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中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体现出关注现实理性的精神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1:2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6:17
其关注现实理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古代文学的*倾向为民族发展集思广益,使民族精英进退裕回。历览前贤家与国,情文并茂的策论、政论、讽谏书对统治者所起到的作用,宏观来看,绝不容小觑。如贾谊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集权制。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文人不约而同的集体追求。中国古典文学家的主体是*家和准*家,其*理想不亚于*家的理想,都是致力在*方面有所作为,当*之路走不通或者走的坎坷时,才开始搞文学,成为文学家的,而文学在这些文学家手中主要是用来为*服务的工具或者派遣*郁闷的消遣品,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对*的关心成为其心理定势。这是由中国古代文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理想模式决定的,“立言”是最低层次的人生理想,搞文学是读书人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选择。令人颇为遗憾的是,从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不拔到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情怀;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无悔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襟抱,“士”文化人格“兼济天下”的理想从来就没能走上坦途,等待他们的更多的是穷愁失意或贬谪、污辱,甚至是拘捕、囚禁、流放和杀戮。
(二)古代文学的哲理倾向为民族发展、祖国统一奠定了了理论根基。天地人心,精理为文,理趣美是古典文学的一种最高境界,是情感美、画幅美和气韵美的大融合、大升华,其表现形态可以归纳为思接千载,探求常理;内省外视,揭示奥秘;定格瞬间,显示永恒等。其形成源于作者对世界外物的整体*悟,对人生意义的普遍性揭示和哲理性思考,与作者借以承载这种思考而展示的景、事、物、场面所呈现出的审美特质也密切相关。譬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精神,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天下大一统”思想有着历史渊源。早在《尚书·禹贡》中,就有天下大一统之义,并热烈赞美大禹统一中国的功绩。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其时,学术百家强调“夏夷之辨”,莫不自思以易天下。孔子作《春秋》,主张“华夷一家”,这一思想经其弟子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观念的提升,再经《春秋》公羊学派的倡导,在战国时期加速向“天下大一统”观念发展。“天下大一统”观念体现了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崛起的秦国顺应了这一趋势和方向,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
(三)古代文学的道德倾向为民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伦理基础。伦理道德与现实*是中国文化关注的两大核心,因此,古典文学创作倾向表现进步的思想、正义的事业、崇高的理想,对现实的黑暗、*的腐朽、道德的堕落、不良的风尚,则要进行尖锐的揭露和批判。从先秦诸子以降,中国古典文学的学术关怀最终都是指向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建立以及新的社会理想模式的建构,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这是士人文化精神共同的价值取向。先秦时代的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汉代的司马谴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愤著书”的思想,后来唐代的韩愈则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不平则鸣”主张,要求文学为受封建*主义*的人鸣不平。如明清小说就非常重视人物的德行节操,总是倾尽全力赞扬那些大忠大孝、品行高洁之士,人物形象的善恶良莠,有如泾渭之水,分明易辨。《三国演义》推崇诸葛亮、关羽,就因为他们忠义赤诚,肝胆照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关羽的“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都足以让人们领悟到这种道德文化精神的魅力。
(四)古代文学的抒情倾向为民族发展发挥了激起共鸣、沟通人心的凝聚作用。中国文化的深处,是人性的感动,是人心与人心的照面。读《出师表》而知忠,读《陈情表》而知孝,中国数千年的统治则一向以“臣忠子孝”治天下,于是中国古典文学便隐隐具有凝聚人心、教化众生之功效。中国文化最看重心灵相通,精神相感,对于诗文的评价,也总喜欢首先从“性情”或“性灵”来着眼,把有无强烈的抒情的感动,提高为衡量文学的价值、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首要标识,这在萧绎的《金楼子•立言》中说得非常明确。古典文学偏重抒情的倾向随着文学的发展不断得到了增强,诗歌从诗经、楚辞开始就是感情热烈的抒情诗,散文至唐代韩、柳竖立起了一道明确的界碑,此前,文多平庸、苍白,较少感染力;至韩、柳而面目为之一变,于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贯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来异常鲜明的抒情特征。梁启超一篇《中国少年说》道出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声:“美哉,我中国少年;壮哉,我少年中国”!这种摧枯拉朽的情感力量与古典文学丰厚的审美意蕴、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深刻独到的人性思考一起发挥作用,对于交流情感、激起共鸣、沟通人心、众志成城、振奋精神、保家卫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满意的话请采纳哦。呵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6:17
一下观点为我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中国的儒家思想中的入世,以及中庸不就是最具有现实理性精神的吗,?
中国的古代思想我认为是最具有现实理性精神的,比如,儒家提倡,舍生取义,同时又有,蝼蚁尚且偷生。
古代的佛教思想在汉代传入中国的时候传统的印度佛教注重通过艰苦的修行才能成佛,但是到了唐,宋的时候,佛教于儒家思想相结合,就产生了,只要顿悟,就能立地成佛,也就是说儒家思想注重的就是通过变通来达到现实理性的精神。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