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崇圣寺三塔是什么族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7:5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5:50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称: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简称或俗称:崇圣寺三塔,崇圣三塔,大理三塔,三塔

  总体概况:

  崇圣寺三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建筑的一组颇具规模的佛教寺庙,位于原崇圣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势。崇圣寺初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后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现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已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文献名邦”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1961年3月*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组建筑群距离下关14公里,位于大理以北1.5公里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卓然挺秀,俊逸不凡,是苍洱胜景之一。

  建造情况:

  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建筑组成:

  崇圣寺遗址:

  崇圣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苍山一面,其山门距三塔主塔约120米,是南诏国第10代王劝丰右时(公元824—859年)所建,时为南诏国后期。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到劝丰右时已达极胜,佛寺遍于云南内,有小寺3千,大寺8百。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

  崇圣寺三塔: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孙世阶所书。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即位于此,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

  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5米,均为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两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棋,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华丽非常。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艺术效果。塔通体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善,外观造型相互协调。大塔协领两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时又衬托出小塔的玲珑雅致;小塔紧随大塔,衬托出大塔的高大、雄伟。三塔布局成鼎足之势,高耸蓝天,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三塔与远处的苍山、洱海相互辉映,点缀出古城大理的历史风韵,虽经历了千年风雨剥蚀和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无损。

  建筑风格:

  三塔的建筑风格,一般都说类似西安小雁塔,是典型的唐塔风格,表现了唐宋时期云南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但是三塔又具有不同于内地塔的两个特点:一、三塔层数均为偶数,而内地塔多为奇数。二、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线收缩,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三塔上下较小,中部较大,外部轮廓呈曲线。

  保护状况: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曾一度香火旺盛,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道。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然世事沧桑,巨钟已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十年*,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一起,今已无存。

  历经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崇圣寺毁于清咸丰年间,西三塔却巍然屹立。1925年地震,塔顶地震,塔顶震落,残破益重。建国后*对三塔保护十分重视,1978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维修。这次维修中在千寻塔基座中发现了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其中有一尊金质观音像,重1135克,高24厘米,极为珍贵。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为丰富的一批,价值极高,为中外所瞩目。这些发现,揭开了古代大理这个“佛国”的一道神秘面纱。

  大理崇圣寺:

  恢复的大理崇圣寺又名“三塔寺”,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3公里处,这里依山傍水、峰峦叠翠、环境清幽,真不愧为“灵鹫胜地”。融合了“禅宗”、“密宗”特点,集大乘佛教、大理阿吒力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与国家AAA*景区三塔公园珠连璧合,重现古代“皇家园寺”辉煌,鳞次栉比,气势磅礴,成为闻名中外的佛文化魅点。“佛都”增辉,光耀苍洱。古代南亚、东南亚“皇家园寺”著名的三塔崇圣寺,一千多年前就是地方政权“南诏国”、“大理国”的“皇家园寺”。

  三塔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间(公元713—741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3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3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藉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

  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经历代的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巅峰。据《南诏野史》记载:崇圣寺“基方七里,周三百余亩,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南诏国时期的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今缅甸)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在南诏王异牟寻的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因而崇圣寺三塔成为东南亚、南亚崇尚的“佛都”。到了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公元1056年,星逻(今泰国)国王耶多曾两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赠。由于大力倡导,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他们分别是:第二代王段思英、第八代王段素隆、第九代王段素贞、第十一代王段思廉、第十三代王段寿辉、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之父)、第十六代王段正严(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第十七代王段正兴。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圣寺出家。这些国王固然也酷爱佛教,但主要是在争夺王位的斗争失败后的一种出路,因而史书上有“逊位为僧”、“避位为僧”的记载。明代传抄的大理国时期的佛教经典《大灌顶仪式卷》,就记载了国王举行灌顶仪式的复杂场面,这么多国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独有的奇特现象。因而,吸引了内地香客和东南亚、南亚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皇家国寺”。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载:“是寺在(苍山)第十峰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伟。楼中有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为蒙氏(南诏)时铸,其声闻可八十里。其后为正殿,殿后罗列诸碑……其后为雨铜观音,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余……自后历级上,为净土庵等。”明代崇圣寺以五大重器著称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元代高僧圆护手书的“佛都”匾、明代三圣金像。香火更旺,裴声于南亚、东南亚。(选自《大理崇圣寺三塔》官方网站)

  大理崇圣寺被毁的原因和恢复重建:

  一千多年来,三塔经历了风雨剥蚀和多次强烈大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显示了古代大理劳动人民的智慧。公元1056年(丙辰年)农历五月初六大理发生大地震,史籍载:“城廓人庐尽圯,中塔(大塔)折裂如破竹,旬日复吉,安然无恙”。后面两座小塔被震斜,至今斜立,蔚为奇观。《大理县志》记载:“丙辰之变尽毁,惟三塔岿然尚存”。说明崇圣寺经强烈大地震和经历战乱与浩劫毁于晚清,十分可惜。

  1994年10月,成立了崇圣寺三塔文物保护管理所,随后又组建了三塔公园。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指导下,省、州、市文化部门对三塔公园进行科学规划,自筹资金,投入8000多万元恢复重建了一批精美的历史文化景观——重铸南诏建极大钟(复建钟楼),重铸雨铜观音(复建雨铜观音殿),展稀世画卷——《南诏国史图传》、《张胜温画梵像卷》,置宝鼎,铭三塔历史,建三塔文物陈列馆、夜景灯光工程、三塔聚影池、三塔苑酒店等,逐年绿化、美化景区,植树20335株(其中珍稀树种687株),种植草坪1400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90%以上。公园面积由85亩扩大至400多亩,成为服务功能齐全,绿树成荫,花鲜草茵,环境幽雅的大型文物保护单位和独特的文化旅游公园。2002年10月,为整合大理旅游资源,州、市*决定成立大理旅游集团,三塔公园隶属该集团。三塔公园为创三优景区,大力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开展升级达标工作,2003年荣获国家4*旅游风景区证书,2004年通过ISO9001-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5年4月崇圣寺大规模恢复重建竣工,结束了崇圣寺三塔近百年来“有塔无寺”的历史,形成了塔寺辉映的美景。崇圣寺的规划布局以保护三塔为核心,源于历史,超越历史,借鉴了国内外著名寺庙布局的特点,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特色之精华,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次进行规划建设。整个仿古建筑群落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0080平方米,总投资1.82亿元。主轴线上依次建有大鹏金翅鸟广场、山门、*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山海大观石牌坊、望海楼。中轴线两旁和次轴线上建有法物流通处、方丈堂、客堂、斋堂、罗汉堂、千佛廓、祖师殿、佛教研究院。寺内塑像以《张胜温画卷》、明代梨广修所塑的“五百罗汉像”和三塔出土文物为蓝本创作而成,融合了“禅宗”、“密宗”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大理雕像风格。寺内617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铜浇铸而成,用铜千余吨,其中599尊(件)为贴金、彩绘,创全国之最。各种造像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堪称雕塑之精品。寺内建筑主体以钢混结构为主,斗拱门窗及细部装修采用优质的红椿木精雕细凿,中轴线建筑采用最高规格的金龙金凤和玺彩,两次轴线采用庄重典雅的旋子彩,廊阁内院采用活泼诙谐的苏式彩,整个建筑起伏跌宕,错落有致、金碧辉煌、气势磅礴,而又不失民族特色;木雕艺术如《张胜温画卷》长卷、佛本身的故事、观音十八变等,格调高雅,独具匠心,堪称珍品;石雕艺术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整个建筑、彩绘、雕塑风格与寺内清新秀丽的绿化美化,熣灿耀眼的灯光艺术相融合,营造出崇圣寺浓厚、庄严的佛教氛围,堪称现代佛教寺院的典范。

  当代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天龙八部》“释名”中写道:“这部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教。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天龙八部”包括八种神道怪物,以“天众”和“龙众”为首;这恰好是大理国画工张胜温所绘的著名画卷《大理国梵像卷》中的重要内容。而小说中描述的“天龙寺”就是辉煌的崇圣寺。(选自《大理崇圣寺三塔》官方网站)

  交通:游客可在下关乘班车至崇圣寺三塔,票价3元。如果从大理古城前往景区,可选择步行,只需半小时;也可乘小马车至三塔,费用4元;或者坐私人巴士直达,票价1元。

  门票价格

  *票:121元/人
  儿童票:62元/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5:50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称: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简称或俗称:崇圣寺三塔,崇圣三塔,大理三塔,三塔

  总体概况:

  崇圣寺三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建筑的一组颇具规模的佛教寺庙,位于原崇圣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势。崇圣寺初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后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现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已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文献名邦”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1961年3月*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组建筑群距离下关14公里,位于大理以北1.5公里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卓然挺秀,俊逸不凡,是苍洱胜景之一。

  建造情况:

  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建筑组成:

  崇圣寺遗址:

  崇圣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苍山一面,其山门距三塔主塔约120米,是南诏国第10代王劝丰右时(公元824—859年)所建,时为南诏国后期。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到劝丰右时已达极胜,佛寺遍于云南内,有小寺3千,大寺8百。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

  崇圣寺三塔: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孙世阶所书。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即位于此,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

  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5米,均为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两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棋,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华丽非常。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艺术效果。塔通体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善,外观造型相互协调。大塔协领两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时又衬托出小塔的玲珑雅致;小塔紧随大塔,衬托出大塔的高大、雄伟。三塔布局成鼎足之势,高耸蓝天,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三塔与远处的苍山、洱海相互辉映,点缀出古城大理的历史风韵,虽经历了千年风雨剥蚀和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无损。

  建筑风格:

  三塔的建筑风格,一般都说类似西安小雁塔,是典型的唐塔风格,表现了唐宋时期云南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但是三塔又具有不同于内地塔的两个特点:一、三塔层数均为偶数,而内地塔多为奇数。二、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线收缩,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三塔上下较小,中部较大,外部轮廓呈曲线。

  保护状况: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曾一度香火旺盛,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道。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然世事沧桑,巨钟已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十年*,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一起,今已无存。

  历经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崇圣寺毁于清咸丰年间,西三塔却巍然屹立。1925年地震,塔顶地震,塔顶震落,残破益重。建国后*对三塔保护十分重视,1978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维修。这次维修中在千寻塔基座中发现了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其中有一尊金质观音像,重1135克,高24厘米,极为珍贵。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为丰富的一批,价值极高,为中外所瞩目。这些发现,揭开了古代大理这个“佛国”的一道神秘面纱。

  大理崇圣寺:

  恢复的大理崇圣寺又名“三塔寺”,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3公里处,这里依山傍水、峰峦叠翠、环境清幽,真不愧为“灵鹫胜地”。融合了“禅宗”、“密宗”特点,集大乘佛教、大理阿吒力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与国家AAA*景区三塔公园珠连璧合,重现古代“皇家园寺”辉煌,鳞次栉比,气势磅礴,成为闻名中外的佛文化魅点。“佛都”增辉,光耀苍洱。古代南亚、东南亚“皇家园寺”著名的三塔崇圣寺,一千多年前就是地方政权“南诏国”、“大理国”的“皇家园寺”。

  三塔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间(公元713—741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3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3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藉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

  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经历代的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巅峰。据《南诏野史》记载:崇圣寺“基方七里,周三百余亩,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南诏国时期的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今缅甸)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在南诏王异牟寻的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因而崇圣寺三塔成为东南亚、南亚崇尚的“佛都”。到了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公元1056年,星逻(今泰国)国王耶多曾两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赠。由于大力倡导,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他们分别是:第二代王段思英、第八代王段素隆、第九代王段素贞、第十一代王段思廉、第十三代王段寿辉、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之父)、第十六代王段正严(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第十七代王段正兴。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圣寺出家。这些国王固然也酷爱佛教,但主要是在争夺王位的斗争失败后的一种出路,因而史书上有“逊位为僧”、“避位为僧”的记载。明代传抄的大理国时期的佛教经典《大灌顶仪式卷》,就记载了国王举行灌顶仪式的复杂场面,这么多国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独有的奇特现象。因而,吸引了内地香客和东南亚、南亚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皇家国寺”。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载:“是寺在(苍山)第十峰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伟。楼中有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为蒙氏(南诏)时铸,其声闻可八十里。其后为正殿,殿后罗列诸碑……其后为雨铜观音,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余……自后历级上,为净土庵等。”明代崇圣寺以五大重器著称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元代高僧圆护手书的“佛都”匾、明代三圣金像。香火更旺,裴声于南亚、东南亚。(选自《大理崇圣寺三塔》官方网站)

  大理崇圣寺被毁的原因和恢复重建:

  一千多年来,三塔经历了风雨剥蚀和多次强烈大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显示了古代大理劳动人民的智慧。公元1056年(丙辰年)农历五月初六大理发生大地震,史籍载:“城廓人庐尽圯,中塔(大塔)折裂如破竹,旬日复吉,安然无恙”。后面两座小塔被震斜,至今斜立,蔚为奇观。《大理县志》记载:“丙辰之变尽毁,惟三塔岿然尚存”。说明崇圣寺经强烈大地震和经历战乱与浩劫毁于晚清,十分可惜。

  1994年10月,成立了崇圣寺三塔文物保护管理所,随后又组建了三塔公园。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指导下,省、州、市文化部门对三塔公园进行科学规划,自筹资金,投入8000多万元恢复重建了一批精美的历史文化景观——重铸南诏建极大钟(复建钟楼),重铸雨铜观音(复建雨铜观音殿),展稀世画卷——《南诏国史图传》、《张胜温画梵像卷》,置宝鼎,铭三塔历史,建三塔文物陈列馆、夜景灯光工程、三塔聚影池、三塔苑酒店等,逐年绿化、美化景区,植树20335株(其中珍稀树种687株),种植草坪1400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90%以上。公园面积由85亩扩大至400多亩,成为服务功能齐全,绿树成荫,花鲜草茵,环境幽雅的大型文物保护单位和独特的文化旅游公园。2002年10月,为整合大理旅游资源,州、市*决定成立大理旅游集团,三塔公园隶属该集团。三塔公园为创三优景区,大力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开展升级达标工作,2003年荣获国家4*旅游风景区证书,2004年通过ISO9001-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5年4月崇圣寺大规模恢复重建竣工,结束了崇圣寺三塔近百年来“有塔无寺”的历史,形成了塔寺辉映的美景。崇圣寺的规划布局以保护三塔为核心,源于历史,超越历史,借鉴了国内外著名寺庙布局的特点,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特色之精华,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次进行规划建设。整个仿古建筑群落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0080平方米,总投资1.82亿元。主轴线上依次建有大鹏金翅鸟广场、山门、*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山海大观石牌坊、望海楼。中轴线两旁和次轴线上建有法物流通处、方丈堂、客堂、斋堂、罗汉堂、千佛廓、祖师殿、佛教研究院。寺内塑像以《张胜温画卷》、明代梨广修所塑的“五百罗汉像”和三塔出土文物为蓝本创作而成,融合了“禅宗”、“密宗”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大理雕像风格。寺内617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铜浇铸而成,用铜千余吨,其中599尊(件)为贴金、彩绘,创全国之最。各种造像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堪称雕塑之精品。寺内建筑主体以钢混结构为主,斗拱门窗及细部装修采用优质的红椿木精雕细凿,中轴线建筑采用最高规格的金龙金凤和玺彩,两次轴线采用庄重典雅的旋子彩,廊阁内院采用活泼诙谐的苏式彩,整个建筑起伏跌宕,错落有致、金碧辉煌、气势磅礴,而又不失民族特色;木雕艺术如《张胜温画卷》长卷、佛本身的故事、观音十八变等,格调高雅,独具匠心,堪称珍品;石雕艺术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整个建筑、彩绘、雕塑风格与寺内清新秀丽的绿化美化,熣灿耀眼的灯光艺术相融合,营造出崇圣寺浓厚、庄严的佛教氛围,堪称现代佛教寺院的典范。

  当代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天龙八部》“释名”中写道:“这部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教。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天龙八部”包括八种神道怪物,以“天众”和“龙众”为首;这恰好是大理国画工张胜温所绘的著名画卷《大理国梵像卷》中的重要内容。而小说中描述的“天龙寺”就是辉煌的崇圣寺。(选自《大理崇圣寺三塔》官方网站)

  交通:游客可在下关乘班车至崇圣寺三塔,票价3元。如果从大理古城前往景区,可选择步行,只需半小时;也可乘小马车至三塔,费用4元;或者坐私人巴士直达,票价1元。

  门票价格

  *票:121元/人
  儿童票:62元/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5:50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称: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简称或俗称:崇圣寺三塔,崇圣三塔,大理三塔,三塔

  总体概况:

  崇圣寺三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建筑的一组颇具规模的佛教寺庙,位于原崇圣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势。崇圣寺初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后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现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已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文献名邦”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1961年3月*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组建筑群距离下关14公里,位于大理以北1.5公里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卓然挺秀,俊逸不凡,是苍洱胜景之一。

  建造情况:

  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建筑组成:

  崇圣寺遗址:

  崇圣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苍山一面,其山门距三塔主塔约120米,是南诏国第10代王劝丰右时(公元824—859年)所建,时为南诏国后期。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到劝丰右时已达极胜,佛寺遍于云南内,有小寺3千,大寺8百。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

  崇圣寺三塔: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孙世阶所书。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即位于此,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

  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5米,均为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两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棋,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华丽非常。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艺术效果。塔通体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善,外观造型相互协调。大塔协领两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时又衬托出小塔的玲珑雅致;小塔紧随大塔,衬托出大塔的高大、雄伟。三塔布局成鼎足之势,高耸蓝天,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三塔与远处的苍山、洱海相互辉映,点缀出古城大理的历史风韵,虽经历了千年风雨剥蚀和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无损。

  建筑风格:

  三塔的建筑风格,一般都说类似西安小雁塔,是典型的唐塔风格,表现了唐宋时期云南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但是三塔又具有不同于内地塔的两个特点:一、三塔层数均为偶数,而内地塔多为奇数。二、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线收缩,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三塔上下较小,中部较大,外部轮廓呈曲线。

  保护状况: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曾一度香火旺盛,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道。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然世事沧桑,巨钟已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十年*,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一起,今已无存。

  历经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崇圣寺毁于清咸丰年间,西三塔却巍然屹立。1925年地震,塔顶地震,塔顶震落,残破益重。建国后*对三塔保护十分重视,1978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维修。这次维修中在千寻塔基座中发现了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其中有一尊金质观音像,重1135克,高24厘米,极为珍贵。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为丰富的一批,价值极高,为中外所瞩目。这些发现,揭开了古代大理这个“佛国”的一道神秘面纱。

  大理崇圣寺:

  恢复的大理崇圣寺又名“三塔寺”,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3公里处,这里依山傍水、峰峦叠翠、环境清幽,真不愧为“灵鹫胜地”。融合了“禅宗”、“密宗”特点,集大乘佛教、大理阿吒力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与国家AAA*景区三塔公园珠连璧合,重现古代“皇家园寺”辉煌,鳞次栉比,气势磅礴,成为闻名中外的佛文化魅点。“佛都”增辉,光耀苍洱。古代南亚、东南亚“皇家园寺”著名的三塔崇圣寺,一千多年前就是地方政权“南诏国”、“大理国”的“皇家园寺”。

  三塔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间(公元713—741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3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3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藉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

  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经历代的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巅峰。据《南诏野史》记载:崇圣寺“基方七里,周三百余亩,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南诏国时期的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今缅甸)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在南诏王异牟寻的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因而崇圣寺三塔成为东南亚、南亚崇尚的“佛都”。到了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公元1056年,星逻(今泰国)国王耶多曾两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赠。由于大力倡导,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他们分别是:第二代王段思英、第八代王段素隆、第九代王段素贞、第十一代王段思廉、第十三代王段寿辉、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之父)、第十六代王段正严(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第十七代王段正兴。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圣寺出家。这些国王固然也酷爱佛教,但主要是在争夺王位的斗争失败后的一种出路,因而史书上有“逊位为僧”、“避位为僧”的记载。明代传抄的大理国时期的佛教经典《大灌顶仪式卷》,就记载了国王举行灌顶仪式的复杂场面,这么多国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独有的奇特现象。因而,吸引了内地香客和东南亚、南亚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皇家国寺”。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载:“是寺在(苍山)第十峰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伟。楼中有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为蒙氏(南诏)时铸,其声闻可八十里。其后为正殿,殿后罗列诸碑……其后为雨铜观音,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余……自后历级上,为净土庵等。”明代崇圣寺以五大重器著称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元代高僧圆护手书的“佛都”匾、明代三圣金像。香火更旺,裴声于南亚、东南亚。(选自《大理崇圣寺三塔》官方网站)

  大理崇圣寺被毁的原因和恢复重建:

  一千多年来,三塔经历了风雨剥蚀和多次强烈大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显示了古代大理劳动人民的智慧。公元1056年(丙辰年)农历五月初六大理发生大地震,史籍载:“城廓人庐尽圯,中塔(大塔)折裂如破竹,旬日复吉,安然无恙”。后面两座小塔被震斜,至今斜立,蔚为奇观。《大理县志》记载:“丙辰之变尽毁,惟三塔岿然尚存”。说明崇圣寺经强烈大地震和经历战乱与浩劫毁于晚清,十分可惜。

  1994年10月,成立了崇圣寺三塔文物保护管理所,随后又组建了三塔公园。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指导下,省、州、市文化部门对三塔公园进行科学规划,自筹资金,投入8000多万元恢复重建了一批精美的历史文化景观——重铸南诏建极大钟(复建钟楼),重铸雨铜观音(复建雨铜观音殿),展稀世画卷——《南诏国史图传》、《张胜温画梵像卷》,置宝鼎,铭三塔历史,建三塔文物陈列馆、夜景灯光工程、三塔聚影池、三塔苑酒店等,逐年绿化、美化景区,植树20335株(其中珍稀树种687株),种植草坪1400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90%以上。公园面积由85亩扩大至400多亩,成为服务功能齐全,绿树成荫,花鲜草茵,环境幽雅的大型文物保护单位和独特的文化旅游公园。2002年10月,为整合大理旅游资源,州、市*决定成立大理旅游集团,三塔公园隶属该集团。三塔公园为创三优景区,大力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开展升级达标工作,2003年荣获国家4*旅游风景区证书,2004年通过ISO9001-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5年4月崇圣寺大规模恢复重建竣工,结束了崇圣寺三塔近百年来“有塔无寺”的历史,形成了塔寺辉映的美景。崇圣寺的规划布局以保护三塔为核心,源于历史,超越历史,借鉴了国内外著名寺庙布局的特点,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特色之精华,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次进行规划建设。整个仿古建筑群落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0080平方米,总投资1.82亿元。主轴线上依次建有大鹏金翅鸟广场、山门、*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山海大观石牌坊、望海楼。中轴线两旁和次轴线上建有法物流通处、方丈堂、客堂、斋堂、罗汉堂、千佛廓、祖师殿、佛教研究院。寺内塑像以《张胜温画卷》、明代梨广修所塑的“五百罗汉像”和三塔出土文物为蓝本创作而成,融合了“禅宗”、“密宗”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大理雕像风格。寺内617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铜浇铸而成,用铜千余吨,其中599尊(件)为贴金、彩绘,创全国之最。各种造像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堪称雕塑之精品。寺内建筑主体以钢混结构为主,斗拱门窗及细部装修采用优质的红椿木精雕细凿,中轴线建筑采用最高规格的金龙金凤和玺彩,两次轴线采用庄重典雅的旋子彩,廊阁内院采用活泼诙谐的苏式彩,整个建筑起伏跌宕,错落有致、金碧辉煌、气势磅礴,而又不失民族特色;木雕艺术如《张胜温画卷》长卷、佛本身的故事、观音十八变等,格调高雅,独具匠心,堪称珍品;石雕艺术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整个建筑、彩绘、雕塑风格与寺内清新秀丽的绿化美化,熣灿耀眼的灯光艺术相融合,营造出崇圣寺浓厚、庄严的佛教氛围,堪称现代佛教寺院的典范。

  当代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天龙八部》“释名”中写道:“这部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教。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天龙八部”包括八种神道怪物,以“天众”和“龙众”为首;这恰好是大理国画工张胜温所绘的著名画卷《大理国梵像卷》中的重要内容。而小说中描述的“天龙寺”就是辉煌的崇圣寺。(选自《大理崇圣寺三塔》官方网站)

  交通:游客可在下关乘班车至崇圣寺三塔,票价3元。如果从大理古城前往景区,可选择步行,只需半小时;也可乘小马车至三塔,费用4元;或者坐私人巴士直达,票价1元。

  门票价格

  *票:121元/人
  儿童票:62元/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5:50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称: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简称或俗称:崇圣寺三塔,崇圣三塔,大理三塔,三塔

  总体概况:

  崇圣寺三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建筑的一组颇具规模的佛教寺庙,位于原崇圣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势。崇圣寺初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后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现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已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文献名邦”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1961年3月*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组建筑群距离下关14公里,位于大理以北1.5公里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卓然挺秀,俊逸不凡,是苍洱胜景之一。

  建造情况:

  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建筑组成:

  崇圣寺遗址:

  崇圣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苍山一面,其山门距三塔主塔约120米,是南诏国第10代王劝丰右时(公元824—859年)所建,时为南诏国后期。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到劝丰右时已达极胜,佛寺遍于云南内,有小寺3千,大寺8百。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

  崇圣寺三塔: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孙世阶所书。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即位于此,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

  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5米,均为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两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棋,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华丽非常。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艺术效果。塔通体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善,外观造型相互协调。大塔协领两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时又衬托出小塔的玲珑雅致;小塔紧随大塔,衬托出大塔的高大、雄伟。三塔布局成鼎足之势,高耸蓝天,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三塔与远处的苍山、洱海相互辉映,点缀出古城大理的历史风韵,虽经历了千年风雨剥蚀和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无损。

  建筑风格:

  三塔的建筑风格,一般都说类似西安小雁塔,是典型的唐塔风格,表现了唐宋时期云南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但是三塔又具有不同于内地塔的两个特点:一、三塔层数均为偶数,而内地塔多为奇数。二、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线收缩,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三塔上下较小,中部较大,外部轮廓呈曲线。

  保护状况: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曾一度香火旺盛,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道。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然世事沧桑,巨钟已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十年*,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一起,今已无存。

  历经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崇圣寺毁于清咸丰年间,西三塔却巍然屹立。1925年地震,塔顶地震,塔顶震落,残破益重。建国后*对三塔保护十分重视,1978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维修。这次维修中在千寻塔基座中发现了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其中有一尊金质观音像,重1135克,高24厘米,极为珍贵。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为丰富的一批,价值极高,为中外所瞩目。这些发现,揭开了古代大理这个“佛国”的一道神秘面纱。

  大理崇圣寺:

  恢复的大理崇圣寺又名“三塔寺”,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3公里处,这里依山傍水、峰峦叠翠、环境清幽,真不愧为“灵鹫胜地”。融合了“禅宗”、“密宗”特点,集大乘佛教、大理阿吒力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与国家AAA*景区三塔公园珠连璧合,重现古代“皇家园寺”辉煌,鳞次栉比,气势磅礴,成为闻名中外的佛文化魅点。“佛都”增辉,光耀苍洱。古代南亚、东南亚“皇家园寺”著名的三塔崇圣寺,一千多年前就是地方政权“南诏国”、“大理国”的“皇家园寺”。

  三塔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间(公元713—741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3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3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藉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

  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经历代的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巅峰。据《南诏野史》记载:崇圣寺“基方七里,周三百余亩,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南诏国时期的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今缅甸)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在南诏王异牟寻的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因而崇圣寺三塔成为东南亚、南亚崇尚的“佛都”。到了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公元1056年,星逻(今泰国)国王耶多曾两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赠。由于大力倡导,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他们分别是:第二代王段思英、第八代王段素隆、第九代王段素贞、第十一代王段思廉、第十三代王段寿辉、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之父)、第十六代王段正严(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第十七代王段正兴。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圣寺出家。这些国王固然也酷爱佛教,但主要是在争夺王位的斗争失败后的一种出路,因而史书上有“逊位为僧”、“避位为僧”的记载。明代传抄的大理国时期的佛教经典《大灌顶仪式卷》,就记载了国王举行灌顶仪式的复杂场面,这么多国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独有的奇特现象。因而,吸引了内地香客和东南亚、南亚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皇家国寺”。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载:“是寺在(苍山)第十峰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伟。楼中有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为蒙氏(南诏)时铸,其声闻可八十里。其后为正殿,殿后罗列诸碑……其后为雨铜观音,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余……自后历级上,为净土庵等。”明代崇圣寺以五大重器著称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元代高僧圆护手书的“佛都”匾、明代三圣金像。香火更旺,裴声于南亚、东南亚。(选自《大理崇圣寺三塔》官方网站)

  大理崇圣寺被毁的原因和恢复重建:

  一千多年来,三塔经历了风雨剥蚀和多次强烈大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显示了古代大理劳动人民的智慧。公元1056年(丙辰年)农历五月初六大理发生大地震,史籍载:“城廓人庐尽圯,中塔(大塔)折裂如破竹,旬日复吉,安然无恙”。后面两座小塔被震斜,至今斜立,蔚为奇观。《大理县志》记载:“丙辰之变尽毁,惟三塔岿然尚存”。说明崇圣寺经强烈大地震和经历战乱与浩劫毁于晚清,十分可惜。

  1994年10月,成立了崇圣寺三塔文物保护管理所,随后又组建了三塔公园。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指导下,省、州、市文化部门对三塔公园进行科学规划,自筹资金,投入8000多万元恢复重建了一批精美的历史文化景观——重铸南诏建极大钟(复建钟楼),重铸雨铜观音(复建雨铜观音殿),展稀世画卷——《南诏国史图传》、《张胜温画梵像卷》,置宝鼎,铭三塔历史,建三塔文物陈列馆、夜景灯光工程、三塔聚影池、三塔苑酒店等,逐年绿化、美化景区,植树20335株(其中珍稀树种687株),种植草坪1400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90%以上。公园面积由85亩扩大至400多亩,成为服务功能齐全,绿树成荫,花鲜草茵,环境幽雅的大型文物保护单位和独特的文化旅游公园。2002年10月,为整合大理旅游资源,州、市*决定成立大理旅游集团,三塔公园隶属该集团。三塔公园为创三优景区,大力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开展升级达标工作,2003年荣获国家4*旅游风景区证书,2004年通过ISO9001-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5年4月崇圣寺大规模恢复重建竣工,结束了崇圣寺三塔近百年来“有塔无寺”的历史,形成了塔寺辉映的美景。崇圣寺的规划布局以保护三塔为核心,源于历史,超越历史,借鉴了国内外著名寺庙布局的特点,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特色之精华,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次进行规划建设。整个仿古建筑群落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0080平方米,总投资1.82亿元。主轴线上依次建有大鹏金翅鸟广场、山门、*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山海大观石牌坊、望海楼。中轴线两旁和次轴线上建有法物流通处、方丈堂、客堂、斋堂、罗汉堂、千佛廓、祖师殿、佛教研究院。寺内塑像以《张胜温画卷》、明代梨广修所塑的“五百罗汉像”和三塔出土文物为蓝本创作而成,融合了“禅宗”、“密宗”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大理雕像风格。寺内617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铜浇铸而成,用铜千余吨,其中599尊(件)为贴金、彩绘,创全国之最。各种造像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堪称雕塑之精品。寺内建筑主体以钢混结构为主,斗拱门窗及细部装修采用优质的红椿木精雕细凿,中轴线建筑采用最高规格的金龙金凤和玺彩,两次轴线采用庄重典雅的旋子彩,廊阁内院采用活泼诙谐的苏式彩,整个建筑起伏跌宕,错落有致、金碧辉煌、气势磅礴,而又不失民族特色;木雕艺术如《张胜温画卷》长卷、佛本身的故事、观音十八变等,格调高雅,独具匠心,堪称珍品;石雕艺术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整个建筑、彩绘、雕塑风格与寺内清新秀丽的绿化美化,熣灿耀眼的灯光艺术相融合,营造出崇圣寺浓厚、庄严的佛教氛围,堪称现代佛教寺院的典范。

  当代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天龙八部》“释名”中写道:“这部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教。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天龙八部”包括八种神道怪物,以“天众”和“龙众”为首;这恰好是大理国画工张胜温所绘的著名画卷《大理国梵像卷》中的重要内容。而小说中描述的“天龙寺”就是辉煌的崇圣寺。(选自《大理崇圣寺三塔》官方网站)

  交通:游客可在下关乘班车至崇圣寺三塔,票价3元。如果从大理古城前往景区,可选择步行,只需半小时;也可乘小马车至三塔,费用4元;或者坐私人巴士直达,票价1元。

  门票价格

  *票:121元/人
  儿童票:62元/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5:50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称: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简称或俗称:崇圣寺三塔,崇圣三塔,大理三塔,三塔

  总体概况:

  崇圣寺三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建筑的一组颇具规模的佛教寺庙,位于原崇圣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势。崇圣寺初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后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现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已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文献名邦”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1961年3月*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组建筑群距离下关14公里,位于大理以北1.5公里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卓然挺秀,俊逸不凡,是苍洱胜景之一。

  建造情况:

  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建筑组成:

  崇圣寺遗址:

  崇圣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苍山一面,其山门距三塔主塔约120米,是南诏国第10代王劝丰右时(公元824—859年)所建,时为南诏国后期。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到劝丰右时已达极胜,佛寺遍于云南内,有小寺3千,大寺8百。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

  崇圣寺三塔: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孙世阶所书。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即位于此,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

  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5米,均为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两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棋,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华丽非常。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艺术效果。塔通体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善,外观造型相互协调。大塔协领两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时又衬托出小塔的玲珑雅致;小塔紧随大塔,衬托出大塔的高大、雄伟。三塔布局成鼎足之势,高耸蓝天,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三塔与远处的苍山、洱海相互辉映,点缀出古城大理的历史风韵,虽经历了千年风雨剥蚀和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无损。

  建筑风格:

  三塔的建筑风格,一般都说类似西安小雁塔,是典型的唐塔风格,表现了唐宋时期云南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但是三塔又具有不同于内地塔的两个特点:一、三塔层数均为偶数,而内地塔多为奇数。二、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线收缩,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三塔上下较小,中部较大,外部轮廓呈曲线。

  保护状况: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曾一度香火旺盛,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道。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然世事沧桑,巨钟已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十年*,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一起,今已无存。

  历经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崇圣寺毁于清咸丰年间,西三塔却巍然屹立。1925年地震,塔顶地震,塔顶震落,残破益重。建国后*对三塔保护十分重视,1978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维修。这次维修中在千寻塔基座中发现了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其中有一尊金质观音像,重1135克,高24厘米,极为珍贵。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为丰富的一批,价值极高,为中外所瞩目。这些发现,揭开了古代大理这个“佛国”的一道神秘面纱。

  大理崇圣寺:

  恢复的大理崇圣寺又名“三塔寺”,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3公里处,这里依山傍水、峰峦叠翠、环境清幽,真不愧为“灵鹫胜地”。融合了“禅宗”、“密宗”特点,集大乘佛教、大理阿吒力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与国家AAA*景区三塔公园珠连璧合,重现古代“皇家园寺”辉煌,鳞次栉比,气势磅礴,成为闻名中外的佛文化魅点。“佛都”增辉,光耀苍洱。古代南亚、东南亚“皇家园寺”著名的三塔崇圣寺,一千多年前就是地方政权“南诏国”、“大理国”的“皇家园寺”。

  三塔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间(公元713—741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3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3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藉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

  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经历代的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巅峰。据《南诏野史》记载:崇圣寺“基方七里,周三百余亩,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南诏国时期的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今缅甸)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在南诏王异牟寻的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因而崇圣寺三塔成为东南亚、南亚崇尚的“佛都”。到了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公元1056年,星逻(今泰国)国王耶多曾两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赠。由于大力倡导,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他们分别是:第二代王段思英、第八代王段素隆、第九代王段素贞、第十一代王段思廉、第十三代王段寿辉、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之父)、第十六代王段正严(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第十七代王段正兴。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圣寺出家。这些国王固然也酷爱佛教,但主要是在争夺王位的斗争失败后的一种出路,因而史书上有“逊位为僧”、“避位为僧”的记载。明代传抄的大理国时期的佛教经典《大灌顶仪式卷》,就记载了国王举行灌顶仪式的复杂场面,这么多国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独有的奇特现象。因而,吸引了内地香客和东南亚、南亚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皇家国寺”。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载:“是寺在(苍山)第十峰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伟。楼中有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为蒙氏(南诏)时铸,其声闻可八十里。其后为正殿,殿后罗列诸碑……其后为雨铜观音,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余……自后历级上,为净土庵等。”明代崇圣寺以五大重器著称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元代高僧圆护手书的“佛都”匾、明代三圣金像。香火更旺,裴声于南亚、东南亚。(选自《大理崇圣寺三塔》官方网站)

  大理崇圣寺被毁的原因和恢复重建:

  一千多年来,三塔经历了风雨剥蚀和多次强烈大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显示了古代大理劳动人民的智慧。公元1056年(丙辰年)农历五月初六大理发生大地震,史籍载:“城廓人庐尽圯,中塔(大塔)折裂如破竹,旬日复吉,安然无恙”。后面两座小塔被震斜,至今斜立,蔚为奇观。《大理县志》记载:“丙辰之变尽毁,惟三塔岿然尚存”。说明崇圣寺经强烈大地震和经历战乱与浩劫毁于晚清,十分可惜。

  1994年10月,成立了崇圣寺三塔文物保护管理所,随后又组建了三塔公园。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指导下,省、州、市文化部门对三塔公园进行科学规划,自筹资金,投入8000多万元恢复重建了一批精美的历史文化景观——重铸南诏建极大钟(复建钟楼),重铸雨铜观音(复建雨铜观音殿),展稀世画卷——《南诏国史图传》、《张胜温画梵像卷》,置宝鼎,铭三塔历史,建三塔文物陈列馆、夜景灯光工程、三塔聚影池、三塔苑酒店等,逐年绿化、美化景区,植树20335株(其中珍稀树种687株),种植草坪1400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90%以上。公园面积由85亩扩大至400多亩,成为服务功能齐全,绿树成荫,花鲜草茵,环境幽雅的大型文物保护单位和独特的文化旅游公园。2002年10月,为整合大理旅游资源,州、市*决定成立大理旅游集团,三塔公园隶属该集团。三塔公园为创三优景区,大力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开展升级达标工作,2003年荣获国家4*旅游风景区证书,2004年通过ISO9001-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5年4月崇圣寺大规模恢复重建竣工,结束了崇圣寺三塔近百年来“有塔无寺”的历史,形成了塔寺辉映的美景。崇圣寺的规划布局以保护三塔为核心,源于历史,超越历史,借鉴了国内外著名寺庙布局的特点,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特色之精华,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次进行规划建设。整个仿古建筑群落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0080平方米,总投资1.82亿元。主轴线上依次建有大鹏金翅鸟广场、山门、*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山海大观石牌坊、望海楼。中轴线两旁和次轴线上建有法物流通处、方丈堂、客堂、斋堂、罗汉堂、千佛廓、祖师殿、佛教研究院。寺内塑像以《张胜温画卷》、明代梨广修所塑的“五百罗汉像”和三塔出土文物为蓝本创作而成,融合了“禅宗”、“密宗”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大理雕像风格。寺内617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铜浇铸而成,用铜千余吨,其中599尊(件)为贴金、彩绘,创全国之最。各种造像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堪称雕塑之精品。寺内建筑主体以钢混结构为主,斗拱门窗及细部装修采用优质的红椿木精雕细凿,中轴线建筑采用最高规格的金龙金凤和玺彩,两次轴线采用庄重典雅的旋子彩,廊阁内院采用活泼诙谐的苏式彩,整个建筑起伏跌宕,错落有致、金碧辉煌、气势磅礴,而又不失民族特色;木雕艺术如《张胜温画卷》长卷、佛本身的故事、观音十八变等,格调高雅,独具匠心,堪称珍品;石雕艺术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整个建筑、彩绘、雕塑风格与寺内清新秀丽的绿化美化,熣灿耀眼的灯光艺术相融合,营造出崇圣寺浓厚、庄严的佛教氛围,堪称现代佛教寺院的典范。

  当代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天龙八部》“释名”中写道:“这部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教。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天龙八部”包括八种神道怪物,以“天众”和“龙众”为首;这恰好是大理国画工张胜温所绘的著名画卷《大理国梵像卷》中的重要内容。而小说中描述的“天龙寺”就是辉煌的崇圣寺。(选自《大理崇圣寺三塔》官方网站)

  交通:游客可在下关乘班车至崇圣寺三塔,票价3元。如果从大理古城前往景区,可选择步行,只需半小时;也可乘小马车至三塔,费用4元;或者坐私人巴士直达,票价1元。

  门票价格

  *票:121元/人
  儿童票:62元/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5:50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称: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简称或俗称:崇圣寺三塔,崇圣三塔,大理三塔,三塔

  总体概况:

  崇圣寺三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建筑的一组颇具规模的佛教寺庙,位于原崇圣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势。崇圣寺初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后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现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已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文献名邦”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1961年3月*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组建筑群距离下关14公里,位于大理以北1.5公里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卓然挺秀,俊逸不凡,是苍洱胜景之一。

  建造情况:

  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建筑组成:

  崇圣寺遗址:

  崇圣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苍山一面,其山门距三塔主塔约120米,是南诏国第10代王劝丰右时(公元824—859年)所建,时为南诏国后期。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到劝丰右时已达极胜,佛寺遍于云南内,有小寺3千,大寺8百。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

  崇圣寺三塔: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孙世阶所书。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即位于此,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

  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5米,均为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两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棋,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华丽非常。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艺术效果。塔通体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善,外观造型相互协调。大塔协领两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时又衬托出小塔的玲珑雅致;小塔紧随大塔,衬托出大塔的高大、雄伟。三塔布局成鼎足之势,高耸蓝天,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三塔与远处的苍山、洱海相互辉映,点缀出古城大理的历史风韵,虽经历了千年风雨剥蚀和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无损。

  建筑风格:

  三塔的建筑风格,一般都说类似西安小雁塔,是典型的唐塔风格,表现了唐宋时期云南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但是三塔又具有不同于内地塔的两个特点:一、三塔层数均为偶数,而内地塔多为奇数。二、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线收缩,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三塔上下较小,中部较大,外部轮廓呈曲线。

  保护状况: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曾一度香火旺盛,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道。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然世事沧桑,巨钟已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十年*,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一起,今已无存。

  历经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崇圣寺毁于清咸丰年间,西三塔却巍然屹立。1925年地震,塔顶地震,塔顶震落,残破益重。建国后*对三塔保护十分重视,1978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维修。这次维修中在千寻塔基座中发现了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其中有一尊金质观音像,重1135克,高24厘米,极为珍贵。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为丰富的一批,价值极高,为中外所瞩目。这些发现,揭开了古代大理这个“佛国”的一道神秘面纱。

  大理崇圣寺:

  恢复的大理崇圣寺又名“三塔寺”,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3公里处,这里依山傍水、峰峦叠翠、环境清幽,真不愧为“灵鹫胜地”。融合了“禅宗”、“密宗”特点,集大乘佛教、大理阿吒力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与国家AAA*景区三塔公园珠连璧合,重现古代“皇家园寺”辉煌,鳞次栉比,气势磅礴,成为闻名中外的佛文化魅点。“佛都”增辉,光耀苍洱。古代南亚、东南亚“皇家园寺”著名的三塔崇圣寺,一千多年前就是地方政权“南诏国”、“大理国”的“皇家园寺”。

  三塔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间(公元713—741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3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3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藉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

  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经历代的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巅峰。据《南诏野史》记载:崇圣寺“基方七里,周三百余亩,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南诏国时期的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今缅甸)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在南诏王异牟寻的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因而崇圣寺三塔成为东南亚、南亚崇尚的“佛都”。到了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公元1056年,星逻(今泰国)国王耶多曾两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赠。由于大力倡导,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他们分别是:第二代王段思英、第八代王段素隆、第九代王段素贞、第十一代王段思廉、第十三代王段寿辉、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之父)、第十六代王段正严(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第十七代王段正兴。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圣寺出家。这些国王固然也酷爱佛教,但主要是在争夺王位的斗争失败后的一种出路,因而史书上有“逊位为僧”、“避位为僧”的记载。明代传抄的大理国时期的佛教经典《大灌顶仪式卷》,就记载了国王举行灌顶仪式的复杂场面,这么多国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独有的奇特现象。因而,吸引了内地香客和东南亚、南亚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皇家国寺”。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载:“是寺在(苍山)第十峰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伟。楼中有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为蒙氏(南诏)时铸,其声闻可八十里。其后为正殿,殿后罗列诸碑……其后为雨铜观音,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余……自后历级上,为净土庵等。”明代崇圣寺以五大重器著称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元代高僧圆护手书的“佛都”匾、明代三圣金像。香火更旺,裴声于南亚、东南亚。(选自《大理崇圣寺三塔》官方网站)

  大理崇圣寺被毁的原因和恢复重建:

  一千多年来,三塔经历了风雨剥蚀和多次强烈大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显示了古代大理劳动人民的智慧。公元1056年(丙辰年)农历五月初六大理发生大地震,史籍载:“城廓人庐尽圯,中塔(大塔)折裂如破竹,旬日复吉,安然无恙”。后面两座小塔被震斜,至今斜立,蔚为奇观。《大理县志》记载:“丙辰之变尽毁,惟三塔岿然尚存”。说明崇圣寺经强烈大地震和经历战乱与浩劫毁于晚清,十分可惜。

  1994年10月,成立了崇圣寺三塔文物保护管理所,随后又组建了三塔公园。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指导下,省、州、市文化部门对三塔公园进行科学规划,自筹资金,投入8000多万元恢复重建了一批精美的历史文化景观——重铸南诏建极大钟(复建钟楼),重铸雨铜观音(复建雨铜观音殿),展稀世画卷——《南诏国史图传》、《张胜温画梵像卷》,置宝鼎,铭三塔历史,建三塔文物陈列馆、夜景灯光工程、三塔聚影池、三塔苑酒店等,逐年绿化、美化景区,植树20335株(其中珍稀树种687株),种植草坪1400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90%以上。公园面积由85亩扩大至400多亩,成为服务功能齐全,绿树成荫,花鲜草茵,环境幽雅的大型文物保护单位和独特的文化旅游公园。2002年10月,为整合大理旅游资源,州、市*决定成立大理旅游集团,三塔公园隶属该集团。三塔公园为创三优景区,大力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开展升级达标工作,2003年荣获国家4*旅游风景区证书,2004年通过ISO9001-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5年4月崇圣寺大规模恢复重建竣工,结束了崇圣寺三塔近百年来“有塔无寺”的历史,形成了塔寺辉映的美景。崇圣寺的规划布局以保护三塔为核心,源于历史,超越历史,借鉴了国内外著名寺庙布局的特点,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特色之精华,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次进行规划建设。整个仿古建筑群落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0080平方米,总投资1.82亿元。主轴线上依次建有大鹏金翅鸟广场、山门、*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山海大观石牌坊、望海楼。中轴线两旁和次轴线上建有法物流通处、方丈堂、客堂、斋堂、罗汉堂、千佛廓、祖师殿、佛教研究院。寺内塑像以《张胜温画卷》、明代梨广修所塑的“五百罗汉像”和三塔出土文物为蓝本创作而成,融合了“禅宗”、“密宗”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大理雕像风格。寺内617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铜浇铸而成,用铜千余吨,其中599尊(件)为贴金、彩绘,创全国之最。各种造像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堪称雕塑之精品。寺内建筑主体以钢混结构为主,斗拱门窗及细部装修采用优质的红椿木精雕细凿,中轴线建筑采用最高规格的金龙金凤和玺彩,两次轴线采用庄重典雅的旋子彩,廊阁内院采用活泼诙谐的苏式彩,整个建筑起伏跌宕,错落有致、金碧辉煌、气势磅礴,而又不失民族特色;木雕艺术如《张胜温画卷》长卷、佛本身的故事、观音十八变等,格调高雅,独具匠心,堪称珍品;石雕艺术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整个建筑、彩绘、雕塑风格与寺内清新秀丽的绿化美化,熣灿耀眼的灯光艺术相融合,营造出崇圣寺浓厚、庄严的佛教氛围,堪称现代佛教寺院的典范。

  当代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天龙八部》“释名”中写道:“这部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教。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天龙八部”包括八种神道怪物,以“天众”和“龙众”为首;这恰好是大理国画工张胜温所绘的著名画卷《大理国梵像卷》中的重要内容。而小说中描述的“天龙寺”就是辉煌的崇圣寺。(选自《大理崇圣寺三塔》官方网站)

  交通:游客可在下关乘班车至崇圣寺三塔,票价3元。如果从大理古城前往景区,可选择步行,只需半小时;也可乘小马车至三塔,费用4元;或者坐私人巴士直达,票价1元。

  门票价格

  *票:121元/人
  儿童票:62元/人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银耳茉莉汤制作要诀 茉莉银耳羹制作过程 银耳饮料茉莉银耳汤 发几张很好看的手机壁纸来 无纺壁纸的优缺点有哪些? 移动破碎机价格多少钱一台,移动破碎机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你知道窝瓜和倭瓜的区别是啥吗? 窝瓜和倭瓜是一种东西吗? 经常吃韭菜有什么危害 像素标定板 一汽森雅R7行车记录仪怎么打开 谁能提供大理崇圣寺三塔的详细介绍。。。 大理三塔是哪三塔?坐落在什么地方(具体)? 一汽森雅r7定速巡航打不开? 一汽森雅r7方向盘上的按键怎么不管用 一汽森雅r7如何调时间 森雅r7主驾驶车窗一键升降怎么开? 森雅r7防侧滑和启停开关怎么开关? 森雅R7的OFF和AC打开和空调一样是怎么回事? 买了一块翡翠镯芯料子,紫加绿的,想自己找人雕刻,这块料子值多少钱? 翡翠怎么区分好与次? 如何分辨翡翠原料? 苹果电脑的dns地址我改成888怎么改回来 怎么辨别注色翡翠 MAC地址是那个啊?IP ?DNS..?还是? 翡翠原石tmz是什么意思 翡翠怎么解释 谁能告诉我本地MAC,网关,DNS,IP,这些都是什么一是啊 ? 苹果的DNS在什么地方 翡翠货头是什么意思? 三星note8 怎么添加微信支付 森雅r7遥控钥匙锁车没声音 中国四大名塔指的是? note8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能用人脸识别吗 森雅R7车没有油了车门锁不上 石家庄旅游景区有哪些 一汽森雅r7智能型有一键启动吗 中原四大名塔都是哪几个? 三星note8微信开启指纹支付的时候出现这个提示怎么解决。 洛阳古代佛塔有哪些,据说有一座佛塔很高,后来毁于雷击,大概60米高,那座塔叫什么名字? 有没有人用三星note8呀,谁知道note8怎么开启支付宝、微信指纹支付呀。 三星note8刚升级安卓9.0微信就无法指纹支付 如何种香菇菜 三星note20u 国行版 怎么突然微信和支付宝等无法使用指纹支付功能了呢? Note8使用三星智付Samsung Pay怎样添加微信支付 香菇菜快速种植法想让菜上市快点 家里种香菇菜,可以放哪些肥料,让它长得快一点? 香菇菜种子陈一年迈怀可以种吗? 台式电脑无声音怎么办 什么是好菇婆香菇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