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7: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22:17
据路边社消息,国内康迪电动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迪汽车)将于8月18日在美国市场推出两款纯电动微型车并开启预售。这两款车型分别被命名为K23和K27,新车将会在今年第四季度于美国市场正式交付。
其中K23在美国市场扣除联邦税收抵免后的售价为22499美元(15.69万元),电池容量为41.4kWh,电机最大功率为21kW,官方综合续航里程为180英里(约290公里)。
另外一款车型K27扣除联邦税收抵免后的售价为12999美元(约合人民币9.07万元),电池容量为17.69kWh,电机最大功率为21kW,官方综合续航里程为100英里(约161公里)。
大家对于康迪汽车这个品牌应该比较陌生,以前主要活跃在共享汽车领域,它是由上海华普国润汽车有限公司与浙江康迪车业有限公司投资组建,双方各持有50%股份,主要领域是纯电动汽车的投资、研发、生产、营销等相关业务。
其中股东之一的上海华普国润汽车有限公司属于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旗下,所以康迪汽车可以看做是吉利汽车旗下的一个新能源汽车品牌。但康迪汽车在国内其实并没有什么销量,算是一个不入流的小众纯电动汽车品牌。
很显然,康迪汽车此次进军美国市场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和质疑,毕竟这是一个连国内消费者都不怎么熟悉的汽车品牌。
并且这两款车型在国内市场的定位基本与老年代步车持平,它们的续航表现和性能表现虽然都很一般,但是其起售价却高达10万元,甚至K23的售价都达到了一些B级车的价格。
那么,康迪汽车终究何来的底气在美国市场上市呢?先来说一下价格,虽然康迪K23和康迪K27看上去售价很高,但其实这两款车在美国市场上属于价格最低的那一档纯电动车型。
而电池包的成本已经由2010年的1000美元/kWh降到了现在约150美元/kWh,就算加上其他费用其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
其次,当康迪K23和康迪K27即将在美国上市的消息被传出以后,7月底康迪车业的股价迎来了大涨,涨幅高达20.28%,报11.21美元/股,此前一度触及17.40美元的高点,整体涨幅接近90%。
综合以上两点,其进军美国市场的底气来自哪里就非常明显了。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单一市场,其实近些年来有很多车企都曾进军美国市场,虽结果有好有坏,但基本战况都不尽理想。
例如,奇瑞汽车在2005年就曾在企业家马尔科姆·布里克林(Malcolm·Bricklin)的帮助下让旗下产品进入了美国市场,后期又与汉姆汽车控股公司开展汽车业务合作,在美国注册并运营全新汽车品牌VANTAS,但一直都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奇瑞汽车的此次进军美国市场算是国产自主品牌的一个开局,虽然最后的结果并不理想,但这也为其后众多国产自主品牌进军美国市场做了一个铺垫。
2018年,众泰也曾宣布要进入美国市场,后期曾与一家名为HAAH的公司成为了合作伙伴,并于2019年对外招募100家美国经销商,但最后由于其在本土发展不利导致这一计划也没有了后续消息。
除了奇瑞和众泰,广汽集团、长城汽车、吉利汽车、江淮的皮卡车型也都曾尝试或已经进军美国市场。
早在2015年广汽集团就曾作为中国品牌亮相底特律车展,并花费了3年时间来研究美国相关法规,为未来旗下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做准备,但后来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导致原定计划不得不往后推迟。
除了这些传统车企外,近些年一些有中国资金支持的新能源汽车初创公司也开始尝试进军美国市场。
例如总部位于加州的电动汽车公司法拉第未来(FF)和Karma Automotive,再例如蔚来和拜腾,都有进入美国市场的打算,并对外声称在未来几年内将会有车型进入美国市场销售。
虽然目前国产汽车的成长速度比较快,但相较而言还缺乏一定的基础和背景,尤其是在美国这种市场,有很多制约因素导致其无法有好的进展。
例如,据2018年外媒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的美国消费者中愿意选择中国品牌汽车的受访者仅占比28%,主要原因是对于中国汽车品牌的信任度不高。而在这28%的受访者中,大部分消费者愿意选择中国车的主要原因是低廉的价格。
除此之外,例如文化差异、产品属性以及一些潜在因素都导致国产车无法顺利进入美国市场并取得好的销量表现。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国产车的发展不足以支撑其正面进军海外市场。
什么时候国产车的地位在国内消费者心目中高起来了,想必也就离国产车全球化不远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22:17
据路边社消息,国内康迪电动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迪汽车)将于8月18日在美国市场推出两款纯电动微型车并开启预售。这两款车型分别被命名为K23和K27,新车将会在今年第四季度于美国市场正式交付。
其中K23在美国市场扣除联邦税收抵免后的售价为22499美元(15.69万元),电池容量为41.4kWh,电机最大功率为21kW,官方综合续航里程为180英里(约290公里)。
另外一款车型K27扣除联邦税收抵免后的售价为12999美元(约合人民币9.07万元),电池容量为17.69kWh,电机最大功率为21kW,官方综合续航里程为100英里(约161公里)。
大家对于康迪汽车这个品牌应该比较陌生,以前主要活跃在共享汽车领域,它是由上海华普国润汽车有限公司与浙江康迪车业有限公司投资组建,双方各持有50%股份,主要领域是纯电动汽车的投资、研发、生产、营销等相关业务。
其中股东之一的上海华普国润汽车有限公司属于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旗下,所以康迪汽车可以看做是吉利汽车旗下的一个新能源汽车品牌。但康迪汽车在国内其实并没有什么销量,算是一个不入流的小众纯电动汽车品牌。
很显然,康迪汽车此次进军美国市场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和质疑,毕竟这是一个连国内消费者都不怎么熟悉的汽车品牌。
并且这两款车型在国内市场的定位基本与老年代步车持平,它们的续航表现和性能表现虽然都很一般,但是其起售价却高达10万元,甚至K23的售价都达到了一些B级车的价格。
那么,康迪汽车终究何来的底气在美国市场上市呢?先来说一下价格,虽然康迪K23和康迪K27看上去售价很高,但其实这两款车在美国市场上属于价格最低的那一档纯电动车型。
而电池包的成本已经由2010年的1000美元/kWh降到了现在约150美元/kWh,就算加上其他费用其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
其次,当康迪K23和康迪K27即将在美国上市的消息被传出以后,7月底康迪车业的股价迎来了大涨,涨幅高达20.28%,报11.21美元/股,此前一度触及17.40美元的高点,整体涨幅接近90%。
综合以上两点,其进军美国市场的底气来自哪里就非常明显了。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单一市场,其实近些年来有很多车企都曾进军美国市场,虽结果有好有坏,但基本战况都不尽理想。
例如,奇瑞汽车在2005年就曾在企业家马尔科姆·布里克林(Malcolm·Bricklin)的帮助下让旗下产品进入了美国市场,后期又与汉姆汽车控股公司开展汽车业务合作,在美国注册并运营全新汽车品牌VANTAS,但一直都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奇瑞汽车的此次进军美国市场算是国产自主品牌的一个开局,虽然最后的结果并不理想,但这也为其后众多国产自主品牌进军美国市场做了一个铺垫。
2018年,众泰也曾宣布要进入美国市场,后期曾与一家名为HAAH的公司成为了合作伙伴,并于2019年对外招募100家美国经销商,但最后由于其在本土发展不利导致这一计划也没有了后续消息。
除了奇瑞和众泰,广汽集团、长城汽车、吉利汽车、江淮的皮卡车型也都曾尝试或已经进军美国市场。
早在2015年广汽集团就曾作为中国品牌亮相底特律车展,并花费了3年时间来研究美国相关法规,为未来旗下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做准备,但后来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导致原定计划不得不往后推迟。
除了这些传统车企外,近些年一些有中国资金支持的新能源汽车初创公司也开始尝试进军美国市场。
例如总部位于加州的电动汽车公司法拉第未来(FF)和Karma Automotive,再例如蔚来和拜腾,都有进入美国市场的打算,并对外声称在未来几年内将会有车型进入美国市场销售。
虽然目前国产汽车的成长速度比较快,但相较而言还缺乏一定的基础和背景,尤其是在美国这种市场,有很多制约因素导致其无法有好的进展。
例如,据2018年外媒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的美国消费者中愿意选择中国品牌汽车的受访者仅占比28%,主要原因是对于中国汽车品牌的信任度不高。而在这28%的受访者中,大部分消费者愿意选择中国车的主要原因是低廉的价格。
除此之外,例如文化差异、产品属性以及一些潜在因素都导致国产车无法顺利进入美国市场并取得好的销量表现。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国产车的发展不足以支撑其正面进军海外市场。
什么时候国产车的地位在国内消费者心目中高起来了,想必也就离国产车全球化不远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