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9: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08:36
隋炀帝杨广有两个嫡子,两个庶子。嫡长子杨昭,被册封为太子。嫡次子杨暕(念:jiǎn),被册封为齐王。杨昭早殁,太子之位应该由杨暕接任。隋炀帝迟迟不立杨暕为太子,主要的原因是杨暕名声不好。杨暕的名声,是被手下的一帮小人败坏的。这些事情,被记载在《资治通鉴》和《隋书》。
杨暕贵为齐王,手下肯定有一帮帮闲小人。古代的时候,达官贵人豢养帮闲小人,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些帮闲小人,很多人出身市井,因为有娱乐方面的特长,所以得到达官贵人的青睐,从而得到了权力。
比如《水浒传》里的高俅,就是因为有踢球的特长,因此成了王爷的帮闲小人。王爷登基称帝,就是宋徽宗。高俅以帮闲小人的身份,得到了宋徽宗的提拔,结果是作威作福到极致。
齐王杨暕身边,也有一批帮闲小人。《资治通鉴》和《隋书》记载:“遣乔令则、刘虔安、裴该、皇甫谌、库狄仲锜、陈智伟等求声色狗马。”
古代的时候,达官贵人可以花钱买姬妾。齐王有钱,他让手下去买美女和宝马,那是没问题。问题的关键是,那群帮闲小人,得到了齐王的命令之后,就作威作福到极致。
帮闲小人们,听说谁家有美女,就打着齐王的旗号,把姑娘强抢而归。帮闲小人们,只把少量的美女献给齐王。大部分的美女,被他们留着自己享用。
此事典出《资治通鉴》和《隋书》的记载:“令则等因此放纵,访人家有女者,辄矫暕命呼之,载入暕宅,因缘藏隐,恣行淫秽,而后遣之。”
齐王让小人们去买马,小人们却打着齐王的旗号,去抢人家的宝马。齐王知道小人们进献的宝马是抢来的,就让小人们把宝马还给人家。小人们当面答应把宝马还给人家,暗地里却把宝马留着自己享用。
这些事情,出自的《资治通鉴》和《隋书》记载,原文是:“仲锜、智伟二人诣陇西,挝炙诸胡,责其名马,得数匹以进于。暕令还主,仲锜等诈言王赐,将归于家,暕不之知也。”
说句良心话,齐王只是给了小人们一丁点的权力,没想到小人就作威作福到极致。齐王不知道小人们这么放肆,老百姓却把坏事的账都记在齐王身上。久而久之,齐王的名声就臭了。齐王的坏名声被父皇知道,父皇就不想立他为太子了。
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非常多。唐高祖李渊当朝的时候,宠幸尹德妃。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一看这名字就知道是小人得志。尹阿鼠仗着女儿得宠,在京城作威作福。
有一次,李世民的属僚杜如晦骑马路过尹阿鼠家门前。尹阿鼠以杜如晦没有下马为由,暴打了杜如晦一顿。尹阿鼠指使女儿尹德妃,恶人先告状,说李世民的属僚欺负他。害得李世民被父皇责骂,尹家因此跟李世民结仇。
王安石变法,推行“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节,要编入保甲练兵。到了农忙时节,保正就应该放农民回去耕田。保正有了一丁点权力,就作威作福到了极致。农民要给保正意思意思,保正才肯放人。
如果农民不肯意思意思,保正就“借口武艺不熟,拘之不放”。农民被保正扣留,就错过了农时。古代农耕社会,错过了农时,就没有饭吃。那些被扣押的农民,往往就得“冻饿而死”。
王安石设计的“保甲法”,原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由于保正和尚念歪经,结果惹得是民怨沸腾。王安石推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都遇到了和尚念歪经的情况,结果导致变法失败。
王安石也因此背负骂名,在历史上被骂为“奸臣”。历史上对王安石的评价一直不高,王安石获得高度评价,是近现代的事情。大家去读一读清朝以前的古籍,就会发现史书大部分是骂王安石的论调。
自古以来,一些原本无权无势的小人,一旦手中有了那么一点点权力,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这些得志的小人,往往会给主人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这样的事例,可谓是车载斗量,数不胜数。
小人得志的情况在平时还好一点,如果到了非常时期,就会带来许许多多的麻烦。严重一点,还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读历史,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从而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