等等。
如果很羡慕这些东西,就会去凑这些热闹。这些消遣性的娱乐活动,只是通过感官上的刺激,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如果学佛的人把大量的、非常宝贵的光阴浪费在这上面,那就非常地可惜。这样下去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就远离了三宝、远离了佛法,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暇满人身,势必还会造下许多染污和堕落恶趣的业。
另外,现在这个时代科技发展很快,报刊、杂志、电视、网络、手机等传媒都很发达,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一个人从小到大,一直到老死,都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过日子。不论是居家还是出门,所有这些信息就犹如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熏染我们的耳目。不管是看到还是听到,只要我们的六根跟这些杂染境界接触,第六意识心都会随着这些染慧在转,就会不断与这些世间法相应,这叫做染慧相应。一个人内心里面一直在熏染这些东西,世间法的种子就会越来越多,想要培养出离心难乎其难。因为天天都在熏染这些世间法,怎么能够远离呢?只会越来越贪着这些境界,这样的话,对我们学佛就会构成很大的障碍。如果我们周围的环境都是这样,想不看不听都不行,对于修行、用功就会造成很大的干扰。
如何避免染污环境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呢?首先,要有一定的节制力,如古人讲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在家居士而言,对于这些消遣的工具及娱乐的场所,要有一定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否则你一天学佛修行一个小时、半个小时,或者一个星期来寺院里和大家用功一下,平时都呆在那种环境里面,修行怎么能够修得上去?修行不能停、不能断,一停一断再想相续就很难了。对于出家众而言,这方面的影响会比较小,因为住在寺院里面,环境比较清净,但是在使用手机、网络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正念正知,做该做的事情,不要攀缘杂染的境界。
再者,对出家众来讲,不要时时出门,尤其是不要单独外出,不能夜不归宿,因为这些对修道都是很大的障碍。现在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花样也越来越多,似乎变成白天与黑夜不分,黑白都颠倒了,人的作息、生活都紊乱了,没有了规律性,学修更不可能有规律性。出家众为什么不要时时出门呢?因为到了寺院之外,都是一些杂染的境界,怎么防护自心呢?那个心根本没办法防护。对于在家人,如果夜夜笙歌,那么家庭关系肯定搞不好,就不容易和睦。这些方面对我们闻思修佛法,都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有人喜欢跑出去?原因就是心不安,心不安就想跑一跑、动一动,这样才觉得好过一点。如果连身心都不安稳,还谈什么学修?学修的基础就是身心要稳定。比如在用功的时候,大家就容易发觉到自己的身心非常地不稳定,非常容易躁动。
第二要远离懈怠。懒惰懈怠是修行的一大障碍,只要有一念的懈怠产生,就会退失对善法的希求。在《菩提行经》里面这样描述懈怠的过患:“智者行忍辱,菩提住精进,懈怠远离福,如离于风行。精进力何解?彼要分别说。懈怠不精进,如毒宜自观。贪味于睡眠,谓快乐无事,轮回苦可嫌,而从懈怠生。烦恼之舍宅,懈怠力牵入,已到无常门,云何今不知?精进为自他,此行汝不见,懈怠复睡眠,此如屠肆牛。”(卷第二)
懈怠就是得过且过。今天没有修好,就会想明天好好发心,明天好好修、好好努力;明天又没有修好,那就后天再修嘛;到后天还是没有修好。这样一天一天下去,不知道哪一天才能真正去修行,哪一天才会觉得自己今天修行的成绩还不错。就像一些居士来寺院里打念佛七一样,头一两天身心还没有安稳下来,第二第三第四天身心稍微有些安稳,又会脚痛、腰痛,全身发痛发麻,然后就想回去了,这样修行是很难进步的。修行就像烧开水一样,要一直烧下去,水才会开;也如同挖井一样,要一直不停地挖下去,才有可能挖到水。
社会上有成就的科学家或作家,要做一项研究、写一本书,都要夜以继日、长年累月地不懈努力,这点很重要。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头晒网,肯定是要不得的。应该一以贯之地努力学习,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内心,提高自己的品德,涵养自己的心性,做到身心安稳、行为规范,很有道德风范。搞研究的人,要完成一个项目,都需要潜心钻研。照道理来讲,修行人、学佛人应该比他们更精进,学问、修养也应该更高,而事实上有时候反而很放逸懈怠,其原因就是对佛法的正知见还没有建立起来,对佛法的闻思能力还没有培养起来,也就是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佛法,还弄不清楚。
这样势必会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比如说很容易把佛法的一些名词、道理挂在嘴边,成了顺口溜;或者几个没事干的人凑在一起研讨研讨、吹吹牛,然后就认为自己的佛学水平已经不错了,沾沾自喜,求名求利,忘乎所以,实际上一天到晚都是在自己的烦恼业习中度日,身心得不到自在,对于佛法的文字道理所指的真实内涵并没有体会,在法义上面很难深入。这样不知不觉地,对自己、对佛教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甚至产生负面的影响。为什么自己学得没有进步,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呢?因为我们刚开始学佛、修行的时候,心气都会很高,如果一天两天三天、一年两年三年下来,修得没有味道,就不想修了,对修行这条路就不想走了,这就会给别人造成负面的影响。别人看出家人如法如律,就会跟着学习,但是我们学佛这么差,一点功夫、成就都没有,慢慢地他们对佛法就会退失信心,因为有情的业是会互相影响的。
如何对治懒惰懈怠呢?一方面要思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要思维生命的无常。声闻乘法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为什么首先要谈无常呢?因为如果没有无常观,很多佛法的观念就建立不起来。明代大学士文嘉写的一首《明日歌》,里面就包含了无常的观念:“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天似乎很多,我们总是认为以后的日子用不完。人生一世,看起来很漫长,一年一年,漫漫生死长夜,似乎没有尽头。但是当你真正回想起来,几十年光阴一晃就过去了,不知道生命中剩下的时间还有多少。实际上,一个人真正讲起来就是三天——昨天、今天、明天,三天就是三世。
今天就是昨天的明天,明天就是今天的明天,所以人就会产生这样的概念,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明天的事情,就不想好好用功了,不知道今天要耕耘,今天要努力,今天要发心。因为他把今天当成明天了,所以就把修行的事情一直往后推,反正都推到明天去,都推到以后去。他一直往明天推,往未来推,自己就不用功、不修行、不努力,这是个大错误。还有人讲,如果回想起昨天,自己都很后悔,因为昨天没有学好、没有修好;对今天来讲呢,今天用功又没有用好,今天也很失望。对昨天很后悔,对今天很失望,对明天呢,好像又很有希望,又有自信心。后悔——失望——希望,为什么会有希望呢?他寄希望于明天,仅此而已。
问题是你如果不去努力,明天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如果仅仅把希望寄托在明天,而不知道今天要怎么做,这样的希望等同幻想,这种心是很要不得的。另外,那种对于昨天很后悔的心也是没有用的,世间没有后悔药。对今天失望也是错误的,比如你现在虽然很失望,但是今天还没有过完,起码还剩下几个小时,还是可以用功的!只要能够把握当下,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今天,你就不会失望。如果说你当下不去努力,不去用功,一直说我很失望没有做好,这样一点用场都没有。
所以我们发心、努力、用功是从当下做起,从自己做起,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做的事情马上就要去做,否则就会“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堕”,百年人生有几何,多少人就这么一生虚度了!每个人当然要充满希望,但是不能一直活在等同幻想的希望当中,希望跟我们的发心、努力是相结合的,只有努力才有希望,也只有不懈地努力、发心、精进,才能够实现你的希望。否则,你将一切都寄托于希望,没有付出,仅仅在生活当中长吁短叹,诅咒命运的不公平,这样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出家学佛、发心修行,应该把握当下,把握当下才是对人生苦短、生死无常这个基本原理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要念死无常。
第三个要远离恶友。所谓恶友,不是说面目凶恶、狰狞的就名为恶友,而是能够让我们放逸懈怠、退失道心、生起烦恼、追逐现世欲乐的人,才名为恶友或恶知识。如《佛藏经》说:“何等为恶知识?恶知识者,常好调戏,轻躁无羞,言语散乱,不摄诸根,心不专一,痴如白羊。”(卷上)又如《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说:“佛言,恶知识有四辈: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言恶;三者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兴怨谋。”我们常常会接触到恶友,但是又不晓得危害,不知道应该远离,反而容易跟他们很亲密。如此下去,不知不觉就会造成我们的善业无法增长、恶业不断随顺累积,往往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只有听之任之,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下去。
在很多经典中,佛陀都告诉弟子们要远离恶友,并一再强调恶友的过患。如《正法念处经》说:“于须臾顷,不近恶友,不与言说,不同道行。以何因缘不与同行?一切善业,近恶知识则为妨碍,是故不得与之共语去来同住。何以故?恶知识者,是贪瞋痴之所住处,有智之人应当舍之犹如毒树。”(卷第三十)一切恶法生起的最大助缘就是恶友,只要恶友在你旁边,他不知不觉就会影响你,就象毒树一样。毒树是什么样呢?从树根到枝叶全都是毒,连吹拂毒树的风吹到你身上都会使你中毒,你还完全不觉得,还觉得蛮爽快。
《大般涅槃经》说:“菩萨摩诃萨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心无怖惧,于恶知识生畏惧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等唯坏一身,恶知识者坏无量善身、无量善心。是恶象等唯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者能坏净身及以净心。是恶象等能坏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身。为恶象杀不至三趣,为恶友杀必至三趣。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常当远离诸恶知识。”(卷第二十)
在森林里,只要象群走过去,狮子老虎都会让开,由此可知大象有多厉害!所以当恶象来的时候,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可以说可怕极了,但是菩萨对恶友的畏惧远超过恶象。为什么?因为恶象最多把你的命断送掉,恶友不但把你的命送掉,还把你的净心、善根连根拔除,多么可怕!恶象只能葬送你这一生,而恶友一定把你送到地狱里面去。这一期生命濒死的痛苦不过几个小时,而到地狱里受苦则是无量劫。恶象没办法把你送到恶趣,但恶知识一定把你送到三恶道。
密勒日巴尊者是藏传佛教里一位大修行人,他在教导弟子冈波巴大师关于恶知识、恶友的危害时说:你一定不能同贪瞋痴非常炽盛的人交友,这种贪瞋痴炽盛的人,甚至包括他的影子都会影响你,这种人的心性和他的影子,能够破坏你内心相续的善法。因为恶友内心有很强的无明烦恼的火焰,就犹如房子着火一样,不仅把自己家里边的东西烧掉了,还能够把邻居家也一起烧掉,他的无明烦恼火也会延烧到你身上来。所以,恶知识、恶友会让自他一起堕落三恶道。
刚才我们谈到的恶友,可以将之比喻为魔。魔就是影响、干扰、障碍我们学佛修行的。如何防范恶友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学会判断周围的人是同行善友还是恶友,同行善友我们要结交,恶友就应该远离。比如说某个人脾气性格非常地古怪,心境非常地不稳定,一直引导我们做一些与烦恼相应的事情,那是非常要不得的。区分善友和恶友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引导我们厌离世间,还是引导我们贪著世间;是引导我们走向解脱,还是引导我们轮回生死;是引导我们成佛,还是障碍我们成佛。
在《大乘集菩萨学论》中讲述了菩萨所应远离恶知识的种种形象:“佛告善男子:云何离诸魔事得不坏善?谓此菩萨一切时处,应先远离诸恶知识,亦不对类诣彼方所,论世俗语,亲近利养,供养恭敬,如是多种一切时处悉皆远离。又若微细烦恼能障菩提道者,一切时处亦皆远离,善知如是所对治故。彼经复说恶知识相:谓毁正戒者,此恶知识应当远离;如是毁正见、正行、正命之者,悉皆远离;乐愦闹者,多懈怠者,着生死者,背菩提门者,乐居家眷属者,应当远离如是诸恶知识。善男子,虽乐远离此恶知识,然不于彼发起恶心及损害意,应如是住心。”(卷第四)
对于以上所说的世间种种杂染的环境、恶友及恶法的过患,我们要很认真地思惟,然后进行抉择,在六根六识上面作功夫,不造十恶业,多造十善业。对世间种种的过患特别是恶友要远离,对于种种的善友、善知识、佛菩萨,我们要经常亲近。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总是要与人为伴、跟人接触,那么你接触的是什么人就很重要了。有个经验表明,看你这个人怎么样,就看你周围的人怎么样——你周围的人都是好人,那么你这个人很可能是好人,如果你周围的人不怎么样,那你这个人很可能也不行,正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如《正法念处经》说:“若人近不善,则为不善人,是故应离恶,莫行不善业。随近何等人,数数相亲近,近故同其行,或善或不善。一切人求善,当近于善人,如是能得乐,善则非苦因。近善增功德,近恶增尤苦,功德及恶相,今如是略说。常近于善人,则得善名称,若近不善人,令人速轻贱。常应亲善人,远离于恶友,以近善人故,能舍诸恶业。”(卷第六十一)
二、认识依师胜利,亲近善友知识
在古代有一个“孟母三迁”的典故,孟子的母亲为了培养自己的儿子,曾经三次搬家,就是因为周围的环境中出现了恶友。孟子的母亲为了避免恶友的影响,三次搬迁,寻找好的环境,希望能够亲近到善知识、善友。孔子的母亲也是如此,为了让年少的孔子能够成才,她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带着孔子从家乡陬邑来到鲁国的都城曲阜,为他寻找最好的老师。世间的圣人要得到成就,都要寻访明师,我们学习佛法,就更应该亲近善知识。对于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好处,不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坏处,要多做观察思维,在内心产生决断——学佛一定要亲近、依止善知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在《华严经》中,文殊师利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卷第六十二)
在佛门里的善知识,用现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明师”,在修行的道路上能有一位好的老师给我们指导、帮助,启发我们内在的智慧、慈悲、善法欲,引导我们从凡夫通往佛地,那是非常重要的。如《妙法莲华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卷第七)《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当远离恶知识,当亲近供养善知识。何等是善知识?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为善知识。”(卷第二十七)
因为成佛之路对于一般的学佛者而言是很陌生的,是一条没有经历过的心路历程,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中间会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有一个向导作指引,善知识能够引导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往前走,使我们不会迷路,这是很重要的。否则一个人走,哪怕你手里拿着地图,也不能保证不迷路,也不能保证能一直有信心走下去。如果是一个有修行经验的过来人,那么你看到他,跟着修,信心就容易生起来了,就不会迷路了。所以说地图只能告诉我们大概的轮廓,但是一些很具体的问题,在地图上面是看不清楚的,地图上面没有标明,就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引导。我们不论是出家还是在家学习佛法,都要看佛经,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必须在善知识的引导下,才能够进行有次第的学修,否则大藏经那么多那么厚,如果自学的话,从哪里开始?怎么学呢?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入门的。
明师、善知识就是佛法和我们之间的桥梁,真正要体悟佛法,善知识犹如一条路、一座桥梁,顺着他的指引,能够到达涅槃的彼岸。善知识能够将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论体系与浩瀚无涯的佛典善巧地、深入浅出地、契理契机地对我们进行引导,让我们能够明白人生的*,知道学习佛法的下手处,以及怎样用功。所以很多经典都提到善知识的重要性。
例如在《阿含经·佛说恒水经》中说:“学问不值明师,安知天下有大道乎?”如果做学问没有真正遇到明师,根本就不知道天下有大道。唯一能够被称为“经”的祖师作品——《六祖坛经》也谈到:“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卷一)可见从最早的《阿含经》一直到汉地的《六祖坛经》,都一再说明善知识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善知识,能够将佛法分门别类地对我们进行引导,让我们不会迷失在浩瀚的法海当中,否则,身处其中难免迷失修学的方向。
修学佛法的次第,按照《瑜伽师地论》所述,为“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卷第三十八)首先从善知识那里听闻佛陀的教诲,然后思维佛法的义理,并经过刻苦努力地修行,最终才能够成就。其中第一点就是亲近善知识,从善知识那里听闻佛法。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定要从善知识那里听闻佛法呢?自己看书也可以看得懂啊?事实上没有这么简单。《宗镜录》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卷第二十九)
表面上的文字意思,我们可能看得懂,但是文字所指的修行内涵,却不一定能够体会到,甚至有时连文字的意思都会理解错。有一个笑话讲,一个人学佛了,他自己学,没有人指导。他在家里供佛的时候,从来不会将佛像供在南方。有人问为什么,他回答:你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说明南方没有佛啊!这个笑话听起来好像有些夸张,其实用自己的局限的想法去理解经典的意思,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这叫作随自聪辩。又如,看到经典上讲“不执著”,就常常对人说:你不要执著嘛,这么执著干什么?何必一定要上殿、过堂分秒不差,想几点去就几点去,不要执著嘛。还有人看到“不分别”,就会理解成什么都不用分别了,连善恶因果都不要分别了,一天到晚不思善也不思恶,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已经进入严重的痴相中,自己却不知道。这种人如果只是自己学的话,还不会影响别人,如果拿自己错误的理解和知见引导别人,就不知道会误导多少人啊!
佛法是心法,学佛是心路历程,单单字面的意思要弄明白都不容易,何况文字所指的内涵,单靠自己能体会得到吗?佛法要靠文字来表达,但是,单单文字本身还不是佛法,要通过文字趣入它所指的内涵,才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体会与受用,否则我们只会在文字、名相上打转。有的人学佛多年,只留下一些爱看书、爱讲道理的习惯而已,习气毛病一点都没有改动,原因就在于此。
例如我们看到“茶杯”这个词,心里马上就会现起茶杯的形象,但是当我们看到“无常”的时候,无常的感受却很难在心中现起,现不起无常的感受就发不起精进力,就得不到佛法的受用。只有靠具足教证二量善知识的引导,我们才能够趣入文字义理背后的内涵。内心的体会必须要得到善知识的印证,同时心中的疑惑也必须通过对善知识的请益来得到解决。
我们不妨看一看古德亲近善知识的行谊。被誉为“名王拜首,胜侣摩肩,万古风猷,一人而已”的玄奘大师,在早年亲近了很多善知识听闻、修学佛法,在遇到疑惑不能解决的时候,誓愿西游印度,访师求法。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有如下的记载:“(玄奘大师)既得出家与兄同止,时寺有景法师讲涅槃经,执卷伏膺,遂忘寝食。又学严法师摄大乘论,爱好逾剧,一闻将尽,再览之后无复所遗。众咸惊异,乃令升座覆述,抑扬剖畅,备尽师宗,美问芳声,从兹发矣,时年十三也……又与经子午谷入汉川,遂逢空、景二法师,皆道场之大德,相见悲喜,停月余,从之受学。
仍相与进向成都,诸德既萃,大建法筵,于是更听基、暹摄论、毗昙及震法师迦延,敬惜寸阴,励精无怠,二三年间究通诸部……又到赵州谒深法师学成实论,又入长安止大觉寺,就岳法师学俱舍论,皆一遍而尽其旨,经目而记于心,虽宿学耆年不能出也,至于钩深致远、开微发伏、众所不至、独悟于幽奥者,固非一义焉。时长安有常、辩二大德,解究二乘,行穷三学,为上京法匠,缁素所归,道振神州,声驰海外,负笈之侣从之若云,虽含综众经而偏讲摄大乘论。法师既曾有功吴蜀,自到长安,又随询采,然其所有深致亦一拾斯尽。二德并深嗟赏,谓法师曰:汝可谓释门千里之驹,再*日当在尔躬,恨吾辈老朽恐不见也。自是学徒改观,誉满京邑。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理各擅宗涂,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即今之瑜伽师地论也。”(卷第一)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高考为什么不能补报志愿? 帮我翻译一句话“不管多久以后,不管世界变成什么样子,我都是哪个最骄傲... 温州到周口的大巴车经过台州路桥客运中心那里吗? 微信怎么设置看不到微信号 不想让微信号显示出来怎么办 2021年大学教师资格证报名费用 大埔教师资格证报名网 大埔县教育局办教师资格证需要准备哪些资料? 深情触摸2016百度云链接 求深情触摸百度云分享 2015华为实习生机试题有几道 可乐现调机的结构图纸和原理 现调可乐无包材什么意思? 一道华为的上机题 求思路 能用java写一下就更好了 网上有c++的相关实现。。 大连现调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怎么样? 乳胶漆的颜色都是现调的么?还是一桶里颜色现成的啊?再就是,18L的能刷多少平米的墙面?谢谢~~ 求教华为的一个上机题,字符串最后一个单词的长度 现调果汁机的现调果汁机特点 瓶装奶茶好还是现调奶茶好? 热狗为什么会被叫做热狗 现调果汁机的现调果汁机类型有哪些 奶茶(现调)真的不能喝吗 想知道热狗是什么? 星巴克的现调滴滤咖啡,美式咖啡,和冷萃咖啡的区别,口感上 面粉和糯米粉是现调还是隔夜? 不浇油现调凉拌菜怎么做好吃 夏天一到,很多人都喜欢在奶茶店喝现调的奶茶,这类奶茶健康卫生吗? 丰田的日调件和现调件有什么区别 热狗该怎么画 鸡尾酒都是现调现喝的吗? 学诚法师:什么叫做广结善缘,佛教网 大家帮帮忙给我说下怎么发愿,怎么回向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记者奔赴全国各地以“什么是幸福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总爱生气怎么办是因为小事心眼特小 儒易堂的本命佛是骗人的么? 每天我总是很焦虑,很烦躁,总是把小事越想越大,总是发愁,都愁死了,感觉各种压力都很大,也一直睡不 究竟去哪学说话 去学去吗 柳智宇我为什么出家 鱼丸语音怎么下载不了 销售口才训练,一见到陌生人就紧张的要命,很难开口说话 推荐女孩看一本锻炼口才的书 佛系少女什么意思 欧豪用的鱼丸粗面视频是什么软件 在秦皇岛市里哪家的口才学校不错啊,学费多少啊 谁有《每天学点说话技巧》这本书TXT版的 类似的书也可以推荐一些,谢谢 哪些书是教小学生为人处事说话技巧的书 鱼丸空间怎么退单? 问:有哪些言情剧可以学到交际和说话技巧的电视剧或者电影 闲来鱼丸苹果手机怎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