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6:3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1:17
几乎每个孩子会说的第一个词,都是“妈妈”,或者是“爸爸”孩童时代,懵懂的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妈妈”和“爸爸”,也不知道妈妈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怎样的词汇,只是因为家长在带孩子的时候,总是会喜欢说一些带有“妈妈”、“爸爸”这样的词汇,或者是特意指着自己教孩子念“妈妈”、“爸爸”,所以孩子看见那张脸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喊出来。
但是,当孩子越长越大,家长们会发现孩子的称呼也会变化,会从“妈妈”变成“妈”,从“爸爸”变成“爸”。
对此,不少家长会觉得有些疑惑,因为叫“妈”总感觉没有“妈妈”来得亲密。
其实,孩子对家长称呼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孩子心理成长的一些历程。
“妈妈”和“妈”之间,究竟有没有区别?正方:有区别
有部分家长认为这之间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是孩子和妈妈之间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是孩子对妈妈的依赖程度。
一般来说,人们都会对自己比较喜欢的或者亲近的人用叠词的方式来称呼对方,所以,当孩子喊“妈”而不是“妈妈”时,表示孩子对妈妈的态度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或许已经有些生疏,不亲近了,而这也是很多父母都不愿意面对,也无法接受的事情。
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孩子喊“妈”而不是“妈妈”时,也体现出孩子对妈妈的依赖程度已经不是那么大的。
一般来说,学龄前的孩子基本上都会喊“妈妈”,但是孩子上学之后,称呼就会随着年级的增长的开始发生变化,而孩子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对家长的依赖性越来越低,也就意味着离家长越来越远。
反方:没区别
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称呼这一块,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还爱喊什么就喊什么,有的家长还认为孩子直接喊父母的名字,其实反而才是孩子愿意亲近自己的一种表现。
比如,很多电视剧里的小孩子都是直接喊妈妈的名字,这些孩子无一例外地都和自己的妈妈相处得很好,懂得孝顺、体谅自己的妈妈,所以大部分的妈妈也会自动地认为孩子直接喊自己的名字反而是孩子和自己亲近的一种表现。
至于喊“妈妈”和“妈”,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孩子喜欢喊什么就喊什么。
从儿童的心理成长规律来说,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年龄的成长,孩子对妈妈称呼的变化,实际上也是孩子的一个心理成长历程。
孩子对妈妈称呼的变化,是孩子成长中的一种正常表现1.独立性的成长
就像很多妈妈们所亲身感受到的,孩子上了学之后,对妈妈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少,直接体现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需要妈妈接送上学,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都希望由自己决定,穿什么样的衣服或鞋子都不希望家长插手。
妈妈若是一定要在此时对孩子的日常进行一些指手画脚的行为,孩子转头就会对妈妈生气。
比如说,有的孩子会说“妈,你以后别来接送我了”、“妈,我想吃XX,你晚上给我做一个吧”之类的话,这就是孩子独立性的一种体现。
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和妈妈不亲近了,所以家长不需要太过担心,这只是孩子的正常表现罢了。
2.表达和理解能力的变化
一些孩子在小的时候,经常会说一些“爱妈妈”、“爱爸爸”之类的话,这个时候的孩子对于一些词汇的理解并不是很明确,只是在家长的教导下下意识地说出口。
比如说很多家长总是问孩子“爱不爱妈妈/爸爸”,孩子当然会回答;但是,孩子越长越大,懂得一些特定词汇的意思,会逐渐变得“羞怯”,在表达上也会越来越慎重。
孩子的语言系统越来越完善,表达能力逐渐成熟,所以会用一些自己觉得简答的词汇来表达,或者是一些能够相互替代的词汇,所以会用“妈”来代替“妈妈”。
3.孩子个人的意识逐渐超过了家长所曾经赋予的东西
当孩子选择喊“妈”而不是喊“妈妈”的时候,其实也表明孩子的个人自主意识越来越强。
就像前面所说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都会教孩子喊“妈妈”,说“爱妈妈”这样的话,但是当孩子越长越大,个人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强,对于家长曾经教导过的东西,孩子会有意识地进行筛选,有时候喊“妈妈”孩子会觉得没必要,会直接喊“妈”。
4.外界的影响给孩子一定的压力
一些孩子可能和妈妈的关系不是很好,所以会直接喊“妈”,而不是“妈妈”这样听起来比较温柔的词汇。
孩子长时间和这样的孩子相处,自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一些影响,或者是感受到压力,所以也会跟着对方喊“妈”而不是“妈妈”。
其实,孩子对妈妈称呼的变化,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家长没必要过于担心孩子是不是和自己不亲近,或者是疏远自己。
当妈妈觉得孩子疏远自己,或者是特地和自己保持距离,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否有不对的地方。
比如说对孩子过于严苛,把孩子*的太紧;或者是经常打骂孩子,造成孩子性格上的问题,也可能是孩子叛逆等问题;或者是缺乏对孩子的陪伴,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所以会越来越疏远。
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家长就应该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要关注孩子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只看到孩子的表现,并且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孩子。
孩子对妈妈称呼的变化,延伸至对所有家长称呼的变化,其实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现象,家长不需要过于焦虑,或者是担忧,但也不要不当一回事。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才能够给孩子一个好的童年和家庭环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1:17
几乎每个孩子会说的第一个词,都是“妈妈”,或者是“爸爸”孩童时代,懵懂的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妈妈”和“爸爸”,也不知道妈妈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怎样的词汇,只是因为家长在带孩子的时候,总是会喜欢说一些带有“妈妈”、“爸爸”这样的词汇,或者是特意指着自己教孩子念“妈妈”、“爸爸”,所以孩子看见那张脸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喊出来。
但是,当孩子越长越大,家长们会发现孩子的称呼也会变化,会从“妈妈”变成“妈”,从“爸爸”变成“爸”。
对此,不少家长会觉得有些疑惑,因为叫“妈”总感觉没有“妈妈”来得亲密。
其实,孩子对家长称呼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孩子心理成长的一些历程。
“妈妈”和“妈”之间,究竟有没有区别?正方:有区别
有部分家长认为这之间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是孩子和妈妈之间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是孩子对妈妈的依赖程度。
一般来说,人们都会对自己比较喜欢的或者亲近的人用叠词的方式来称呼对方,所以,当孩子喊“妈”而不是“妈妈”时,表示孩子对妈妈的态度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或许已经有些生疏,不亲近了,而这也是很多父母都不愿意面对,也无法接受的事情。
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孩子喊“妈”而不是“妈妈”时,也体现出孩子对妈妈的依赖程度已经不是那么大的。
一般来说,学龄前的孩子基本上都会喊“妈妈”,但是孩子上学之后,称呼就会随着年级的增长的开始发生变化,而孩子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对家长的依赖性越来越低,也就意味着离家长越来越远。
反方:没区别
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称呼这一块,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还爱喊什么就喊什么,有的家长还认为孩子直接喊父母的名字,其实反而才是孩子愿意亲近自己的一种表现。
比如,很多电视剧里的小孩子都是直接喊妈妈的名字,这些孩子无一例外地都和自己的妈妈相处得很好,懂得孝顺、体谅自己的妈妈,所以大部分的妈妈也会自动地认为孩子直接喊自己的名字反而是孩子和自己亲近的一种表现。
至于喊“妈妈”和“妈”,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孩子喜欢喊什么就喊什么。
从儿童的心理成长规律来说,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年龄的成长,孩子对妈妈称呼的变化,实际上也是孩子的一个心理成长历程。
孩子对妈妈称呼的变化,是孩子成长中的一种正常表现1.独立性的成长
就像很多妈妈们所亲身感受到的,孩子上了学之后,对妈妈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少,直接体现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需要妈妈接送上学,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都希望由自己决定,穿什么样的衣服或鞋子都不希望家长插手。
妈妈若是一定要在此时对孩子的日常进行一些指手画脚的行为,孩子转头就会对妈妈生气。
比如说,有的孩子会说“妈,你以后别来接送我了”、“妈,我想吃XX,你晚上给我做一个吧”之类的话,这就是孩子独立性的一种体现。
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和妈妈不亲近了,所以家长不需要太过担心,这只是孩子的正常表现罢了。
2.表达和理解能力的变化
一些孩子在小的时候,经常会说一些“爱妈妈”、“爱爸爸”之类的话,这个时候的孩子对于一些词汇的理解并不是很明确,只是在家长的教导下下意识地说出口。
比如说很多家长总是问孩子“爱不爱妈妈/爸爸”,孩子当然会回答;但是,孩子越长越大,懂得一些特定词汇的意思,会逐渐变得“羞怯”,在表达上也会越来越慎重。
孩子的语言系统越来越完善,表达能力逐渐成熟,所以会用一些自己觉得简答的词汇来表达,或者是一些能够相互替代的词汇,所以会用“妈”来代替“妈妈”。
3.孩子个人的意识逐渐超过了家长所曾经赋予的东西
当孩子选择喊“妈”而不是喊“妈妈”的时候,其实也表明孩子的个人自主意识越来越强。
就像前面所说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都会教孩子喊“妈妈”,说“爱妈妈”这样的话,但是当孩子越长越大,个人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强,对于家长曾经教导过的东西,孩子会有意识地进行筛选,有时候喊“妈妈”孩子会觉得没必要,会直接喊“妈”。
4.外界的影响给孩子一定的压力
一些孩子可能和妈妈的关系不是很好,所以会直接喊“妈”,而不是“妈妈”这样听起来比较温柔的词汇。
孩子长时间和这样的孩子相处,自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一些影响,或者是感受到压力,所以也会跟着对方喊“妈”而不是“妈妈”。
其实,孩子对妈妈称呼的变化,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家长没必要过于担心孩子是不是和自己不亲近,或者是疏远自己。
当妈妈觉得孩子疏远自己,或者是特地和自己保持距离,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否有不对的地方。
比如说对孩子过于严苛,把孩子*的太紧;或者是经常打骂孩子,造成孩子性格上的问题,也可能是孩子叛逆等问题;或者是缺乏对孩子的陪伴,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所以会越来越疏远。
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家长就应该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要关注孩子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只看到孩子的表现,并且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孩子。
孩子对妈妈称呼的变化,延伸至对所有家长称呼的变化,其实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现象,家长不需要过于焦虑,或者是担忧,但也不要不当一回事。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才能够给孩子一个好的童年和家庭环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1:17
经历了成熟的心理历程。因为称呼的变化,说明孩子正逐渐走向成熟。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1:18
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心理开始变得成熟,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已经减少也产生了隔阂,爸妈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1:17
经历了成熟的心理历程。因为称呼的变化,说明孩子正逐渐走向成熟。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1:18
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心理开始变得成熟,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已经减少也产生了隔阂,爸妈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1:18
从“妈妈”到“妈”,孩子的内心经历了这4种变化,家长应该上心1、有了自我意识 2、心理上开始成熟 3、孩子和父母关系的转变 4、产生隔阂,“爸妈”变成了符号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1:18
从“妈妈”到“妈”,孩子的内心经历了这4种变化,家长应该上心1、有了自我意识 2、心理上开始成熟 3、孩子和父母关系的转变 4、产生隔阂,“爸妈”变成了符号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2:14
几乎每个孩子会说的第一个词,都是“妈妈”,或者是“爸爸”孩童时代,懵懂的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妈妈”和“爸爸”,也不知道妈妈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怎样的词汇,只是因为家长在带孩子的时候,总是会喜欢说一些带有“妈妈”、“爸爸”这样的词汇,或者是特意指着自己教孩子念“妈妈”、“爸爸”,所以孩子看见那张脸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喊出来。
但是,当孩子越长越大,家长们会发现孩子的称呼也会变化,会从“妈妈”变成“妈”,从“爸爸”变成“爸”。
对此,不少家长会觉得有些疑惑,因为叫“妈”总感觉没有“妈妈”来得亲密。
其实,孩子对家长称呼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孩子心理成长的一些历程。
“妈妈”和“妈”之间,究竟有没有区别?正方:有区别
有部分家长认为这之间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是孩子和妈妈之间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是孩子对妈妈的依赖程度。
一般来说,人们都会对自己比较喜欢的或者亲近的人用叠词的方式来称呼对方,所以,当孩子喊“妈”而不是“妈妈”时,表示孩子对妈妈的态度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或许已经有些生疏,不亲近了,而这也是很多父母都不愿意面对,也无法接受的事情。
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孩子喊“妈”而不是“妈妈”时,也体现出孩子对妈妈的依赖程度已经不是那么大的。
一般来说,学龄前的孩子基本上都会喊“妈妈”,但是孩子上学之后,称呼就会随着年级的增长的开始发生变化,而孩子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对家长的依赖性越来越低,也就意味着离家长越来越远。
反方:没区别
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称呼这一块,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还爱喊什么就喊什么,有的家长还认为孩子直接喊父母的名字,其实反而才是孩子愿意亲近自己的一种表现。
比如,很多电视剧里的小孩子都是直接喊妈妈的名字,这些孩子无一例外地都和自己的妈妈相处得很好,懂得孝顺、体谅自己的妈妈,所以大部分的妈妈也会自动地认为孩子直接喊自己的名字反而是孩子和自己亲近的一种表现。
至于喊“妈妈”和“妈”,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孩子喜欢喊什么就喊什么。
从儿童的心理成长规律来说,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年龄的成长,孩子对妈妈称呼的变化,实际上也是孩子的一个心理成长历程。
孩子对妈妈称呼的变化,是孩子成长中的一种正常表现1.独立性的成长
就像很多妈妈们所亲身感受到的,孩子上了学之后,对妈妈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少,直接体现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需要妈妈接送上学,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都希望由自己决定,穿什么样的衣服或鞋子都不希望家长插手。
妈妈若是一定要在此时对孩子的日常进行一些指手画脚的行为,孩子转头就会对妈妈生气。
比如说,有的孩子会说“妈,你以后别来接送我了”、“妈,我想吃XX,你晚上给我做一个吧”之类的话,这就是孩子独立性的一种体现。
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和妈妈不亲近了,所以家长不需要太过担心,这只是孩子的正常表现罢了。
2.表达和理解能力的变化
一些孩子在小的时候,经常会说一些“爱妈妈”、“爱爸爸”之类的话,这个时候的孩子对于一些词汇的理解并不是很明确,只是在家长的教导下下意识地说出口。
比如说很多家长总是问孩子“爱不爱妈妈/爸爸”,孩子当然会回答;但是,孩子越长越大,懂得一些特定词汇的意思,会逐渐变得“羞怯”,在表达上也会越来越慎重。
孩子的语言系统越来越完善,表达能力逐渐成熟,所以会用一些自己觉得简答的词汇来表达,或者是一些能够相互替代的词汇,所以会用“妈”来代替“妈妈”。
3.孩子个人的意识逐渐超过了家长所曾经赋予的东西
当孩子选择喊“妈”而不是喊“妈妈”的时候,其实也表明孩子的个人自主意识越来越强。
就像前面所说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都会教孩子喊“妈妈”,说“爱妈妈”这样的话,但是当孩子越长越大,个人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强,对于家长曾经教导过的东西,孩子会有意识地进行筛选,有时候喊“妈妈”孩子会觉得没必要,会直接喊“妈”。
4.外界的影响给孩子一定的压力
一些孩子可能和妈妈的关系不是很好,所以会直接喊“妈”,而不是“妈妈”这样听起来比较温柔的词汇。
孩子长时间和这样的孩子相处,自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一些影响,或者是感受到压力,所以也会跟着对方喊“妈”而不是“妈妈”。
其实,孩子对妈妈称呼的变化,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家长没必要过于担心孩子是不是和自己不亲近,或者是疏远自己。
当妈妈觉得孩子疏远自己,或者是特地和自己保持距离,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否有不对的地方。
比如说对孩子过于严苛,把孩子*的太紧;或者是经常打骂孩子,造成孩子性格上的问题,也可能是孩子叛逆等问题;或者是缺乏对孩子的陪伴,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所以会越来越疏远。
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家长就应该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要关注孩子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只看到孩子的表现,并且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孩子。
孩子对妈妈称呼的变化,延伸至对所有家长称呼的变化,其实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现象,家长不需要过于焦虑,或者是担忧,但也不要不当一回事。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才能够给孩子一个好的童年和家庭环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2:15
经历了成熟的心理历程。因为称呼的变化,说明孩子正逐渐走向成熟。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2:15
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心理开始变得成熟,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已经减少也产生了隔阂,爸妈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2:16
从“妈妈”到“妈”,孩子的内心经历了这4种变化,家长应该上心1、有了自我意识 2、心理上开始成熟 3、孩子和父母关系的转变 4、产生隔阂,“爸妈”变成了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