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的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7:2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7 15:57
客家的故事:
一、客家人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里面的一群人,使用的语言叫做客家语,所以叫做客家族群,英文里面是 Hakka。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客家人被描述为唐宋时期从中原、江南等地,南迁入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汉族一支,他们使用的语言是宋朝贵族所使用的语音。
二、实际上汉藏语系汉语族,语言学上的名称,“汉语族”的语言,在当代,并非只被“汉族”所使用。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有回族、畲族、满族等,他们都没有(几乎不使用)本民族语言。
三、“客家”这个名词,源于闽、粤沿海先居汉族,对宋来汉族的专称。闽语汉族,为晋朝南迁,其语言为晋朝贵族语言。粤语汉族,为唐朝南迁,其语言常称“唐语”。但事实上论血统,粤语、闽语、客家早已互相渗透,没有绝对。所以我们谈方言,应该单纯谈他们的语音。也就是说,客家宋音、粤语唐音、闽语晋音。
四、可惜清末以来,有一些学者以为,凡是从中原南迁闽粤的,都属于“客家”人,于是就有了“泛客家”学说。
五、而“客家纯种”学说的来源,则是由于广府族群(粤语)诽谤客家语族群为“非汉种、亦非粤种”。为了反驳粤语人士对客家族群的诽谤,一部分学者制造了矫枉过正的学说。但居然至今仍被某些客家人,奉为绝对真理。其实客家人、粤语人、闽语人,是先后南迁到华南一带的,而且相互之间互相融合,早已难从血统上分你我。某些学者的坚持,不能表扬为毅力,而应批评为固执。
六、“客家”这个名词,最早也是粤语族群对宋来族群的名称。闽语族群则是除了客家族群自己之外,最早接受来自粤语的这个词汇的,另一族群。早在清朝乾隆时期,就有记载说“广州人将惠潮嘉人称为客家”的说法了。至今“惠潮嘉仍被视为客家腹地”,即惠州市、潮汕(北缘,含大埔、丰顺、揭西)、嘉应(今梅州、兴宁等)。
七、除上述惠、潮、嘉三地之外,“客家大本营”里面的城市还有:福建龙岩、广东河源、韶关、江西赣州、吉安。除河源市为纯客家语地区外,没有第二个纯客家的地级市。梅州地级市被奉为客家方言根据,但梅州地级市也不是纯客家的地级市。
八、客家方言主要分为:粤台片(包含粤北片、汀南片)、粤中片(包含河源片、惠城片)、赣南片(包含宁龙片、于桂片)、汀北片(包含长汀片、宁化片)。以上方言,均属于客家方言。但事实上似乎只有“粤台片”、“汀北片”两大片的人们比较有客家认同感。~~~~汀北片又叫闽西片,但事实上汀南的客家话属于粤台片;只有长汀县及其以北的客家话,才属于汀北片。
九、虽然广东省粤中片(包括香港)、江西省赣南片的部分客家人搞不清楚自己属于客家系。但四川、广西、台湾等地的客家人,却很清楚自己的客家身份。客家籍的定型,是在广东梅州地区,凡是从梅州地区(清朝嘉应、大埔)外迁的,都比较有客家认同感。
十、客家地区,以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为“大本营”。位于五岭东段,几乎都属山区,或半山区,或山间平地。因此也借五岭的别称,称为“岭峤地区”。客家地区的别称,就是岭峤地区。客家话既略称为“客语”,也略称为“峤语”。客家人,也称为岭人或峤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7 15:58
梅州客家的民间故事
1、石古大王的传说。
远古时候,兴宁县神光山周围十余里的地方,全是荒山野岭。山里野兽经常到山脚下的村里觅食,弄得村民不得安宁。村里有个姓石的少年,从小练出一手掷石子的武艺,石子掷出去百发百中。他决心要为群众除害。
一天,忽闻有*喊“狼来了”。他抬头一望,只见远处一个人牵着一条牛边跑边叫。这少年邀了几位同伴追了上去,一个石子就把狼砸得脑袋开花。又有一天,距神光山只有三里远的黄矾塘来了一头老虎,附近的人吓得不敢出门。石少年邀了十多个同伴,带上石头,分乘三条竹排从水路出发。当竹排经过一处芦苇丛岛时,突然,“呜”的一声,从芦苇丛中跃出一头黄斑老虎,又扑上一条竹排。那竹排连人带虎跌落水里。老虎泅水上了岸,人也跟着上了岸。这时,另二条竹排上的人已赶了上来。他们拿起石头一齐向老虎掷去,不费很大功夫就把老虎打死了。以后,那位姓石的少年掷石子的武艺越学越精,各处来求教的人也越来越多。野兽渐渐少了,人民生活也就安定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姓石的少年,在神光山上设坛奉祀,称他为石古大王。南越王赵佗,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特封他为护国石古大王。
2、田伯公的来历。
传说很久以前,有九个凡人炼仙。一天,电闪雷鸣,暴风骤雨。过后,天空中出现了一座彩楼,上面站着太白星君。他是奉玉皇圣旨来考验九位炼仙人的。
太白星君喊道:“你们快上前面这座山,看谁先到山顶。”其中八人听后都争先恐后向山上跑去。眼看就要到山顶了,谁知那山忽然高了一层,他们只得继续往上跑。不知跑了多少时间,那山也不知高了多少层。到后来,他们实在跑不动了,便手足并用爬着前进,这时,山也不再升高了。他们终于爬上了山顶。
留在山下的那个人,看着那八个人又跑又爬,心想会累死的,便蹲在田坎下不敢出来。这时,太白星君对爬上山顶的八个人喊道:“你们都往下跳吧!”蹲在田坎下的那人一听,吓得更加不得了。他想,从万丈山顶上跳下来,不摔成肉酱吗?他正想叫他们不要跳,但是,来不及了,他们已往下跳了。怪!他们竟没有摔下来,被一朵彩云托着,被风送到太白星君身边去了。蹲在田坎下的那个人,感到十分后悔,大声喊道:“等等我!”太白星君把仙扫一挥,答道:“太迟了,你就蹲在那里做田伯公吧!”他果然变成一块石头,做了“田伯公”。
3、酒翁石的来历
酒瓮石,位于五华、龙川交界的霍山大岩前,数十丈高,黑褐色,中间大两头小,样子很像倒放的酒瓮。这样的奇形巨石呢?原来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相传,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从天空运送这块石头到潮州造桥,经过霍山。为了不让凡人认破,他仙笛一吹,天空忽然昏暗下来。恰好下面有姑嫂俩人经过,小姑对嫂子说:“嫂嫂,你看天上乌猪飞过,会下雨了,我们快回去吧!”嫂子朝天一看,说:“有什么乌猪飞过?是一块大石头呢。”话音未落,一块巨大的石头笔直地从空中掉落岩前,原来做嫂子的身怀六甲,识破了仙机。
一此后,这块石头成了宝石,从缝隙里流出了香甜的美酒,能供岩寺里的和尚和游客尽醉一番,由于会出酒,便叫它酒瓮石。太乙岩寺里有个贪心的和尚,他认为出酒的口太小,不如把它凿大,让它多出酒,这既可畅饮,又可卖钱。因此,他找来钢凿,把口凿成碗口大。可是,酒不出来了,出来的竞是又苦又涩的卤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7 15:58
、糍粑爱吃裤爱着
“糍粑爱吃裤爱着”,是流传在客家地区的一句俗语,原指办事圆滑,面面俱到。后来演变成讥讽既要面子又贪婪的人。这句俗语的由来,有个有趣的故事:
从前,姑嫂俩一起缝补衣服时,被狗虱(跳蚤)咬得奇痒难忍,便放下手中活计捉起狗虱来。姑嫂俩看到狗虱脚这么小却能跳那么高,嘴巴这么短咬人又那么痒,便争议起小狗虱是什么变来的问题。一个说,是人腋窝里的汗垢变的;一个说是烂衫的布丝变的。双方各持己见,争得面红耳赤。争来争去,争到阿姆跟前,请阿姆来裁决。为了取胜,各自暗示阿姆为自己说话,一个允诺做糍粑给阿姆吃,一个私下说会买条新裤给阿姆着。
面对姑嫂俩的暗示,做阿姆的心里想,手心手背都是肉,女儿、儿媳妇都要讨她欢心,这样,糍粑有得吃,新裤也有着。于是她口出断言:“狗虱细细嘴巴恶,汗垢变腰身,布丝变成脚,糍粑涯爱吃,新裤涯爱着。”姑嫂俩听了都笑弯了腰,异口同声地说:“糍粑爱吃裤爱着,阿姆说话做事真圆滑啊”!
“糍粑爱吃裤爱着”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逐渐成为一句俗语,一直沿袭至今。
2、民间故事——“赌婆石”的传说
许久以前,五华县境内的琴江,流至梅林镇,江中有一块大石,高两丈余,堵在江中,使流水*从两旁流下。
相传在江边一个村寨里,有个少女,长得聪明又标致,天天上山去割 草,偶尔会唱山歌,来减轻疲劳。
无独有偶,邻村有个青年,是个耕田哥,有时上山去砍柴,多次也碰见那个割 妹,暗地里喜欢她。
有一天,割 妹在大石江边洗衣服,看见石顶上,站着那个砍柴哥,便唱首山歌来逗弄他:
妹在河边洗衫衣,哥在石顶打“武威”。
妹今赌你跳落水,跳哩同你结夫妻。
砍柴哥立刻回敬:
妹子洗衫石上 ,哥在石上唱山歌。
妹子赌涯跳落水,跳哩畀涯做老婆。
果然,他从石顶上跳下来,落在沙滩上,只受了点轻伤。她立刻走上前去扶救他。从此两人就相爱起来,终于结成夫妻。人们称这里为“赌婆石”。《长乐县志》则称之为“堵河石”。
3、民间故事——“赏月赛诗夺状元
古往今来,在许多中外文人墨客中,赏月抒怀,吟就了多少名篇绝唱。然而,在我国开科取士的漫长岁月中,以借中秋赏月,即席吟诗,竞夺“状元”的故事,据知却只有一例。
说的是在明朝,在一次秋试科场中,广东的伦文叙与两湖的柳先开,同科竞逐头魁,难分伯仲,相持不下。这可难倒了主考官,只好请皇上亲临面考。皇帝不露声色,不声不响,于中秋之夜,邀约伦文叙、柳先开以及主考官等人一同赏月。那一夜明月高悬,满地清辉。茶序间,皇帝指着天上的月亮,叫伦、柳两人即席吟诗,看谁吟得又快又好。那柳先开自恃才思敏捷,抢先吟道:“读尽九州天下赋,吟遍五湖四海诗。月中丹桂连根拔,不许旁人折半枝。”
伦文叙不慌不忙,接着吟道:“潜心奋力上天台,瞥见嫦娥把桂栽,偶遇广寒宫未闭,故将明月抱回来。”
皇帝一听大喜,说两人都吟得不错,只是在大气磅礴上伦诗略胜一筹,当即钦定他为当科状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7 15:59
到客家网站或者是客家地区的贴吧去找,很多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7 15:59
客家人宋湘的故事。
宋湘(1756-1826年)字焕襄,号芷湾,广东嘉应州人(梅县白渡人)自幼聪颖过人,稍长即名闻遐迩,清中叶杰出的诗、书、联、对奇才,亦是一位勤政爱民的清官,37岁中乡试解元,44岁中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曾任惠州丰湖书院院长,广州粤秀书院院长,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总纂,云南曲靖府知府等职,70岁高龄时升任湖北省督粮道71岁于任上去世…….
诗对故事:
宋湘自幼聪敏好学,才思敏捷,联对奇才,著名的联对如:雨打门前芭蕉叶烂风吹窗外瓜棚藤落,白渡桥头,白屋白鸡啼白昼,黄泥墩上,黄沙黄狗吠黄昏。
南客栈北客栈南北客栈客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
这些联对、故事,至今在客家民间广为流传。
必成大器;宋湘七、八岁就进村里的蒙馆读书。一天晚上,他和老师在馆门口的土墩上乘凉赏月。老师触景生情,念出一句上联:二人地上坐;宋湘举目眺望,明月当空,也有所悟,对道:一月天边明。老师十分欢喜,从此对他的学习特别关注,经常邀他晚间到馆里辅导。一晚辅导到夜深鸡啼,老师担心他独自回家有什么不测,便提着灯笼送他回去,将至家门,要过一条小溪。老师见溪里映着满天星斗,念出一句上联:
深夜过河,脚踏满天星斗。
宋湘想了一夜,都没对上。第二日来到馆中,他见老师打扫寝室,将挂在壁上的山水画卷起,马上悟出下联:清晨折画,手卷万里江山。老师十分惊喜,心中暗想:宋湘将来必成大器。
巧对借宿:
宋湘年青时,有一次路过一山村,天色快暗了,他正愁不知何处借宿,忽见一个十分漂亮的姑娘到路边井里挑水,宋湘便问:“姑娘,我走得太累了,天又快黑,能不能到你家借宿一晚?”那姑娘见是秀才,便说:“我有对子,你对上再说吧。”宋湘说:“你念给我听听。”姑娘便打量着宋湘念道:邋遢秀才穿着邋遢衣,邋邋遢遢遢下地。
宋湘见姑娘说得切情切景,也打量对方一番,然后念道:扭捏姑娘梳着扭捏鬓,扭扭捏捏捏上天。
姑娘一听,对得很巧,便说:“请你稍等片刻”。然后连忙挑水回家,向父亲说明原由。父亲听后说:“谅他真有才学,快请他进来。”于是,那晚宋湘就住在姑娘家里,还受到热情的接待。
阿嫂出难题:有一天,宋湘的阿嫂要考小叔子。她说:“人家都说你是广东才子,不知是不是言过其实。今朝照镜梳头的时候,我想出一个上联是:‘双镜悬台,一女梳妆三对面。’
你能对吗?”宋湘一听,颇感意外,心想十一个字里,有三个虚字,四个实字,虚实夹杂,数目铺陈,不大容易对上。
到了日落时分,恰好有人来访,家人上灯侍候,作操迎客。一时间,四壁摇影,触发了宋湘的文思,忙举起双手,连连呼喊:“嫂子,嫂子,下联是:‘孤灯挂壁,二人作操四低头。’
鱼鸭巧对: 一日,宋湘与几个访友沿江岸而行,忽见江中一群鸭子戏水,有一人便道:“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单一”。
宋湘一听,应声对道:“尺鱼跃水,量量九寸十分。”
众文人佩服宋湘才思敏捷,纷纷让他先行。
被卖蔗妇女难倒:宋湘才思敏捷,但也有被人难倒的时候。有一次,他去买甘蔗吃,卖甘蔗的妇女见是宋湘,便说:“我出个对子,你能对得上,我把甘蔗送给你吃。”宋湘说:“好。”妇女念道:“大柘(蔗)八尺长,撩动凤髻。”大柘、凤髻是附近的地名。
宋湘一时对不上,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吃饭时,他的牙齿被沙子顶住,他灵机一动,终于对了出来:“小沙从(松)口入,顶住龙牙。” 小沙、松口、龙牙是梅县的地名。
老渔翁送鱼:宋湘有一次外出散步,见一老渔翁提着一篓子鱼,渔翁早知宋湘文才出众,便说:“宋先生,我出一个对子,你对好了,我把一篓鱼送给你。”宋湘说;“好”。老渔翁说;“老公打鱼老婆食,老打老食。”
宋湘一听,觉得有些难对。他皱了一下眉头,忽然一拍大腿,说:“有了!”然后朗声说道:“公平买肉公平卖,平买平卖。”
渔翁只好将一篓鱼送给宋湘。
宋湘巧对叶一枝:河源有一才子叶一枝,自命不凡,闻知新任惠州大守,聘来宋湘当丰湖书院主讲,心里很不服气,认为惠州这么大,难道无人当主讲吗?何必请来嘉应人。他立意要难为宋湘,给他一个下马威。
一日,叶在河源见到宋湘,自我介绍说:“宋先生才学渊博,仰慕之至。今能聆听教益,当顿开茅塞。现在一联,望不吝赐教。‘朝革弱兵,湘中不用水三点。’意思是讽刺宋湘是弱者,无大作用。宋见此人素未谋面,却气势汹汹,毫不讲礼,心想对他这种人,必须当头一捧,让他清醒清醒。适有人告知宋湘:“此人系河源狂生叶一枝也。”宋湘有了主张,不动声色,故作深思之状,片刻,对道: 雷劈枯树,天上难容叶一枝。
接着又道:“来而不往,非礼也。余亦偶得一联,亦幸不吝赐教:‘虫蛀凋松,枝枯叶落一光棍。’“
叶一枝来势汹汹,本想难倒宋湘,岂料反成了宋湘嘲笑的靶子,叶苦苦思索,无法应对,不觉脸红耳赤,灰溜溜的走了!
一联解小店之急:有一日,宋湘到村头散步,路边有间小店,系其同宗开设,店主为人忠厚老实,平买平卖,生意本来兴旺。宋湘见店内商品所剩无几,问后才知赊欠惊人,资金无法周转。宋湘甚感同情道:“年关在即,吾为你拟一对联,张贴店内之上,使乡邻理解,谅可扭转局面。”店主称善,随即取来纸笔,宋湘一挥而就:旧岁因赊,赊来赊去,一副本钱浮在水;今年求现,现买现卖,三分利息稳如山。
店主应命于除夕贴出,乡邻果然通情达理,一般不敢再言赊欠,就是旧欠也纷纷清还。生意恢复兴旺,老板十分感激宋湘。
点心店偏偏不点心: 一次,宋湘为一间点心店写招牌,故意把心字中间的点漏掉。招牌挂出后,轰动一时,引得各方人士都来观赏。有的说这是古体;有的说这是草书,因为是宋湘才子写的,所以无人敢说写错了。由于去看字的人络绎不绝,点心店的生意也就越来越兴隆。
后来,宋湘又从那间点心店门口经过,店主说;“先生写的招牌好是好,可惜中间少了一点,大家都猜不出这是什么字体,未免美中不足。”宋湘听后笑一笑,拿笔补上一点。从此,点心店的生意便日趋冷淡,因为心字有点不奇怪,所以无人去看字了,顾客也就少了。
宋湘曾经游学、讲学、任职之地: 惠州丰湖书院、广州粤秀书院;云南曲靖、永昌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