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意思?3892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09 14:1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5 08:55
意思是: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5 08:55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翻译】
晴日的西湖波光闪动十分迷人,茫茫的烟雨笼罩远山格外美丽。要把西湖比作越国的美女西施,或淡妆或浓抹,都是那么合宜。
【鉴赏】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共有两首,这是其二。这首礼赞西湖美景的绝唱,描绘的不是西湖的一处之景,或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写照和总体印象。
首二句,诗人运用其写气图貌之笔,精切描绘并深情礼赞了西湖的晴光雨色。从诗题中“初晴后雨”及第一首“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来看,诗人在西湖饮宴那天,早晨露晖万道,入暮细雨空濛,景物反差很大。首句即描绘了在露晖照耀下水光荡漾的动态之美,次句则点染出雨幕中山色空濛的朦胧之美。以晴时“潋滟”赋“水光”,以雨中“空濛”状“山色”,可谓各得其趣。这固然是大自然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给诗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但能够抓住不同时辰的景物,渲染出西湖景色的变化之美,却得力于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敏锐的捕捉能力。从“晴方好”“雨亦奇”的深情礼赞中,不是可以体会到诗人挥毫时勃勃的兴会么!
西湖景物之美的神韵何在?诗人没有将其继续隐寓在对水光山色生动细致的描绘中,而是遗貌取神,运用了“欲把西湖比西子”这样奇妙的比喻。表面看来,西湖与西子同在越地,同冠以“西”字,同属于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似乎是诗人产生这种联想的因子;实际上诗人真正的着眼点,却是两者都具有真正的自然美的风韵,又能随物赋形,气象万千。由于西湖与西子都是美在其神,因而同西子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扫蛾眉,无不风姿绰约一样,西湖也无论是晴日水光潋滟,还是雨中山色空濛,都展现出它无尽藏的美的魅力。至于诗人究竟是以“淡妆”比喻西湖的雨天,以“浓抹”比喻西湖的睛时,还是相反,倒不必落得太实。因为这是诗人目接神遇西湖之美,并且真正有所体味时遗貌取神的奇妙联想。如果理解得太死,反倒破坏了自然美的姿质和它的形态多样性的统一。
由于这首诗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写照和总体印象,因而它打破了时空的*,具有普遍的永久的艺术魅力。尤其是诗中的比喻,不仅诗人自己很满意,在诗中多次运用,如《次韵刘景文登介亭》中的“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等;而且后人也赞赏备至,认为“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西湖也因此又名西子湖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5 08:56
[宋·苏轼] 饮湖上初睛后雨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字词解释】
湖:指杭州西湖。
饮湖上:在西湖上饮酒。
初睛:起初开始放晴。
后雨:后来天又下雨。
潋滟:水波荡漾粼粼闪动的样子。
睛:通假字。“睛”通“晴”,晴天。
方:刚刚,正好。
空蒙:形容空中雾气迷茫的样子。
亦:也(刚刚,正好)。与诗中“方”同义。
欲:想。
西子:越国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化妆,淡描娥眉,浓施粉黛。
总:都。
相宜:合适,适宜。
奇:美妙,与诗中“好”同义。
【全句解释】
在西湖上饮酒欣赏开始晴天和后来下雨景色
波光荡漾闪烁晴天刚好雅致,
山雾朦胧漂渺雨中也很美妙,
我想把西湖比作是美女西施,
淡描浓施都是那么美丽宜人。
【全诗理解】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天下起雨来。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
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漂漂渺渺,又显出别的一番奇妙景致。
我想把西湖比作西子,不管怎么打扮,总能自然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诗大意描写了西湖的景色,赞美了西湖的山水不论天晴还是下雨都很美丽宜人。
【赏析提要】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晴天的西湖,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水波荡漾,波光闪烁,正展示着那无限美丽的风貌。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西湖,在雨幕笼罩下,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晃若仙境,显出一番奇情妙景。“晴方好”“雨亦奇”,宜晴宜雨,可浓可淡,能动能静,赞美了西湖的山水不论天晴还是下雨都很美丽宜人。诗人以自己独具的慧眼,将西湖的晴姿雨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是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描妆,潋滟水光是她艳丽的粉饰,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自然地烘托出天生的丽质和迷人的神韵。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优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从此《饮湖上初睛后雨》与西湖总相提并论,成为西湖的嫁妆,加上苏轼妙喻西子湖美名,使西湖锦上添花,名人名诗名湖广为流传,为西湖闻名于世增了光添了彩。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5 08:56
1、释义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天下起雨来。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
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漂漂渺渺,又显出别的一番奇妙景致。
我想把西湖比作西子,不管怎么打扮,总能自然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诗大意描写了西湖的景色,赞美了西湖的山水不论天晴还是下雨都很美丽宜人。
2、原文
饮湖上初睛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4、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5 08:57
西湖美景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宋)苏轼
(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湖上有水仙王庙。)
(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进士。虽与王安石同出欧阳修门下,但政见不同,反对王安石的新党所推行的变法,在*上属于旧党。在新党执政时,他屡遭贬谪,先后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结果卒于常州。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此外,苏轼在诗、词、赋、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二 . 背景资料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三.赏析重点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确描绘。「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诗人这两句固然是写当日游湖时「初晴后雨」的眼前实景,但他没有平素对西湖详细的观察和别有会心的领略,相信很难这样提纲而总括其全。第三、四句,诗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说明西湖在任何时候都不减丰姿。诗人心与景会,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联想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喻体(西子)和本体(西湖)之间,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诗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从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直到今天,人们到西湖也一定会想起苏轼这一首诗。
[编辑本段]译文(水)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编辑本段]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编辑本段]注释
1.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2. 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波光闪动的样子。
3. 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
4.亦:也。
5. 奇:奇妙。
6.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7.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
8.方好:正显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