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7: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09:4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与其他学科一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如何处理好课程与德育的关系,把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与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达到寓学科育人的效果呢?
一、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的养成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无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情感的养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还会影响到日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必须注意情感的培养。首先,是对学生爱心的培养。"爱心"是做人最起码的本性,现实生活中由于过分强调竞争性,同时因竞争性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而不能对学生之间的竞争进行正确引导,从而湮灭了教育更应教会学生如何才能拥有一颗"爱心",如何去"爱人",从而"爱社会"。例如:开展《爱我们的达德学校》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达德学校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让学生了解达德学校在历史上参与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热爱学校的感情。"爱心"意味着"关注,关心,关怀,给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我们应当紧扣这一点,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去教会孩子们怎样去关注别人,关心别人,关怀别人,给予别人。
二、重视活动实施过程,培养协作精神
未来的经济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紧密合作。然而,现代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学生与同龄儿童一起活动的机会减少,课堂教学中,生与生的交流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学生“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合作精神和技能,同时也造成学生不尊重他人,不愿帮助别人等一些不良品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较多地采取5—7人组成的课题组。它由学习成绩优、中差的学生,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组成,以合作形式展开探究活动。研究过程中,强化合作意识,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和需要,也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团体合作精神,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如课题组成员间合作交流,以求集思广益,深化对问题的研究;跨课题组成员间的交流,以求从他人那里借鉴较好的科研方法。但在实施中,有许多因素会导致小组内学习不协调,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如何防范与引导呢?
l、将小组工作分为:组长、资料管理员、联络员、等。组内成员的职责,按特长、兴趣、爱好分工到个人,制定具体的岗位细则,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基本工作、基本要求,真正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使活动有序开展。
2、小组内运用评价机制,将学生参与的时间、积极性、协作性、收获以及小组内评价做好记录。这样,从制度上起到督促与鼓励。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小组分工合作学习,实现了优势互补,每个学生近距离交流的都是和自己认知模式差别最小的学生,促使其更好地向别人合作学习。而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原则也认为:学生间的相互教育所产生的效能要比教师的引导和空洞说教大得多。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协作精神。在合作时,生与生间情感交流,能够比较好地满足儿童交流的*,获得被他人尊重和分享成功的喜悦,养成与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三、抓住活动点滴细节,促进心灵净化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惯溺爱,平时经受的挫折少,他们的意志比较薄弱。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实施中,也曾出现过有的学生外出采访时受挫,噘着嘴,眼里满含泪水,变得心灰意冷;有的查找资料时,一时目标没达到,就情绪低落,灰心泄气……在遇到这些情况时,教师要有意识抓住点滴细节,引导学生,如阅读一些能激发斗志,鼓舞人心的励志格言,鼓励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要气馁,要勇于面对困难,时刻保持自信心。另外,教师还可以用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像:苦背圆周率的茅以升,废寝忘食的贝多芬……教育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那些无惧困难考验的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经过教师的正面引导,学生们从中领悟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的人生哲理,促进学生心灵的净化,逐步培养自强、自信、百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品德教育的大课堂。只要在平时活动开展中,教师做有心人,让学生在课中乐,乐中学,学中长,在综合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热爱生活,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集体主义荣誉感,增强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