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1: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6:53
经过抗日战争后期的“驼峰空运”和抗战结束之后的“复员运输”,到1948年,两航的运输业务已有很大发展。这一年年底,两航共拥有C-46、C- 47、DC-3、DC-4和CV-240型飞机近百架.空地勤人员6780人.成为*政权的重要空中交通工具。因此,当时两航的动向对*军事运输乃至整个国共双方的战场形势起着至关紧要的影响。
1949年春天,国共双方的军事*实力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三大战役结束,中国*党七届二中全会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渡过长江,南京、上海解放,我*党控制了中国大部分国土。*政权退踞重庆、成都,蒋介石召集军事会议.集结力量,妄图依托西南,伺机反扑。曾经在帮助*军事运输中发挥作用的两航也陷入了困境。原以上海为基地的两航,于1948年年底起陆续迁离。中航总公司一部分迁往台南,总经理率主要部门机航组等则迁到香港。央航总公司迁往广州,发动机检修股迁往香港,1949年8月,总公司又迁到香港。此时,两航的航线急剧萎缩,运输业务比 1948年下降了60%。
两航迁到香港后,同英资航空运输企业之间业务利益的矛盾更加尖锐化了。1949年6月10日,港英民航处通知中航,须于一个月内将中航飞机大修厂与发动机修理厂迁出启德机场。7月29日和8月11日,港英当局又先后下令征用中航两处厂房,并限于8月15日移交港英当局。此时,两航尤其是中航已到了山重水覆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