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变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9:4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06:04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不仅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且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工作关系、组织关系等。它不仅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及道德的要求,而且也更为根本的体现了教育规律的要求。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3、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正确地处理这种授受关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在知识上,教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和学生相比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但是,这一过程并不是单向传输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积极发展的人来。但同时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 中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老师的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准则,价值的取向也是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使学生受用终身。我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 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素质要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既是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标志,也是现代社会民主、平等这一社会关系准则的体现。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学生是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的人,享有*、民法所赋予的一切权利,同时还享有《未成年人保*》等赋予的权利。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在人格上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是以独立的个体与教师共同完成教育活动。因此,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应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关系。教师也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具有自主性和发展需求的人,才能真正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上则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等级主义,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作为对这种*型师生关系的反抗,19世纪末以后,出现了以强调“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在哲学上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对改变传统的师生对立状态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管理上却出现了一种放任主义的倾向,这对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样是不利的。所以,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 率高。(师生关系能否达成民主、平等。不单单取决于教师的个人选择,从本质上而言是不同的教育结构所致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06:05
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认真地讲,学生专注地听,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对教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并忽视了学生发现与探究的过程,从而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学生仅仅是接受书本知识,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的记忆过程。
而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与合作,特别是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更为重要,因为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验新课程理念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前提是尊重学生,这就是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不仅是身体走下来,心灵更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
教师的赏识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作为人师,应该学会赏识学生,做学生的赏识者。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期望会通过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自我观念,从而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和一种爱,日积月累,学生就会产生力量和信心,就能自觉地实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当然,教师的期望要适时适度。
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宜的期望目标,犹如在学生心头点燃了知识大厦阶梯上的一盏盏闪亮的明灯,促使他们不断前进,不断攀登。
教师要尽量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长处,予以及时的肯定表扬。在课堂上,学生精彩地回答老师的提问,或在思考基础上提出的疑难等等,教师都要及时予以肯定。“你真行!”“这办法妙!”等激励性的语言,不仅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 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不重在教,重在引,引导学生怎么样去学。”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别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教师的发展在于反思。
大家应该认识到,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是一份在平凡中见伟大、在奉献中显精神的工作。希望每位新教师以崇尚师德、培育爱心、服务教育、不断进取为已任,在实践中努力做到这样五点:
一是塑造“以德治教”的师德风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之本,重在立德。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的质量如何,归根到底在于教师,在于师德。
教师只有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时时、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言谈举止皆做学生的楷模,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真正实现以德育人的目标,构建起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我们每位新教师都必须着重于服务育人,在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学中,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新理念,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向学生提供咨询的服务者,服务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大潮。
掌握较高的教学基本功素质,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熟练运用;要不断提高组织教学内容与教育活动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提高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各种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有着“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双重身份。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来完善自身的素质,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虚心向学生学习,能够使你原本枯竭的“精神生命”重新焕发青春。同时教师要从全面研究学生入手,关心学生所想的、了解学生所需要的、指导学生所要掌握的,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自己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诱导学生学习的情感,把教学要求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学习中全方位提高自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06:05
教与学的关系!
不过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动不得,说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