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7: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3:44
研究区内所涉及的省份有四川、青海、陕西、甘肃,其中以四川、青海和陕西为主,甘肃只有少量地区涉及。各省区域地质志所划分的变质单元级别和名称不同。综合区内各省区域地质志关于变质单元的划分结果,按区域变质作用类型、变质作用时期和原岩建造,将区内变质单元进行归并划分,划分为2个一级变质单元、6个二级变质单元,3个*变质单元(图3-1)。各变质单元的基本特征归纳于表3-2中。
一、阿尼玛卿-积石山变质地带
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变质地带只在青海、甘肃两省出现。在青海以阿尼玛卿山为主体,在甘肃分布于玛曲县西南部,呈狭长带状分布。本带以二叠系—三叠系布青山群马尔争组变质岩系为主体,少量石炭系,形成变质程度均一的低绿片岩相变质岩系。
(一)原岩建造特征
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变质地带的受变质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为海相碎屑岩-火山岩建造及碳酸盐岩建造。海相碎屑岩-火山岩建造只分布于青海省马尔争一树维门科等地。
(二)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石炭系变质岩石为变质石英砂岩与厚层结晶灰岩。二叠系—三叠系变质岩石为变质砂岩、粉砂岩、千枚岩、片理化变质火山岩、凝灰岩及结晶灰岩等。
岩石在印支期受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级变质岩石。在变质砂岩、千枚岩、变质凝灰岩中首次出现变质矿物绢云母、绿泥石、阳起石,变质带划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属低绿片岩相。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ser±cal,qz+ab+ser+chl,act+ab+chl±ep,ab+chl+cal等。根据变质矿物组合估算其温压区间约为:P=4-7kbar,t=300-400℃。
表3-2 摇变质单元划分及主要特征表
二、迭部-康县变质地带
迭部-康县变质地带为一个近北西西向的条带状分布的变质地带,卷入区域递增变质带的地层为震旦系至二叠系,表明为华力西期变质作用的产物,经历了中压型低绿片岩相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变质岩石主要由板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变质结晶灰岩、大理岩组成;区内根据特征变质矿物可以划分为区内绢云母-绿泥石带和黑云母带,由于受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的影响,一般核部变质程度较深而向外围变质程度变浅。
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变质带表现为西弱东强、南弱北强的特点,四川境内主要出现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则主要出现在甘肃境内的康县一带,而到陕西褒城则出现了铁铝榴石带和十字石-蓝晶石带,显然,这里是一个地壳热流的高位区,呈变质“热弯隆”,形成中压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地体。从甘肃康县-陕西境内褒城一带,由南而北,由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十字石-蓝晶石带构成典型的巴罗式递增变质带。
(一)原岩建造特征
迭部一康县变质地带主要变质包含了南华纪—下古生界的地层,南华纪以赛依阔组(Nhy)和相龙卡组(Nh-Zsx)具有有标志性的浅变质的(冰碛)砾岩及其火山碎屑岩为主的代表,下古生代为较稳定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沉积建造。
(二)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研究区内的变质岩经历了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特征变质矿物为:绢云母、方解石、绿泥石及少量绿帘石,表明主体属于甚低绿片岩相变质;根据特征变质矿物及矿物组合可划分出2个渐进变质带: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并以前者为主。已有的资料表明变质温压条件为:P=(3.5~7)×108Pa,t=300~450℃(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
三、摩天岭-碧口变质地带
分布于四川、甘肃两省。南以青川(乔庄)深断裂-老营坪断裂为界,北以木座-唐泥沟断裂为界,西以虎牙关断裂为界。向北东延入陕西省。
(一)原岩建造特征
受变质地层为前震旦系碧口群。碧口群为一套巨厚的浅变质海相火山岩-沉积变质岩系,其原岩建造的总体特点是,底部以碎屑岩为主,往上则主要是火山岩。火山岩的化学成分普遍富钠质,属细碧角斑岩系列。在横向上,从东往西,火山活动逐渐减弱,东部火山岩相当发育,向西火山碎屑岩增多。在垂向上,火山岩反映出的是以基性火山活动开始、酸性火山活动告终的演化趋势,整体代表一个大型的海底火山喷发旋回,总厚度5000m以上。
(二)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晋宁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使岩石发生变质,形成变质砂岩、片岩、千枚岩、变质火山岩为主的岩石组合,根据特征变质矿物绢云母、绿泥石、阳起石和蓝闪石、黑硬绿泥石的首次出现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和蓝闪石带两个变质带,从特征变质矿物和矿物组合特征表明,该变质地带的变质相属低绿片岩相和蓝闪绿片岩相。
1.绢云母-绿泥石带
是本区分布最广的一个带。变质岩石有片岩、千枚岩、变质火山岩。以变质岩石中大量出现绢云母与绿泥石、阳起石为特征。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ab+eq+chl±cal,qz+ser-ms+mbi±cal,qz+ab+ser+chl,act+ab+chl±ep等。其温压区间约为:P=(2~10)×108Pa,t=300~450℃
2.蓝闪石带
该带主要沿四川青川-白水街-阳平关深断裂深大断裂北侧分布,东起陕西宁强,向西由甘肃省文县碧口肖家坝延至区内青川的白水街白家沟,尖灭于青川的后沟、张家院一带,总体呈透镜状产出,蓝闪石片岩最早由左国朝(1982)发现于青川县白水街一带的碧口群的火山岩内,之后一些工作者(陶洪祥等,1989;裴先治,1989)也证实了该岩类的存在。变质岩石有蓝闪绿帘绿泥片岩、蓝闪黑硬绿泥石石英片岩、蓝闪绿泥绿帘片岩、蓝闪钠长绿泥片岩等。
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ab+eq+gl,qz+ab+cht+gl,qz+ab+gl+chl等。蓝闪石和黑硬绿泥石共生,因无特征高压变质矿物硬柱石和硬玉,表明其不属于蓝闪片岩相,而为蓝闪绿片岩相,其温压区间约为:P=(5~8)×108Pa,t=350~450℃。
蓝闪绿片岩相岩石的存在具有独特的构造特性,表明了一种被动下的快速埋藏并被快带拉升的一个过程,在晋宁期,碧口群局部岩层被快速推到中下地壳,并在地下热流尚未升高之前被挤到地壳的较浅部位而成的一种独特的岩石类型(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
四、松潘-甘孜变质地带
本变质地带东界,以青川断裂与三叠系底部的平行不整合面或超覆不整合面为界与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毗邻。南以甘孜-理塘断裂与甘孜-理塘变质带分界,北以扎吐-莫格尔雪-长石头山断裂与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变质地带分界。该变质地带呈倒三角形,为区内面积最大的变质地带。
(一)基本特征
受变质地层为三叠系“西康群”,为一套沉积厚逾万米的复理石建造。变质程度为极低级变质,为浊沸石相-低绿片岩相。变质矿物组合十分单调。在变质泥质岩中,经常出现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的变质矿物组合。在马尔康-班玛一线以北,西康群分布范围内出现较多雏晶黑云母,变质矿物共生组合表明,变质强度均相当于低绿片岩相单相变质,反映地梯度变化不大。岩石的劈理、片理极其发育,发育多期褶皱构造,变形与变质重结晶相伴,表明该期变质岩的变质、变形与构造关系密切,同构造期或构造期后的侵入的花岗质岩石发育,但无区域混合岩化现象,表明本变质地带变质作用类型属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时期为印支期。
(二)*变质单元的特征
根据原岩建造的不同,本变质地带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变质单元。其主要特征简要归纳如下。
1.玛多-马尔康变质岩带
东南以三叠系底部的平行或超覆不整合面为界与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相邻;西南以色达-玉科断裂与石渠-雅江变质岩带分界。包括四川的阿坝-马尔康变质岩带、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变质地带中的一部分和甘肃的玛曲-成县变质地带,平面上呈倒三角形。
三叠系西康群为厚逾万米的复理石建造,与下伏古生界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中-上三叠统以变质长石岩屑(杂)砂岩为主夹板岩,厚度超过10000m。下三叠统,在青海省境内以变质长石岩屑杂砂岩为主夹少量结晶灰岩,厚度大于3000m;在小金-松潘一带为板岩夹泥质结晶灰岩,厚仅100余米。在上统中采获的化石时代都不晚于诺利克期。不整合覆盖在三叠系之上的未变质陆相侏罗系见于四川阿坝县麦浪沟、若尔盖县嫩洼和青海省班玛县若末柯及若末穹丈、久治县多木塔及鄂阔沟以及甘肃省南部财宝山-四川郎木寺一带(1∶25万若尔盖幅、色达县幅、阿坝县幅等资料)。这为印支期变质作用指明了确切的时间上限。
2.石渠—雅江变质岩带
北东以色达-玉科断裂为界,南西以甘孜-理塘深大断裂为界,包括四川的石渠—雅江变质岩带、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变质地带中的一部分,呈北西—南东向狭长条带状展布。受变质地层为三叠系西康群,为复理石建造。在属卡尼期—诺利克期的原新都桥组中夹有基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其上的两河口组、雅江组偶夹有酸性熔岩或火山碎屑岩。
原岩建造的总体面貌是,上二叠统末见上部层位,中部雅江组和两河口组以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板岩,厚度大于6000m;下部瓦多组和侏倭组以炭泥质、粉砂质板为主岩夹变质砂岩,厚度大于5000m。下-中二叠统杂谷脑组和菠茨沟组以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板岩,厚度大于2000m。总体观之,其中以浊流相沉积为上,但沉积环境的水体深度并不太深。
(三)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岩石在印支期受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级变质岩石。在变质砂岩、板岩中首次出现变质矿物绢云母、绿泥石,变质带划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属低绿片岩相。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ser±cal,qz+ab+ser+chl,等。根据变质矿物组合估算其温压区间约为:P=(4~7)×108Pa,t=300~400℃。
五、甘孜-理塘变质带(V2)
甘孜-理塘变质带(V2)构造位置上属于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北西自西邓柯,向南东经甘孜转向南,经理塘至川滇交界处的三江口,然后向西折转沿哈巴雪山、玉龙雪山西侧南延至剑川,在乔后北与南延的金沙江结合带交接,在剑川以南可能由于扬子陆块西南角向西的掩冲而被截断或掩覆。其北西端可能在西邓柯-玉树一带与可可西里-金沙江-哀牢山变质带相接。
该带是一个由早石炭世—晚三叠世洋脊型拉斑玄武岩、苦橄玄武岩、镁铁质与超镁铁质堆晶岩、辉长岩-辉绿岩墙、蛇纹岩、放射虫硅质岩与复理石组成的蛇绿混杂岩带。外来沉积岩块体的时代,从奥陶纪到三叠纪都有,基质为早石炭世和晚三叠世的砂板岩及火山岩。
(一)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特征
主要指结合带内各构造混杂岩块中的岩石,其岩石类型主要见有板岩、变质砂岩、变质碳酸盐岩、变质基性火山岩及石英片岩等,构成了甘孜-理塘变质带的主体。总体变质程度较浅,在变质沉积碎屑岩石中,常出现绢云母、石英、绿泥石、方解石及白云石等,较少出现黑云母;在变质碳酸盐岩中,主要变质矿物为方解石、白云石及少许绢云母、石英等;在变质基性火山岩中,常出现绿泥石、钠长石、阳起石、绢云母、黝帘石、次闪石及少许石英等,部分见有黑云母的出现。
在板岩类、千枚岩类、变质正常碎屑岩类和火山岩类岩石中,上述变质矿物组合显示以低绿片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特征。据其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及变质矿物反应,推断其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大致相当于温度T=400~450℃、压力P=0.2~1.0GPa。
(二)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特征
在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沿新龙以西-理塘-木里-三江口一带,含蓝闪石变质矿物类岩石呈“岩块”状断续产在低绿片岩相的变细粒-粉粒长石石英砂岩与(凝灰质)板岩、粉砂岩和蚀变基性火山岩及硅质岩等混杂岩中(1∶20万义敦幅;四川省地调院,1∶5万三翟桑幅;1∶25万新龙县幅,2003)。含蓝闪石变质矿物类岩石主要见有以下三类:含蓝闪石绿黝帘石阳起石片岩、含蓝闪石绿泥阳起片岩及含蓝闪石蚀变玄武岩,原岩为一套变质基性火山岩。
在甘孜-理塘俯冲变质岩带中,岩石变质矿物组合主要为蓝闪石+阳起石+绿泥石±绿黝帘石±钠长石,其出现了特征变质矿物蓝闪石、阳起石等,同时出现了常见变质矿物如绿泥石、绿黝帘石等。据上述主要变质特征矿物及其组合,峰期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应在350℃、0.6~0.7GPa范围内,具有蓝片岩相的初始特征。由于蓝片岩出露局限,反映了大部分岩石因为发生增温变质作用多已转变成了绿片岩相岩石,其温压条件为T=350℃、P=0.7GPa。而大面积发生绿片岩相变质作用阶段(折返抬升、推覆就位阶段)的温压条件应为T=400~450℃、P=0.4~0.52GPa范围内。
此外,理塘之南甲洼附近发现榴闪岩(1∶20万义敦幅),结合蓝片岩分布,反映该变质带峰期变质作用存在高压-超高压相特征。结合区域上的下-中侏罗统称立洲组(J1-2)滨浅海碎屑岩直接不整合于蛇绿混杂岩之上(王康明、戴宗明等,2003),因此,区域变质作用应形成于俯冲-碰撞过程,时间应为晚三叠世。
六、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
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东以龙门山后山深断裂为界,西界的北段为青川断裂,中段和南段以中生界底部之平行不整合面或超覆不整合面为界。本带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北东端延至陕西省西南部被称为阳平关变质地带,西南端止于康定的折多山花岗岩体。
(一)原岩建造特征
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的受变质地层为震旦系至古生界。震旦系蜈蚣口组为一套凝灰质绢云英千枚岩夹薄层变砂岩、结晶灰岩层和水晶组大理岩化白云质结晶灰岩层;下寒武统邱家河组碳硅质板岩夹含铁锰硅质岩层和油房组变砂岩夹板岩层;志留纪-泥盆纪茂县群和危关群为巨厚的属复理石建造。青川乔庄、北川武安和广元陈家坝的志留系夹有火山岩,组成多个韵律层,显示了喷发-沉积的多旋回特征(1∶20万广元幅;1∶20万平武幅)。泥盆系危关群灰黑色含碳硅质千枚状板岩夹石英岩、硅质岩层。石炭系—下二叠统雪宝顶组变质泥灰岩与钙质千枚状板岩的不等厚互层和西沟组变质含硅质条带结晶灰岩层,中二叠统三道桥组砾屑结晶灰岩层和上二叠统大石包组变质海相基性火山岩层等。至晚二叠世,在康定阿东梁子、莲花山一带,有厚约2000rn之基性火山岩,向北逐渐变薄,至理县薛城孟通沟一带尖灭。
(二)区域变质带的递增变质带
由于地壳深部热流上升强度不均匀,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的变质强度也不均匀。以丹巴、山葱林两个主要热穹窿为中心形成递增变质带,且随着变质作用强度增加出现混合岩化现象,热穹窿核部由角闪岩相(蓝晶石带、矽线石带)及穹窿状混合花岗岩组成。此外,在黑水老婆子崖、松潘较场、康定孔玉和青川上马房等地有零星热点存在。总的面貌是,在大面积绿片岩相为主的背景上,出现以热穹窿和零星热点为中心的角闪岩相分布区,部分地区伴有混合岩化现象。
根据特征变质矿物及矿物组合在某些岩类中的首次出现,并参考变质岩石组构的演变,可划分出5个渐进变质带: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蓝晶石带,矽线石带。
1.绢云母-绿泥石带
此带出露面积较大。变质岩石有板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变基性火山岩及结晶灰岩。以变质泥质岩石中大量出现绢云母与绿泥石、变基性火山岩中出现阳起石与绿泥石为特征。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ser-ms+mbi±cal,qz+ab+ser+chl,act+ab+chl±ep,ab+chl+cal等。
2.黑云母带
是本区分布最广的一个带。带内出现的变质岩石多为千枚岩、片岩,大理岩。以变质泥质岩石中黑云母大量出现、变质钙质岩石中透闪石开始出现为特点。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bi+ser±chl,qz+ser+bi±cal,qz+ab+ser+bi,act+ab+chl±ep,ab+chl+cal,Cal+ms±qz等。
3.铁铝榴石带
在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主要分布于茂县及汶川县下庄-雪隆包背斜、丹巴复背斜,在康定孔玉、青川板桥附近也有零星出露。石鼓变质岩带中此带宽约5~10km。变质岩石种类有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角闪片岩及少量黑云斜长变粒岩及大理岩。以变质泥质岩石中出现铁铝榴石、变质基性岩石中阳起石消失、普通角闪石开始出现为特点。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bi+ser+ald±chl,qz+bi+ab+ms+ald±ep,qz+bi+ald,hb+bi+ab+ep±qz,ab+hb+bi+ep±qz,ah+act+bi+cal±qz等。
4.十字石-蓝晶石带
在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主要分布于雪隆包复背斜山葱林一带及丹巴复背斜核部,康定孔玉、青川上马房等地亦有零星分布。主要为各种片岩、变粒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石英岩、大理岩。以变质泥质、泥砂质岩石中出现含蓝晶石或十字石的矿物组合为特征。在变质基性岩、泥灰岩中,本带以出现斜长石+普通角闪石组合为标志。混合岩化现象普遍。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hb+pl+ald+bi±qz,qz+sfa+ald+bi+ms,qz+pl+ald+bi+ms,qz+ky+ald+bi+ms,hb+pl+ald+bi±qz,hb+pl±qz,Cal+hb+bi±qz,hb+ald+bi+ep±qz等。
5.矽线石带
仅分布于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丹巴复背斜的核部。主要为各种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在变质泥质岩、泥砂质岩石中,本带以出现矽线石为标志。混合岩化现象普遍且强烈。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pl+si+ald+bi,qz+pl+ald+di,qz+pl+sil+ald+bi+ms,pl+hb±qz,pl+hb+ald±qz,cal+gro-+bi+hb,cal+dol+phl+ho±qz等。
(三)变质矿物的前进变化及特征
各主要类型原岩的递增变质的前进矿物变化序列不同,其中泥质岩石随变质作用强度递增依次出现绢云母、绿泥石、钠长石、白云母→黑云母、硬绿泥石→铁铝榴石→十字石、蓝晶石→矽线石。基性岩、泥灰岩随递增变质依次出现:绢云母、绿泥石、钠长石、帘石类→黑云母、透闪石、阳起石→普通角闪石、斜长石→铁铝榴石→单斜辉石。
1.黑云母
从低绿岩相至高角闪岩相的各类变质岩石中均有黑云母出现,一般呈鳞片状和片状集合体,常与白云母、铁铝榴石共生。黑云母晶片大小与变质程度有关,在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岩石中,黑云母晶片比较细小,片径0.2~1mm,随变质程度增高,在中高级变质岩中,黑云母片径增大,可达1~3mm,一般呈片状集合体产出。
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3-3)表明黑云母主要属Fe2+黑云母。随变质程度增高,TiO2、Al2O3含量由黑云母带向蓝晶石带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从TiO2-Fe/(Fe+Mg)×100关系图(图3-11)上可以看出,投点集中,由黑云母带到蓝晶石带有渐进变化特征,其中蓝晶石带、矽线石带的黑云母投点大致在一个共同范围内,可能反映其变质条件较为一致。不同变质带内的样品投点所表现出的差异大体上与变质作用反映出的特点一致。在TiO2-Al2O3关系图(图3-12)上,所反映的特征与上基本相似,不同变质带内的样品投点所表现出的差异大体上与变质作用反映出的特点一致。
表3-3 黑云母化学成分表(wB/%)
2.角闪石
主要产于变镁铁质岩石中,包括变基性火山熔岩、变基性脉岩,有时在不纯的大理岩及含镁质的泥砂质变质岩中也可以见到。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3-4)在角闪石族矿物分类命名报告(利克,1978)中投图,其为钙闪石类的非闪石和镁铁质普通角闪石。
图3-11 黑云母的TiO2-Fe/(Fe+Mg)×100图(据特·戈娃,1973)
图3-12 黑云母的TiO2与Al2O3关系图(图例同图3-11)
表3-4 角闪石化学成分表(wB/%)
在萨克路金(1968)AlⅣ-AlⅥ(图3-13)和(Na+K)-Ti(图3-14)变异图上,落于麻粒岩相区和角闪岩相区。
图3-13 角闪石的AlⅣ-AlⅣ变异图(萨克路金,1968)
3.铁铝榴石主要赋存于各类片岩、片麻岩中,含量由微至15%。普遍具有生长环带。随变质程度的变化,显示不同的生长特征。在较低级变质岩石中石榴子石粒径一般较小,在0.5-1mm±之间,以半自形变晶为主,并富含石英、长石及云母类矿物包体;随变质程度增强,形成的石榴子石粒径增大,达2-5mm±,晶形呈自形-半自形,颗粒中少或
不见包体。从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3-5)可以看出,区内的石榴子石均属铁铝榴石系列,端元组分主要以铁铝榴石为主,钙铝、锰铝、镁铝榴石次之;钙铁及钙铬榴石含量极微。具有生长环带的铁铝榴石成分显示出由核部向边缘MnO和CaO呈线性减少,MgO及FeO含量呈线性增高。一般认为石榴子石环带成分由核向边部成分渐变是典型的同期渐进变质作用的结果,这种变化趋势也表明了巴洛型变质由初始变质向峰期变质温度逐渐增高的特征。
表3-5 铁铝榴石化学成分表(wB/%)
图3-14 角闪石的(Na+K)-Ti变异图
在石榴子石(Gro+And+Ura)-(Alm+Spe)-Pyr成分三角图解上(图3-15),主要落于绿帘角闪岩相区,部分蓝晶石带及矽线石带的石榴子石(主要为环带石榴子石幔部、边部)投点落入角闪岩相区及麻粒岩相区,反映出石榴子石由核部—幔部—边部成分变化,指示变质程度增高。
将具有生长环带的石榴子石投影在(CaO+MnO)-(FeO+MgO)图解上(图3-16),分别投入不同的区域。表明由中心到边部,经历了温度降低的过程,反映了变质程度由高向低的变化。铁铝榴石带的石榴子石可投入铁铝榴石带及蓝晶石带区域,蓝晶石带的石榴子石亦可投在铁铝榴石带及蓝晶石带区内及附近。以蓝晶石带内石榴子石成分环带投图结果分析,核、幔成分投图主要落在铁铝榴石带及蓝晶石带区域,而以幔边部成分投图则主要落在蓝晶石带、矽线石带区域,且具重叠现象,由此也可以表明石榴子石环带成分变化反映了变质程度由低向高的变化,并与区域变质研究结果相吻合。
4.十字石
仅分布于十字石-蓝晶石带的变砂、泥质岩石中。十字石可见有两个世代的生长特征,变质早期生长的十字石一般呈他形-半自形晶产出,常含石英、长石及云母类包体,内部包体排列方向与区域性片理一致或斜交,可以代表变质早期或峰期的产物。变质晚期生长的十字石一般呈半自形-自形晶产出,常不含包体,晶粒较早期十字石细小,一般切割区域性片理生长。在后期的韧性剪切带上及附近,十字石通常有被黑云母及绿泥石交代的退变质现象。
十字石本身是一种富含Al2O3、FeO,含MgO、CaO和MnO的铝硅酸盐矿物。从表3-6中可以看出,Mg/(Fe+Mn+Mg)值变化略显明显,早世代为0.203~0.213,晚世代为0.170~0.187,这种由早世代向晚世代的变化代表了一种递增变质过程(Trancy等,1976;Perchuk,1977)。
图3-15 石榴子石的(Gro+And+Ura)-(Alm+Spe)-Pyr成分图解
图3-16 石榴子石的(Cao+MnO)-(FeO+MgO)图解
表3-6 十字石化学成分表(wB/%)
5.蓝晶石
赋存于砂泥质岩石变质形成的片岩及片麻岩中。蓝晶石一般呈板状、半自形—自形变晶产出,沿区域性片理分布。蓝晶石粒径一般0.5~3mm,个别可达3~10mm,一般情况下,向变质程度增高的方向蓝晶石含量及粒径普遍增大。在公差混合片麻岩边界附近可见蓝晶石被矽线石交代,并呈残留体出现于矽线石中,镜下观察见矽线石沿边缘交代蓝晶石,部分矽线石尚可保留有蓝晶石的晶形,可能存在蓝晶石→矽线石的多型转换特征。
6.矽线石
主要分布于公差混合片麻岩套边部混合岩化带范围内,出露范围较小,而且零星。矽线石产于片岩及片麻岩中,岩石中含量不高,主要呈针-柱状集合体沿区域性片(麻)理展布,集合体延长方向可指示拉伸线理。多数矽卡岩由云母分解所致,可见有交代石榴子石现象;部分矽线石可能由蓝晶石多型转变而来。
(四)变质相的划分
在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随着变质强度递增,变质矿物组合的出现具有一定规律性。一定化学成分的原岩在不同变质强度带中具有各自特定的矿物共生组合,原岩与变质矿物共生组合之间存在一定的、可以预测的对应关系。各变质强度带矿物共生组合概略地反映了本变质地带的变质条件。
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的变质作用条件相当于低绿片岩相,其温压区间约为:P=(3.5~7)×108Pa,t=300~450℃。
铁铝榴石带的变质作用条件相当于高绿片岩相(钠长-绿帘角闪岩相)。基性岩、泥灰岩中开始出现蓝绿色普通角闪石和泥砂质岩石开始出现铁铝榴石,是进入这个带的标志。利用电子探针测试结果,进行黑云母-铁铝榴石矿物对计算温压条件,其温压区间约为:P=(3.5~7)×108Pa,t=496~545℃。
蓝晶石带,矽线石带的变质作用条件相当于低角闪岩相,低角闪岩相与高绿片岩相之间的界线主要依据泥质岩中蓝晶石首次出现来确定。利用电子探针测试结果,进行黑云母-铁铝榴石矿物对计算温压条件,其温压区间约为:P=(3.5~7)×108Pa,t=554~64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4:42
研究区内所涉及的省份有四川、青海、陕西、甘肃,其中以四川、青海和陕西为主,甘肃只有少量地区涉及。各省区域地质志所划分的变质单元级别和名称不同。综合区内各省区域地质志关于变质单元的划分结果,按区域变质作用类型、变质作用时期和原岩建造,将区内变质单元进行归并划分,划分为2个一级变质单元、6个二级变质单元,3个*变质单元(图3-1)。各变质单元的基本特征归纳于表3-2中。
一、阿尼玛卿-积石山变质地带
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变质地带只在青海、甘肃两省出现。在青海以阿尼玛卿山为主体,在甘肃分布于玛曲县西南部,呈狭长带状分布。本带以二叠系—三叠系布青山群马尔争组变质岩系为主体,少量石炭系,形成变质程度均一的低绿片岩相变质岩系。
(一)原岩建造特征
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变质地带的受变质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为海相碎屑岩-火山岩建造及碳酸盐岩建造。海相碎屑岩-火山岩建造只分布于青海省马尔争一树维门科等地。
(二)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石炭系变质岩石为变质石英砂岩与厚层结晶灰岩。二叠系—三叠系变质岩石为变质砂岩、粉砂岩、千枚岩、片理化变质火山岩、凝灰岩及结晶灰岩等。
岩石在印支期受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级变质岩石。在变质砂岩、千枚岩、变质凝灰岩中首次出现变质矿物绢云母、绿泥石、阳起石,变质带划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属低绿片岩相。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ser±cal,qz+ab+ser+chl,act+ab+chl±ep,ab+chl+cal等。根据变质矿物组合估算其温压区间约为:P=4-7kbar,t=300-400℃。
表3-2 摇变质单元划分及主要特征表
二、迭部-康县变质地带
迭部-康县变质地带为一个近北西西向的条带状分布的变质地带,卷入区域递增变质带的地层为震旦系至二叠系,表明为华力西期变质作用的产物,经历了中压型低绿片岩相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变质岩石主要由板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变质结晶灰岩、大理岩组成;区内根据特征变质矿物可以划分为区内绢云母-绿泥石带和黑云母带,由于受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的影响,一般核部变质程度较深而向外围变质程度变浅。
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变质带表现为西弱东强、南弱北强的特点,四川境内主要出现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则主要出现在甘肃境内的康县一带,而到陕西褒城则出现了铁铝榴石带和十字石-蓝晶石带,显然,这里是一个地壳热流的高位区,呈变质“热弯隆”,形成中压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地体。从甘肃康县-陕西境内褒城一带,由南而北,由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十字石-蓝晶石带构成典型的巴罗式递增变质带。
(一)原岩建造特征
迭部一康县变质地带主要变质包含了南华纪—下古生界的地层,南华纪以赛依阔组(Nhy)和相龙卡组(Nh-Zsx)具有有标志性的浅变质的(冰碛)砾岩及其火山碎屑岩为主的代表,下古生代为较稳定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沉积建造。
(二)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研究区内的变质岩经历了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特征变质矿物为:绢云母、方解石、绿泥石及少量绿帘石,表明主体属于甚低绿片岩相变质;根据特征变质矿物及矿物组合可划分出2个渐进变质带: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并以前者为主。已有的资料表明变质温压条件为:P=(3.5~7)×108Pa,t=300~450℃(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
三、摩天岭-碧口变质地带
分布于四川、甘肃两省。南以青川(乔庄)深断裂-老营坪断裂为界,北以木座-唐泥沟断裂为界,西以虎牙关断裂为界。向北东延入陕西省。
(一)原岩建造特征
受变质地层为前震旦系碧口群。碧口群为一套巨厚的浅变质海相火山岩-沉积变质岩系,其原岩建造的总体特点是,底部以碎屑岩为主,往上则主要是火山岩。火山岩的化学成分普遍富钠质,属细碧角斑岩系列。在横向上,从东往西,火山活动逐渐减弱,东部火山岩相当发育,向西火山碎屑岩增多。在垂向上,火山岩反映出的是以基性火山活动开始、酸性火山活动告终的演化趋势,整体代表一个大型的海底火山喷发旋回,总厚度5000m以上。
(二)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晋宁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使岩石发生变质,形成变质砂岩、片岩、千枚岩、变质火山岩为主的岩石组合,根据特征变质矿物绢云母、绿泥石、阳起石和蓝闪石、黑硬绿泥石的首次出现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和蓝闪石带两个变质带,从特征变质矿物和矿物组合特征表明,该变质地带的变质相属低绿片岩相和蓝闪绿片岩相。
1.绢云母-绿泥石带
是本区分布最广的一个带。变质岩石有片岩、千枚岩、变质火山岩。以变质岩石中大量出现绢云母与绿泥石、阳起石为特征。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ab+eq+chl±cal,qz+ser-ms+mbi±cal,qz+ab+ser+chl,act+ab+chl±ep等。其温压区间约为:P=(2~10)×108Pa,t=300~450℃
2.蓝闪石带
该带主要沿四川青川-白水街-阳平关深断裂深大断裂北侧分布,东起陕西宁强,向西由甘肃省文县碧口肖家坝延至区内青川的白水街白家沟,尖灭于青川的后沟、张家院一带,总体呈透镜状产出,蓝闪石片岩最早由左国朝(1982)发现于青川县白水街一带的碧口群的火山岩内,之后一些工作者(陶洪祥等,1989;裴先治,1989)也证实了该岩类的存在。变质岩石有蓝闪绿帘绿泥片岩、蓝闪黑硬绿泥石石英片岩、蓝闪绿泥绿帘片岩、蓝闪钠长绿泥片岩等。
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ab+eq+gl,qz+ab+cht+gl,qz+ab+gl+chl等。蓝闪石和黑硬绿泥石共生,因无特征高压变质矿物硬柱石和硬玉,表明其不属于蓝闪片岩相,而为蓝闪绿片岩相,其温压区间约为:P=(5~8)×108Pa,t=350~450℃。
蓝闪绿片岩相岩石的存在具有独特的构造特性,表明了一种被动下的快速埋藏并被快带拉升的一个过程,在晋宁期,碧口群局部岩层被快速推到中下地壳,并在地下热流尚未升高之前被挤到地壳的较浅部位而成的一种独特的岩石类型(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
四、松潘-甘孜变质地带
本变质地带东界,以青川断裂与三叠系底部的平行不整合面或超覆不整合面为界与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毗邻。南以甘孜-理塘断裂与甘孜-理塘变质带分界,北以扎吐-莫格尔雪-长石头山断裂与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变质地带分界。该变质地带呈倒三角形,为区内面积最大的变质地带。
(一)基本特征
受变质地层为三叠系“西康群”,为一套沉积厚逾万米的复理石建造。变质程度为极低级变质,为浊沸石相-低绿片岩相。变质矿物组合十分单调。在变质泥质岩中,经常出现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的变质矿物组合。在马尔康-班玛一线以北,西康群分布范围内出现较多雏晶黑云母,变质矿物共生组合表明,变质强度均相当于低绿片岩相单相变质,反映地梯度变化不大。岩石的劈理、片理极其发育,发育多期褶皱构造,变形与变质重结晶相伴,表明该期变质岩的变质、变形与构造关系密切,同构造期或构造期后的侵入的花岗质岩石发育,但无区域混合岩化现象,表明本变质地带变质作用类型属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时期为印支期。
(二)*变质单元的特征
根据原岩建造的不同,本变质地带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变质单元。其主要特征简要归纳如下。
1.玛多-马尔康变质岩带
东南以三叠系底部的平行或超覆不整合面为界与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相邻;西南以色达-玉科断裂与石渠-雅江变质岩带分界。包括四川的阿坝-马尔康变质岩带、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变质地带中的一部分和甘肃的玛曲-成县变质地带,平面上呈倒三角形。
三叠系西康群为厚逾万米的复理石建造,与下伏古生界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中-上三叠统以变质长石岩屑(杂)砂岩为主夹板岩,厚度超过10000m。下三叠统,在青海省境内以变质长石岩屑杂砂岩为主夹少量结晶灰岩,厚度大于3000m;在小金-松潘一带为板岩夹泥质结晶灰岩,厚仅100余米。在上统中采获的化石时代都不晚于诺利克期。不整合覆盖在三叠系之上的未变质陆相侏罗系见于四川阿坝县麦浪沟、若尔盖县嫩洼和青海省班玛县若末柯及若末穹丈、久治县多木塔及鄂阔沟以及甘肃省南部财宝山-四川郎木寺一带(1∶25万若尔盖幅、色达县幅、阿坝县幅等资料)。这为印支期变质作用指明了确切的时间上限。
2.石渠—雅江变质岩带
北东以色达-玉科断裂为界,南西以甘孜-理塘深大断裂为界,包括四川的石渠—雅江变质岩带、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变质地带中的一部分,呈北西—南东向狭长条带状展布。受变质地层为三叠系西康群,为复理石建造。在属卡尼期—诺利克期的原新都桥组中夹有基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其上的两河口组、雅江组偶夹有酸性熔岩或火山碎屑岩。
原岩建造的总体面貌是,上二叠统末见上部层位,中部雅江组和两河口组以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板岩,厚度大于6000m;下部瓦多组和侏倭组以炭泥质、粉砂质板为主岩夹变质砂岩,厚度大于5000m。下-中二叠统杂谷脑组和菠茨沟组以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板岩,厚度大于2000m。总体观之,其中以浊流相沉积为上,但沉积环境的水体深度并不太深。
(三)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岩石在印支期受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级变质岩石。在变质砂岩、板岩中首次出现变质矿物绢云母、绿泥石,变质带划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属低绿片岩相。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ser±cal,qz+ab+ser+chl,等。根据变质矿物组合估算其温压区间约为:P=(4~7)×108Pa,t=300~400℃。
五、甘孜-理塘变质带(V2)
甘孜-理塘变质带(V2)构造位置上属于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北西自西邓柯,向南东经甘孜转向南,经理塘至川滇交界处的三江口,然后向西折转沿哈巴雪山、玉龙雪山西侧南延至剑川,在乔后北与南延的金沙江结合带交接,在剑川以南可能由于扬子陆块西南角向西的掩冲而被截断或掩覆。其北西端可能在西邓柯-玉树一带与可可西里-金沙江-哀牢山变质带相接。
该带是一个由早石炭世—晚三叠世洋脊型拉斑玄武岩、苦橄玄武岩、镁铁质与超镁铁质堆晶岩、辉长岩-辉绿岩墙、蛇纹岩、放射虫硅质岩与复理石组成的蛇绿混杂岩带。外来沉积岩块体的时代,从奥陶纪到三叠纪都有,基质为早石炭世和晚三叠世的砂板岩及火山岩。
(一)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特征
主要指结合带内各构造混杂岩块中的岩石,其岩石类型主要见有板岩、变质砂岩、变质碳酸盐岩、变质基性火山岩及石英片岩等,构成了甘孜-理塘变质带的主体。总体变质程度较浅,在变质沉积碎屑岩石中,常出现绢云母、石英、绿泥石、方解石及白云石等,较少出现黑云母;在变质碳酸盐岩中,主要变质矿物为方解石、白云石及少许绢云母、石英等;在变质基性火山岩中,常出现绿泥石、钠长石、阳起石、绢云母、黝帘石、次闪石及少许石英等,部分见有黑云母的出现。
在板岩类、千枚岩类、变质正常碎屑岩类和火山岩类岩石中,上述变质矿物组合显示以低绿片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特征。据其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及变质矿物反应,推断其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大致相当于温度T=400~450℃、压力P=0.2~1.0GPa。
(二)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特征
在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沿新龙以西-理塘-木里-三江口一带,含蓝闪石变质矿物类岩石呈“岩块”状断续产在低绿片岩相的变细粒-粉粒长石石英砂岩与(凝灰质)板岩、粉砂岩和蚀变基性火山岩及硅质岩等混杂岩中(1∶20万义敦幅;四川省地调院,1∶5万三翟桑幅;1∶25万新龙县幅,2003)。含蓝闪石变质矿物类岩石主要见有以下三类:含蓝闪石绿黝帘石阳起石片岩、含蓝闪石绿泥阳起片岩及含蓝闪石蚀变玄武岩,原岩为一套变质基性火山岩。
在甘孜-理塘俯冲变质岩带中,岩石变质矿物组合主要为蓝闪石+阳起石+绿泥石±绿黝帘石±钠长石,其出现了特征变质矿物蓝闪石、阳起石等,同时出现了常见变质矿物如绿泥石、绿黝帘石等。据上述主要变质特征矿物及其组合,峰期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应在350℃、0.6~0.7GPa范围内,具有蓝片岩相的初始特征。由于蓝片岩出露局限,反映了大部分岩石因为发生增温变质作用多已转变成了绿片岩相岩石,其温压条件为T=350℃、P=0.7GPa。而大面积发生绿片岩相变质作用阶段(折返抬升、推覆就位阶段)的温压条件应为T=400~450℃、P=0.4~0.52GPa范围内。
此外,理塘之南甲洼附近发现榴闪岩(1∶20万义敦幅),结合蓝片岩分布,反映该变质带峰期变质作用存在高压-超高压相特征。结合区域上的下-中侏罗统称立洲组(J1-2)滨浅海碎屑岩直接不整合于蛇绿混杂岩之上(王康明、戴宗明等,2003),因此,区域变质作用应形成于俯冲-碰撞过程,时间应为晚三叠世。
六、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
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东以龙门山后山深断裂为界,西界的北段为青川断裂,中段和南段以中生界底部之平行不整合面或超覆不整合面为界。本带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北东端延至陕西省西南部被称为阳平关变质地带,西南端止于康定的折多山花岗岩体。
(一)原岩建造特征
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的受变质地层为震旦系至古生界。震旦系蜈蚣口组为一套凝灰质绢云英千枚岩夹薄层变砂岩、结晶灰岩层和水晶组大理岩化白云质结晶灰岩层;下寒武统邱家河组碳硅质板岩夹含铁锰硅质岩层和油房组变砂岩夹板岩层;志留纪-泥盆纪茂县群和危关群为巨厚的属复理石建造。青川乔庄、北川武安和广元陈家坝的志留系夹有火山岩,组成多个韵律层,显示了喷发-沉积的多旋回特征(1∶20万广元幅;1∶20万平武幅)。泥盆系危关群灰黑色含碳硅质千枚状板岩夹石英岩、硅质岩层。石炭系—下二叠统雪宝顶组变质泥灰岩与钙质千枚状板岩的不等厚互层和西沟组变质含硅质条带结晶灰岩层,中二叠统三道桥组砾屑结晶灰岩层和上二叠统大石包组变质海相基性火山岩层等。至晚二叠世,在康定阿东梁子、莲花山一带,有厚约2000rn之基性火山岩,向北逐渐变薄,至理县薛城孟通沟一带尖灭。
(二)区域变质带的递增变质带
由于地壳深部热流上升强度不均匀,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的变质强度也不均匀。以丹巴、山葱林两个主要热穹窿为中心形成递增变质带,且随着变质作用强度增加出现混合岩化现象,热穹窿核部由角闪岩相(蓝晶石带、矽线石带)及穹窿状混合花岗岩组成。此外,在黑水老婆子崖、松潘较场、康定孔玉和青川上马房等地有零星热点存在。总的面貌是,在大面积绿片岩相为主的背景上,出现以热穹窿和零星热点为中心的角闪岩相分布区,部分地区伴有混合岩化现象。
根据特征变质矿物及矿物组合在某些岩类中的首次出现,并参考变质岩石组构的演变,可划分出5个渐进变质带: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蓝晶石带,矽线石带。
1.绢云母-绿泥石带
此带出露面积较大。变质岩石有板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变基性火山岩及结晶灰岩。以变质泥质岩石中大量出现绢云母与绿泥石、变基性火山岩中出现阳起石与绿泥石为特征。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ser-ms+mbi±cal,qz+ab+ser+chl,act+ab+chl±ep,ab+chl+cal等。
2.黑云母带
是本区分布最广的一个带。带内出现的变质岩石多为千枚岩、片岩,大理岩。以变质泥质岩石中黑云母大量出现、变质钙质岩石中透闪石开始出现为特点。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bi+ser±chl,qz+ser+bi±cal,qz+ab+ser+bi,act+ab+chl±ep,ab+chl+cal,Cal+ms±qz等。
3.铁铝榴石带
在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主要分布于茂县及汶川县下庄-雪隆包背斜、丹巴复背斜,在康定孔玉、青川板桥附近也有零星出露。石鼓变质岩带中此带宽约5~10km。变质岩石种类有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角闪片岩及少量黑云斜长变粒岩及大理岩。以变质泥质岩石中出现铁铝榴石、变质基性岩石中阳起石消失、普通角闪石开始出现为特点。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bi+ser+ald±chl,qz+bi+ab+ms+ald±ep,qz+bi+ald,hb+bi+ab+ep±qz,ab+hb+bi+ep±qz,ah+act+bi+cal±qz等。
4.十字石-蓝晶石带
在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主要分布于雪隆包复背斜山葱林一带及丹巴复背斜核部,康定孔玉、青川上马房等地亦有零星分布。主要为各种片岩、变粒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石英岩、大理岩。以变质泥质、泥砂质岩石中出现含蓝晶石或十字石的矿物组合为特征。在变质基性岩、泥灰岩中,本带以出现斜长石+普通角闪石组合为标志。混合岩化现象普遍。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hb+pl+ald+bi±qz,qz+sfa+ald+bi+ms,qz+pl+ald+bi+ms,qz+ky+ald+bi+ms,hb+pl+ald+bi±qz,hb+pl±qz,Cal+hb+bi±qz,hb+ald+bi+ep±qz等。
5.矽线石带
仅分布于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丹巴复背斜的核部。主要为各种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在变质泥质岩、泥砂质岩石中,本带以出现矽线石为标志。混合岩化现象普遍且强烈。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pl+si+ald+bi,qz+pl+ald+di,qz+pl+sil+ald+bi+ms,pl+hb±qz,pl+hb+ald±qz,cal+gro-+bi+hb,cal+dol+phl+ho±qz等。
(三)变质矿物的前进变化及特征
各主要类型原岩的递增变质的前进矿物变化序列不同,其中泥质岩石随变质作用强度递增依次出现绢云母、绿泥石、钠长石、白云母→黑云母、硬绿泥石→铁铝榴石→十字石、蓝晶石→矽线石。基性岩、泥灰岩随递增变质依次出现:绢云母、绿泥石、钠长石、帘石类→黑云母、透闪石、阳起石→普通角闪石、斜长石→铁铝榴石→单斜辉石。
1.黑云母
从低绿岩相至高角闪岩相的各类变质岩石中均有黑云母出现,一般呈鳞片状和片状集合体,常与白云母、铁铝榴石共生。黑云母晶片大小与变质程度有关,在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岩石中,黑云母晶片比较细小,片径0.2~1mm,随变质程度增高,在中高级变质岩中,黑云母片径增大,可达1~3mm,一般呈片状集合体产出。
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3-3)表明黑云母主要属Fe2+黑云母。随变质程度增高,TiO2、Al2O3含量由黑云母带向蓝晶石带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从TiO2-Fe/(Fe+Mg)×100关系图(图3-11)上可以看出,投点集中,由黑云母带到蓝晶石带有渐进变化特征,其中蓝晶石带、矽线石带的黑云母投点大致在一个共同范围内,可能反映其变质条件较为一致。不同变质带内的样品投点所表现出的差异大体上与变质作用反映出的特点一致。在TiO2-Al2O3关系图(图3-12)上,所反映的特征与上基本相似,不同变质带内的样品投点所表现出的差异大体上与变质作用反映出的特点一致。
表3-3 黑云母化学成分表(wB/%)
2.角闪石
主要产于变镁铁质岩石中,包括变基性火山熔岩、变基性脉岩,有时在不纯的大理岩及含镁质的泥砂质变质岩中也可以见到。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3-4)在角闪石族矿物分类命名报告(利克,1978)中投图,其为钙闪石类的非闪石和镁铁质普通角闪石。
图3-11 黑云母的TiO2-Fe/(Fe+Mg)×100图(据特·戈娃,1973)
图3-12 黑云母的TiO2与Al2O3关系图(图例同图3-11)
表3-4 角闪石化学成分表(wB/%)
在萨克路金(1968)AlⅣ-AlⅥ(图3-13)和(Na+K)-Ti(图3-14)变异图上,落于麻粒岩相区和角闪岩相区。
图3-13 角闪石的AlⅣ-AlⅣ变异图(萨克路金,1968)
3.铁铝榴石主要赋存于各类片岩、片麻岩中,含量由微至15%。普遍具有生长环带。随变质程度的变化,显示不同的生长特征。在较低级变质岩石中石榴子石粒径一般较小,在0.5-1mm±之间,以半自形变晶为主,并富含石英、长石及云母类矿物包体;随变质程度增强,形成的石榴子石粒径增大,达2-5mm±,晶形呈自形-半自形,颗粒中少或
不见包体。从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3-5)可以看出,区内的石榴子石均属铁铝榴石系列,端元组分主要以铁铝榴石为主,钙铝、锰铝、镁铝榴石次之;钙铁及钙铬榴石含量极微。具有生长环带的铁铝榴石成分显示出由核部向边缘MnO和CaO呈线性减少,MgO及FeO含量呈线性增高。一般认为石榴子石环带成分由核向边部成分渐变是典型的同期渐进变质作用的结果,这种变化趋势也表明了巴洛型变质由初始变质向峰期变质温度逐渐增高的特征。
表3-5 铁铝榴石化学成分表(wB/%)
图3-14 角闪石的(Na+K)-Ti变异图
在石榴子石(Gro+And+Ura)-(Alm+Spe)-Pyr成分三角图解上(图3-15),主要落于绿帘角闪岩相区,部分蓝晶石带及矽线石带的石榴子石(主要为环带石榴子石幔部、边部)投点落入角闪岩相区及麻粒岩相区,反映出石榴子石由核部—幔部—边部成分变化,指示变质程度增高。
将具有生长环带的石榴子石投影在(CaO+MnO)-(FeO+MgO)图解上(图3-16),分别投入不同的区域。表明由中心到边部,经历了温度降低的过程,反映了变质程度由高向低的变化。铁铝榴石带的石榴子石可投入铁铝榴石带及蓝晶石带区域,蓝晶石带的石榴子石亦可投在铁铝榴石带及蓝晶石带区内及附近。以蓝晶石带内石榴子石成分环带投图结果分析,核、幔成分投图主要落在铁铝榴石带及蓝晶石带区域,而以幔边部成分投图则主要落在蓝晶石带、矽线石带区域,且具重叠现象,由此也可以表明石榴子石环带成分变化反映了变质程度由低向高的变化,并与区域变质研究结果相吻合。
4.十字石
仅分布于十字石-蓝晶石带的变砂、泥质岩石中。十字石可见有两个世代的生长特征,变质早期生长的十字石一般呈他形-半自形晶产出,常含石英、长石及云母类包体,内部包体排列方向与区域性片理一致或斜交,可以代表变质早期或峰期的产物。变质晚期生长的十字石一般呈半自形-自形晶产出,常不含包体,晶粒较早期十字石细小,一般切割区域性片理生长。在后期的韧性剪切带上及附近,十字石通常有被黑云母及绿泥石交代的退变质现象。
十字石本身是一种富含Al2O3、FeO,含MgO、CaO和MnO的铝硅酸盐矿物。从表3-6中可以看出,Mg/(Fe+Mn+Mg)值变化略显明显,早世代为0.203~0.213,晚世代为0.170~0.187,这种由早世代向晚世代的变化代表了一种递增变质过程(Trancy等,1976;Perchuk,1977)。
图3-15 石榴子石的(Gro+And+Ura)-(Alm+Spe)-Pyr成分图解
图3-16 石榴子石的(Cao+MnO)-(FeO+MgO)图解
表3-6 十字石化学成分表(wB/%)
5.蓝晶石
赋存于砂泥质岩石变质形成的片岩及片麻岩中。蓝晶石一般呈板状、半自形—自形变晶产出,沿区域性片理分布。蓝晶石粒径一般0.5~3mm,个别可达3~10mm,一般情况下,向变质程度增高的方向蓝晶石含量及粒径普遍增大。在公差混合片麻岩边界附近可见蓝晶石被矽线石交代,并呈残留体出现于矽线石中,镜下观察见矽线石沿边缘交代蓝晶石,部分矽线石尚可保留有蓝晶石的晶形,可能存在蓝晶石→矽线石的多型转换特征。
6.矽线石
主要分布于公差混合片麻岩套边部混合岩化带范围内,出露范围较小,而且零星。矽线石产于片岩及片麻岩中,岩石中含量不高,主要呈针-柱状集合体沿区域性片(麻)理展布,集合体延长方向可指示拉伸线理。多数矽卡岩由云母分解所致,可见有交代石榴子石现象;部分矽线石可能由蓝晶石多型转变而来。
(四)变质相的划分
在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随着变质强度递增,变质矿物组合的出现具有一定规律性。一定化学成分的原岩在不同变质强度带中具有各自特定的矿物共生组合,原岩与变质矿物共生组合之间存在一定的、可以预测的对应关系。各变质强度带矿物共生组合概略地反映了本变质地带的变质条件。
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的变质作用条件相当于低绿片岩相,其温压区间约为:P=(3.5~7)×108Pa,t=300~450℃。
铁铝榴石带的变质作用条件相当于高绿片岩相(钠长-绿帘角闪岩相)。基性岩、泥灰岩中开始出现蓝绿色普通角闪石和泥砂质岩石开始出现铁铝榴石,是进入这个带的标志。利用电子探针测试结果,进行黑云母-铁铝榴石矿物对计算温压条件,其温压区间约为:P=(3.5~7)×108Pa,t=496~545℃。
蓝晶石带,矽线石带的变质作用条件相当于低角闪岩相,低角闪岩相与高绿片岩相之间的界线主要依据泥质岩中蓝晶石首次出现来确定。利用电子探针测试结果,进行黑云母-铁铝榴石矿物对计算温压条件,其温压区间约为:P=(3.5~7)×108Pa,t=554~64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3:44
研究区内所涉及的省份有四川、青海、陕西、甘肃,其中以四川、青海和陕西为主,甘肃只有少量地区涉及。各省区域地质志所划分的变质单元级别和名称不同。综合区内各省区域地质志关于变质单元的划分结果,按区域变质作用类型、变质作用时期和原岩建造,将区内变质单元进行归并划分,划分为2个一级变质单元、6个二级变质单元,3个*变质单元(图3-1)。各变质单元的基本特征归纳于表3-2中。
一、阿尼玛卿-积石山变质地带
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变质地带只在青海、甘肃两省出现。在青海以阿尼玛卿山为主体,在甘肃分布于玛曲县西南部,呈狭长带状分布。本带以二叠系—三叠系布青山群马尔争组变质岩系为主体,少量石炭系,形成变质程度均一的低绿片岩相变质岩系。
(一)原岩建造特征
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变质地带的受变质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为海相碎屑岩-火山岩建造及碳酸盐岩建造。海相碎屑岩-火山岩建造只分布于青海省马尔争一树维门科等地。
(二)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石炭系变质岩石为变质石英砂岩与厚层结晶灰岩。二叠系—三叠系变质岩石为变质砂岩、粉砂岩、千枚岩、片理化变质火山岩、凝灰岩及结晶灰岩等。
岩石在印支期受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级变质岩石。在变质砂岩、千枚岩、变质凝灰岩中首次出现变质矿物绢云母、绿泥石、阳起石,变质带划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属低绿片岩相。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ser±cal,qz+ab+ser+chl,act+ab+chl±ep,ab+chl+cal等。根据变质矿物组合估算其温压区间约为:P=4-7kbar,t=300-400℃。
表3-2 摇变质单元划分及主要特征表
二、迭部-康县变质地带
迭部-康县变质地带为一个近北西西向的条带状分布的变质地带,卷入区域递增变质带的地层为震旦系至二叠系,表明为华力西期变质作用的产物,经历了中压型低绿片岩相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变质岩石主要由板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变质结晶灰岩、大理岩组成;区内根据特征变质矿物可以划分为区内绢云母-绿泥石带和黑云母带,由于受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的影响,一般核部变质程度较深而向外围变质程度变浅。
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变质带表现为西弱东强、南弱北强的特点,四川境内主要出现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则主要出现在甘肃境内的康县一带,而到陕西褒城则出现了铁铝榴石带和十字石-蓝晶石带,显然,这里是一个地壳热流的高位区,呈变质“热弯隆”,形成中压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地体。从甘肃康县-陕西境内褒城一带,由南而北,由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十字石-蓝晶石带构成典型的巴罗式递增变质带。
(一)原岩建造特征
迭部一康县变质地带主要变质包含了南华纪—下古生界的地层,南华纪以赛依阔组(Nhy)和相龙卡组(Nh-Zsx)具有有标志性的浅变质的(冰碛)砾岩及其火山碎屑岩为主的代表,下古生代为较稳定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沉积建造。
(二)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研究区内的变质岩经历了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特征变质矿物为:绢云母、方解石、绿泥石及少量绿帘石,表明主体属于甚低绿片岩相变质;根据特征变质矿物及矿物组合可划分出2个渐进变质带: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并以前者为主。已有的资料表明变质温压条件为:P=(3.5~7)×108Pa,t=300~450℃(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
三、摩天岭-碧口变质地带
分布于四川、甘肃两省。南以青川(乔庄)深断裂-老营坪断裂为界,北以木座-唐泥沟断裂为界,西以虎牙关断裂为界。向北东延入陕西省。
(一)原岩建造特征
受变质地层为前震旦系碧口群。碧口群为一套巨厚的浅变质海相火山岩-沉积变质岩系,其原岩建造的总体特点是,底部以碎屑岩为主,往上则主要是火山岩。火山岩的化学成分普遍富钠质,属细碧角斑岩系列。在横向上,从东往西,火山活动逐渐减弱,东部火山岩相当发育,向西火山碎屑岩增多。在垂向上,火山岩反映出的是以基性火山活动开始、酸性火山活动告终的演化趋势,整体代表一个大型的海底火山喷发旋回,总厚度5000m以上。
(二)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晋宁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使岩石发生变质,形成变质砂岩、片岩、千枚岩、变质火山岩为主的岩石组合,根据特征变质矿物绢云母、绿泥石、阳起石和蓝闪石、黑硬绿泥石的首次出现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和蓝闪石带两个变质带,从特征变质矿物和矿物组合特征表明,该变质地带的变质相属低绿片岩相和蓝闪绿片岩相。
1.绢云母-绿泥石带
是本区分布最广的一个带。变质岩石有片岩、千枚岩、变质火山岩。以变质岩石中大量出现绢云母与绿泥石、阳起石为特征。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ab+eq+chl±cal,qz+ser-ms+mbi±cal,qz+ab+ser+chl,act+ab+chl±ep等。其温压区间约为:P=(2~10)×108Pa,t=300~450℃
2.蓝闪石带
该带主要沿四川青川-白水街-阳平关深断裂深大断裂北侧分布,东起陕西宁强,向西由甘肃省文县碧口肖家坝延至区内青川的白水街白家沟,尖灭于青川的后沟、张家院一带,总体呈透镜状产出,蓝闪石片岩最早由左国朝(1982)发现于青川县白水街一带的碧口群的火山岩内,之后一些工作者(陶洪祥等,1989;裴先治,1989)也证实了该岩类的存在。变质岩石有蓝闪绿帘绿泥片岩、蓝闪黑硬绿泥石石英片岩、蓝闪绿泥绿帘片岩、蓝闪钠长绿泥片岩等。
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ab+eq+gl,qz+ab+cht+gl,qz+ab+gl+chl等。蓝闪石和黑硬绿泥石共生,因无特征高压变质矿物硬柱石和硬玉,表明其不属于蓝闪片岩相,而为蓝闪绿片岩相,其温压区间约为:P=(5~8)×108Pa,t=350~450℃。
蓝闪绿片岩相岩石的存在具有独特的构造特性,表明了一种被动下的快速埋藏并被快带拉升的一个过程,在晋宁期,碧口群局部岩层被快速推到中下地壳,并在地下热流尚未升高之前被挤到地壳的较浅部位而成的一种独特的岩石类型(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
四、松潘-甘孜变质地带
本变质地带东界,以青川断裂与三叠系底部的平行不整合面或超覆不整合面为界与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毗邻。南以甘孜-理塘断裂与甘孜-理塘变质带分界,北以扎吐-莫格尔雪-长石头山断裂与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变质地带分界。该变质地带呈倒三角形,为区内面积最大的变质地带。
(一)基本特征
受变质地层为三叠系“西康群”,为一套沉积厚逾万米的复理石建造。变质程度为极低级变质,为浊沸石相-低绿片岩相。变质矿物组合十分单调。在变质泥质岩中,经常出现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的变质矿物组合。在马尔康-班玛一线以北,西康群分布范围内出现较多雏晶黑云母,变质矿物共生组合表明,变质强度均相当于低绿片岩相单相变质,反映地梯度变化不大。岩石的劈理、片理极其发育,发育多期褶皱构造,变形与变质重结晶相伴,表明该期变质岩的变质、变形与构造关系密切,同构造期或构造期后的侵入的花岗质岩石发育,但无区域混合岩化现象,表明本变质地带变质作用类型属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时期为印支期。
(二)*变质单元的特征
根据原岩建造的不同,本变质地带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变质单元。其主要特征简要归纳如下。
1.玛多-马尔康变质岩带
东南以三叠系底部的平行或超覆不整合面为界与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相邻;西南以色达-玉科断裂与石渠-雅江变质岩带分界。包括四川的阿坝-马尔康变质岩带、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变质地带中的一部分和甘肃的玛曲-成县变质地带,平面上呈倒三角形。
三叠系西康群为厚逾万米的复理石建造,与下伏古生界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中-上三叠统以变质长石岩屑(杂)砂岩为主夹板岩,厚度超过10000m。下三叠统,在青海省境内以变质长石岩屑杂砂岩为主夹少量结晶灰岩,厚度大于3000m;在小金-松潘一带为板岩夹泥质结晶灰岩,厚仅100余米。在上统中采获的化石时代都不晚于诺利克期。不整合覆盖在三叠系之上的未变质陆相侏罗系见于四川阿坝县麦浪沟、若尔盖县嫩洼和青海省班玛县若末柯及若末穹丈、久治县多木塔及鄂阔沟以及甘肃省南部财宝山-四川郎木寺一带(1∶25万若尔盖幅、色达县幅、阿坝县幅等资料)。这为印支期变质作用指明了确切的时间上限。
2.石渠—雅江变质岩带
北东以色达-玉科断裂为界,南西以甘孜-理塘深大断裂为界,包括四川的石渠—雅江变质岩带、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变质地带中的一部分,呈北西—南东向狭长条带状展布。受变质地层为三叠系西康群,为复理石建造。在属卡尼期—诺利克期的原新都桥组中夹有基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其上的两河口组、雅江组偶夹有酸性熔岩或火山碎屑岩。
原岩建造的总体面貌是,上二叠统末见上部层位,中部雅江组和两河口组以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板岩,厚度大于6000m;下部瓦多组和侏倭组以炭泥质、粉砂质板为主岩夹变质砂岩,厚度大于5000m。下-中二叠统杂谷脑组和菠茨沟组以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板岩,厚度大于2000m。总体观之,其中以浊流相沉积为上,但沉积环境的水体深度并不太深。
(三)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岩石在印支期受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级变质岩石。在变质砂岩、板岩中首次出现变质矿物绢云母、绿泥石,变质带划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属低绿片岩相。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ser±cal,qz+ab+ser+chl,等。根据变质矿物组合估算其温压区间约为:P=(4~7)×108Pa,t=300~400℃。
五、甘孜-理塘变质带(V2)
甘孜-理塘变质带(V2)构造位置上属于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北西自西邓柯,向南东经甘孜转向南,经理塘至川滇交界处的三江口,然后向西折转沿哈巴雪山、玉龙雪山西侧南延至剑川,在乔后北与南延的金沙江结合带交接,在剑川以南可能由于扬子陆块西南角向西的掩冲而被截断或掩覆。其北西端可能在西邓柯-玉树一带与可可西里-金沙江-哀牢山变质带相接。
该带是一个由早石炭世—晚三叠世洋脊型拉斑玄武岩、苦橄玄武岩、镁铁质与超镁铁质堆晶岩、辉长岩-辉绿岩墙、蛇纹岩、放射虫硅质岩与复理石组成的蛇绿混杂岩带。外来沉积岩块体的时代,从奥陶纪到三叠纪都有,基质为早石炭世和晚三叠世的砂板岩及火山岩。
(一)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特征
主要指结合带内各构造混杂岩块中的岩石,其岩石类型主要见有板岩、变质砂岩、变质碳酸盐岩、变质基性火山岩及石英片岩等,构成了甘孜-理塘变质带的主体。总体变质程度较浅,在变质沉积碎屑岩石中,常出现绢云母、石英、绿泥石、方解石及白云石等,较少出现黑云母;在变质碳酸盐岩中,主要变质矿物为方解石、白云石及少许绢云母、石英等;在变质基性火山岩中,常出现绿泥石、钠长石、阳起石、绢云母、黝帘石、次闪石及少许石英等,部分见有黑云母的出现。
在板岩类、千枚岩类、变质正常碎屑岩类和火山岩类岩石中,上述变质矿物组合显示以低绿片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特征。据其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及变质矿物反应,推断其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大致相当于温度T=400~450℃、压力P=0.2~1.0GPa。
(二)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特征
在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沿新龙以西-理塘-木里-三江口一带,含蓝闪石变质矿物类岩石呈“岩块”状断续产在低绿片岩相的变细粒-粉粒长石石英砂岩与(凝灰质)板岩、粉砂岩和蚀变基性火山岩及硅质岩等混杂岩中(1∶20万义敦幅;四川省地调院,1∶5万三翟桑幅;1∶25万新龙县幅,2003)。含蓝闪石变质矿物类岩石主要见有以下三类:含蓝闪石绿黝帘石阳起石片岩、含蓝闪石绿泥阳起片岩及含蓝闪石蚀变玄武岩,原岩为一套变质基性火山岩。
在甘孜-理塘俯冲变质岩带中,岩石变质矿物组合主要为蓝闪石+阳起石+绿泥石±绿黝帘石±钠长石,其出现了特征变质矿物蓝闪石、阳起石等,同时出现了常见变质矿物如绿泥石、绿黝帘石等。据上述主要变质特征矿物及其组合,峰期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应在350℃、0.6~0.7GPa范围内,具有蓝片岩相的初始特征。由于蓝片岩出露局限,反映了大部分岩石因为发生增温变质作用多已转变成了绿片岩相岩石,其温压条件为T=350℃、P=0.7GPa。而大面积发生绿片岩相变质作用阶段(折返抬升、推覆就位阶段)的温压条件应为T=400~450℃、P=0.4~0.52GPa范围内。
此外,理塘之南甲洼附近发现榴闪岩(1∶20万义敦幅),结合蓝片岩分布,反映该变质带峰期变质作用存在高压-超高压相特征。结合区域上的下-中侏罗统称立洲组(J1-2)滨浅海碎屑岩直接不整合于蛇绿混杂岩之上(王康明、戴宗明等,2003),因此,区域变质作用应形成于俯冲-碰撞过程,时间应为晚三叠世。
六、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
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东以龙门山后山深断裂为界,西界的北段为青川断裂,中段和南段以中生界底部之平行不整合面或超覆不整合面为界。本带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北东端延至陕西省西南部被称为阳平关变质地带,西南端止于康定的折多山花岗岩体。
(一)原岩建造特征
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的受变质地层为震旦系至古生界。震旦系蜈蚣口组为一套凝灰质绢云英千枚岩夹薄层变砂岩、结晶灰岩层和水晶组大理岩化白云质结晶灰岩层;下寒武统邱家河组碳硅质板岩夹含铁锰硅质岩层和油房组变砂岩夹板岩层;志留纪-泥盆纪茂县群和危关群为巨厚的属复理石建造。青川乔庄、北川武安和广元陈家坝的志留系夹有火山岩,组成多个韵律层,显示了喷发-沉积的多旋回特征(1∶20万广元幅;1∶20万平武幅)。泥盆系危关群灰黑色含碳硅质千枚状板岩夹石英岩、硅质岩层。石炭系—下二叠统雪宝顶组变质泥灰岩与钙质千枚状板岩的不等厚互层和西沟组变质含硅质条带结晶灰岩层,中二叠统三道桥组砾屑结晶灰岩层和上二叠统大石包组变质海相基性火山岩层等。至晚二叠世,在康定阿东梁子、莲花山一带,有厚约2000rn之基性火山岩,向北逐渐变薄,至理县薛城孟通沟一带尖灭。
(二)区域变质带的递增变质带
由于地壳深部热流上升强度不均匀,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的变质强度也不均匀。以丹巴、山葱林两个主要热穹窿为中心形成递增变质带,且随着变质作用强度增加出现混合岩化现象,热穹窿核部由角闪岩相(蓝晶石带、矽线石带)及穹窿状混合花岗岩组成。此外,在黑水老婆子崖、松潘较场、康定孔玉和青川上马房等地有零星热点存在。总的面貌是,在大面积绿片岩相为主的背景上,出现以热穹窿和零星热点为中心的角闪岩相分布区,部分地区伴有混合岩化现象。
根据特征变质矿物及矿物组合在某些岩类中的首次出现,并参考变质岩石组构的演变,可划分出5个渐进变质带: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蓝晶石带,矽线石带。
1.绢云母-绿泥石带
此带出露面积较大。变质岩石有板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变基性火山岩及结晶灰岩。以变质泥质岩石中大量出现绢云母与绿泥石、变基性火山岩中出现阳起石与绿泥石为特征。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ser-ms+mbi±cal,qz+ab+ser+chl,act+ab+chl±ep,ab+chl+cal等。
2.黑云母带
是本区分布最广的一个带。带内出现的变质岩石多为千枚岩、片岩,大理岩。以变质泥质岩石中黑云母大量出现、变质钙质岩石中透闪石开始出现为特点。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bi+ser±chl,qz+ser+bi±cal,qz+ab+ser+bi,act+ab+chl±ep,ab+chl+cal,Cal+ms±qz等。
3.铁铝榴石带
在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主要分布于茂县及汶川县下庄-雪隆包背斜、丹巴复背斜,在康定孔玉、青川板桥附近也有零星出露。石鼓变质岩带中此带宽约5~10km。变质岩石种类有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角闪片岩及少量黑云斜长变粒岩及大理岩。以变质泥质岩石中出现铁铝榴石、变质基性岩石中阳起石消失、普通角闪石开始出现为特点。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bi+ser+ald±chl,qz+bi+ab+ms+ald±ep,qz+bi+ald,hb+bi+ab+ep±qz,ab+hb+bi+ep±qz,ah+act+bi+cal±qz等。
4.十字石-蓝晶石带
在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主要分布于雪隆包复背斜山葱林一带及丹巴复背斜核部,康定孔玉、青川上马房等地亦有零星分布。主要为各种片岩、变粒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石英岩、大理岩。以变质泥质、泥砂质岩石中出现含蓝晶石或十字石的矿物组合为特征。在变质基性岩、泥灰岩中,本带以出现斜长石+普通角闪石组合为标志。混合岩化现象普遍。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hb+pl+ald+bi±qz,qz+sfa+ald+bi+ms,qz+pl+ald+bi+ms,qz+ky+ald+bi+ms,hb+pl+ald+bi±qz,hb+pl±qz,Cal+hb+bi±qz,hb+ald+bi+ep±qz等。
5.矽线石带
仅分布于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丹巴复背斜的核部。主要为各种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在变质泥质岩、泥砂质岩石中,本带以出现矽线石为标志。混合岩化现象普遍且强烈。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pl+si+ald+bi,qz+pl+ald+di,qz+pl+sil+ald+bi+ms,pl+hb±qz,pl+hb+ald±qz,cal+gro-+bi+hb,cal+dol+phl+ho±qz等。
(三)变质矿物的前进变化及特征
各主要类型原岩的递增变质的前进矿物变化序列不同,其中泥质岩石随变质作用强度递增依次出现绢云母、绿泥石、钠长石、白云母→黑云母、硬绿泥石→铁铝榴石→十字石、蓝晶石→矽线石。基性岩、泥灰岩随递增变质依次出现:绢云母、绿泥石、钠长石、帘石类→黑云母、透闪石、阳起石→普通角闪石、斜长石→铁铝榴石→单斜辉石。
1.黑云母
从低绿岩相至高角闪岩相的各类变质岩石中均有黑云母出现,一般呈鳞片状和片状集合体,常与白云母、铁铝榴石共生。黑云母晶片大小与变质程度有关,在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岩石中,黑云母晶片比较细小,片径0.2~1mm,随变质程度增高,在中高级变质岩中,黑云母片径增大,可达1~3mm,一般呈片状集合体产出。
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3-3)表明黑云母主要属Fe2+黑云母。随变质程度增高,TiO2、Al2O3含量由黑云母带向蓝晶石带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从TiO2-Fe/(Fe+Mg)×100关系图(图3-11)上可以看出,投点集中,由黑云母带到蓝晶石带有渐进变化特征,其中蓝晶石带、矽线石带的黑云母投点大致在一个共同范围内,可能反映其变质条件较为一致。不同变质带内的样品投点所表现出的差异大体上与变质作用反映出的特点一致。在TiO2-Al2O3关系图(图3-12)上,所反映的特征与上基本相似,不同变质带内的样品投点所表现出的差异大体上与变质作用反映出的特点一致。
表3-3 黑云母化学成分表(wB/%)
2.角闪石
主要产于变镁铁质岩石中,包括变基性火山熔岩、变基性脉岩,有时在不纯的大理岩及含镁质的泥砂质变质岩中也可以见到。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3-4)在角闪石族矿物分类命名报告(利克,1978)中投图,其为钙闪石类的非闪石和镁铁质普通角闪石。
图3-11 黑云母的TiO2-Fe/(Fe+Mg)×100图(据特·戈娃,1973)
图3-12 黑云母的TiO2与Al2O3关系图(图例同图3-11)
表3-4 角闪石化学成分表(wB/%)
在萨克路金(1968)AlⅣ-AlⅥ(图3-13)和(Na+K)-Ti(图3-14)变异图上,落于麻粒岩相区和角闪岩相区。
图3-13 角闪石的AlⅣ-AlⅣ变异图(萨克路金,1968)
3.铁铝榴石主要赋存于各类片岩、片麻岩中,含量由微至15%。普遍具有生长环带。随变质程度的变化,显示不同的生长特征。在较低级变质岩石中石榴子石粒径一般较小,在0.5-1mm±之间,以半自形变晶为主,并富含石英、长石及云母类矿物包体;随变质程度增强,形成的石榴子石粒径增大,达2-5mm±,晶形呈自形-半自形,颗粒中少或
不见包体。从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3-5)可以看出,区内的石榴子石均属铁铝榴石系列,端元组分主要以铁铝榴石为主,钙铝、锰铝、镁铝榴石次之;钙铁及钙铬榴石含量极微。具有生长环带的铁铝榴石成分显示出由核部向边缘MnO和CaO呈线性减少,MgO及FeO含量呈线性增高。一般认为石榴子石环带成分由核向边部成分渐变是典型的同期渐进变质作用的结果,这种变化趋势也表明了巴洛型变质由初始变质向峰期变质温度逐渐增高的特征。
表3-5 铁铝榴石化学成分表(wB/%)
图3-14 角闪石的(Na+K)-Ti变异图
在石榴子石(Gro+And+Ura)-(Alm+Spe)-Pyr成分三角图解上(图3-15),主要落于绿帘角闪岩相区,部分蓝晶石带及矽线石带的石榴子石(主要为环带石榴子石幔部、边部)投点落入角闪岩相区及麻粒岩相区,反映出石榴子石由核部—幔部—边部成分变化,指示变质程度增高。
将具有生长环带的石榴子石投影在(CaO+MnO)-(FeO+MgO)图解上(图3-16),分别投入不同的区域。表明由中心到边部,经历了温度降低的过程,反映了变质程度由高向低的变化。铁铝榴石带的石榴子石可投入铁铝榴石带及蓝晶石带区域,蓝晶石带的石榴子石亦可投在铁铝榴石带及蓝晶石带区内及附近。以蓝晶石带内石榴子石成分环带投图结果分析,核、幔成分投图主要落在铁铝榴石带及蓝晶石带区域,而以幔边部成分投图则主要落在蓝晶石带、矽线石带区域,且具重叠现象,由此也可以表明石榴子石环带成分变化反映了变质程度由低向高的变化,并与区域变质研究结果相吻合。
4.十字石
仅分布于十字石-蓝晶石带的变砂、泥质岩石中。十字石可见有两个世代的生长特征,变质早期生长的十字石一般呈他形-半自形晶产出,常含石英、长石及云母类包体,内部包体排列方向与区域性片理一致或斜交,可以代表变质早期或峰期的产物。变质晚期生长的十字石一般呈半自形-自形晶产出,常不含包体,晶粒较早期十字石细小,一般切割区域性片理生长。在后期的韧性剪切带上及附近,十字石通常有被黑云母及绿泥石交代的退变质现象。
十字石本身是一种富含Al2O3、FeO,含MgO、CaO和MnO的铝硅酸盐矿物。从表3-6中可以看出,Mg/(Fe+Mn+Mg)值变化略显明显,早世代为0.203~0.213,晚世代为0.170~0.187,这种由早世代向晚世代的变化代表了一种递增变质过程(Trancy等,1976;Perchuk,1977)。
图3-15 石榴子石的(Gro+And+Ura)-(Alm+Spe)-Pyr成分图解
图3-16 石榴子石的(Cao+MnO)-(FeO+MgO)图解
表3-6 十字石化学成分表(wB/%)
5.蓝晶石
赋存于砂泥质岩石变质形成的片岩及片麻岩中。蓝晶石一般呈板状、半自形—自形变晶产出,沿区域性片理分布。蓝晶石粒径一般0.5~3mm,个别可达3~10mm,一般情况下,向变质程度增高的方向蓝晶石含量及粒径普遍增大。在公差混合片麻岩边界附近可见蓝晶石被矽线石交代,并呈残留体出现于矽线石中,镜下观察见矽线石沿边缘交代蓝晶石,部分矽线石尚可保留有蓝晶石的晶形,可能存在蓝晶石→矽线石的多型转换特征。
6.矽线石
主要分布于公差混合片麻岩套边部混合岩化带范围内,出露范围较小,而且零星。矽线石产于片岩及片麻岩中,岩石中含量不高,主要呈针-柱状集合体沿区域性片(麻)理展布,集合体延长方向可指示拉伸线理。多数矽卡岩由云母分解所致,可见有交代石榴子石现象;部分矽线石可能由蓝晶石多型转变而来。
(四)变质相的划分
在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随着变质强度递增,变质矿物组合的出现具有一定规律性。一定化学成分的原岩在不同变质强度带中具有各自特定的矿物共生组合,原岩与变质矿物共生组合之间存在一定的、可以预测的对应关系。各变质强度带矿物共生组合概略地反映了本变质地带的变质条件。
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的变质作用条件相当于低绿片岩相,其温压区间约为:P=(3.5~7)×108Pa,t=300~450℃。
铁铝榴石带的变质作用条件相当于高绿片岩相(钠长-绿帘角闪岩相)。基性岩、泥灰岩中开始出现蓝绿色普通角闪石和泥砂质岩石开始出现铁铝榴石,是进入这个带的标志。利用电子探针测试结果,进行黑云母-铁铝榴石矿物对计算温压条件,其温压区间约为:P=(3.5~7)×108Pa,t=496~545℃。
蓝晶石带,矽线石带的变质作用条件相当于低角闪岩相,低角闪岩相与高绿片岩相之间的界线主要依据泥质岩中蓝晶石首次出现来确定。利用电子探针测试结果,进行黑云母-铁铝榴石矿物对计算温压条件,其温压区间约为:P=(3.5~7)×108Pa,t=554~64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3:44
研究区内所涉及的省份有四川、青海、陕西、甘肃,其中以四川、青海和陕西为主,甘肃只有少量地区涉及。各省区域地质志所划分的变质单元级别和名称不同。综合区内各省区域地质志关于变质单元的划分结果,按区域变质作用类型、变质作用时期和原岩建造,将区内变质单元进行归并划分,划分为2个一级变质单元、6个二级变质单元,3个*变质单元(图3-1)。各变质单元的基本特征归纳于表3-2中。
一、阿尼玛卿-积石山变质地带
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变质地带只在青海、甘肃两省出现。在青海以阿尼玛卿山为主体,在甘肃分布于玛曲县西南部,呈狭长带状分布。本带以二叠系—三叠系布青山群马尔争组变质岩系为主体,少量石炭系,形成变质程度均一的低绿片岩相变质岩系。
(一)原岩建造特征
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变质地带的受变质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为海相碎屑岩-火山岩建造及碳酸盐岩建造。海相碎屑岩-火山岩建造只分布于青海省马尔争一树维门科等地。
(二)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石炭系变质岩石为变质石英砂岩与厚层结晶灰岩。二叠系—三叠系变质岩石为变质砂岩、粉砂岩、千枚岩、片理化变质火山岩、凝灰岩及结晶灰岩等。
岩石在印支期受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级变质岩石。在变质砂岩、千枚岩、变质凝灰岩中首次出现变质矿物绢云母、绿泥石、阳起石,变质带划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属低绿片岩相。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ser±cal,qz+ab+ser+chl,act+ab+chl±ep,ab+chl+cal等。根据变质矿物组合估算其温压区间约为:P=4-7kbar,t=300-400℃。
表3-2 摇变质单元划分及主要特征表
二、迭部-康县变质地带
迭部-康县变质地带为一个近北西西向的条带状分布的变质地带,卷入区域递增变质带的地层为震旦系至二叠系,表明为华力西期变质作用的产物,经历了中压型低绿片岩相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变质岩石主要由板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变质结晶灰岩、大理岩组成;区内根据特征变质矿物可以划分为区内绢云母-绿泥石带和黑云母带,由于受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的影响,一般核部变质程度较深而向外围变质程度变浅。
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变质带表现为西弱东强、南弱北强的特点,四川境内主要出现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则主要出现在甘肃境内的康县一带,而到陕西褒城则出现了铁铝榴石带和十字石-蓝晶石带,显然,这里是一个地壳热流的高位区,呈变质“热弯隆”,形成中压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地体。从甘肃康县-陕西境内褒城一带,由南而北,由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十字石-蓝晶石带构成典型的巴罗式递增变质带。
(一)原岩建造特征
迭部一康县变质地带主要变质包含了南华纪—下古生界的地层,南华纪以赛依阔组(Nhy)和相龙卡组(Nh-Zsx)具有有标志性的浅变质的(冰碛)砾岩及其火山碎屑岩为主的代表,下古生代为较稳定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沉积建造。
(二)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研究区内的变质岩经历了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特征变质矿物为:绢云母、方解石、绿泥石及少量绿帘石,表明主体属于甚低绿片岩相变质;根据特征变质矿物及矿物组合可划分出2个渐进变质带: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并以前者为主。已有的资料表明变质温压条件为:P=(3.5~7)×108Pa,t=300~450℃(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
三、摩天岭-碧口变质地带
分布于四川、甘肃两省。南以青川(乔庄)深断裂-老营坪断裂为界,北以木座-唐泥沟断裂为界,西以虎牙关断裂为界。向北东延入陕西省。
(一)原岩建造特征
受变质地层为前震旦系碧口群。碧口群为一套巨厚的浅变质海相火山岩-沉积变质岩系,其原岩建造的总体特点是,底部以碎屑岩为主,往上则主要是火山岩。火山岩的化学成分普遍富钠质,属细碧角斑岩系列。在横向上,从东往西,火山活动逐渐减弱,东部火山岩相当发育,向西火山碎屑岩增多。在垂向上,火山岩反映出的是以基性火山活动开始、酸性火山活动告终的演化趋势,整体代表一个大型的海底火山喷发旋回,总厚度5000m以上。
(二)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晋宁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使岩石发生变质,形成变质砂岩、片岩、千枚岩、变质火山岩为主的岩石组合,根据特征变质矿物绢云母、绿泥石、阳起石和蓝闪石、黑硬绿泥石的首次出现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和蓝闪石带两个变质带,从特征变质矿物和矿物组合特征表明,该变质地带的变质相属低绿片岩相和蓝闪绿片岩相。
1.绢云母-绿泥石带
是本区分布最广的一个带。变质岩石有片岩、千枚岩、变质火山岩。以变质岩石中大量出现绢云母与绿泥石、阳起石为特征。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ab+eq+chl±cal,qz+ser-ms+mbi±cal,qz+ab+ser+chl,act+ab+chl±ep等。其温压区间约为:P=(2~10)×108Pa,t=300~450℃
2.蓝闪石带
该带主要沿四川青川-白水街-阳平关深断裂深大断裂北侧分布,东起陕西宁强,向西由甘肃省文县碧口肖家坝延至区内青川的白水街白家沟,尖灭于青川的后沟、张家院一带,总体呈透镜状产出,蓝闪石片岩最早由左国朝(1982)发现于青川县白水街一带的碧口群的火山岩内,之后一些工作者(陶洪祥等,1989;裴先治,1989)也证实了该岩类的存在。变质岩石有蓝闪绿帘绿泥片岩、蓝闪黑硬绿泥石石英片岩、蓝闪绿泥绿帘片岩、蓝闪钠长绿泥片岩等。
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ab+eq+gl,qz+ab+cht+gl,qz+ab+gl+chl等。蓝闪石和黑硬绿泥石共生,因无特征高压变质矿物硬柱石和硬玉,表明其不属于蓝闪片岩相,而为蓝闪绿片岩相,其温压区间约为:P=(5~8)×108Pa,t=350~450℃。
蓝闪绿片岩相岩石的存在具有独特的构造特性,表明了一种被动下的快速埋藏并被快带拉升的一个过程,在晋宁期,碧口群局部岩层被快速推到中下地壳,并在地下热流尚未升高之前被挤到地壳的较浅部位而成的一种独特的岩石类型(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
四、松潘-甘孜变质地带
本变质地带东界,以青川断裂与三叠系底部的平行不整合面或超覆不整合面为界与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毗邻。南以甘孜-理塘断裂与甘孜-理塘变质带分界,北以扎吐-莫格尔雪-长石头山断裂与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变质地带分界。该变质地带呈倒三角形,为区内面积最大的变质地带。
(一)基本特征
受变质地层为三叠系“西康群”,为一套沉积厚逾万米的复理石建造。变质程度为极低级变质,为浊沸石相-低绿片岩相。变质矿物组合十分单调。在变质泥质岩中,经常出现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的变质矿物组合。在马尔康-班玛一线以北,西康群分布范围内出现较多雏晶黑云母,变质矿物共生组合表明,变质强度均相当于低绿片岩相单相变质,反映地梯度变化不大。岩石的劈理、片理极其发育,发育多期褶皱构造,变形与变质重结晶相伴,表明该期变质岩的变质、变形与构造关系密切,同构造期或构造期后的侵入的花岗质岩石发育,但无区域混合岩化现象,表明本变质地带变质作用类型属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时期为印支期。
(二)*变质单元的特征
根据原岩建造的不同,本变质地带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变质单元。其主要特征简要归纳如下。
1.玛多-马尔康变质岩带
东南以三叠系底部的平行或超覆不整合面为界与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相邻;西南以色达-玉科断裂与石渠-雅江变质岩带分界。包括四川的阿坝-马尔康变质岩带、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变质地带中的一部分和甘肃的玛曲-成县变质地带,平面上呈倒三角形。
三叠系西康群为厚逾万米的复理石建造,与下伏古生界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中-上三叠统以变质长石岩屑(杂)砂岩为主夹板岩,厚度超过10000m。下三叠统,在青海省境内以变质长石岩屑杂砂岩为主夹少量结晶灰岩,厚度大于3000m;在小金-松潘一带为板岩夹泥质结晶灰岩,厚仅100余米。在上统中采获的化石时代都不晚于诺利克期。不整合覆盖在三叠系之上的未变质陆相侏罗系见于四川阿坝县麦浪沟、若尔盖县嫩洼和青海省班玛县若末柯及若末穹丈、久治县多木塔及鄂阔沟以及甘肃省南部财宝山-四川郎木寺一带(1∶25万若尔盖幅、色达县幅、阿坝县幅等资料)。这为印支期变质作用指明了确切的时间上限。
2.石渠—雅江变质岩带
北东以色达-玉科断裂为界,南西以甘孜-理塘深大断裂为界,包括四川的石渠—雅江变质岩带、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变质地带中的一部分,呈北西—南东向狭长条带状展布。受变质地层为三叠系西康群,为复理石建造。在属卡尼期—诺利克期的原新都桥组中夹有基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其上的两河口组、雅江组偶夹有酸性熔岩或火山碎屑岩。
原岩建造的总体面貌是,上二叠统末见上部层位,中部雅江组和两河口组以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板岩,厚度大于6000m;下部瓦多组和侏倭组以炭泥质、粉砂质板为主岩夹变质砂岩,厚度大于5000m。下-中二叠统杂谷脑组和菠茨沟组以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板岩,厚度大于2000m。总体观之,其中以浊流相沉积为上,但沉积环境的水体深度并不太深。
(三)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岩石在印支期受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级变质岩石。在变质砂岩、板岩中首次出现变质矿物绢云母、绿泥石,变质带划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属低绿片岩相。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ser±cal,qz+ab+ser+chl,等。根据变质矿物组合估算其温压区间约为:P=(4~7)×108Pa,t=300~400℃。
五、甘孜-理塘变质带(V2)
甘孜-理塘变质带(V2)构造位置上属于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北西自西邓柯,向南东经甘孜转向南,经理塘至川滇交界处的三江口,然后向西折转沿哈巴雪山、玉龙雪山西侧南延至剑川,在乔后北与南延的金沙江结合带交接,在剑川以南可能由于扬子陆块西南角向西的掩冲而被截断或掩覆。其北西端可能在西邓柯-玉树一带与可可西里-金沙江-哀牢山变质带相接。
该带是一个由早石炭世—晚三叠世洋脊型拉斑玄武岩、苦橄玄武岩、镁铁质与超镁铁质堆晶岩、辉长岩-辉绿岩墙、蛇纹岩、放射虫硅质岩与复理石组成的蛇绿混杂岩带。外来沉积岩块体的时代,从奥陶纪到三叠纪都有,基质为早石炭世和晚三叠世的砂板岩及火山岩。
(一)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特征
主要指结合带内各构造混杂岩块中的岩石,其岩石类型主要见有板岩、变质砂岩、变质碳酸盐岩、变质基性火山岩及石英片岩等,构成了甘孜-理塘变质带的主体。总体变质程度较浅,在变质沉积碎屑岩石中,常出现绢云母、石英、绿泥石、方解石及白云石等,较少出现黑云母;在变质碳酸盐岩中,主要变质矿物为方解石、白云石及少许绢云母、石英等;在变质基性火山岩中,常出现绿泥石、钠长石、阳起石、绢云母、黝帘石、次闪石及少许石英等,部分见有黑云母的出现。
在板岩类、千枚岩类、变质正常碎屑岩类和火山岩类岩石中,上述变质矿物组合显示以低绿片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特征。据其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及变质矿物反应,推断其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大致相当于温度T=400~450℃、压力P=0.2~1.0GPa。
(二)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特征
在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沿新龙以西-理塘-木里-三江口一带,含蓝闪石变质矿物类岩石呈“岩块”状断续产在低绿片岩相的变细粒-粉粒长石石英砂岩与(凝灰质)板岩、粉砂岩和蚀变基性火山岩及硅质岩等混杂岩中(1∶20万义敦幅;四川省地调院,1∶5万三翟桑幅;1∶25万新龙县幅,2003)。含蓝闪石变质矿物类岩石主要见有以下三类:含蓝闪石绿黝帘石阳起石片岩、含蓝闪石绿泥阳起片岩及含蓝闪石蚀变玄武岩,原岩为一套变质基性火山岩。
在甘孜-理塘俯冲变质岩带中,岩石变质矿物组合主要为蓝闪石+阳起石+绿泥石±绿黝帘石±钠长石,其出现了特征变质矿物蓝闪石、阳起石等,同时出现了常见变质矿物如绿泥石、绿黝帘石等。据上述主要变质特征矿物及其组合,峰期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应在350℃、0.6~0.7GPa范围内,具有蓝片岩相的初始特征。由于蓝片岩出露局限,反映了大部分岩石因为发生增温变质作用多已转变成了绿片岩相岩石,其温压条件为T=350℃、P=0.7GPa。而大面积发生绿片岩相变质作用阶段(折返抬升、推覆就位阶段)的温压条件应为T=400~450℃、P=0.4~0.52GPa范围内。
此外,理塘之南甲洼附近发现榴闪岩(1∶20万义敦幅),结合蓝片岩分布,反映该变质带峰期变质作用存在高压-超高压相特征。结合区域上的下-中侏罗统称立洲组(J1-2)滨浅海碎屑岩直接不整合于蛇绿混杂岩之上(王康明、戴宗明等,2003),因此,区域变质作用应形成于俯冲-碰撞过程,时间应为晚三叠世。
六、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
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东以龙门山后山深断裂为界,西界的北段为青川断裂,中段和南段以中生界底部之平行不整合面或超覆不整合面为界。本带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北东端延至陕西省西南部被称为阳平关变质地带,西南端止于康定的折多山花岗岩体。
(一)原岩建造特征
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的受变质地层为震旦系至古生界。震旦系蜈蚣口组为一套凝灰质绢云英千枚岩夹薄层变砂岩、结晶灰岩层和水晶组大理岩化白云质结晶灰岩层;下寒武统邱家河组碳硅质板岩夹含铁锰硅质岩层和油房组变砂岩夹板岩层;志留纪-泥盆纪茂县群和危关群为巨厚的属复理石建造。青川乔庄、北川武安和广元陈家坝的志留系夹有火山岩,组成多个韵律层,显示了喷发-沉积的多旋回特征(1∶20万广元幅;1∶20万平武幅)。泥盆系危关群灰黑色含碳硅质千枚状板岩夹石英岩、硅质岩层。石炭系—下二叠统雪宝顶组变质泥灰岩与钙质千枚状板岩的不等厚互层和西沟组变质含硅质条带结晶灰岩层,中二叠统三道桥组砾屑结晶灰岩层和上二叠统大石包组变质海相基性火山岩层等。至晚二叠世,在康定阿东梁子、莲花山一带,有厚约2000rn之基性火山岩,向北逐渐变薄,至理县薛城孟通沟一带尖灭。
(二)区域变质带的递增变质带
由于地壳深部热流上升强度不均匀,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的变质强度也不均匀。以丹巴、山葱林两个主要热穹窿为中心形成递增变质带,且随着变质作用强度增加出现混合岩化现象,热穹窿核部由角闪岩相(蓝晶石带、矽线石带)及穹窿状混合花岗岩组成。此外,在黑水老婆子崖、松潘较场、康定孔玉和青川上马房等地有零星热点存在。总的面貌是,在大面积绿片岩相为主的背景上,出现以热穹窿和零星热点为中心的角闪岩相分布区,部分地区伴有混合岩化现象。
根据特征变质矿物及矿物组合在某些岩类中的首次出现,并参考变质岩石组构的演变,可划分出5个渐进变质带: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蓝晶石带,矽线石带。
1.绢云母-绿泥石带
此带出露面积较大。变质岩石有板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变基性火山岩及结晶灰岩。以变质泥质岩石中大量出现绢云母与绿泥石、变基性火山岩中出现阳起石与绿泥石为特征。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ser-ms+mbi±cal,qz+ab+ser+chl,act+ab+chl±ep,ab+chl+cal等。
2.黑云母带
是本区分布最广的一个带。带内出现的变质岩石多为千枚岩、片岩,大理岩。以变质泥质岩石中黑云母大量出现、变质钙质岩石中透闪石开始出现为特点。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bi+ser±chl,qz+ser+bi±cal,qz+ab+ser+bi,act+ab+chl±ep,ab+chl+cal,Cal+ms±qz等。
3.铁铝榴石带
在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主要分布于茂县及汶川县下庄-雪隆包背斜、丹巴复背斜,在康定孔玉、青川板桥附近也有零星出露。石鼓变质岩带中此带宽约5~10km。变质岩石种类有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角闪片岩及少量黑云斜长变粒岩及大理岩。以变质泥质岩石中出现铁铝榴石、变质基性岩石中阳起石消失、普通角闪石开始出现为特点。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bi+ser+ald±chl,qz+bi+ab+ms+ald±ep,qz+bi+ald,hb+bi+ab+ep±qz,ab+hb+bi+ep±qz,ah+act+bi+cal±qz等。
4.十字石-蓝晶石带
在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主要分布于雪隆包复背斜山葱林一带及丹巴复背斜核部,康定孔玉、青川上马房等地亦有零星分布。主要为各种片岩、变粒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石英岩、大理岩。以变质泥质、泥砂质岩石中出现含蓝晶石或十字石的矿物组合为特征。在变质基性岩、泥灰岩中,本带以出现斜长石+普通角闪石组合为标志。混合岩化现象普遍。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hb+pl+ald+bi±qz,qz+sfa+ald+bi+ms,qz+pl+ald+bi+ms,qz+ky+ald+bi+ms,hb+pl+ald+bi±qz,hb+pl±qz,Cal+hb+bi±qz,hb+ald+bi+ep±qz等。
5.矽线石带
仅分布于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丹巴复背斜的核部。主要为各种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在变质泥质岩、泥砂质岩石中,本带以出现矽线石为标志。混合岩化现象普遍且强烈。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pl+si+ald+bi,qz+pl+ald+di,qz+pl+sil+ald+bi+ms,pl+hb±qz,pl+hb+ald±qz,cal+gro-+bi+hb,cal+dol+phl+ho±qz等。
(三)变质矿物的前进变化及特征
各主要类型原岩的递增变质的前进矿物变化序列不同,其中泥质岩石随变质作用强度递增依次出现绢云母、绿泥石、钠长石、白云母→黑云母、硬绿泥石→铁铝榴石→十字石、蓝晶石→矽线石。基性岩、泥灰岩随递增变质依次出现:绢云母、绿泥石、钠长石、帘石类→黑云母、透闪石、阳起石→普通角闪石、斜长石→铁铝榴石→单斜辉石。
1.黑云母
从低绿岩相至高角闪岩相的各类变质岩石中均有黑云母出现,一般呈鳞片状和片状集合体,常与白云母、铁铝榴石共生。黑云母晶片大小与变质程度有关,在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岩石中,黑云母晶片比较细小,片径0.2~1mm,随变质程度增高,在中高级变质岩中,黑云母片径增大,可达1~3mm,一般呈片状集合体产出。
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3-3)表明黑云母主要属Fe2+黑云母。随变质程度增高,TiO2、Al2O3含量由黑云母带向蓝晶石带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从TiO2-Fe/(Fe+Mg)×100关系图(图3-11)上可以看出,投点集中,由黑云母带到蓝晶石带有渐进变化特征,其中蓝晶石带、矽线石带的黑云母投点大致在一个共同范围内,可能反映其变质条件较为一致。不同变质带内的样品投点所表现出的差异大体上与变质作用反映出的特点一致。在TiO2-Al2O3关系图(图3-12)上,所反映的特征与上基本相似,不同变质带内的样品投点所表现出的差异大体上与变质作用反映出的特点一致。
表3-3 黑云母化学成分表(wB/%)
2.角闪石
主要产于变镁铁质岩石中,包括变基性火山熔岩、变基性脉岩,有时在不纯的大理岩及含镁质的泥砂质变质岩中也可以见到。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3-4)在角闪石族矿物分类命名报告(利克,1978)中投图,其为钙闪石类的非闪石和镁铁质普通角闪石。
图3-11 黑云母的TiO2-Fe/(Fe+Mg)×100图(据特·戈娃,1973)
图3-12 黑云母的TiO2与Al2O3关系图(图例同图3-11)
表3-4 角闪石化学成分表(wB/%)
在萨克路金(1968)AlⅣ-AlⅥ(图3-13)和(Na+K)-Ti(图3-14)变异图上,落于麻粒岩相区和角闪岩相区。
图3-13 角闪石的AlⅣ-AlⅣ变异图(萨克路金,1968)
3.铁铝榴石主要赋存于各类片岩、片麻岩中,含量由微至15%。普遍具有生长环带。随变质程度的变化,显示不同的生长特征。在较低级变质岩石中石榴子石粒径一般较小,在0.5-1mm±之间,以半自形变晶为主,并富含石英、长石及云母类矿物包体;随变质程度增强,形成的石榴子石粒径增大,达2-5mm±,晶形呈自形-半自形,颗粒中少或
不见包体。从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3-5)可以看出,区内的石榴子石均属铁铝榴石系列,端元组分主要以铁铝榴石为主,钙铝、锰铝、镁铝榴石次之;钙铁及钙铬榴石含量极微。具有生长环带的铁铝榴石成分显示出由核部向边缘MnO和CaO呈线性减少,MgO及FeO含量呈线性增高。一般认为石榴子石环带成分由核向边部成分渐变是典型的同期渐进变质作用的结果,这种变化趋势也表明了巴洛型变质由初始变质向峰期变质温度逐渐增高的特征。
表3-5 铁铝榴石化学成分表(wB/%)
图3-14 角闪石的(Na+K)-Ti变异图
在石榴子石(Gro+And+Ura)-(Alm+Spe)-Pyr成分三角图解上(图3-15),主要落于绿帘角闪岩相区,部分蓝晶石带及矽线石带的石榴子石(主要为环带石榴子石幔部、边部)投点落入角闪岩相区及麻粒岩相区,反映出石榴子石由核部—幔部—边部成分变化,指示变质程度增高。
将具有生长环带的石榴子石投影在(CaO+MnO)-(FeO+MgO)图解上(图3-16),分别投入不同的区域。表明由中心到边部,经历了温度降低的过程,反映了变质程度由高向低的变化。铁铝榴石带的石榴子石可投入铁铝榴石带及蓝晶石带区域,蓝晶石带的石榴子石亦可投在铁铝榴石带及蓝晶石带区内及附近。以蓝晶石带内石榴子石成分环带投图结果分析,核、幔成分投图主要落在铁铝榴石带及蓝晶石带区域,而以幔边部成分投图则主要落在蓝晶石带、矽线石带区域,且具重叠现象,由此也可以表明石榴子石环带成分变化反映了变质程度由低向高的变化,并与区域变质研究结果相吻合。
4.十字石
仅分布于十字石-蓝晶石带的变砂、泥质岩石中。十字石可见有两个世代的生长特征,变质早期生长的十字石一般呈他形-半自形晶产出,常含石英、长石及云母类包体,内部包体排列方向与区域性片理一致或斜交,可以代表变质早期或峰期的产物。变质晚期生长的十字石一般呈半自形-自形晶产出,常不含包体,晶粒较早期十字石细小,一般切割区域性片理生长。在后期的韧性剪切带上及附近,十字石通常有被黑云母及绿泥石交代的退变质现象。
十字石本身是一种富含Al2O3、FeO,含MgO、CaO和MnO的铝硅酸盐矿物。从表3-6中可以看出,Mg/(Fe+Mn+Mg)值变化略显明显,早世代为0.203~0.213,晚世代为0.170~0.187,这种由早世代向晚世代的变化代表了一种递增变质过程(Trancy等,1976;Perchuk,1977)。
图3-15 石榴子石的(Gro+And+Ura)-(Alm+Spe)-Pyr成分图解
图3-16 石榴子石的(Cao+MnO)-(FeO+MgO)图解
表3-6 十字石化学成分表(wB/%)
5.蓝晶石
赋存于砂泥质岩石变质形成的片岩及片麻岩中。蓝晶石一般呈板状、半自形—自形变晶产出,沿区域性片理分布。蓝晶石粒径一般0.5~3mm,个别可达3~10mm,一般情况下,向变质程度增高的方向蓝晶石含量及粒径普遍增大。在公差混合片麻岩边界附近可见蓝晶石被矽线石交代,并呈残留体出现于矽线石中,镜下观察见矽线石沿边缘交代蓝晶石,部分矽线石尚可保留有蓝晶石的晶形,可能存在蓝晶石→矽线石的多型转换特征。
6.矽线石
主要分布于公差混合片麻岩套边部混合岩化带范围内,出露范围较小,而且零星。矽线石产于片岩及片麻岩中,岩石中含量不高,主要呈针-柱状集合体沿区域性片(麻)理展布,集合体延长方向可指示拉伸线理。多数矽卡岩由云母分解所致,可见有交代石榴子石现象;部分矽线石可能由蓝晶石多型转变而来。
(四)变质相的划分
在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随着变质强度递增,变质矿物组合的出现具有一定规律性。一定化学成分的原岩在不同变质强度带中具有各自特定的矿物共生组合,原岩与变质矿物共生组合之间存在一定的、可以预测的对应关系。各变质强度带矿物共生组合概略地反映了本变质地带的变质条件。
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的变质作用条件相当于低绿片岩相,其温压区间约为:P=(3.5~7)×108Pa,t=300~450℃。
铁铝榴石带的变质作用条件相当于高绿片岩相(钠长-绿帘角闪岩相)。基性岩、泥灰岩中开始出现蓝绿色普通角闪石和泥砂质岩石开始出现铁铝榴石,是进入这个带的标志。利用电子探针测试结果,进行黑云母-铁铝榴石矿物对计算温压条件,其温压区间约为:P=(3.5~7)×108Pa,t=496~545℃。
蓝晶石带,矽线石带的变质作用条件相当于低角闪岩相,低角闪岩相与高绿片岩相之间的界线主要依据泥质岩中蓝晶石首次出现来确定。利用电子探针测试结果,进行黑云母-铁铝榴石矿物对计算温压条件,其温压区间约为:P=(3.5~7)×108Pa,t=554~64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3:44
研究区内所涉及的省份有四川、青海、陕西、甘肃,其中以四川、青海和陕西为主,甘肃只有少量地区涉及。各省区域地质志所划分的变质单元级别和名称不同。综合区内各省区域地质志关于变质单元的划分结果,按区域变质作用类型、变质作用时期和原岩建造,将区内变质单元进行归并划分,划分为2个一级变质单元、6个二级变质单元,3个*变质单元(图3-1)。各变质单元的基本特征归纳于表3-2中。
一、阿尼玛卿-积石山变质地带
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变质地带只在青海、甘肃两省出现。在青海以阿尼玛卿山为主体,在甘肃分布于玛曲县西南部,呈狭长带状分布。本带以二叠系—三叠系布青山群马尔争组变质岩系为主体,少量石炭系,形成变质程度均一的低绿片岩相变质岩系。
(一)原岩建造特征
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变质地带的受变质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为海相碎屑岩-火山岩建造及碳酸盐岩建造。海相碎屑岩-火山岩建造只分布于青海省马尔争一树维门科等地。
(二)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石炭系变质岩石为变质石英砂岩与厚层结晶灰岩。二叠系—三叠系变质岩石为变质砂岩、粉砂岩、千枚岩、片理化变质火山岩、凝灰岩及结晶灰岩等。
岩石在印支期受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级变质岩石。在变质砂岩、千枚岩、变质凝灰岩中首次出现变质矿物绢云母、绿泥石、阳起石,变质带划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属低绿片岩相。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ser±cal,qz+ab+ser+chl,act+ab+chl±ep,ab+chl+cal等。根据变质矿物组合估算其温压区间约为:P=4-7kbar,t=300-400℃。
表3-2 摇变质单元划分及主要特征表
二、迭部-康县变质地带
迭部-康县变质地带为一个近北西西向的条带状分布的变质地带,卷入区域递增变质带的地层为震旦系至二叠系,表明为华力西期变质作用的产物,经历了中压型低绿片岩相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变质岩石主要由板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变质结晶灰岩、大理岩组成;区内根据特征变质矿物可以划分为区内绢云母-绿泥石带和黑云母带,由于受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的影响,一般核部变质程度较深而向外围变质程度变浅。
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变质带表现为西弱东强、南弱北强的特点,四川境内主要出现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则主要出现在甘肃境内的康县一带,而到陕西褒城则出现了铁铝榴石带和十字石-蓝晶石带,显然,这里是一个地壳热流的高位区,呈变质“热弯隆”,形成中压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地体。从甘肃康县-陕西境内褒城一带,由南而北,由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十字石-蓝晶石带构成典型的巴罗式递增变质带。
(一)原岩建造特征
迭部一康县变质地带主要变质包含了南华纪—下古生界的地层,南华纪以赛依阔组(Nhy)和相龙卡组(Nh-Zsx)具有有标志性的浅变质的(冰碛)砾岩及其火山碎屑岩为主的代表,下古生代为较稳定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沉积建造。
(二)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研究区内的变质岩经历了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特征变质矿物为:绢云母、方解石、绿泥石及少量绿帘石,表明主体属于甚低绿片岩相变质;根据特征变质矿物及矿物组合可划分出2个渐进变质带: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并以前者为主。已有的资料表明变质温压条件为:P=(3.5~7)×108Pa,t=300~450℃(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
三、摩天岭-碧口变质地带
分布于四川、甘肃两省。南以青川(乔庄)深断裂-老营坪断裂为界,北以木座-唐泥沟断裂为界,西以虎牙关断裂为界。向北东延入陕西省。
(一)原岩建造特征
受变质地层为前震旦系碧口群。碧口群为一套巨厚的浅变质海相火山岩-沉积变质岩系,其原岩建造的总体特点是,底部以碎屑岩为主,往上则主要是火山岩。火山岩的化学成分普遍富钠质,属细碧角斑岩系列。在横向上,从东往西,火山活动逐渐减弱,东部火山岩相当发育,向西火山碎屑岩增多。在垂向上,火山岩反映出的是以基性火山活动开始、酸性火山活动告终的演化趋势,整体代表一个大型的海底火山喷发旋回,总厚度5000m以上。
(二)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晋宁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使岩石发生变质,形成变质砂岩、片岩、千枚岩、变质火山岩为主的岩石组合,根据特征变质矿物绢云母、绿泥石、阳起石和蓝闪石、黑硬绿泥石的首次出现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和蓝闪石带两个变质带,从特征变质矿物和矿物组合特征表明,该变质地带的变质相属低绿片岩相和蓝闪绿片岩相。
1.绢云母-绿泥石带
是本区分布最广的一个带。变质岩石有片岩、千枚岩、变质火山岩。以变质岩石中大量出现绢云母与绿泥石、阳起石为特征。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ab+eq+chl±cal,qz+ser-ms+mbi±cal,qz+ab+ser+chl,act+ab+chl±ep等。其温压区间约为:P=(2~10)×108Pa,t=300~450℃
2.蓝闪石带
该带主要沿四川青川-白水街-阳平关深断裂深大断裂北侧分布,东起陕西宁强,向西由甘肃省文县碧口肖家坝延至区内青川的白水街白家沟,尖灭于青川的后沟、张家院一带,总体呈透镜状产出,蓝闪石片岩最早由左国朝(1982)发现于青川县白水街一带的碧口群的火山岩内,之后一些工作者(陶洪祥等,1989;裴先治,1989)也证实了该岩类的存在。变质岩石有蓝闪绿帘绿泥片岩、蓝闪黑硬绿泥石石英片岩、蓝闪绿泥绿帘片岩、蓝闪钠长绿泥片岩等。
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ab+eq+gl,qz+ab+cht+gl,qz+ab+gl+chl等。蓝闪石和黑硬绿泥石共生,因无特征高压变质矿物硬柱石和硬玉,表明其不属于蓝闪片岩相,而为蓝闪绿片岩相,其温压区间约为:P=(5~8)×108Pa,t=350~450℃。
蓝闪绿片岩相岩石的存在具有独特的构造特性,表明了一种被动下的快速埋藏并被快带拉升的一个过程,在晋宁期,碧口群局部岩层被快速推到中下地壳,并在地下热流尚未升高之前被挤到地壳的较浅部位而成的一种独特的岩石类型(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
四、松潘-甘孜变质地带
本变质地带东界,以青川断裂与三叠系底部的平行不整合面或超覆不整合面为界与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毗邻。南以甘孜-理塘断裂与甘孜-理塘变质带分界,北以扎吐-莫格尔雪-长石头山断裂与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变质地带分界。该变质地带呈倒三角形,为区内面积最大的变质地带。
(一)基本特征
受变质地层为三叠系“西康群”,为一套沉积厚逾万米的复理石建造。变质程度为极低级变质,为浊沸石相-低绿片岩相。变质矿物组合十分单调。在变质泥质岩中,经常出现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的变质矿物组合。在马尔康-班玛一线以北,西康群分布范围内出现较多雏晶黑云母,变质矿物共生组合表明,变质强度均相当于低绿片岩相单相变质,反映地梯度变化不大。岩石的劈理、片理极其发育,发育多期褶皱构造,变形与变质重结晶相伴,表明该期变质岩的变质、变形与构造关系密切,同构造期或构造期后的侵入的花岗质岩石发育,但无区域混合岩化现象,表明本变质地带变质作用类型属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时期为印支期。
(二)*变质单元的特征
根据原岩建造的不同,本变质地带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变质单元。其主要特征简要归纳如下。
1.玛多-马尔康变质岩带
东南以三叠系底部的平行或超覆不整合面为界与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相邻;西南以色达-玉科断裂与石渠-雅江变质岩带分界。包括四川的阿坝-马尔康变质岩带、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变质地带中的一部分和甘肃的玛曲-成县变质地带,平面上呈倒三角形。
三叠系西康群为厚逾万米的复理石建造,与下伏古生界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中-上三叠统以变质长石岩屑(杂)砂岩为主夹板岩,厚度超过10000m。下三叠统,在青海省境内以变质长石岩屑杂砂岩为主夹少量结晶灰岩,厚度大于3000m;在小金-松潘一带为板岩夹泥质结晶灰岩,厚仅100余米。在上统中采获的化石时代都不晚于诺利克期。不整合覆盖在三叠系之上的未变质陆相侏罗系见于四川阿坝县麦浪沟、若尔盖县嫩洼和青海省班玛县若末柯及若末穹丈、久治县多木塔及鄂阔沟以及甘肃省南部财宝山-四川郎木寺一带(1∶25万若尔盖幅、色达县幅、阿坝县幅等资料)。这为印支期变质作用指明了确切的时间上限。
2.石渠—雅江变质岩带
北东以色达-玉科断裂为界,南西以甘孜-理塘深大断裂为界,包括四川的石渠—雅江变质岩带、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变质地带中的一部分,呈北西—南东向狭长条带状展布。受变质地层为三叠系西康群,为复理石建造。在属卡尼期—诺利克期的原新都桥组中夹有基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其上的两河口组、雅江组偶夹有酸性熔岩或火山碎屑岩。
原岩建造的总体面貌是,上二叠统末见上部层位,中部雅江组和两河口组以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板岩,厚度大于6000m;下部瓦多组和侏倭组以炭泥质、粉砂质板为主岩夹变质砂岩,厚度大于5000m。下-中二叠统杂谷脑组和菠茨沟组以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板岩,厚度大于2000m。总体观之,其中以浊流相沉积为上,但沉积环境的水体深度并不太深。
(三)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岩石在印支期受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级变质岩石。在变质砂岩、板岩中首次出现变质矿物绢云母、绿泥石,变质带划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属低绿片岩相。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ser±cal,qz+ab+ser+chl,等。根据变质矿物组合估算其温压区间约为:P=(4~7)×108Pa,t=300~400℃。
五、甘孜-理塘变质带(V2)
甘孜-理塘变质带(V2)构造位置上属于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北西自西邓柯,向南东经甘孜转向南,经理塘至川滇交界处的三江口,然后向西折转沿哈巴雪山、玉龙雪山西侧南延至剑川,在乔后北与南延的金沙江结合带交接,在剑川以南可能由于扬子陆块西南角向西的掩冲而被截断或掩覆。其北西端可能在西邓柯-玉树一带与可可西里-金沙江-哀牢山变质带相接。
该带是一个由早石炭世—晚三叠世洋脊型拉斑玄武岩、苦橄玄武岩、镁铁质与超镁铁质堆晶岩、辉长岩-辉绿岩墙、蛇纹岩、放射虫硅质岩与复理石组成的蛇绿混杂岩带。外来沉积岩块体的时代,从奥陶纪到三叠纪都有,基质为早石炭世和晚三叠世的砂板岩及火山岩。
(一)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特征
主要指结合带内各构造混杂岩块中的岩石,其岩石类型主要见有板岩、变质砂岩、变质碳酸盐岩、变质基性火山岩及石英片岩等,构成了甘孜-理塘变质带的主体。总体变质程度较浅,在变质沉积碎屑岩石中,常出现绢云母、石英、绿泥石、方解石及白云石等,较少出现黑云母;在变质碳酸盐岩中,主要变质矿物为方解石、白云石及少许绢云母、石英等;在变质基性火山岩中,常出现绿泥石、钠长石、阳起石、绢云母、黝帘石、次闪石及少许石英等,部分见有黑云母的出现。
在板岩类、千枚岩类、变质正常碎屑岩类和火山岩类岩石中,上述变质矿物组合显示以低绿片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特征。据其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及变质矿物反应,推断其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大致相当于温度T=400~450℃、压力P=0.2~1.0GPa。
(二)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特征
在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沿新龙以西-理塘-木里-三江口一带,含蓝闪石变质矿物类岩石呈“岩块”状断续产在低绿片岩相的变细粒-粉粒长石石英砂岩与(凝灰质)板岩、粉砂岩和蚀变基性火山岩及硅质岩等混杂岩中(1∶20万义敦幅;四川省地调院,1∶5万三翟桑幅;1∶25万新龙县幅,2003)。含蓝闪石变质矿物类岩石主要见有以下三类:含蓝闪石绿黝帘石阳起石片岩、含蓝闪石绿泥阳起片岩及含蓝闪石蚀变玄武岩,原岩为一套变质基性火山岩。
在甘孜-理塘俯冲变质岩带中,岩石变质矿物组合主要为蓝闪石+阳起石+绿泥石±绿黝帘石±钠长石,其出现了特征变质矿物蓝闪石、阳起石等,同时出现了常见变质矿物如绿泥石、绿黝帘石等。据上述主要变质特征矿物及其组合,峰期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应在350℃、0.6~0.7GPa范围内,具有蓝片岩相的初始特征。由于蓝片岩出露局限,反映了大部分岩石因为发生增温变质作用多已转变成了绿片岩相岩石,其温压条件为T=350℃、P=0.7GPa。而大面积发生绿片岩相变质作用阶段(折返抬升、推覆就位阶段)的温压条件应为T=400~450℃、P=0.4~0.52GPa范围内。
此外,理塘之南甲洼附近发现榴闪岩(1∶20万义敦幅),结合蓝片岩分布,反映该变质带峰期变质作用存在高压-超高压相特征。结合区域上的下-中侏罗统称立洲组(J1-2)滨浅海碎屑岩直接不整合于蛇绿混杂岩之上(王康明、戴宗明等,2003),因此,区域变质作用应形成于俯冲-碰撞过程,时间应为晚三叠世。
六、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
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东以龙门山后山深断裂为界,西界的北段为青川断裂,中段和南段以中生界底部之平行不整合面或超覆不整合面为界。本带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北东端延至陕西省西南部被称为阳平关变质地带,西南端止于康定的折多山花岗岩体。
(一)原岩建造特征
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的受变质地层为震旦系至古生界。震旦系蜈蚣口组为一套凝灰质绢云英千枚岩夹薄层变砂岩、结晶灰岩层和水晶组大理岩化白云质结晶灰岩层;下寒武统邱家河组碳硅质板岩夹含铁锰硅质岩层和油房组变砂岩夹板岩层;志留纪-泥盆纪茂县群和危关群为巨厚的属复理石建造。青川乔庄、北川武安和广元陈家坝的志留系夹有火山岩,组成多个韵律层,显示了喷发-沉积的多旋回特征(1∶20万广元幅;1∶20万平武幅)。泥盆系危关群灰黑色含碳硅质千枚状板岩夹石英岩、硅质岩层。石炭系—下二叠统雪宝顶组变质泥灰岩与钙质千枚状板岩的不等厚互层和西沟组变质含硅质条带结晶灰岩层,中二叠统三道桥组砾屑结晶灰岩层和上二叠统大石包组变质海相基性火山岩层等。至晚二叠世,在康定阿东梁子、莲花山一带,有厚约2000rn之基性火山岩,向北逐渐变薄,至理县薛城孟通沟一带尖灭。
(二)区域变质带的递增变质带
由于地壳深部热流上升强度不均匀,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的变质强度也不均匀。以丹巴、山葱林两个主要热穹窿为中心形成递增变质带,且随着变质作用强度增加出现混合岩化现象,热穹窿核部由角闪岩相(蓝晶石带、矽线石带)及穹窿状混合花岗岩组成。此外,在黑水老婆子崖、松潘较场、康定孔玉和青川上马房等地有零星热点存在。总的面貌是,在大面积绿片岩相为主的背景上,出现以热穹窿和零星热点为中心的角闪岩相分布区,部分地区伴有混合岩化现象。
根据特征变质矿物及矿物组合在某些岩类中的首次出现,并参考变质岩石组构的演变,可划分出5个渐进变质带: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蓝晶石带,矽线石带。
1.绢云母-绿泥石带
此带出露面积较大。变质岩石有板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变基性火山岩及结晶灰岩。以变质泥质岩石中大量出现绢云母与绿泥石、变基性火山岩中出现阳起石与绿泥石为特征。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ser-ms+mbi±cal,qz+ab+ser+chl,act+ab+chl±ep,ab+chl+cal等。
2.黑云母带
是本区分布最广的一个带。带内出现的变质岩石多为千枚岩、片岩,大理岩。以变质泥质岩石中黑云母大量出现、变质钙质岩石中透闪石开始出现为特点。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bi+ser±chl,qz+ser+bi±cal,qz+ab+ser+bi,act+ab+chl±ep,ab+chl+cal,Cal+ms±qz等。
3.铁铝榴石带
在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主要分布于茂县及汶川县下庄-雪隆包背斜、丹巴复背斜,在康定孔玉、青川板桥附近也有零星出露。石鼓变质岩带中此带宽约5~10km。变质岩石种类有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角闪片岩及少量黑云斜长变粒岩及大理岩。以变质泥质岩石中出现铁铝榴石、变质基性岩石中阳起石消失、普通角闪石开始出现为特点。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bi+ser+ald±chl,qz+bi+ab+ms+ald±ep,qz+bi+ald,hb+bi+ab+ep±qz,ab+hb+bi+ep±qz,ah+act+bi+cal±qz等。
4.十字石-蓝晶石带
在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主要分布于雪隆包复背斜山葱林一带及丹巴复背斜核部,康定孔玉、青川上马房等地亦有零星分布。主要为各种片岩、变粒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石英岩、大理岩。以变质泥质、泥砂质岩石中出现含蓝晶石或十字石的矿物组合为特征。在变质基性岩、泥灰岩中,本带以出现斜长石+普通角闪石组合为标志。混合岩化现象普遍。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hb+pl+ald+bi±qz,qz+sfa+ald+bi+ms,qz+pl+ald+bi+ms,qz+ky+ald+bi+ms,hb+pl+ald+bi±qz,hb+pl±qz,Cal+hb+bi±qz,hb+ald+bi+ep±qz等。
5.矽线石带
仅分布于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丹巴复背斜的核部。主要为各种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在变质泥质岩、泥砂质岩石中,本带以出现矽线石为标志。混合岩化现象普遍且强烈。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pl+si+ald+bi,qz+pl+ald+di,qz+pl+sil+ald+bi+ms,pl+hb±qz,pl+hb+ald±qz,cal+gro-+bi+hb,cal+dol+phl+ho±qz等。
(三)变质矿物的前进变化及特征
各主要类型原岩的递增变质的前进矿物变化序列不同,其中泥质岩石随变质作用强度递增依次出现绢云母、绿泥石、钠长石、白云母→黑云母、硬绿泥石→铁铝榴石→十字石、蓝晶石→矽线石。基性岩、泥灰岩随递增变质依次出现:绢云母、绿泥石、钠长石、帘石类→黑云母、透闪石、阳起石→普通角闪石、斜长石→铁铝榴石→单斜辉石。
1.黑云母
从低绿岩相至高角闪岩相的各类变质岩石中均有黑云母出现,一般呈鳞片状和片状集合体,常与白云母、铁铝榴石共生。黑云母晶片大小与变质程度有关,在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岩石中,黑云母晶片比较细小,片径0.2~1mm,随变质程度增高,在中高级变质岩中,黑云母片径增大,可达1~3mm,一般呈片状集合体产出。
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3-3)表明黑云母主要属Fe2+黑云母。随变质程度增高,TiO2、Al2O3含量由黑云母带向蓝晶石带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从TiO2-Fe/(Fe+Mg)×100关系图(图3-11)上可以看出,投点集中,由黑云母带到蓝晶石带有渐进变化特征,其中蓝晶石带、矽线石带的黑云母投点大致在一个共同范围内,可能反映其变质条件较为一致。不同变质带内的样品投点所表现出的差异大体上与变质作用反映出的特点一致。在TiO2-Al2O3关系图(图3-12)上,所反映的特征与上基本相似,不同变质带内的样品投点所表现出的差异大体上与变质作用反映出的特点一致。
表3-3 黑云母化学成分表(wB/%)
2.角闪石
主要产于变镁铁质岩石中,包括变基性火山熔岩、变基性脉岩,有时在不纯的大理岩及含镁质的泥砂质变质岩中也可以见到。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3-4)在角闪石族矿物分类命名报告(利克,1978)中投图,其为钙闪石类的非闪石和镁铁质普通角闪石。
图3-11 黑云母的TiO2-Fe/(Fe+Mg)×100图(据特·戈娃,1973)
图3-12 黑云母的TiO2与Al2O3关系图(图例同图3-11)
表3-4 角闪石化学成分表(wB/%)
在萨克路金(1968)AlⅣ-AlⅥ(图3-13)和(Na+K)-Ti(图3-14)变异图上,落于麻粒岩相区和角闪岩相区。
图3-13 角闪石的AlⅣ-AlⅣ变异图(萨克路金,1968)
3.铁铝榴石主要赋存于各类片岩、片麻岩中,含量由微至15%。普遍具有生长环带。随变质程度的变化,显示不同的生长特征。在较低级变质岩石中石榴子石粒径一般较小,在0.5-1mm±之间,以半自形变晶为主,并富含石英、长石及云母类矿物包体;随变质程度增强,形成的石榴子石粒径增大,达2-5mm±,晶形呈自形-半自形,颗粒中少或
不见包体。从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3-5)可以看出,区内的石榴子石均属铁铝榴石系列,端元组分主要以铁铝榴石为主,钙铝、锰铝、镁铝榴石次之;钙铁及钙铬榴石含量极微。具有生长环带的铁铝榴石成分显示出由核部向边缘MnO和CaO呈线性减少,MgO及FeO含量呈线性增高。一般认为石榴子石环带成分由核向边部成分渐变是典型的同期渐进变质作用的结果,这种变化趋势也表明了巴洛型变质由初始变质向峰期变质温度逐渐增高的特征。
表3-5 铁铝榴石化学成分表(wB/%)
图3-14 角闪石的(Na+K)-Ti变异图
在石榴子石(Gro+And+Ura)-(Alm+Spe)-Pyr成分三角图解上(图3-15),主要落于绿帘角闪岩相区,部分蓝晶石带及矽线石带的石榴子石(主要为环带石榴子石幔部、边部)投点落入角闪岩相区及麻粒岩相区,反映出石榴子石由核部—幔部—边部成分变化,指示变质程度增高。
将具有生长环带的石榴子石投影在(CaO+MnO)-(FeO+MgO)图解上(图3-16),分别投入不同的区域。表明由中心到边部,经历了温度降低的过程,反映了变质程度由高向低的变化。铁铝榴石带的石榴子石可投入铁铝榴石带及蓝晶石带区域,蓝晶石带的石榴子石亦可投在铁铝榴石带及蓝晶石带区内及附近。以蓝晶石带内石榴子石成分环带投图结果分析,核、幔成分投图主要落在铁铝榴石带及蓝晶石带区域,而以幔边部成分投图则主要落在蓝晶石带、矽线石带区域,且具重叠现象,由此也可以表明石榴子石环带成分变化反映了变质程度由低向高的变化,并与区域变质研究结果相吻合。
4.十字石
仅分布于十字石-蓝晶石带的变砂、泥质岩石中。十字石可见有两个世代的生长特征,变质早期生长的十字石一般呈他形-半自形晶产出,常含石英、长石及云母类包体,内部包体排列方向与区域性片理一致或斜交,可以代表变质早期或峰期的产物。变质晚期生长的十字石一般呈半自形-自形晶产出,常不含包体,晶粒较早期十字石细小,一般切割区域性片理生长。在后期的韧性剪切带上及附近,十字石通常有被黑云母及绿泥石交代的退变质现象。
十字石本身是一种富含Al2O3、FeO,含MgO、CaO和MnO的铝硅酸盐矿物。从表3-6中可以看出,Mg/(Fe+Mn+Mg)值变化略显明显,早世代为0.203~0.213,晚世代为0.170~0.187,这种由早世代向晚世代的变化代表了一种递增变质过程(Trancy等,1976;Perchuk,1977)。
图3-15 石榴子石的(Gro+And+Ura)-(Alm+Spe)-Pyr成分图解
图3-16 石榴子石的(Cao+MnO)-(FeO+MgO)图解
表3-6 十字石化学成分表(wB/%)
5.蓝晶石
赋存于砂泥质岩石变质形成的片岩及片麻岩中。蓝晶石一般呈板状、半自形—自形变晶产出,沿区域性片理分布。蓝晶石粒径一般0.5~3mm,个别可达3~10mm,一般情况下,向变质程度增高的方向蓝晶石含量及粒径普遍增大。在公差混合片麻岩边界附近可见蓝晶石被矽线石交代,并呈残留体出现于矽线石中,镜下观察见矽线石沿边缘交代蓝晶石,部分矽线石尚可保留有蓝晶石的晶形,可能存在蓝晶石→矽线石的多型转换特征。
6.矽线石
主要分布于公差混合片麻岩套边部混合岩化带范围内,出露范围较小,而且零星。矽线石产于片岩及片麻岩中,岩石中含量不高,主要呈针-柱状集合体沿区域性片(麻)理展布,集合体延长方向可指示拉伸线理。多数矽卡岩由云母分解所致,可见有交代石榴子石现象;部分矽线石可能由蓝晶石多型转变而来。
(四)变质相的划分
在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随着变质强度递增,变质矿物组合的出现具有一定规律性。一定化学成分的原岩在不同变质强度带中具有各自特定的矿物共生组合,原岩与变质矿物共生组合之间存在一定的、可以预测的对应关系。各变质强度带矿物共生组合概略地反映了本变质地带的变质条件。
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的变质作用条件相当于低绿片岩相,其温压区间约为:P=(3.5~7)×108Pa,t=300~450℃。
铁铝榴石带的变质作用条件相当于高绿片岩相(钠长-绿帘角闪岩相)。基性岩、泥灰岩中开始出现蓝绿色普通角闪石和泥砂质岩石开始出现铁铝榴石,是进入这个带的标志。利用电子探针测试结果,进行黑云母-铁铝榴石矿物对计算温压条件,其温压区间约为:P=(3.5~7)×108Pa,t=496~545℃。
蓝晶石带,矽线石带的变质作用条件相当于低角闪岩相,低角闪岩相与高绿片岩相之间的界线主要依据泥质岩中蓝晶石首次出现来确定。利用电子探针测试结果,进行黑云母-铁铝榴石矿物对计算温压条件,其温压区间约为:P=(3.5~7)×108Pa,t=554~64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3:44
研究区内所涉及的省份有四川、青海、陕西、甘肃,其中以四川、青海和陕西为主,甘肃只有少量地区涉及。各省区域地质志所划分的变质单元级别和名称不同。综合区内各省区域地质志关于变质单元的划分结果,按区域变质作用类型、变质作用时期和原岩建造,将区内变质单元进行归并划分,划分为2个一级变质单元、6个二级变质单元,3个*变质单元(图3-1)。各变质单元的基本特征归纳于表3-2中。
一、阿尼玛卿-积石山变质地带
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变质地带只在青海、甘肃两省出现。在青海以阿尼玛卿山为主体,在甘肃分布于玛曲县西南部,呈狭长带状分布。本带以二叠系—三叠系布青山群马尔争组变质岩系为主体,少量石炭系,形成变质程度均一的低绿片岩相变质岩系。
(一)原岩建造特征
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变质地带的受变质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为海相碎屑岩-火山岩建造及碳酸盐岩建造。海相碎屑岩-火山岩建造只分布于青海省马尔争一树维门科等地。
(二)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石炭系变质岩石为变质石英砂岩与厚层结晶灰岩。二叠系—三叠系变质岩石为变质砂岩、粉砂岩、千枚岩、片理化变质火山岩、凝灰岩及结晶灰岩等。
岩石在印支期受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级变质岩石。在变质砂岩、千枚岩、变质凝灰岩中首次出现变质矿物绢云母、绿泥石、阳起石,变质带划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属低绿片岩相。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ser±cal,qz+ab+ser+chl,act+ab+chl±ep,ab+chl+cal等。根据变质矿物组合估算其温压区间约为:P=4-7kbar,t=300-400℃。
表3-2 摇变质单元划分及主要特征表
二、迭部-康县变质地带
迭部-康县变质地带为一个近北西西向的条带状分布的变质地带,卷入区域递增变质带的地层为震旦系至二叠系,表明为华力西期变质作用的产物,经历了中压型低绿片岩相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变质岩石主要由板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变质结晶灰岩、大理岩组成;区内根据特征变质矿物可以划分为区内绢云母-绿泥石带和黑云母带,由于受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的影响,一般核部变质程度较深而向外围变质程度变浅。
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变质带表现为西弱东强、南弱北强的特点,四川境内主要出现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则主要出现在甘肃境内的康县一带,而到陕西褒城则出现了铁铝榴石带和十字石-蓝晶石带,显然,这里是一个地壳热流的高位区,呈变质“热弯隆”,形成中压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地体。从甘肃康县-陕西境内褒城一带,由南而北,由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十字石-蓝晶石带构成典型的巴罗式递增变质带。
(一)原岩建造特征
迭部一康县变质地带主要变质包含了南华纪—下古生界的地层,南华纪以赛依阔组(Nhy)和相龙卡组(Nh-Zsx)具有有标志性的浅变质的(冰碛)砾岩及其火山碎屑岩为主的代表,下古生代为较稳定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沉积建造。
(二)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研究区内的变质岩经历了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特征变质矿物为:绢云母、方解石、绿泥石及少量绿帘石,表明主体属于甚低绿片岩相变质;根据特征变质矿物及矿物组合可划分出2个渐进变质带: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并以前者为主。已有的资料表明变质温压条件为:P=(3.5~7)×108Pa,t=300~450℃(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
三、摩天岭-碧口变质地带
分布于四川、甘肃两省。南以青川(乔庄)深断裂-老营坪断裂为界,北以木座-唐泥沟断裂为界,西以虎牙关断裂为界。向北东延入陕西省。
(一)原岩建造特征
受变质地层为前震旦系碧口群。碧口群为一套巨厚的浅变质海相火山岩-沉积变质岩系,其原岩建造的总体特点是,底部以碎屑岩为主,往上则主要是火山岩。火山岩的化学成分普遍富钠质,属细碧角斑岩系列。在横向上,从东往西,火山活动逐渐减弱,东部火山岩相当发育,向西火山碎屑岩增多。在垂向上,火山岩反映出的是以基性火山活动开始、酸性火山活动告终的演化趋势,整体代表一个大型的海底火山喷发旋回,总厚度5000m以上。
(二)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晋宁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使岩石发生变质,形成变质砂岩、片岩、千枚岩、变质火山岩为主的岩石组合,根据特征变质矿物绢云母、绿泥石、阳起石和蓝闪石、黑硬绿泥石的首次出现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和蓝闪石带两个变质带,从特征变质矿物和矿物组合特征表明,该变质地带的变质相属低绿片岩相和蓝闪绿片岩相。
1.绢云母-绿泥石带
是本区分布最广的一个带。变质岩石有片岩、千枚岩、变质火山岩。以变质岩石中大量出现绢云母与绿泥石、阳起石为特征。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ab+eq+chl±cal,qz+ser-ms+mbi±cal,qz+ab+ser+chl,act+ab+chl±ep等。其温压区间约为:P=(2~10)×108Pa,t=300~450℃
2.蓝闪石带
该带主要沿四川青川-白水街-阳平关深断裂深大断裂北侧分布,东起陕西宁强,向西由甘肃省文县碧口肖家坝延至区内青川的白水街白家沟,尖灭于青川的后沟、张家院一带,总体呈透镜状产出,蓝闪石片岩最早由左国朝(1982)发现于青川县白水街一带的碧口群的火山岩内,之后一些工作者(陶洪祥等,1989;裴先治,1989)也证实了该岩类的存在。变质岩石有蓝闪绿帘绿泥片岩、蓝闪黑硬绿泥石石英片岩、蓝闪绿泥绿帘片岩、蓝闪钠长绿泥片岩等。
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ab+eq+gl,qz+ab+cht+gl,qz+ab+gl+chl等。蓝闪石和黑硬绿泥石共生,因无特征高压变质矿物硬柱石和硬玉,表明其不属于蓝闪片岩相,而为蓝闪绿片岩相,其温压区间约为:P=(5~8)×108Pa,t=350~450℃。
蓝闪绿片岩相岩石的存在具有独特的构造特性,表明了一种被动下的快速埋藏并被快带拉升的一个过程,在晋宁期,碧口群局部岩层被快速推到中下地壳,并在地下热流尚未升高之前被挤到地壳的较浅部位而成的一种独特的岩石类型(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
四、松潘-甘孜变质地带
本变质地带东界,以青川断裂与三叠系底部的平行不整合面或超覆不整合面为界与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毗邻。南以甘孜-理塘断裂与甘孜-理塘变质带分界,北以扎吐-莫格尔雪-长石头山断裂与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变质地带分界。该变质地带呈倒三角形,为区内面积最大的变质地带。
(一)基本特征
受变质地层为三叠系“西康群”,为一套沉积厚逾万米的复理石建造。变质程度为极低级变质,为浊沸石相-低绿片岩相。变质矿物组合十分单调。在变质泥质岩中,经常出现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的变质矿物组合。在马尔康-班玛一线以北,西康群分布范围内出现较多雏晶黑云母,变质矿物共生组合表明,变质强度均相当于低绿片岩相单相变质,反映地梯度变化不大。岩石的劈理、片理极其发育,发育多期褶皱构造,变形与变质重结晶相伴,表明该期变质岩的变质、变形与构造关系密切,同构造期或构造期后的侵入的花岗质岩石发育,但无区域混合岩化现象,表明本变质地带变质作用类型属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时期为印支期。
(二)*变质单元的特征
根据原岩建造的不同,本变质地带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变质单元。其主要特征简要归纳如下。
1.玛多-马尔康变质岩带
东南以三叠系底部的平行或超覆不整合面为界与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相邻;西南以色达-玉科断裂与石渠-雅江变质岩带分界。包括四川的阿坝-马尔康变质岩带、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变质地带中的一部分和甘肃的玛曲-成县变质地带,平面上呈倒三角形。
三叠系西康群为厚逾万米的复理石建造,与下伏古生界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中-上三叠统以变质长石岩屑(杂)砂岩为主夹板岩,厚度超过10000m。下三叠统,在青海省境内以变质长石岩屑杂砂岩为主夹少量结晶灰岩,厚度大于3000m;在小金-松潘一带为板岩夹泥质结晶灰岩,厚仅100余米。在上统中采获的化石时代都不晚于诺利克期。不整合覆盖在三叠系之上的未变质陆相侏罗系见于四川阿坝县麦浪沟、若尔盖县嫩洼和青海省班玛县若末柯及若末穹丈、久治县多木塔及鄂阔沟以及甘肃省南部财宝山-四川郎木寺一带(1∶25万若尔盖幅、色达县幅、阿坝县幅等资料)。这为印支期变质作用指明了确切的时间上限。
2.石渠—雅江变质岩带
北东以色达-玉科断裂为界,南西以甘孜-理塘深大断裂为界,包括四川的石渠—雅江变质岩带、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变质地带中的一部分,呈北西—南东向狭长条带状展布。受变质地层为三叠系西康群,为复理石建造。在属卡尼期—诺利克期的原新都桥组中夹有基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其上的两河口组、雅江组偶夹有酸性熔岩或火山碎屑岩。
原岩建造的总体面貌是,上二叠统末见上部层位,中部雅江组和两河口组以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板岩,厚度大于6000m;下部瓦多组和侏倭组以炭泥质、粉砂质板为主岩夹变质砂岩,厚度大于5000m。下-中二叠统杂谷脑组和菠茨沟组以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板岩,厚度大于2000m。总体观之,其中以浊流相沉积为上,但沉积环境的水体深度并不太深。
(三)区域变质带和变质相的划分
岩石在印支期受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级变质岩石。在变质砂岩、板岩中首次出现变质矿物绢云母、绿泥石,变质带划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属低绿片岩相。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ser±cal,qz+ab+ser+chl,等。根据变质矿物组合估算其温压区间约为:P=(4~7)×108Pa,t=300~400℃。
五、甘孜-理塘变质带(V2)
甘孜-理塘变质带(V2)构造位置上属于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北西自西邓柯,向南东经甘孜转向南,经理塘至川滇交界处的三江口,然后向西折转沿哈巴雪山、玉龙雪山西侧南延至剑川,在乔后北与南延的金沙江结合带交接,在剑川以南可能由于扬子陆块西南角向西的掩冲而被截断或掩覆。其北西端可能在西邓柯-玉树一带与可可西里-金沙江-哀牢山变质带相接。
该带是一个由早石炭世—晚三叠世洋脊型拉斑玄武岩、苦橄玄武岩、镁铁质与超镁铁质堆晶岩、辉长岩-辉绿岩墙、蛇纹岩、放射虫硅质岩与复理石组成的蛇绿混杂岩带。外来沉积岩块体的时代,从奥陶纪到三叠纪都有,基质为早石炭世和晚三叠世的砂板岩及火山岩。
(一)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特征
主要指结合带内各构造混杂岩块中的岩石,其岩石类型主要见有板岩、变质砂岩、变质碳酸盐岩、变质基性火山岩及石英片岩等,构成了甘孜-理塘变质带的主体。总体变质程度较浅,在变质沉积碎屑岩石中,常出现绢云母、石英、绿泥石、方解石及白云石等,较少出现黑云母;在变质碳酸盐岩中,主要变质矿物为方解石、白云石及少许绢云母、石英等;在变质基性火山岩中,常出现绿泥石、钠长石、阳起石、绢云母、黝帘石、次闪石及少许石英等,部分见有黑云母的出现。
在板岩类、千枚岩类、变质正常碎屑岩类和火山岩类岩石中,上述变质矿物组合显示以低绿片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特征。据其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及变质矿物反应,推断其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大致相当于温度T=400~450℃、压力P=0.2~1.0GPa。
(二)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特征
在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沿新龙以西-理塘-木里-三江口一带,含蓝闪石变质矿物类岩石呈“岩块”状断续产在低绿片岩相的变细粒-粉粒长石石英砂岩与(凝灰质)板岩、粉砂岩和蚀变基性火山岩及硅质岩等混杂岩中(1∶20万义敦幅;四川省地调院,1∶5万三翟桑幅;1∶25万新龙县幅,2003)。含蓝闪石变质矿物类岩石主要见有以下三类:含蓝闪石绿黝帘石阳起石片岩、含蓝闪石绿泥阳起片岩及含蓝闪石蚀变玄武岩,原岩为一套变质基性火山岩。
在甘孜-理塘俯冲变质岩带中,岩石变质矿物组合主要为蓝闪石+阳起石+绿泥石±绿黝帘石±钠长石,其出现了特征变质矿物蓝闪石、阳起石等,同时出现了常见变质矿物如绿泥石、绿黝帘石等。据上述主要变质特征矿物及其组合,峰期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应在350℃、0.6~0.7GPa范围内,具有蓝片岩相的初始特征。由于蓝片岩出露局限,反映了大部分岩石因为发生增温变质作用多已转变成了绿片岩相岩石,其温压条件为T=350℃、P=0.7GPa。而大面积发生绿片岩相变质作用阶段(折返抬升、推覆就位阶段)的温压条件应为T=400~450℃、P=0.4~0.52GPa范围内。
此外,理塘之南甲洼附近发现榴闪岩(1∶20万义敦幅),结合蓝片岩分布,反映该变质带峰期变质作用存在高压-超高压相特征。结合区域上的下-中侏罗统称立洲组(J1-2)滨浅海碎屑岩直接不整合于蛇绿混杂岩之上(王康明、戴宗明等,2003),因此,区域变质作用应形成于俯冲-碰撞过程,时间应为晚三叠世。
六、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
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东以龙门山后山深断裂为界,西界的北段为青川断裂,中段和南段以中生界底部之平行不整合面或超覆不整合面为界。本带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北东端延至陕西省西南部被称为阳平关变质地带,西南端止于康定的折多山花岗岩体。
(一)原岩建造特征
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的受变质地层为震旦系至古生界。震旦系蜈蚣口组为一套凝灰质绢云英千枚岩夹薄层变砂岩、结晶灰岩层和水晶组大理岩化白云质结晶灰岩层;下寒武统邱家河组碳硅质板岩夹含铁锰硅质岩层和油房组变砂岩夹板岩层;志留纪-泥盆纪茂县群和危关群为巨厚的属复理石建造。青川乔庄、北川武安和广元陈家坝的志留系夹有火山岩,组成多个韵律层,显示了喷发-沉积的多旋回特征(1∶20万广元幅;1∶20万平武幅)。泥盆系危关群灰黑色含碳硅质千枚状板岩夹石英岩、硅质岩层。石炭系—下二叠统雪宝顶组变质泥灰岩与钙质千枚状板岩的不等厚互层和西沟组变质含硅质条带结晶灰岩层,中二叠统三道桥组砾屑结晶灰岩层和上二叠统大石包组变质海相基性火山岩层等。至晚二叠世,在康定阿东梁子、莲花山一带,有厚约2000rn之基性火山岩,向北逐渐变薄,至理县薛城孟通沟一带尖灭。
(二)区域变质带的递增变质带
由于地壳深部热流上升强度不均匀,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的变质强度也不均匀。以丹巴、山葱林两个主要热穹窿为中心形成递增变质带,且随着变质作用强度增加出现混合岩化现象,热穹窿核部由角闪岩相(蓝晶石带、矽线石带)及穹窿状混合花岗岩组成。此外,在黑水老婆子崖、松潘较场、康定孔玉和青川上马房等地有零星热点存在。总的面貌是,在大面积绿片岩相为主的背景上,出现以热穹窿和零星热点为中心的角闪岩相分布区,部分地区伴有混合岩化现象。
根据特征变质矿物及矿物组合在某些岩类中的首次出现,并参考变质岩石组构的演变,可划分出5个渐进变质带: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蓝晶石带,矽线石带。
1.绢云母-绿泥石带
此带出露面积较大。变质岩石有板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变基性火山岩及结晶灰岩。以变质泥质岩石中大量出现绢云母与绿泥石、变基性火山岩中出现阳起石与绿泥石为特征。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ser+chl±cal,qz+ser-ms+mbi±cal,qz+ab+ser+chl,act+ab+chl±ep,ab+chl+cal等。
2.黑云母带
是本区分布最广的一个带。带内出现的变质岩石多为千枚岩、片岩,大理岩。以变质泥质岩石中黑云母大量出现、变质钙质岩石中透闪石开始出现为特点。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bi+ser±chl,qz+ser+bi±cal,qz+ab+ser+bi,act+ab+chl±ep,ab+chl+cal,Cal+ms±qz等。
3.铁铝榴石带
在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主要分布于茂县及汶川县下庄-雪隆包背斜、丹巴复背斜,在康定孔玉、青川板桥附近也有零星出露。石鼓变质岩带中此带宽约5~10km。变质岩石种类有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角闪片岩及少量黑云斜长变粒岩及大理岩。以变质泥质岩石中出现铁铝榴石、变质基性岩石中阳起石消失、普通角闪石开始出现为特点。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bi+ser+ald±chl,qz+bi+ab+ms+ald±ep,qz+bi+ald,hb+bi+ab+ep±qz,ab+hb+bi+ep±qz,ah+act+bi+cal±qz等。
4.十字石-蓝晶石带
在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主要分布于雪隆包复背斜山葱林一带及丹巴复背斜核部,康定孔玉、青川上马房等地亦有零星分布。主要为各种片岩、变粒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石英岩、大理岩。以变质泥质、泥砂质岩石中出现含蓝晶石或十字石的矿物组合为特征。在变质基性岩、泥灰岩中,本带以出现斜长石+普通角闪石组合为标志。混合岩化现象普遍。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hb+pl+ald+bi±qz,qz+sfa+ald+bi+ms,qz+pl+ald+bi+ms,qz+ky+ald+bi+ms,hb+pl+ald+bi±qz,hb+pl±qz,Cal+hb+bi±qz,hb+ald+bi+ep±qz等。
5.矽线石带
仅分布于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丹巴复背斜的核部。主要为各种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在变质泥质岩、泥砂质岩石中,本带以出现矽线石为标志。混合岩化现象普遍且强烈。其主要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类型有:qz+pl+si+ald+bi,qz+pl+ald+di,qz+pl+sil+ald+bi+ms,pl+hb±qz,pl+hb+ald±qz,cal+gro-+bi+hb,cal+dol+phl+ho±qz等。
(三)变质矿物的前进变化及特征
各主要类型原岩的递增变质的前进矿物变化序列不同,其中泥质岩石随变质作用强度递增依次出现绢云母、绿泥石、钠长石、白云母→黑云母、硬绿泥石→铁铝榴石→十字石、蓝晶石→矽线石。基性岩、泥灰岩随递增变质依次出现:绢云母、绿泥石、钠长石、帘石类→黑云母、透闪石、阳起石→普通角闪石、斜长石→铁铝榴石→单斜辉石。
1.黑云母
从低绿岩相至高角闪岩相的各类变质岩石中均有黑云母出现,一般呈鳞片状和片状集合体,常与白云母、铁铝榴石共生。黑云母晶片大小与变质程度有关,在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岩石中,黑云母晶片比较细小,片径0.2~1mm,随变质程度增高,在中高级变质岩中,黑云母片径增大,可达1~3mm,一般呈片状集合体产出。
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3-3)表明黑云母主要属Fe2+黑云母。随变质程度增高,TiO2、Al2O3含量由黑云母带向蓝晶石带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从TiO2-Fe/(Fe+Mg)×100关系图(图3-11)上可以看出,投点集中,由黑云母带到蓝晶石带有渐进变化特征,其中蓝晶石带、矽线石带的黑云母投点大致在一个共同范围内,可能反映其变质条件较为一致。不同变质带内的样品投点所表现出的差异大体上与变质作用反映出的特点一致。在TiO2-Al2O3关系图(图3-12)上,所反映的特征与上基本相似,不同变质带内的样品投点所表现出的差异大体上与变质作用反映出的特点一致。
表3-3 黑云母化学成分表(wB/%)
2.角闪石
主要产于变镁铁质岩石中,包括变基性火山熔岩、变基性脉岩,有时在不纯的大理岩及含镁质的泥砂质变质岩中也可以见到。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3-4)在角闪石族矿物分类命名报告(利克,1978)中投图,其为钙闪石类的非闪石和镁铁质普通角闪石。
图3-11 黑云母的TiO2-Fe/(Fe+Mg)×100图(据特·戈娃,1973)
图3-12 黑云母的TiO2与Al2O3关系图(图例同图3-11)
表3-4 角闪石化学成分表(wB/%)
在萨克路金(1968)AlⅣ-AlⅥ(图3-13)和(Na+K)-Ti(图3-14)变异图上,落于麻粒岩相区和角闪岩相区。
图3-13 角闪石的AlⅣ-AlⅣ变异图(萨克路金,1968)
3.铁铝榴石主要赋存于各类片岩、片麻岩中,含量由微至15%。普遍具有生长环带。随变质程度的变化,显示不同的生长特征。在较低级变质岩石中石榴子石粒径一般较小,在0.5-1mm±之间,以半自形变晶为主,并富含石英、长石及云母类矿物包体;随变质程度增强,形成的石榴子石粒径增大,达2-5mm±,晶形呈自形-半自形,颗粒中少或
不见包体。从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3-5)可以看出,区内的石榴子石均属铁铝榴石系列,端元组分主要以铁铝榴石为主,钙铝、锰铝、镁铝榴石次之;钙铁及钙铬榴石含量极微。具有生长环带的铁铝榴石成分显示出由核部向边缘MnO和CaO呈线性减少,MgO及FeO含量呈线性增高。一般认为石榴子石环带成分由核向边部成分渐变是典型的同期渐进变质作用的结果,这种变化趋势也表明了巴洛型变质由初始变质向峰期变质温度逐渐增高的特征。
表3-5 铁铝榴石化学成分表(wB/%)
图3-14 角闪石的(Na+K)-Ti变异图
在石榴子石(Gro+And+Ura)-(Alm+Spe)-Pyr成分三角图解上(图3-15),主要落于绿帘角闪岩相区,部分蓝晶石带及矽线石带的石榴子石(主要为环带石榴子石幔部、边部)投点落入角闪岩相区及麻粒岩相区,反映出石榴子石由核部—幔部—边部成分变化,指示变质程度增高。
将具有生长环带的石榴子石投影在(CaO+MnO)-(FeO+MgO)图解上(图3-16),分别投入不同的区域。表明由中心到边部,经历了温度降低的过程,反映了变质程度由高向低的变化。铁铝榴石带的石榴子石可投入铁铝榴石带及蓝晶石带区域,蓝晶石带的石榴子石亦可投在铁铝榴石带及蓝晶石带区内及附近。以蓝晶石带内石榴子石成分环带投图结果分析,核、幔成分投图主要落在铁铝榴石带及蓝晶石带区域,而以幔边部成分投图则主要落在蓝晶石带、矽线石带区域,且具重叠现象,由此也可以表明石榴子石环带成分变化反映了变质程度由低向高的变化,并与区域变质研究结果相吻合。
4.十字石
仅分布于十字石-蓝晶石带的变砂、泥质岩石中。十字石可见有两个世代的生长特征,变质早期生长的十字石一般呈他形-半自形晶产出,常含石英、长石及云母类包体,内部包体排列方向与区域性片理一致或斜交,可以代表变质早期或峰期的产物。变质晚期生长的十字石一般呈半自形-自形晶产出,常不含包体,晶粒较早期十字石细小,一般切割区域性片理生长。在后期的韧性剪切带上及附近,十字石通常有被黑云母及绿泥石交代的退变质现象。
十字石本身是一种富含Al2O3、FeO,含MgO、CaO和MnO的铝硅酸盐矿物。从表3-6中可以看出,Mg/(Fe+Mn+Mg)值变化略显明显,早世代为0.203~0.213,晚世代为0.170~0.187,这种由早世代向晚世代的变化代表了一种递增变质过程(Trancy等,1976;Perchuk,1977)。
图3-15 石榴子石的(Gro+And+Ura)-(Alm+Spe)-Pyr成分图解
图3-16 石榴子石的(Cao+MnO)-(FeO+MgO)图解
表3-6 十字石化学成分表(wB/%)
5.蓝晶石
赋存于砂泥质岩石变质形成的片岩及片麻岩中。蓝晶石一般呈板状、半自形—自形变晶产出,沿区域性片理分布。蓝晶石粒径一般0.5~3mm,个别可达3~10mm,一般情况下,向变质程度增高的方向蓝晶石含量及粒径普遍增大。在公差混合片麻岩边界附近可见蓝晶石被矽线石交代,并呈残留体出现于矽线石中,镜下观察见矽线石沿边缘交代蓝晶石,部分矽线石尚可保留有蓝晶石的晶形,可能存在蓝晶石→矽线石的多型转换特征。
6.矽线石
主要分布于公差混合片麻岩套边部混合岩化带范围内,出露范围较小,而且零星。矽线石产于片岩及片麻岩中,岩石中含量不高,主要呈针-柱状集合体沿区域性片(麻)理展布,集合体延长方向可指示拉伸线理。多数矽卡岩由云母分解所致,可见有交代石榴子石现象;部分矽线石可能由蓝晶石多型转变而来。
(四)变质相的划分
在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随着变质强度递增,变质矿物组合的出现具有一定规律性。一定化学成分的原岩在不同变质强度带中具有各自特定的矿物共生组合,原岩与变质矿物共生组合之间存在一定的、可以预测的对应关系。各变质强度带矿物共生组合概略地反映了本变质地带的变质条件。
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的变质作用条件相当于低绿片岩相,其温压区间约为:P=(3.5~7)×108Pa,t=300~450℃。
铁铝榴石带的变质作用条件相当于高绿片岩相(钠长-绿帘角闪岩相)。基性岩、泥灰岩中开始出现蓝绿色普通角闪石和泥砂质岩石开始出现铁铝榴石,是进入这个带的标志。利用电子探针测试结果,进行黑云母-铁铝榴石矿物对计算温压条件,其温压区间约为:P=(3.5~7)×108Pa,t=496~545℃。
蓝晶石带,矽线石带的变质作用条件相当于低角闪岩相,低角闪岩相与高绿片岩相之间的界线主要依据泥质岩中蓝晶石首次出现来确定。利用电子探针测试结果,进行黑云母-铁铝榴石矿物对计算温压条件,其温压区间约为:P=(3.5~7)×108Pa,t=55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