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3: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20:09
二战中,为了赢得空战优势,每一位战斗机设计师无不绞尽脑汁追求更高的速度。一个很自然的做法就是增加发动机的功率。很快,原来轰炸机专用的超大功率发动机纷纷装备了战斗机,这方面的潜力不久几乎就被挖尽。与此同时,人们还开始用增加发动机的数量来提供更大的动力,各国都研制和装备了双发大型高速战斗机。这些飞机多按常规布局将多个发动机横向排列,不过这会扩大飞机的总体迎风面积,阻力增加不少,有些得不偿失。此外,如果一边发动机失效,还将对飞机的平衡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这并不是一个最佳的布局。
能不能打破常规,找到一种既能安排两台发动机,而飞机阻力又不会增加的布局呢?答案是有——把两台发动机纵向配置在机体中轴线上,在飞机保持单发较小的整体迎风面积的同时,又具备双发的强劲动力。
早在一战前后,德国飞机设计师克劳德·道尼尔就沿着这条思路设计了一系列的水上飞机。他将两台发动机背靠背地组成“前拉后推”的驱动型式,但高高突起的外置发动机舱显然阻力极大,不能满足高速飞机的要求,因此道尼尔想到把两台发动机与机身融合成一体,以求真正达到高速的要求。1937年8月,他还特别为这一构想申请了编号为728044的专利。二战爆发时,道尼尔正忙于研制新型轰炸机,其中一个项目P.231就是在机头以常规方式设置一台发动机驱动牵拉螺旋桨,在后机身以第二台发动机驱动机尾的推进螺旋桨。为了进行可行性验证,道尼尔在1940年特别制作了一架试验机进行相关测试,它的成功试飞证明了这种后置推进方式以及传动组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1942年5月,道尼尔公司以修正过的P.231/3方案参与德国单座高速轰炸机的竞标,并击败阿拉多(Arado)和容克斯(Junkers)公司这两个强劲对手,获得了编号BLM Do-335的研发合同。然而,正当设计工作全面展开之际,面对盟军方面逐渐增长的空中威胁,德国航空部认为单纯的轰炸机已不合时宜。指令将研制方向转到能适应各种作战要求的多用途战机上,要求该机可灵活地改装成战斗轰炸型、高速侦察型、双座夜间型和重装拦截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