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6: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7 01:07
由于间谍软件的扩散方式是非线性的,而且越来越有攻击性。因此,它的防护问题已经影响到整个信息王国的安全,这种威胁对企业而言尤其严重,根据Forrester Research一份名为“2005反间谍软件方案”的报告显示,目前企业被感染间谍软件的程度还难以准确统计,由于间谍软件超常的隐蔽性,和现阶段很多查杀工具的无力,使得不少公司都不清楚自己的电脑设备中有多少被感染,但至少一点,已经发现被感染企业的数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攀升。
分析师们认为,受到困扰的企业用户,首先会向传统的防病毒厂商那里寻求帮助。反间谍软件就如同防病毒一样,都需要一种可靠的解决方案和专门的研究及响应机制,来跟踪新的间谍软件风险,并及时提供随威胁变化而变化的升级版本。虽然间谍软件与传统病毒存在区别,但是防范它们的目标是相同的,即保护客户电脑不受有害软件的侵扰。
由于防病毒厂商能够迅速探测到全球爆发的威胁,在第一时间内发布计算机防护和恢复的安全更新,并且能够集中管理已部署的解决方案,因此面对不断增长的间谍软件风险,防病毒厂商在提供长期全面解决方案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要点仍然很多,最基本的一点就是首先要选择一款好的反间谍软件工具,它不仅应该能够检测尽可能多的间谍软件,毫无残留地消除“间谍”在系统每一个角落中留下的残渣余孽,避免死灰复燃,还应该安装和部署简便,可以方便地升级间谍软件特征表。好的反间谍工具应该提供迅捷明了的状态显示报告,可以让用户及时了解间谍软件给公司造成多大的损害,最大的风险和威胁在哪里。当然,在企业中,一个方便管理的*控制台也是必不可少。
尽管关于“及时更新补丁、避免从不安全的站点下载文件”这类的安全建议我们已经听过不少次,但仍然会有很多用户不留意这方面的警告;此外,即使我们禁止员工安装未经认证的程序,*他们访问与工作无关的站点,但敲错一个字母就可能进入包含恶意代码的网站,因此,客观地说,间谍软件是无法根本禁绝的,所以,及时做好灾难备份也是对数据敏感企业必要的准备。
在这方面,一度被不少人认为“捞过界”的赛门铁克公司,无疑体现出了先见之明,因为事实表明,在有些情况下,选择数据的重新恢复,比清除间谍软件还要保险和方便得多。
最后,我们要忠告所有的企业,信息数据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生存的根基,到2012年,企业需要管理的数据量将是现在的30倍,“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信息之“璧”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再面对环伺四周,狡猾狠毒的间谍,即使是最乐观的企业,也决不能掉以轻心。
编看编想:菊花与剑
在人类的历史中,间谍一直无所不在,《孙子兵法》在“用间第十三”就曾明确提到过:“无所不用间也”,意思是没有什么地方你用不到间谍。
2500多年后,这句话因为互联网的普及再次发扬光大,而泛滥汹涌的间谍软件所影响的,也不再仅仅是网络安全的行当。
在做这期专题的时候,笔者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实际上,大多数的间谍软件和反间谍工具并不矛盾,他们并非代表着黑或白的对立面,因为它们都是为着商业利益而进行博弈。就像电影《绿茶》中的那句话,“这世界上没有好人、坏人,只有生意人。”间谍和反间谍软件更像是怀着不同目的人,被使命挤到了同一条道路上。
间谍本身就是矛盾的,他在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前,先要具备对于目标的*力,而冰冷的刀锋,则在深处暗藏。这让人想起日本文化中所推崇的菊花与剑:至刚与至柔,冷酷与娇媚,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难以言说的力量。
对于间谍软件,我们将其定义为:任何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计算机使用者的信息,秘密发送给幕后操纵者的程序。我们为什么要反对间谍软件?很简单,因为它侵犯了我们的隐私,但另一方面,不少间谍软件却又显示出潜在的魅力。
以笔者为例,我是一个计算机DIY的爱好者,经常在网上寻找相关的信息与文章,久而久之,我发现,网络似乎已经了解我的爱好,在搜索时,更相关的链接会排在前面,在登陆一些网站时,会给我推荐相关的信息与产品,后来我才明白,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间谍”的作用,我的爱好等信息已经通过它,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了那些网站和广告商。
人类的行为本身是很有关联性的,也容易从数据中来推测,比如我热衷于可以超频的CPU,根据统计,这样的爱好者也会对相关的降温设备感兴趣,于是广告商也会向我推荐这类产品,我不仅不会反感,甚至可以说很愿意看到。
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间谍软件只是悄悄运行,不影响你的正常使用,也不会盗取那些口令或密码,但却能够让网络变得“懂事”,提供符合你口味的信息、书籍或者其他产品,而不用你费尽心力地在网络上反复搜索,你难道不愿接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