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姓中的“于”与“余”有什么区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7:09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2:22

姓中的“于”与“余”的区别:起源不同、迁徙传播不同、始祖不同

一、起源不同

1、于: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于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西周姬姓周武王之子邘叔获封于邘国(河南),后邘叔的子孙就以于为氏。 

2、余: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余字因古时读音区别,故有多种不同的源流差异。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



二、迁徙传播不同

1、于: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 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

2、余: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省凤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

三、始祖不同

1、于:邘叔。

2、余:姬由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2:22

余姓的四个来源

⒈来源于祖先由余名字中的“余”字演变而来。相传,其远祖黄帝数传至周武王,有子叔虞,被封于唐,后来其子又移封于晋,为晋侯。叔虞裔孙晋哀公,生子由余,避乱于西戎。后来出使秦国,见秦穆公,深为折服,遂拜为上卿。秦穆公有了由余的辅佐,一举灭掉西戎十二国。成为西方盟主。由余去世以后,他的子孙便以余为姓,以示出自这位名贤之后,并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祖先。

⒉出自大禹之后。夏朝时,夏主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无余的子孙中也有人以他名字中的余为姓。

⒊出自大禹的第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度王(一说余庆王),其后代以祖先爵号为姓。

⒋春秋时,齐国有人以“余丘”为姓,后来又简化成余。

—————————————————————————————

当今网络上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有关于余姓的三个来源论述的文章,其所说的内容实际有很多荒谬错误,一看就知道是一些对姓氏研究不深,知识肤浅的人,随意在网上找些资料就写出来的。例如其中有个结论说:“2、 余姓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这是一句何等荒唐的废话,作者随便根据一句话,不加以考证,就对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下结论,本人“佩服”!

各位宗亲应该记清我余姓的姓氏学界公认的四大来源,对那些错误的谬论及时予以指正,使大家能在正确了解认识我们余姓的真正来源。
于(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邘邰镇),称于邘叔。后来,于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八旗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2:23

中国的姓氏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分为先贤祠、宗祠、神祠。先贤祠和神祠是为了祭奠

古代先贤和传说中的神仙而设立的。宗庙是中国皇帝专有的祭祀场所,而宗祠建筑最普遍,习惯上称

祠堂,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特

别是自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

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

号,如王氏“三槐堂”、赵氏“半部堂”等;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世德堂”、“崇本

堂”等。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

族。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馀少量的堂

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也能在判断

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如“世德堂”,丁、王、李、吴、何、沈、邵、周、胡、秦、徐、陆、陈、

孙、黄、曹、许、张等数十个姓氏都有此堂号,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出现的重复率极高,但

加以姓氏、籍等条件*,就可缩小范围。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

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

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

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

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

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

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

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

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

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

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

念。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 “××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

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堂”的灯笼和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历来每个姓氏、每个

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

义和作用。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

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

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

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

直在不断的增加。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各一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

深刻的含意。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以地名作堂号:许多宗族喜欢以他们的发源地来作为自己的堂号,这在各姓中都是一样。如王姓的

“太原堂”、“琅邪堂”,李姓的“陇西堂”,刘姓的“彭城堂”、“中山堂”。这些堂号,使人一

看就知道这个家族是从哪里发源来的。

以宗族典故作堂号:这类取堂号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个堂名,就是一

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必须是有关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讲的他姓人物。如王姓的“三槐

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这些故事,往往都极富有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

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

以道德伦理作堂号:这种取堂名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

在各姓氏中也比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几乎各姓都

有。因为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全民族共有的,非一姓所有,因此这一类的堂名除了通常的道

德鼓吹外,事实上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含意。

以祖先名号作为堂号:这种堂号在各姓中也都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

某种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者居住地,作为本族的祠堂,如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后裔的“伏波堂”、唐代

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后裔的“香山堂”、宋代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翚后裔的“屏山堂”。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

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

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

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

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

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

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于早日实现统一大业,堂号

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2:23

都是一个意思,,方正都是姓的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2:22

姓中的“于”与“余”的区别:起源不同、迁徙传播不同、始祖不同

一、起源不同

1、于: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于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西周姬姓周武王之子邘叔获封于邘国(河南),后邘叔的子孙就以于为氏。 

2、余: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余字因古时读音区别,故有多种不同的源流差异。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



二、迁徙传播不同

1、于: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 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

2、余: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省凤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

三、始祖不同

1、于:邘叔。

2、余:姬由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2:22

余姓的四个来源

⒈来源于祖先由余名字中的“余”字演变而来。相传,其远祖黄帝数传至周武王,有子叔虞,被封于唐,后来其子又移封于晋,为晋侯。叔虞裔孙晋哀公,生子由余,避乱于西戎。后来出使秦国,见秦穆公,深为折服,遂拜为上卿。秦穆公有了由余的辅佐,一举灭掉西戎十二国。成为西方盟主。由余去世以后,他的子孙便以余为姓,以示出自这位名贤之后,并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祖先。

⒉出自大禹之后。夏朝时,夏主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无余的子孙中也有人以他名字中的余为姓。

⒊出自大禹的第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度王(一说余庆王),其后代以祖先爵号为姓。

⒋春秋时,齐国有人以“余丘”为姓,后来又简化成余。

—————————————————————————————

当今网络上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有关于余姓的三个来源论述的文章,其所说的内容实际有很多荒谬错误,一看就知道是一些对姓氏研究不深,知识肤浅的人,随意在网上找些资料就写出来的。例如其中有个结论说:“2、 余姓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这是一句何等荒唐的废话,作者随便根据一句话,不加以考证,就对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下结论,本人“佩服”!

各位宗亲应该记清我余姓的姓氏学界公认的四大来源,对那些错误的谬论及时予以指正,使大家能在正确了解认识我们余姓的真正来源。
于(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邘邰镇),称于邘叔。后来,于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八旗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2:22

姓中的“于”与“余”的区别:起源不同、迁徙传播不同、始祖不同

一、起源不同

1、于: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于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西周姬姓周武王之子邘叔获封于邘国(河南),后邘叔的子孙就以于为氏。 

2、余: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余字因古时读音区别,故有多种不同的源流差异。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



二、迁徙传播不同

1、于: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 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

2、余: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省凤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

三、始祖不同

1、于:邘叔。

2、余:姬由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2:22

余姓的四个来源

⒈来源于祖先由余名字中的“余”字演变而来。相传,其远祖黄帝数传至周武王,有子叔虞,被封于唐,后来其子又移封于晋,为晋侯。叔虞裔孙晋哀公,生子由余,避乱于西戎。后来出使秦国,见秦穆公,深为折服,遂拜为上卿。秦穆公有了由余的辅佐,一举灭掉西戎十二国。成为西方盟主。由余去世以后,他的子孙便以余为姓,以示出自这位名贤之后,并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祖先。

⒉出自大禹之后。夏朝时,夏主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无余的子孙中也有人以他名字中的余为姓。

⒊出自大禹的第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度王(一说余庆王),其后代以祖先爵号为姓。

⒋春秋时,齐国有人以“余丘”为姓,后来又简化成余。

—————————————————————————————

当今网络上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有关于余姓的三个来源论述的文章,其所说的内容实际有很多荒谬错误,一看就知道是一些对姓氏研究不深,知识肤浅的人,随意在网上找些资料就写出来的。例如其中有个结论说:“2、 余姓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这是一句何等荒唐的废话,作者随便根据一句话,不加以考证,就对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下结论,本人“佩服”!

各位宗亲应该记清我余姓的姓氏学界公认的四大来源,对那些错误的谬论及时予以指正,使大家能在正确了解认识我们余姓的真正来源。
于(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邘邰镇),称于邘叔。后来,于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八旗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2:23

中国的姓氏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分为先贤祠、宗祠、神祠。先贤祠和神祠是为了祭奠

古代先贤和传说中的神仙而设立的。宗庙是中国皇帝专有的祭祀场所,而宗祠建筑最普遍,习惯上称

祠堂,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特

别是自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

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

号,如王氏“三槐堂”、赵氏“半部堂”等;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世德堂”、“崇本

堂”等。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

族。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馀少量的堂

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也能在判断

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如“世德堂”,丁、王、李、吴、何、沈、邵、周、胡、秦、徐、陆、陈、

孙、黄、曹、许、张等数十个姓氏都有此堂号,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出现的重复率极高,但

加以姓氏、籍等条件*,就可缩小范围。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

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

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

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

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

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

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

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

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

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

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

念。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 “××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

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堂”的灯笼和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历来每个姓氏、每个

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

义和作用。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

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

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

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

直在不断的增加。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各一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

深刻的含意。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以地名作堂号:许多宗族喜欢以他们的发源地来作为自己的堂号,这在各姓中都是一样。如王姓的

“太原堂”、“琅邪堂”,李姓的“陇西堂”,刘姓的“彭城堂”、“中山堂”。这些堂号,使人一

看就知道这个家族是从哪里发源来的。

以宗族典故作堂号:这类取堂号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个堂名,就是一

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必须是有关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讲的他姓人物。如王姓的“三槐

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这些故事,往往都极富有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

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

以道德伦理作堂号:这种取堂名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

在各姓氏中也比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几乎各姓都

有。因为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全民族共有的,非一姓所有,因此这一类的堂名除了通常的道

德鼓吹外,事实上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含意。

以祖先名号作为堂号:这种堂号在各姓中也都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

某种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者居住地,作为本族的祠堂,如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后裔的“伏波堂”、唐代

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后裔的“香山堂”、宋代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翚后裔的“屏山堂”。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

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

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

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

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

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

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于早日实现统一大业,堂号

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2:22

姓中的“于”与“余”的区别:起源不同、迁徙传播不同、始祖不同

一、起源不同

1、于: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于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西周姬姓周武王之子邘叔获封于邘国(河南),后邘叔的子孙就以于为氏。 

2、余: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余字因古时读音区别,故有多种不同的源流差异。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



二、迁徙传播不同

1、于: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 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

2、余: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省凤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

三、始祖不同

1、于:邘叔。

2、余:姬由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2:22

余姓的四个来源

⒈来源于祖先由余名字中的“余”字演变而来。相传,其远祖黄帝数传至周武王,有子叔虞,被封于唐,后来其子又移封于晋,为晋侯。叔虞裔孙晋哀公,生子由余,避乱于西戎。后来出使秦国,见秦穆公,深为折服,遂拜为上卿。秦穆公有了由余的辅佐,一举灭掉西戎十二国。成为西方盟主。由余去世以后,他的子孙便以余为姓,以示出自这位名贤之后,并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祖先。

⒉出自大禹之后。夏朝时,夏主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无余的子孙中也有人以他名字中的余为姓。

⒊出自大禹的第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度王(一说余庆王),其后代以祖先爵号为姓。

⒋春秋时,齐国有人以“余丘”为姓,后来又简化成余。

—————————————————————————————

当今网络上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有关于余姓的三个来源论述的文章,其所说的内容实际有很多荒谬错误,一看就知道是一些对姓氏研究不深,知识肤浅的人,随意在网上找些资料就写出来的。例如其中有个结论说:“2、 余姓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这是一句何等荒唐的废话,作者随便根据一句话,不加以考证,就对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下结论,本人“佩服”!

各位宗亲应该记清我余姓的姓氏学界公认的四大来源,对那些错误的谬论及时予以指正,使大家能在正确了解认识我们余姓的真正来源。
于(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邘邰镇),称于邘叔。后来,于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八旗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2:23

中国的姓氏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分为先贤祠、宗祠、神祠。先贤祠和神祠是为了祭奠

古代先贤和传说中的神仙而设立的。宗庙是中国皇帝专有的祭祀场所,而宗祠建筑最普遍,习惯上称

祠堂,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特

别是自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

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

号,如王氏“三槐堂”、赵氏“半部堂”等;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世德堂”、“崇本

堂”等。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

族。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馀少量的堂

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也能在判断

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如“世德堂”,丁、王、李、吴、何、沈、邵、周、胡、秦、徐、陆、陈、

孙、黄、曹、许、张等数十个姓氏都有此堂号,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出现的重复率极高,但

加以姓氏、籍等条件*,就可缩小范围。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

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

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

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

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

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

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

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

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

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

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

念。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 “××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

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堂”的灯笼和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历来每个姓氏、每个

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

义和作用。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

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

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

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

直在不断的增加。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各一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

深刻的含意。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以地名作堂号:许多宗族喜欢以他们的发源地来作为自己的堂号,这在各姓中都是一样。如王姓的

“太原堂”、“琅邪堂”,李姓的“陇西堂”,刘姓的“彭城堂”、“中山堂”。这些堂号,使人一

看就知道这个家族是从哪里发源来的。

以宗族典故作堂号:这类取堂号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个堂名,就是一

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必须是有关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讲的他姓人物。如王姓的“三槐

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这些故事,往往都极富有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

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

以道德伦理作堂号:这种取堂名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

在各姓氏中也比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几乎各姓都

有。因为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全民族共有的,非一姓所有,因此这一类的堂名除了通常的道

德鼓吹外,事实上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含意。

以祖先名号作为堂号:这种堂号在各姓中也都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

某种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者居住地,作为本族的祠堂,如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后裔的“伏波堂”、唐代

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后裔的“香山堂”、宋代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翚后裔的“屏山堂”。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

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

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

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

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

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

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于早日实现统一大业,堂号

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2:23

中国的姓氏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分为先贤祠、宗祠、神祠。先贤祠和神祠是为了祭奠

古代先贤和传说中的神仙而设立的。宗庙是中国皇帝专有的祭祀场所,而宗祠建筑最普遍,习惯上称

祠堂,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特

别是自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

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

号,如王氏“三槐堂”、赵氏“半部堂”等;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世德堂”、“崇本

堂”等。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

族。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馀少量的堂

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也能在判断

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如“世德堂”,丁、王、李、吴、何、沈、邵、周、胡、秦、徐、陆、陈、

孙、黄、曹、许、张等数十个姓氏都有此堂号,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出现的重复率极高,但

加以姓氏、籍等条件*,就可缩小范围。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

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

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

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

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

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

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

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

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

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

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

念。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 “××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

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堂”的灯笼和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历来每个姓氏、每个

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

义和作用。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

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

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

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

直在不断的增加。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各一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

深刻的含意。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以地名作堂号:许多宗族喜欢以他们的发源地来作为自己的堂号,这在各姓中都是一样。如王姓的

“太原堂”、“琅邪堂”,李姓的“陇西堂”,刘姓的“彭城堂”、“中山堂”。这些堂号,使人一

看就知道这个家族是从哪里发源来的。

以宗族典故作堂号:这类取堂号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个堂名,就是一

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必须是有关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讲的他姓人物。如王姓的“三槐

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这些故事,往往都极富有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

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

以道德伦理作堂号:这种取堂名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

在各姓氏中也比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几乎各姓都

有。因为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全民族共有的,非一姓所有,因此这一类的堂名除了通常的道

德鼓吹外,事实上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含意。

以祖先名号作为堂号:这种堂号在各姓中也都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

某种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者居住地,作为本族的祠堂,如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后裔的“伏波堂”、唐代

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后裔的“香山堂”、宋代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翚后裔的“屏山堂”。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

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

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

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

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

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

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于早日实现统一大业,堂号

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2:23

都是一个意思,,方正都是姓的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2:23

都是一个意思,,方正都是姓的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2:22

姓中的“于”与“余”的区别:起源不同、迁徙传播不同、始祖不同

一、起源不同

1、于: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于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西周姬姓周武王之子邘叔获封于邘国(河南),后邘叔的子孙就以于为氏。 

2、余: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余字因古时读音区别,故有多种不同的源流差异。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



二、迁徙传播不同

1、于: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 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

2、余: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省凤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

三、始祖不同

1、于:邘叔。

2、余:姬由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2:23

都是一个意思,,方正都是姓的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2:22

姓中的“于”与“余”的区别:起源不同、迁徙传播不同、始祖不同

一、起源不同

1、于: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于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西周姬姓周武王之子邘叔获封于邘国(河南),后邘叔的子孙就以于为氏。 

2、余: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余字因古时读音区别,故有多种不同的源流差异。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



二、迁徙传播不同

1、于: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 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

2、余: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省凤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

三、始祖不同

1、于:邘叔。

2、余:姬由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2:22

余姓的四个来源

⒈来源于祖先由余名字中的“余”字演变而来。相传,其远祖黄帝数传至周武王,有子叔虞,被封于唐,后来其子又移封于晋,为晋侯。叔虞裔孙晋哀公,生子由余,避乱于西戎。后来出使秦国,见秦穆公,深为折服,遂拜为上卿。秦穆公有了由余的辅佐,一举灭掉西戎十二国。成为西方盟主。由余去世以后,他的子孙便以余为姓,以示出自这位名贤之后,并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祖先。

⒉出自大禹之后。夏朝时,夏主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无余的子孙中也有人以他名字中的余为姓。

⒊出自大禹的第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度王(一说余庆王),其后代以祖先爵号为姓。

⒋春秋时,齐国有人以“余丘”为姓,后来又简化成余。

—————————————————————————————

当今网络上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有关于余姓的三个来源论述的文章,其所说的内容实际有很多荒谬错误,一看就知道是一些对姓氏研究不深,知识肤浅的人,随意在网上找些资料就写出来的。例如其中有个结论说:“2、 余姓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这是一句何等荒唐的废话,作者随便根据一句话,不加以考证,就对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下结论,本人“佩服”!

各位宗亲应该记清我余姓的姓氏学界公认的四大来源,对那些错误的谬论及时予以指正,使大家能在正确了解认识我们余姓的真正来源。
于(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邘邰镇),称于邘叔。后来,于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八旗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2:22

余姓的四个来源

⒈来源于祖先由余名字中的“余”字演变而来。相传,其远祖黄帝数传至周武王,有子叔虞,被封于唐,后来其子又移封于晋,为晋侯。叔虞裔孙晋哀公,生子由余,避乱于西戎。后来出使秦国,见秦穆公,深为折服,遂拜为上卿。秦穆公有了由余的辅佐,一举灭掉西戎十二国。成为西方盟主。由余去世以后,他的子孙便以余为姓,以示出自这位名贤之后,并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祖先。

⒉出自大禹之后。夏朝时,夏主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无余的子孙中也有人以他名字中的余为姓。

⒊出自大禹的第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度王(一说余庆王),其后代以祖先爵号为姓。

⒋春秋时,齐国有人以“余丘”为姓,后来又简化成余。

—————————————————————————————

当今网络上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有关于余姓的三个来源论述的文章,其所说的内容实际有很多荒谬错误,一看就知道是一些对姓氏研究不深,知识肤浅的人,随意在网上找些资料就写出来的。例如其中有个结论说:“2、 余姓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这是一句何等荒唐的废话,作者随便根据一句话,不加以考证,就对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下结论,本人“佩服”!

各位宗亲应该记清我余姓的姓氏学界公认的四大来源,对那些错误的谬论及时予以指正,使大家能在正确了解认识我们余姓的真正来源。
于(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邘邰镇),称于邘叔。后来,于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八旗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怎么辨别ipad是行货还是水货 冈部直三郎简介 冈部直三郎病死监狱 干货分享 | TSMaster 总线记录功能操作指南 怎么进入非好友QQ空间 对方设置的是 只对QQ好友开放 谁能告诉我_百度知... 非好友的QQ空间到底可以浏览吗? 用什么方法才能看到非好友空间内容 现在qq空间是否只对qq里的好友开放? 把对方的qq删除,自己是否还在对方的... 如何进入 非好友 只对指定人员开放的QQ空间 访问非好友的QQ空间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杨补凡为余夫妇写载花小影,神情确肖。······各有咏题译文 家长怎么写三年级下册复习计划 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翻译成现代文 三年级下册的复习计划怎么写呢,只要写中点 制作一份期末复习计划,包含说听读写四个方面英语三年级? 至是,往来止阁上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翻译 余天的个人生活 清虚的目录 如何搞好小学英语期末复习 我姓余,想给我女儿重起个名字. sql server 2005创建的自动备份计划怎样取消 广州车牌要什么条件 上广州牌需要什么条件 什么转换器就能把MP4格式转换成VID格式的 vid格式视频文件播放或者提取软件谁知道? 高分!怎么播放或转换vid格式视频呢!!! 怎样把vid格式转化为电脑上可播放的格式 怎么样才能把vid+wav格式转成mp4格式? VID文件该怎样转换成其他格式文件 怎么将vid转换成其他的视频格式 余启顺是谁? 我是一名新来的老师,请问: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复习计划要怎么写啊?包括哪些内容? 杨照凡测试名字多少分 小学三年级下试卷,是期末的,要语文数学和英语的都要,可以自己出题 凡革命者 出自 文言文 《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杨朴凡为余夫妇写栽花小影,神情确肖。。。。。。请把这段翻译成现代文。 5加仑纯净水是多少杯 龙鳞凤雪是什么珠宝? 珍茗5加仑山泉水是多少升 5加仑纯净水等于多少公斤??? 蓝剑5l的水可以直接放饮水机吗 血天珠什么材质?有没有人知道 我觉得自己像一个笑话,怎么办? 觉得自己像个笑话说说 弄了半天,原来自己只是个笑话 win10命令行可以ssh登录linux系统,为什么要使用xshell等工具? 我觉得自己的是个笑话,我该怎么办? win10新命令行怎么用 开始我以为他只是对我好!后面发现他对所以人都好!我才发现自己原来就是个笑话吧!我该怎么办 OPPOA83屏幕分辨率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