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1:5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2:53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孔子说:“文字不能把话都写全,话也不能把心中的意思都说全。那么圣人的意思就不能完全了解了吗?”
孔子说:“圣人设立象,用以全面表现难以表达的意思。设立了卦,全面表现难以说清的真伪性情。附上卦爻辞全面表达自己要说的话。通过变化流通全面表现它的利益,鼓舞它动起来全面表现它的神奇。”
出自周易·系辞·上第十二章。《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的集大成。
原文为: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扩展资料
天下的书本,不管是圣人的经典(圣人的书本叫经典,普通人的叫书本),还是任何书本,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它真正要说的话。我们讲的话并不足以代表我们的意思。
有时候一句很好的话会变成坏意,被对方误会了。所以我们讲话往往会有辞不达意的情形。人类的文字语言,不管英文、中文,任何一种语文,到现在还很可怜,也还不能表达人类真正的意思。
假使真能表达意思,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误会了。文字语言不但不能表达人类的意思,更不能表达一切生物内的思想,它只是一个临时用的符号而已。——南怀瑾老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系辞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4:11
这句意思是:
孔子说:“书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是要讲的话的,言语是不能表达我们心意的,那么圣人的心意,难道就不能被了解?”孔子说:“圣人树立象数的规范,以竭尽未能完全表达的心意,使人因象以悟其心意,设置六十四卦以竭尽宇宙万事万物的情态,复系之以文辞,以尽其所未能表达的言语。
子曰: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原文出处: 《周易·系辞上》。《周易·系辞上》的作者是“姬昌”。
原文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译文:
《易经》大有上九爻辞言:“从上天获得祐助,完全吉而无不利。”孔子说:“祐是扶助的意思,上天所扶助的是能顺大道的规范的人。人们所扶助的是笃守诚信的人,履守诚信,而思处处合顺于大道的规范,又能崇尚贤能的人,所以犹如从上天祐助他,如是完全吉利而没有不吉利的了。
”孔子说:“书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是要讲的话的,言语是不能表达我们的心意的,那么圣人的心意,难道就不能被了解了吗?”孔子说:“圣人树立象数的规范,以竭尽未能完全表达的心意,使人因象以悟其心意,设置六十四卦以竭尽宇宙万事万物的情态,复系之以文辞。
”乾坤也就是天地,它是《易经》的精蕴呀,乾坤既成列于上下,《易经》的道理也就肇定于其中了。如果乾坤毁灭的话,则没有办法见到《易经》的道理了,《易经》的道理不可被知解的话,则天地乾坤之道也几乎要息灭了。
在形体之下,有形体可寻,是具体之物,就叫做“器”;将形上之道、形下之器,变化而裁制之以致用,就叫做“变”;推而发挥之,扩充之以实行于天下,谓之“通”;举而设施安置于天下的百姓,就叫做“事业”。
出处篇章:《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老庄,黄老学派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系辞》一般上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说的《易传》,《系辞》是这7种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
《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的集大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系辞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5:46
这句意思是: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7:37
出自《周易·系辞上》,原文为:“”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9:45
《易·系词上·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9)乎?子曰:“圣人立(10)象(11)以(12)尽意。
【译文】老师说:“某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的意思都表达出来,因此记载下来的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意思。”既然如此编纂《易经》的圣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难道就不能够完全看到了吗?老师说:“编纂《易经》的圣人决定用典型的事情去表达他的全部意思,
注释:(1)“书”特指某一种专著,如占兆书、历书等。《尚书·金縢》:“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
(2)“尽”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
(3)“言”表达。《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4)“言”记载。《左传·隐公元年》:“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5)“意”《百度百科》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达的内容。《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红楼梦》第二回:“子兴道:'依你说,“成则公侯败则贼”了?’雨村道:'正是这意。’”
(6)“然则”既然如此。《孟子·滕文公上》:“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7)“圣人”编纂《易经》的人。《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8)“其”表诘问。相当于“岂,难道”。《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9)“见”看到。《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10)“立”确定;决定。《后汉书·郎顗传》:“恭陵火灾,主名未立。”
(11)“象”典型的事情。《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形:通“型”。模型;楷模;典型。)
(12)“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去”“用来”“目的在于”等。《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