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效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2:2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3:40
飞马管理网针对此问题进行如下分析:
一、应用风趣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在我校属于公共基础课,在大一阶段虽然只讲授职业规划部分,但仅有9周教学时间18个学时,加之其考试形式又为开卷类型,致使许多学生对本课程重视度不足,导致学生不注意听课,最终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引人入胜,使学生愿意上本门课,愿意跟随教师的思路,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而第一节课则是重中之重,能否抓住学生的兴趣,引导出他们的学习*,关键要看第一次课的前十五分钟,要尽力在这一时间段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第一节“职业发展的动力”中第一个问题“职业生涯的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的教学中。由于这是课本上已有的知识,若老师再照本宣科,学生根本不会对这些知识产生一点点的兴趣,也不会有听课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利用一些时下流行词(啃老期、跳槽期、奋斗期、下课期)代替课本上的词语用于课堂,便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从而达到学生愿意认真听课的目的,并最终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为在利用时下流行词语后,课堂便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同时又比课本所讲知识更有趣,学生感觉听老师讲是耳目一新,期待老师的妙语连珠。这正实现了使学生愿意上本门课、愿意听老师讲本门课、愿意跟随老师的思路学习本门课的教学设计目的,而这也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必备前提。
二、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早有“教学要从以教师的教为主,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思路,即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对于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而言,光靠教师的风趣幽默是不够的,即使是“苏格兰情调”也只能火一时,当学生适应教师固定模式的言谈举止后,必定会产生“老师老生常谈、课堂缺乏新意”的念头,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教学内容贴切学生才是抓住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和学生沟通,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就业目标、人生理想,这样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教师能够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贴近学生专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抓牢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在讲解职业能力的构成时,结合学生森林生态旅游的专业特点,着重讲解表达能力的构成和锻炼方法,指出对于我们河南学生来说,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比较难,在校大学生需要立即开始锻炼自己、磨砺自己,抓住身边一切机会(如参加班干竞选,社会实践,甚至是与小商小贩的讨价还价)使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大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切忌光听不说、光说不练。学生在听过这节课后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不仅课堂发言情况有所改观,还踊跃参加各种竞选、社团活动,甚至要求老师创造一些与校外人员交流的机会,以便多多锻炼自己的能力。所以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抓住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体能动性,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突出案例分析环节,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这种参与并不是简单的老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式参与,而应该是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积极性的主动式参与。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这一教学板块中应尤其重视学生的参与。传统的案例分析教学环节中,由于预留给学生的自主思考讨论时间短,学生参与的价值并不高,效果也不显著,常常是学生点头附和老师或其他同学的观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有充足的案例思考时间。在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这一讲中,为了让学生能根据自身实际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需要先举出案例以作参考并提醒学生注意某些细节。笔者尝试在教学中预留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同时设立奖项,凡是发表观点新颖者均可获得大奖——书签一枚。学生并不一定在意书签,但适当的奖励能激起学生争强好胜之心,促使他们认真思考,挖掘出案例带来的点滴提示。这样既能深化案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面临金融危机等因素导致的就业难题,越来越多的学校更重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讲究一定的方法策略,使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言语,合理安排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以期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