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评价?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10:12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2 00:59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是一种科学理论。主要包括潜意识与人格理论、本能论、人格发展理论、梦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社会文化理论。
意识层次结构理论阐述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前意识和无意识却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本我(id)
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ego)
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2 00:59
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评价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规模庞大、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见解奇特,对心理学界影响极其广泛。世人对它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始终没有一个定论。我认为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评价应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既要肯定其功绩,又要认识其谬误,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功绩
第一,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传统心理学把心理和意识等同起来,而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应包括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潜意识的提出使人们知道了精神世界的一个一向被忽视了的奇异领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性。
第二,弗洛伊德发现了性机能在人格发展中的动力作用,对人们重视生物因素,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人格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他对性的研究,也冲击了传统的、陈旧的性观念,使人们对性的问题不再感到神秘,促进了性科学的发展。
第三,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是有科学道理的。弗洛伊德对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早期经验发生于儿童人格尚未完全发展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重大的结果,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经验产生的心理印记或创伤。今天,重视早期经验,提倡早期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培养人才的共识,这不能不说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有很大关系。
第四,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的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各发展阶段中的作用。他对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的划分也与心理年龄阶段的科学划分有着一致性。这可说是弗洛伊德对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贡献。
(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谬误
第一,弗洛伊德贬低意识、理性的作用,片面夸大潜意识的本能和*的作用是错误的。弗洛伊德武断地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潜意识的。他把潜意识的本能和*说成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和动力,而把意识和理性仅仅看成是本能和*的伴随因素,这是不符合人的实际的。人类发展的史实和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人是理智的,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上是意识的,非理智、潜意识的活动只是少数和非正常的情况。这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否定人的意识的主导作用,实质上是把人和动物混为一谈了。
第二,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是错误的。他把性本能看*的活动的主要动力,把各种活动都看成是性本能的表现是不符合实际的。性本能只是人的本能的一种,只有当人成长到一定年龄才表现出来。而弗洛伊德认为*是人生来就有的,并且一出生就起作用。他把*的概念扩大为器官的快感,把婴儿吸吮母亲的奶水的活动也说成是性本能的表现,把人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上的创造活动说成是性本能的升华,这完全是他的主观臆造。鲁迅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曾作过有力的批判。他说:“弗洛伊德恐怕是有几文钱,吃得饱饱的罢,所以没有感到吃饭之难,只注意于*。……婴儿出生不多久,无论男女,就尖起嘴唇,将头转来转去。莫非它想和异性接吻么?不,谁都知道:是要吃东西!”(注:《鲁迅全集》第4卷,第35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显而易见,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的实质在于无边无际地过分夸大*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以致把食欲的外部表现都*化了。
第三,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认为成年人格在四五岁时就已基本形成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我们知道,人的心理发展既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又受社会环境影响。四五岁的儿童,他们的生理机能尚未成熟,生活范围也很狭小,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少,儿童虽然表现出某些人格特征的雏形,但可塑性和易变性还很大。所以过分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认为人格在四五岁时已基本定型是没有道理的。
第四,弗洛伊德以动欲区转移为依据来划分人格发展各阶段是不科学的。对发展各阶段特点的分析,尤其是对所谓性器期“恋亲情结”的阐述也不符合实际。
总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既有真理,也有谬误,我们不能因其功绩而无视其谬误,也不能因其谬误而将该理论说得一无是处。对其理论应采取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客观评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2 01:00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规模庞大、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见解奇特,对心理学界影响极其广泛。世人对它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始终没有一个定论。我认为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评价应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既要肯定其功绩,又要认识其谬误,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功绩
第一,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传统心理学把心理和意识等同起来,而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应包括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潜意识的提出使人们知道了精神世界的一个一向被忽视了的奇异领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性。
第二,弗洛伊德发现了性机能在人格发展中的动力作用,对人们重视生物因素,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人格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他对性的研究,也冲击了传统的、陈旧的性观念,使人们对性的问题不再感到神秘,促进了性科学的发展。
第三,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是有科学道理的。弗洛伊德对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早期经验发生于儿童人格尚未完全发展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重大的结果,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经验产生的心理印记或创伤。今天,重视早期经验,提倡早期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培养人才的共识,这不能不说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有很大关系。
第四,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的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各发展阶段中的作用。他对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的划分也与心理年龄阶段的科学划分有着一致性。这可说是弗洛伊德对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贡献。
(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谬误
第一,弗洛伊德贬低意识、理性的作用,片面夸大潜意识的本能和*的作用是错误的。弗洛伊德武断地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潜意识的。他把潜意识的本能和*说成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和动力,而把意识和理性仅仅看成是本能和*的伴随因素,这是不符合人的实际的。人类发展的史实和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人是理智的,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上是意识的,非理智、潜意识的活动只是少数和非正常的情况。这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否定人的意识的主导作用,实质上是把人和动物混为一谈了。
第二,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是错误的。他把性本能看*的活动的主要动力,把各种活动都看成是性本能的表现是不符合实际的。性本能只是人的本能的一种,只有当人成长到一定年龄才表现出来。而弗洛伊德认为*是人生来就有的,并且一出生就起作用。他把*的概念扩大为器官的快感,把婴儿吸吮母亲的奶水的活动也说成是性本能的表现,把人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上的创造活动说成是性本能的升华,这完全是他的主观臆造。鲁迅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曾作过有力的批判。他说:“弗洛伊德恐怕是有几文钱,吃得饱饱的罢,所以没有感到吃饭之难,只注意于*。……婴儿出生不多久,无论男女,就尖起嘴唇,将头转来转去。莫非它想和异性接吻么?不,谁都知道:是要吃东西!”(注:《鲁迅全集》第4卷,第35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显而易见,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的实质在于无边无际地过分夸大*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以致把食欲的外部表现都*化了。
第三,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认为成年人格在四五岁时就已基本形成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我们知道,人的心理发展既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又受社会环境影响。四五岁的儿童,他们的生理机能尚未成熟,生活范围也很狭小,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少,儿童虽然表现出某些人格特征的雏形,但可塑性和易变性还很大。所以过分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认为人格在四五岁时已基本定型是没有道理的。
第四,弗洛伊德以动欲区转移为依据来划分人格发展各阶段是不科学的。对发展各阶段特点的分析,尤其是对所谓性器期“恋亲情结”的阐述也不符合实际。
总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既有真理,也有谬误,我们不能因其功绩而无视其谬误,也不能因其谬误而将该理论说得一无是处。对其理论应采取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客观评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2 01:01
1.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思路,使研究重点从意识扩展到无意识层面。 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性,这一点被证实有一定依据。
2.但是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在无控制的条件下非系统地获得资料,个案研究的情境不能重复验证,缺乏实际证据证明自己的理论,研究的个案太少,没有代表性。
3.他的一些理论可以为临床心理学应用方面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