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13: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5 04:43
郁达夫与孙荃从7月初相识,到8月末旬分别,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其感情交流已是相当的融洽了。彼此不但有书信来往,诗词唱和,而且还曾商量过有关结婚的具体事宜。郁达夫去日本前夕寄赠孙荃的几首小诗便是证明。如
许侬赤手拜云英,未嫁罗敷别有情。
解识将离无限恨,阳关只唱第三声。
梦隔蓬山路已通,不须惆怅怨东风。
他年来领湖州牧,会向君王说小红。
杨柳梢头月正圆,摇鞭重写定情篇。
此身未许缘亲老,请守清宫再五年。
立马江浔泪不乾,长亭判决本来难。
怜君亦是多情种,瘦似南朝李易安。
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天边鸣雁池中鲤,且莫临风惜尔音。
这“热恋”中的离别赠言,虽只有几首清淡的小诗,而在实际上它却孕育着千言万语和用笔墨所难以描述的丰富内容,读之令人心旷神怡,思之令人缠绵悱恻。其一,诗人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对爱情执著、坚毅的“云英”、“罗敷”等丽姝才女的歌颂,借以表达对未婚妻孙荃清丽容貌、高洁心灵的赞赏之情。其二,诗人借南宋词人、名士姜白石和娇妾小红夫唱妇随,相亲相爱的典故,仿佛是在向孙荃暗示说,我们之间经过一个多月的接触和感情交流,爱的桥梁已架通,不久的将来,像姜白石和小红所过的那种“白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的蓬莱仙境便会到来。其三,诗人委婉地向孙荃吐露了自己暂时还不能答应马上与她举行婚礼的苦衰,希望孙荃能够体谅他,默默地在闺阁里再守上五年,等他留学归来,经济自立时,再欢度那春宵一刻值千金的良辰美景。其四,诗人利用白居易的《琵琶行》,王实甫的《西厢记》,李清照的《醉花阴》等人们所熟知的描写“离别”的典故和艺术手法,曲折地向孙荃表示了自己将出国时的复杂心境以及对她的无限留恋之情。其五,诗人明借对杜少陵《春望》诗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的赞赏,而实际上的弦外之音却是在提醒孙荃以后要多寄信于他,以此来架起彼此心灵相通的桥梁。 相识之初,郁达夫对孙荃炽热的爱情,从其赠诗中可以看出,而孙荃对郁达夫爱的表现形式,在同时代的年轻女性中也是不多见的。
秋闺第二首
风动珠帘夜月明,阶前衰草可怜生。
幽兰不共群芳去,识我深闺万里情。
显而易见,这首《秋闺》怀人诗是孙荃触景生情而作。其背景和大意是,深更夜半,月明星稀,万籁俱静,秋风掀起挂在门上的珠帘,露出了一弯皎洁的新月,照得大地如同白昼,就连房前台阶下已经凋零枯萎的花草也依稀可辨。于不经意间看到一株不愿与群芳共去的幽兰正频频向我招手致意。啊,我明白了,这“幽兰”之所以不愿与她的众姊妹一同离我而去,是因为她窥探出了我独居深闺,思念远方亲人的寂寞情怀,所以愿陪伴我度过这一个个孤独无聊的漫漫长夜。 百年身世感悠悠,灯下黄花瘦似双秋。
雁过池塘书不落,满天明月独登楼。
从该诗所充溢的哀愁和惆怅的语调中去推断猜想,这首《秋闺》大约写在诗人久候郁达夫的书信不至之时。因为郁达夫在赴日本的前夕,曾在赠别诗中用“天边鸿雁池中鲤”的典故暗示过孙荃要常常寄信于他,以此来保持相互间思想感情的交流。天边的鸿雁,池塘中的鲤鱼,都是古代传递信息工具的象征。多情善感的孙荃每当候书不至,或望见掠空而飞的鸿雁和池塘中嬉闹的鲤鱼时,一股思念海外漂泊亲人的情愫也就不期然地袭上心来,故有“雁过池塘书不落,满天明月独登楼”之感慨。 郁达夫与孙荃经过半年多的来往,两颗赤诚火热的心渐渐地撞击在了一起。1918年后,他们之间的那一首首情韵缠绵的唱和诗就是例证。如1918年初春时节,孙荃赠郁达夫的两首小诗是
独在异乡为异客,风霜牢落有谁亲?
纵然欲诉心中事,其奈阳光少故人。
年光九十去难留,怜尔杨花逐水流。
海上仙槎消息断,雪花满眼不胜愁。
从这两首诗题名为《无题》的小诗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孙荃对待郁达夫的态度较之她写作《秋闺》等诗时有了明显的转变。前者多为狐疑、哀愁和不信任,而如今则只剩下深切的关怀和惦念了。对孙荃的这两首《无题>小诗,郁达夫是极表赞赏和钦佩的,特步其原韵,作诗四首以唱和。这里摘录两首以飨读者。
谙尽天涯飘泊趣,寒灯永夜独相亲。
看来要在他乡老,落落中原几故人。
未有文章惊海内,更无奇策献双亲。
论才不让相如步,恨煞黄金解弄人。 “文为心声”、“诗言志”,这两句话用在热恋中的孙荃身上再恰当不过的了。自1917年和郁达夫订婚以后,心中每有所思所感,或触景生情时她都要诉诸诗文。较为满意的,便寄给郁达夫共同“欣赏”。1919年,她写给郁达夫的“情诗”有这样几首。
月感两首
笑不成欢独倚楼,怀人望断海南州。
他年纵得封侯印,难抵青闺一夜愁。
淋漓襟上旧啼痕,难断柔情一寸根。
正尔愁心无托处,何堪梦里遇游魂。
字字句句,可谓情切切,意绵绵,无尽的相思,无尽的关爱溢满了字里行间。这两首小诗,还给我们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在孙荃的眼里心里,夫妻问的相聚团圆、恩恩爱爱,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至高无上的快乐境界,什么“夫婿”封侯不封侯、挂印不挂印,她看得很淡很淡。
对郁达夫与孙荃之间的诗歌来往及其“唱和”,其长子郁天民在《幽兰不共群芳去》一文中曾有过很好的概括。他说,从孙荃仅存的诗篇里,我们既可看出“一座娴静典雅的塑像”,但同时也能听到“塑像内那颗承受着旧时代千重苦难的心灵的剧烈搏动”。又云“十分明显,她的诗,受到了郁达夫因‘时代的苦闷’所赋予的感伤气质的深厚影响。但她没有呼喊,只是如泣如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