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7:55
共3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08 11:40
“求之与,抑与之与”的“与”是语气助词,无实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是自己求得,还是别人告诉他”,出自《论语·学而篇》,语气助词是助词的一种,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和句末强调语气的虚词。
语气助词在句子中读作时不译舒缓停顿,在句末强调语气或通过排比句重复时增强气势。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这些分类: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肯定语气和停顿语气。肯定语气词与结构助词不同,结构助词若去掉便会影响句子的结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8 20:01
求之与的与意思是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该句出自《论语·学而篇》。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
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扩展资料: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
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
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篇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8 20:01
“与”是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句子释义为:是想得到他?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8 20:02
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