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6:2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9:22
从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的角度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第一,高层次的合作磋商协调机制还没有建立。近年来,京津冀高层领导虽进行了双边互访和多边协商,但一直未能建立起一套正式的高层协调机制,未能就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战略性合作问题进行深入磋商并达成共识,未能在寻求有关各方利益结合点及合作切入点上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缺乏整体合作的理念和合力。长期以来,北京功能定位是服务全国,这就必然使得北京不可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区域发展当中,可以说首都意识要远远强于京津冀区位意识,这与上海更强调长三角中心形成强烈对比。
国家己经明确环渤海地区要率先发展,位于环渤海中心区域的京津冀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三方的合作不仅对各自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环渤海率先发展也将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三方对如何共同争取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如何在国际国内的经济活动中树立环渤海区域形象等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专注度不够,共荣共赢、统筹规划的整体合作理念尚未形成,因而合作的合力不足。三方*间共同关心、利益一致的大的合作步伐缓慢。
第三,目前,三地在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服务市场等多个层面都还不够统一;不规范竞争、各自为政的问题还比较普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进一步推进京津冀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实现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合理化,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培育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合作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发挥*宏观*和在合作中的推动作用。
第四,市场机制为主,辅以*宏观*的合作机制有待加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配置资源是一个基本方向,但目前京津冀区域国有资本占绝对优势,多数民营企业规模还比较小。这种客观现实一方面决定了企业包袱重,调整难度大,活力不足,有跨地区扩张*和辐射能力的企业比较少;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对企业控制能力强、行政干预多,企业进行跨地区生产要素流动受到制约,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作用并不充分。所以,各城市*之间沟通协调十分必要。应该成立由**主持指导下的三省市高层协调机构,协调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与配置以及各地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破解产业同构难题
北京和天津作为该地区两个特大型中心城市,由于联合观念的缺乏、行政地位的对峙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壁垒和特定时期形成的财政、投资、金融*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在争做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老大”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工业主导产业趋同现象,难以形成具有层次结构的产业聚集。这一状况直接导致了资源难以在该地区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了市场机制下对周边地区辐射效应的产生。
从北京市情况看,北京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从1995年开始由“二三一”型结构转变为“三二一”型结构,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真正达到产业结构高级阶段的地区之一,消费型城市特点较明显。其形成原因,一是由于其城市经济的特殊性质,土地大都被用于报酬率较高的工业及商业用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越来越占据较小的比重。二是其经济快速发展,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越来越对经济发展起到更为重要的支撑作用,出现了明显的产业服务业化。
从2003年开始,北京市“三、二、一”产业格局稳固。到2005年,第三产业占到比重超过60%。北京虽然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水平,但总体来说,实力不强,影响到北京对周边地区的产业带动。
从长期趋势看,天津市第二产业在GDP比重是逐步下降的,经济结构也开始由“二三一”型向“三二一”型转变。目前,天津市已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和现代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石油、化工、冶金等装置性重化工业为主的临港产业,以汽车、造船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物流、中介服务、金融、房地产为主的新型服务业和商贸服务为主的传统服务业。
虽然发展阶段小有差异,北京和天津两个龙头城市产业趋同现象依旧明显。
一是两地都已形成包括传统基础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在内的自成体系的工业。多年来,北京、天津两地各自为战,城市发展目标相似,导致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结构趋同加重,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及河北周边各市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没能协同发挥,未能形成区域整体竞争能力。
北京作为全国的*和文化中心,虽然已经形成了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格局,但新兴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地方财政和人员就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还比较强。因而与其他城市的产业差异性还没有完全展开。
二是行业发展排行在两地高度相似。在两市的工业总产值行业排序中,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均是两市工业生产总值中前几位的行业。
三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地位雷同。即使在目前两地*高度重视两市协调发展,不断调整城市规划和功能定位的情况下,京津产业合作格局也没有全面启动。以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例,这里分布着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等6大园区,是京津两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所在。但从各开发区所开发的现有产品类别、品种和发展规划上看,大都集中在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几个大方向上,造成带内产业结构趋同。
由于没有形成各自的特色产业,各地抢项目、拉资金的恶性竞争将不可避免,从而大大影响京津冀地区一体化进程和综合竞争实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9:22
从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的角度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第一,高层次的合作磋商协调机制还没有建立。近年来,京津冀高层领导虽进行了双边互访和多边协商,但一直未能建立起一套正式的高层协调机制,未能就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战略性合作问题进行深入磋商并达成共识,未能在寻求有关各方利益结合点及合作切入点上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缺乏整体合作的理念和合力。长期以来,北京功能定位是服务全国,这就必然使得北京不可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区域发展当中,可以说首都意识要远远强于京津冀区位意识,这与上海更强调长三角中心形成强烈对比。
国家己经明确环渤海地区要率先发展,位于环渤海中心区域的京津冀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三方的合作不仅对各自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环渤海率先发展也将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三方对如何共同争取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如何在国际国内的经济活动中树立环渤海区域形象等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专注度不够,共荣共赢、统筹规划的整体合作理念尚未形成,因而合作的合力不足。三方*间共同关心、利益一致的大的合作步伐缓慢。
第三,目前,三地在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服务市场等多个层面都还不够统一;不规范竞争、各自为政的问题还比较普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进一步推进京津冀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实现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合理化,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培育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合作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发挥*宏观*和在合作中的推动作用。
第四,市场机制为主,辅以*宏观*的合作机制有待加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配置资源是一个基本方向,但目前京津冀区域国有资本占绝对优势,多数民营企业规模还比较小。这种客观现实一方面决定了企业包袱重,调整难度大,活力不足,有跨地区扩张*和辐射能力的企业比较少;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对企业控制能力强、行政干预多,企业进行跨地区生产要素流动受到制约,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作用并不充分。所以,各城市*之间沟通协调十分必要。应该成立由**主持指导下的三省市高层协调机构,协调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与配置以及各地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破解产业同构难题
北京和天津作为该地区两个特大型中心城市,由于联合观念的缺乏、行政地位的对峙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壁垒和特定时期形成的财政、投资、金融*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在争做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老大”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工业主导产业趋同现象,难以形成具有层次结构的产业聚集。这一状况直接导致了资源难以在该地区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了市场机制下对周边地区辐射效应的产生。
从北京市情况看,北京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从1995年开始由“二三一”型结构转变为“三二一”型结构,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真正达到产业结构高级阶段的地区之一,消费型城市特点较明显。其形成原因,一是由于其城市经济的特殊性质,土地大都被用于报酬率较高的工业及商业用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越来越占据较小的比重。二是其经济快速发展,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越来越对经济发展起到更为重要的支撑作用,出现了明显的产业服务业化。
从2003年开始,北京市“三、二、一”产业格局稳固。到2005年,第三产业占到比重超过60%。北京虽然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水平,但总体来说,实力不强,影响到北京对周边地区的产业带动。
从长期趋势看,天津市第二产业在GDP比重是逐步下降的,经济结构也开始由“二三一”型向“三二一”型转变。目前,天津市已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和现代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石油、化工、冶金等装置性重化工业为主的临港产业,以汽车、造船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物流、中介服务、金融、房地产为主的新型服务业和商贸服务为主的传统服务业。
虽然发展阶段小有差异,北京和天津两个龙头城市产业趋同现象依旧明显。
一是两地都已形成包括传统基础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在内的自成体系的工业。多年来,北京、天津两地各自为战,城市发展目标相似,导致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结构趋同加重,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及河北周边各市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没能协同发挥,未能形成区域整体竞争能力。
北京作为全国的*和文化中心,虽然已经形成了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格局,但新兴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地方财政和人员就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还比较强。因而与其他城市的产业差异性还没有完全展开。
二是行业发展排行在两地高度相似。在两市的工业总产值行业排序中,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均是两市工业生产总值中前几位的行业。
三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地位雷同。即使在目前两地*高度重视两市协调发展,不断调整城市规划和功能定位的情况下,京津产业合作格局也没有全面启动。以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例,这里分布着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等6大园区,是京津两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所在。但从各开发区所开发的现有产品类别、品种和发展规划上看,大都集中在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几个大方向上,造成带内产业结构趋同。
由于没有形成各自的特色产业,各地抢项目、拉资金的恶性竞争将不可避免,从而大大影响京津冀地区一体化进程和综合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