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气和卫气的区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1:1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5:58
营气和卫气的区别如下:
1、两者分布不同:营气行于脉中之气,卫气行于脉外之气。
2、起生化之源不同:营气是由水谷精气《生成》,卫气是由水谷精气《转化》而成。
3、属性不同: 营气其性柔顺,行与脉中,主内守而属阴。卫气其性标疾滑利,行与脉外,主卫外而属阳。
4、营养不同:营气营养全身,化生血液, 卫气能:温养脏腑,护卫肌表。
营气即营养物质,是指人体必需的各种物质,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是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随血液循环营运于全身。
卫气是指防卫免疫体系及消除外来的机体内生的各种异物的功能,包括机体屏障、吞噬细胞系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5:59
营气,多偏重于味;卫气,多偏重于气。味,可尝而不可闻;气,可闻而不可尝。营为味,为阴;卫为气,为阳。正合“阳为气,阴为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意。再,营,味也,有形质,为谷之清柔之体,故可尝之。因味非气也,不易挥发,故可尝而不可嗅;卫,气也,无形质可辨,为谷之悍烈之气,故可嗅之。因气非味而无形,易挥发升腾,故可嗅而不可尝。
有形之营气与无形之卫气,可互化。如“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可见,味之质重,气之质轻;味可尝而不可嗅,气可嗅而不可尝。味可化形,又可转气;气可化精,精可成味。
气与味互演,说明营气与卫气可互化。所以,营卫二气,同源“谷气”而化,又可相互转化,以成“阴阳互根”之妙。这里的根,显然是它们的母亲“谷气”也。正是由于营卫二气同源而异质,一个偏于形,一个偏于气,才是它们性质之“精柔”、“悍烈”之异的最好解释。
至于仍然呈中态存在于血管里的“谷气”,是脉容气源物质的主力军。时刻化出营气、卫气,以备所需。正象预备役部队,时刻可以化成正规军,“到敌人后方去”。
营卫二气,均产生于中、下二焦的肠胃,化演于上焦太阴肺与少阴心中。因“脉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血管,血府也。由心所主,但“脉朝百脉”。所以,脉由心、肺共主,更具有发生学意义。心、肺,一空一实,都是基于脉管而演化出的脏器。都是血液循环中的重要器官。心主血,肺主气。人身所养立命,无非气血。故,心、肺,人身动力之源。位高权重,故以膈与它脏腑隔离,自我组成上焦。这里的上焦,可理解为包括心、肺在内的整个血脉之系统,布全身而为之所用,大公无私而显君臣之怀。非拘泥于膈上的胸腔也。
所以,谷气产生的营气、卫气,都传输于肺,并经过肺之宣发,均行于脉中,而达全身各处的四肢百骸,五脏六府。如《灵枢.营卫生会》有“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生脉外。”
“人受气于谷”,这里的气,就是营气、卫气交织在一起的混合之清气。这种清气,在血府中,由于血管壁的“阻遏”,所以不能分离。但在一定的场合,如在毛细血管未端的动脉、静脉交合处,谷气中清气里的悍烈之卫气,由于毛细血管壁变薄,才能挣脱营气之胶合,逸出脉管而行于脉外。此时,才能产生独立的营气、卫生。即“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很显然,在大的血管中,营卫二气是不能独立而存在的,它们混合而在,交织而成,互根互用,对立制约。并以“中态”之谷气,为演化之源。并通过心、肺之主血、主气,而布散全身各处。只有在毛细血管的动、静脉交合处,由于微循环毛细血管壁特别薄,才能以卫气的细微与漂疾滑利而逸出脉壁之外成独立为卫气,发挥其作用。而营气由于质重有形质,逸出脉外的机会较之卫气大大减少,故,营气以在脉中化血为已任。但营气亦会部分逸出脉外而营养周身。
至于《内经.营卫生会》说,“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并说卫气“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会于手太阴矣。”这是受天人相应理论的影响,而产生的思辨。卫气为阳,故在白昼阳旺之时,昼行于阳行于外;在夜晚阳衰之时,夜行于阴行于里。但有实际的医学意义。白天,人体主动,故卫气易于在皮毛处而逸出脉外,发挥其温煦及防御作用。夜晚,人体主静,故卫气逸出脉外少而滞留于脉中,与营气周*于血脉中。这样,才能“至阳而起,至阴而止”。使人体“昼精而夜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5:59
营气和卫气 从分布来看,营气行于脉中之气,卫气行于脉外之气。从起生化之源来分,营气是由水谷精气《生成》,卫气是由水谷精气《转化》而成。水谷精气都是由脾胃所运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