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11: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0:36
(一)毛霉 毛霉(Mucor),俗名黑霉病,是危害食用菌生产的主要病害。常见的种有大毛霉(M.mucedo)、微小毛霉(M.pusillus)、总状毛霉(M.racemosus)和刺状毛霉(M.spinosus),在分类学上属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毛霉目,毛霉科,毛霉属。
1.为害症状 毛霉是一种好湿性真菌。常发生在灰树花、平菇、银耳等各种食用菌制种过程及制袋栽培中,在菌袋上初期长出灰白色粗壮稀疏的气生菌丝,菌丝生长快,分解淀粉能力强。能很快占领料面并形成一交织稠密的菌丝垫,使菌袋与空气隔绝,抑制食用菌的生长。后期从菌丝垫上形成许多圆形灰褐色(大毛霉)、黄褐色(总状毛霉)至褐色(微小毛霉)的小颗粒,是其孢子囊的颜色。
2.形态特征 毛霉的菌丝体在基物内或基物上能迅速蔓延,无假根和匍匐菌丝。菌落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上呈松絮状,初期白色,后期变*有光泽(大毛霉)或浅*至褐灰色(总状毛霉)等。孢囊梗直接由菌丝体生出,一般单生,分枝或较小不分枝。分枝方式有总状分枝(总状毛霉)和假轴分枝(后期的小毛霉)两种类型。孢囊梗顶端膨大,形成一球形孢子囊,着生在侧枝上的孢子囊比较小,囊壁常带有针状的草酸钙结晶,成熟时孢囊壁消解。囊内有囊轴和许多孢囊孢子。囊轴形状不一,有球形、卵形、梨形至圆柱形等。刺状毛霉的囊轴顶端有1~5个刺状突起。孢囊孢子球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单孢,大多无色,无线状条纹,壁薄而且光滑。接合子着生在菌丝体上。大多属异宗配合(也有同宗配合)。配囊柄上无附属物。总状毛霉能形成大量厚垣孢子。大毛霉的形态特征如图6-1所示。
图6-1 毛霉
3.发生条件 毛霉广泛存在于土壤、空气、粪便、陈旧稻草及菌袋上。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生长迅速,产生的孢子数量多,空气中飘浮着大量毛霉的孢子。在菌种生产或代料栽培过程中,如不注意无菌操作及搞好环境卫生等技术环节,毛霉的孢子靠气流传播,是初侵染的主要途径。已发生的毛霉,新产生的孢子又可以靠气流或水滴等媒介再次传播侵染。
毛霉在潮湿条件下生长迅速,如果菌种瓶或菌种袋的棉塞受潮,或接种后培养室的湿度过高,均容易受毛霉侵染。小毛霉是一种喜热真菌,在20~55℃条件下生长旺盛,能在几天内迅速污染整个灰树花菌床。
4.防治方法 ①搞好环境卫生,清理并隔离污染物和采菇后的残留物,保持培养室、栽培室及其周围有良好的卫生环境,是防止侵染最有效的措施。②菌袋要彻底消毒。菌种瓶(袋)的棉花塞要防止受潮积水。③药物防治可用占干料重0.1%的甲基托布津拌料。
(二)根霉 根霉(Rhizopus)的代表种是匍枝根霉(R.nigricans),异名黑根霉(R.nigricans Ehrenberg)。在分类学上属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毛霉目,毛霉科,根霉属。
1.为害症状 根霉是菌种生产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污染杂菌,发生普遍,危害也相当严重。由于没有气生菌丝,所以污染后,其扩散速度较毛霉慢,范围也较小。
培养基或菌袋受根霉侵染后,初期在表面出现匍匐丝向四周蔓延。匍匐菌丝每隔一定距离,长出与基质接触的假根,通过假根从基质中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后期在基物表面0.1~0.2厘米高处形成许多圆球形。颗粒状的孢子囊,颜色由开始时的灰白色或黄白色,至成熟后转变为黑色,整个菌落外观,有如一片林立的大头针,这是根霉污染最明显的症状。
2.形态特征 菌落初期白色,老熟后灰褐色或黑色。匍匐菌丝弧形,无色,向四周蔓延。由匍匐菌丝与基物接触*出假根,假根非常发达,多枝,褐色。在假根处向上长出孢囊梗,直立,每丛有2~4条成束,较少单生或5~7条成束,不分枝,暗灰色或暗褐色,长500~3500微米。顶端形成孢子囊。孢子囊球形或近球形,初期黄白色,成熟后黑色。
孢子囊内囊轴明显,球形,基部与柄相连处形成囊托。孢囊孢子球形、卵形,有棱角或线状条纹。有性生殖属异宗配合,通过两条可亲和的菌丝顶端接触进行接合,形成接合孢子。接合孢子球形,有粗糙的突起。
3.匍枝根霉的生活史 无性繁殖由菌丝形成孢囊梗,其顶端发育成孢子囊。当囊内的孢囊孢子成熟后,孢囊壁破碎,散出的孢囊孢子在适宜的环境下又萌发成菌丝。有性生殖是通过“十”、“一”两系菌丝各自所形成的配子囊相互结合后产生接合孢子。在接合孢子萌发过程中进行减数*,并形成芽管破壁而出,而且芽管伸长后,其顶出可直接形成孢子囊,内生孢囊孢子。孢子萌发又成菌丝(图6-2)。
图6-2 根霉
4.发病条件 根霉适应性强,分布广。在自然界中生活于土壤、动物粪便及各种有机物上,孢子靠气流传播。
匍枝根霉在30℃生长良好,但不耐高温,在37℃下,便不能生长。根霉与毛霉同属好湿性真菌。开始仅在料面或棉塞附近出现,当菌袋含水量高或空气相对湿度大时,就很快伸展到料内外,使整袋或整床菌袋变黑,不能出菇。不能利用*盐,在有添加*盐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或生长不良。
5.防治方法 同毛霉的防治方法。
(三)曲霉 曲霉(Aspergillus)的种类很多,污染菌种和菌袋的有黑曲霉(A.niger)、黄曲霉(A.flavus)、烟曲霉(A.fumigatus)、亮白曲霉(A.candis)、棒曲霉(A.clavatus)、杂色曲霉(A.versicolor)、土曲霉(A.terreus)等,其中以黑曲霉、黄曲霉发生最为普遍。在分类学上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丝孢科,曲霉属。
1.为害症状 曲霉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是食用菌菌种生产和栽培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一种病害,病害的名称有黄霉病、黑霉病等。曲霉不同的种,在培养基中形成不同颜色的菌落,黑曲霉菌落呈黑色,黄曲霉呈黄至黄绿色;烟曲霉呈蓝绿色至烟绿色,亮白曲霉呈乳白色;棒曲霉呈蓝绿色;杂色曲霉呈淡绿、淡红至淡*。大部分种呈淡绿色,类似青霉属。
曲霉不仅污染菌种和菌袋,而且严重影响人的健康。黄曲霉分泌的黄曲霉素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黑曲霉和烟曲霉产生的孢子浓度高时可成为人体(以及鸟类和其他脊椎动物)的致病菌,寄生于肺内发生肺结核式的病症,这种病叫曲霉病。
2.形态特征 菌丝比毛霉短而粗,具横隔,分枝。分生孢子梗着生在由菌丝特化的厚壁而膨大的足细胞上,并略垂直于足细胞,大多无横隔,不分枝,常在顶端膨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顶囊。顶囊表面产生辐射状的小梗,小梗有单层和双层两种,双层的小梗,下面一层称为梗基或初生小梗,是上大下小的柱形细胞。分生孢子自小梗顶端相继形成(不是出芽方式),最后成为不分枝的分生孢子链。由顶囊、小梗和分生孢子链共同构成分生孢子头。分生孢子头具有不同颜色(如图6-3)。
图6-3 曲霉
3.发病条件 曲霉主要利用淀粉,因此谷粒培养基或含淀粉较多的菌袋易受其害。但曲霉也具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在通风不良并潮湿的条件下易发生。
曲霉嗜高温,如烟曲霉在45℃或更高温度生长旺盛;黄曲霉、土曲霉可在65℃的灰树花菌袋中生存30分钟。
4.防治方法 同毛霉的防治方法。
(四)链孢霉 又名脉孢霉(Neurospora)、红面包霉等。常见的种有好食脉孢霉(N.sitophila)、粗糙脉孢霉(N.crassa),前者是为害食用菌的主要种,后者被认为是真菌遗传研究的标准种。在分类学上属子囊菌亚门,粪壳霉目,粪壳霉科。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丝孢种的链孢霉属(Monilia)。
1.为害症状 脉孢霉常发生在6~9月菌种生产季节,主要危害各种食用菌菌种,也发生在栽培过程中,危害食用菌的菌丝体和子实体。
脉孢霉是一种顽强、速生的气生霉,菌袋受其污染后,即在料面迅速形成橙红色或粉红色的霉层——分生孢子堆。霉层如在塑料袋内,可通过某些孔隙迅速布满袋外,在潮湿的棉塞上,霉层厚可达1厘米。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能在1~2天内传遍整个培养室。菌袋一经污染很难彻底清除,常引起整批菌种或菌袋报废,经济上损失很大。
2.形态特征 子囊孢子外壁上有突起,有如纵肋,故名脉孢霉。
有性阶段的子囊壳簇生或散生,生于基质表面或埋于内部。成熟的子囊壳为暗褐色,梨形平卵形,开口乳头状。子囊壳内含有多个子囊,但无侧丝。子囊圆柱形,有短柄,一个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罕有4个),其中4个属一交配系统,另4个属另一交配系统。
无性阶段的链孢霉,通常为细粉状微白色。营养菌丝有隔,分枝;产孢菌丝上伸,呈双叉状分枝。分生孢子梗非常简单,较短,直接从菌丝上长出,与菌丝无明显区别。分生孢子串生成链,罕见单生,易脱落。分生孢子单细胞,卵形至柠檬形。分生孢子能无限繁殖下去,造成严重危害。脉孢霉的生活史如图6-4所示。
图6-4 链孢霉
3.发病条件 脉孢霉广泛分布在自然界的土壤中、禾本科植物以及富含淀粉的食物上,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在培养室环境不卫生;或菌袋高压灭菌不彻底;或棉塞受潮、过松;或菌袋破漏,是脉孢霉初侵染的主要途径。菌袋一旦受侵染后,所产生新的分生孢子,是再侵染的主要来源。脉孢霉病的发生与下列生态条件有关:
(1)温度 脉孢霉菌丝在4~44℃均能生长,25~36℃生长最快,4℃以下停止生长,4~24℃生长缓慢。在31~40℃条件下,只需8小时菌丝就能长满整个试管斜面。孢子在15~30℃萌发率最高,低于10℃萌发率低。由于脉孢霉在30℃以上生长迅速,而食用菌菌种生产大多是在6~9月高温季节,因此,它是菌种生产期间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
(2)湿度 在食用菌适生长的含水量范围内(53%~67%),脉孢霉生长迅速,特别是棉塞受潮时,能透过棉塞迅速伸入瓶内,并在棉塞上形成厚厚的粉红色的霉层。含水量在40%以下或80%以上,则生长受阻。
(3)酸碱度 培养基的pH在3~9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为pH5~7.5。在琼脂和谷粒培养基上脉孢霉属和链孢霉属都能迅速生长,但培养基pH较低的适于链孢霉属的生长,pH较高的适于脉孢霉属的生长。
(4)空气 脉孢霉属好气性微生物,在氧气充足时,分生孢子形成快,无氧或缺氧时,菌丝不能生长,孢子不能形成。
4.防治方法
(1)在菌种生产的各个环节上,要注意杜绝病原菌侵染的途径,如搞好接菌室、培养室及周围的清洁卫生。选用新鲜、干燥、无霉变的原料作菌袋。装袋时要捡除粗枝硬物,防止刺破料袋。高压时棉塞上要包紧薄膜或牛皮纸,预防棉塞受潮等。
(2)对培养室地面、墙壁、培养架等可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洒。
(3)对局部感染的菌种,可拔掉棉塞,将瓶口和棉塞都经火焰灭菌后,棉塞沾以石灰再塞上。如污染虽较严重,但食用菌菌丝仍有很强生活力,可将污染的菌袋搬至树荫下,挖土深30~40厘米,将菌袋放入排好,再盖湿润土壤,过10~15天脉孢霉即消失,而食用菌菌丝仍可恢复生长。如棉塞、胶布等处发现有较厚的粉红色霉层时,应及时滴上适量的甲醛或煤油或柴油,然后用薄膜包扎,可使霉层糜烂死亡。如为害严重的,应及时清除、烧毁或深埋,防止分生孢子借气流之助,再次扩散侵染。
(五)酵母菌 酵母菌为菌种分离培养、菌种生产及栽培过程中常见的污染菌。种类繁多,危害食用菌的属有隐球酵母(Cryptococcus)和红酵母(Rhodotorula),又以红酵母属中的深红酵母(R.ruba)、橙红酵母(R.aurantiaca)、黏红酵母黏红变种(R.glutinis)等为最常见。分类属半知菌亚门,芽孢纲,隐球酵母目,隐球酵母科。
1.为害症状 菌袋或菌种袋(瓶)受酵母菌污染引起菌袋发酵,发黏变质,散发出酒酸气味,食用菌的菌丝不能生长。试管母种被隐球酵母污染后,在培养基表面形成乳白色至褐色的黏液层,受红酵母侵染后,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形成红色、粉橙色、*的黏稠菌落。
2.形态特征 酵母菌菌体为圆形或椭圆形单细胞,以芽殖方式进行繁殖。隐球酵母菌落呈乳白色至褐色,芽孢子无色,直径变异大,4~20微米,卵圆形。红酵母的营养体是出芽细胞,少数种偶尔形成假菌丝体。细胞红色或*,椭圆至长椭圆形(图6-5)。
图6-5 酵母菌
3.发病条件 酵母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大多生在植物残体、空气、水及有机质中。初次侵染是由空气传播孢子,再次侵染是通过喷水、工具(消毒不彻底)等传播。在菇床菌袋偏湿,气温较高和通气不良的情况下,极易发生。
4.防治方法 ①培养基灭菌要彻底,接种工具要进行彻底消毒,接种时要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②选用质量优良、纯正、无污染的母种和原种。③栽培时可用干料重0.1%的70%甲基托布津拌料。④加强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培养室内防止温度过高。
(六)细菌 细菌(Bacteria)是单细胞裂殖的微生物,分布广,繁殖快,常造成食用菌制种和栽培过程的严重污染。危害食用菌的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枯草杆菌黏液变种(Bac.subtilus var.mucoides)和蜡状芽孢杆菌黏液变种(Bac.cereus var.mucoide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托氏假单胞菌(P.tolassii)和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等。在分类上属原核界、裂殖菌门,裂殖菌纲。
1.为害症状 细菌在食用菌制种和栽培过程中发生普遍,危害也相当严重。试管母种受细菌污染后,在接种点周围产生白色、无色或*黏液状,其形态特征与酵母的菌落相似,只是受细菌污染的培养基能发出恶臭气味,食用菌菌丝生长不良或不能扩展。液体菌种被细菌污染后,不能形成菌丝球。栽培过程中,菌袋受细菌污染后,呈现黏湿、色深,并散发出酸臭味,食用菌菌丝生长受阻,严重时,菌袋变质、发臭、腐烂。香菇菌筒被细菌污染后,常造成烂菇筒。
2.形态特征 细菌的个体形态有杆状、球状或弧状。芽孢杆菌属的细菌呈杆状或圆柱状,大小为1~5微米×0.2~1.2微米,当做成水装片时,经特殊染色,可观察到鞭毛。当环境不良时,能在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芽孢。芽孢外被厚壁,抗逆性强,尤其是对高温有非常强的忍耐力,一般在100℃下,3小时仍不丧失其生活力,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反应。假单胞属的细菌,细胞形状差异很大,通常呈杆状或球形,大小为0.4~0.5微米×1.0~1.7微米,典型的细胞在一端或两端具有1条或多条鞭毛,形成白色菌落,有的种能产生荧光色素或其他色素,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反应(图6-6)。*单孢菌仅具一根端生鞭毛,菌落为*黏质状,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反应。
图6-6 细菌
3.防治方法 ①培养基灭菌要彻底,接种工具要进行彻底消毒,接种时要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②选用质量优良、纯正、无污染的母种接原种。③栽培时可使用合适剂量的青霉素或链霉素。
(七)木霉菌 木霉菌(Trichoderma)是国内外灰树花栽培及菌种生产过程发生普通和为害严重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引起灰树花发生绿霉病的主要有半知菌亚门的绿色木霉菌(T.viride)和康氏木霉菌(T.koningii)两个种。此外,还有白色木霉菌、粉绿木霉菌及假康氏木霉菌。
1.为害症状 不论哪种木霉菌,也不论它发生在灰树花栽培过程或菌种生产过程的任何阶段,发病后的共同症状特征是先在发病部位长出白色纤细的菌丝体并形成菌落,经过2~4天逐渐变为绿色或墨绿色的霉状物,灰树花菌丝生长受抑制或消失,有的木霉菌还可侵染为害子实体,引起灰树花死亡或菌柄基部水渍状腐烂或菌盖上出现淡褐色稍凹陷病斑,直径在0.5厘米以内,病斑的边缘不清晰,病斑表面常被白色霉状菌丝或绿色霉状物所覆盖。
2.形态特征 菌丝纤细,无色,有横隔壁和分枝。分生孢子梗为菌丝的短侧枝,其上对生或互生分枝,一般有2~3次分枝。着生分生孢子的小梗瓶形或锥形。绿色木霉分生孢子多为球形,孢壁具明显的小疣状突起,菌落外观深绿色或蓝绿色。康氏木霉的分生孢子椭圆形、卵形或长圆形,壁光滑,菌落外观浅绿、黄绿或绿色(图6-7)。
图6-7 木霉
3.发病条件 木霉属的各个种平时多以腐生生活方式生活在土壤或有机物质上,形成的分生孢子成熟后随气流传播,也可随昆虫、螨及菇房工作人员和操作工具进行传播。木霉菌不同的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完全相同,其生长适温在22~26℃,有些种在氮素营养缺乏情况下,如果pH低于6,生长仍很好。多数种在菌袋中的碳氮比为22~23∶1情况下有利其生长。加入醋酸和糖的菌袋特别适合其生长,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代料压块栽培香菇的菌袋中麸皮的加入量超过15%,木霉菌发生严重。灰树花菇房中的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木霉菌的生长。
4.防治方法
(1)搞好菇房的清洁消毒,尽可能减少菌源。播种前对菇房及床架喷洒3%~5%的甲醛或石炭酸,喷后密闭门窗24小时。也可喷洒3%的五氯酚钠或0.25%的新洁尔灭。
(2)菌袋药剂处理。播种前4~5天或第一次翻堆时,每1米3菌袋用甲醛220~250毫升加敌敌畏150毫升,对水多少视菌袋干湿程度而定,药液配好后,从菌袋堆顶打洞注进堆料的不同部位,用薄膜覆盖熏蒸24~48小时,揭膜散堆使多余药液散发1~2天后,再铺床播种。
(3)菌袋进行后发酵处理。条件较好的菇房,可不用药剂熏蒸菌袋,前发酵结束后,菌袋搬进菇房,及时进行后发酵处理。保持在24小时内使菌袋及菇房的温度上升到60~62℃,并保持4~6小时,然后降温到50~52℃保持72小时,便可达到后发酵的要求并杀死菌袋内的病菌和害虫害螨。
(4)选用生长健壮、菌龄适宜的菌种,并适当加大菌种用量,可有效控制绿霉菌的生长。在气温较低时播种。
(5)床面发生绿霉菌后,可用1∶200~300倍克霉灵处理发病部位,或用1∶1的多菌灵、百菌清混合粉撒在发病部位上,均可杀死绿霉菌。
(八)青霉菌 青霉菌(Penicillium),发生在菌种生产及栽培过程,除污染菌种及菌袋外,有时引起幼小的菇蕾腐烂。常见的种有圆弧青霉(P.cyclopium)、产黄青霉(P.chysogenum)、绳状青霉(funiculosum)等。
1.为害症状 发生初期,出现白色绒毛状平贴的圆形菌落,随分生孢子大量形成和成熟,变成蓝绿色或淡蓝色粉状菌斑,外围有狭窄或较宽的白色菌丝圈带,灰树花菌丝生长受阻。菌种生产过程常引起大批菌种受污染而报废,栽培过程中除发生在菌袋上之外,出菇期间首先在菇根及幼小的菇蕾上生长,然后由老菇根或死亡菇蕾向生长正常的菇柄基部发生侵染,引起菇柄基部出现淡*或黄褐色腐烂症状,并由基部向上扩展。在死亡菇蕾或老菇根上可长出蓝绿色或淡蓝色的粉状霉层。
2.形态特征 营养菌丝具横隔,为埋伏型或部分埋伏型、部分气生型。气生菌丝密毡状、松絮状或部分结成菌丝索。分生孢子梗由埋伏型或气生型菌丝生出,直立,除个别种外,与曲霉不同的是无足细胞。分散或集合甚至聚集成孢梗束,有横隔膜,光滑或粗糙。其顶端有一至多次分枝呈扫帚状,称为扫帚枝。扫帚枝对称或不对称,最后一级分枝即为产生分生孢子的小梗。着生小梗的细胞叫梗基,支持梗基的细胞叫副枝。每一小梗顶端着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球形、椭圆形或短柱形,直径2~4微米。大量生长时的分生孢子呈蓝绿色(图6-8)。
3.发生条件 青霉菌平时腐生于土壤及各种有机物上,有的种具有弱寄生性,其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空气中随处都有病菌的分生孢子,一旦沉降到有机物质上面,只要有一定的温度条件便可萌发生长,酸性反应的基质更适其生长。菌种生产过程是引起菌种受污染的重要害菌,菇床上多发生在采菇后留下的菇根及幼小菇蕾上,一旦在老菇根或菇蕾上生长后其菌丝可侵染与之接触的健康子实体。
图6-8 青霉
4.防治方法 ①菌种生产过程严格菌袋的消毒灭菌及保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防止培养袋的破损。②栽培时保证播种和播种后菌袋呈弱碱性反应,不利于青霉菌生长。③及时清挖采后留下的老菇根及衰亡的小菇蕾。④用干料重0.2%,含量为25%的多菌灵拌料。
(九)链格孢霉 链格孢霉(Alternaria)又名交链孢霉。是食用菌制种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污染菌。由于在基物上生长时,菌落呈黑色或黑绿色的绒毛状,俗称黑霉菌。本属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是细链格孢(A.tenuis Nees)、互隔链格孢(A.alternata)。在分类学上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孢科,链格孢属。
1.为害症状 发生于食用菌菌种生产及栽培过程中,菌落呈黑色或黑绿色的绒状或带粉状。灰黑至黑色的菌丝体生长迅速而多,发生初期出现黑色斑点,不久即扩散且以压倒的优势侵染食用菌的菌丝体。它与黑曲霉的菌落都是黑色,但链格孢霉的菌落呈绒状或粉状,而黑曲霉的菌落呈颗粒状,粗糙、稀疏。受污染后的菌袋变黑色腐烂,食用菌菌丝不能生长。
2.形态特征 该菌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时,菌落黑色,菌丝绒状生长,分生孢子梗暗色,单枝,长短不一,顶生不分枝或偶尔分枝的孢子链,分生孢子暗色,有纵横隔膜,倒棍棒状形、椭圆形或卵形,常形成链,单生的较少,顶端有喙状的附属丝(图6-9)。
图6-9 链格孢霉
3.发生条件与防治措施 同毛霉菌。
(十)黏菌 黏菌(Myxomycetes)为害食用菌菇床、菌筒及段木的种类相当多。发生在菇床上的黏菌包括绒孢菌(Physarum polycephalum)、煤绒菌(Fuligo septica)、发网菌(Stemonitis splendens)、粉瘤菌(Lycogala epidendrum)、钙丝菌(Badhamia utricularis)等多种。不论哪种菌,其前期的营养体均为黏稠状的菌落,无菌丝,其颜色鲜艳并多样化。
1.症状特点 发生在菇床菌袋或覆土(土粒)表面,初期为黏菌的营养体生长扩展阶段,床面出现白色、黄白色、鲜*或土灰色等不同颜色的菌落,其菌落没有菌丝,是一层黏稠状的液体,向一方或四周扩展。扩展的前缘多呈扇状或羽毛状,边缘清晰,其下面的菌袋变潮湿并逐渐腐烂,灰树花菌丝生长受抑或逐渐消失。若在覆土后发生,覆土层变潮湿并板结,不出菇或长出的灰树花其菌柄基部常呈水渍状软腐。后期则在发病部位形成子实体,不同种类的菇菌形成的子实体形态、颜色及大小不同。
2.形态特征 为害食用菌的黏菌,涉及四个目,其主要的形态特征如图6-10。
图6-10 黏菌
黏菌的营养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是一团由多核的、无细胞壁的、裸露的原生质所组成,叫原生质团。原生质团能作变形虫式的运动,故又叫变形体。它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活动的。在营养生长时期,变形体有向潮湿、黑暗和有食物之处移动的特性。在生殖时期则相反,向干燥有光的地方移动。变形体停止运动后,外生护膜,成为子实体。子实体为各种形式的孢子器,内产生孢子,孢子具纤维素的细胞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