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轼雨后感冒生病为开头续写一篇小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9:5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9-02 23:55
1、雨后的小公园:雨后,我来到小公园。天空中的浓云早已散去,可爱的天空对我挤挤眼,显得更加美丽。雨后的公园里,喧闹声早以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寂静。偶尔有一两声轰鸣,接着又是一片寂静,不过你可别以为这个花园没有生机。
2、你瞧,在你的脚下,一根根小草在洗完澡后个个挺直了腰板,精神抖擞。近处的树枝上挂着水珠,滚落在树叶上,又渗入泥土中不见了,是在与我捉迷藏吗?树儿的枝叶随风摇摆,向我们招手。远处树上的几只小鸟叫着,我想它们一定在谈论沿途的好风景。我被大自然的巧作--植物陶醉了。
3、一阵大风吹来,花草植物随着风儿摇摆,好象跳起了"迪斯科",非常有趣。这时,突然闯入了几个小孩子,在公园里互相打闹.顿时公园里便热闹非凡,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公园,在我的耳朵里回荡。小公园呀,你多么美丽,以后我一定要更仔细的观察你。
懂视网
时间:2022-09-03 08:46
1、今天上午下了一场大雨,把我们小区门口的道路给淹了。一提到下雨大人们都很不高兴。因为一下雨,他们上班就会很不方便。不过,孩子们却非常高兴。那是因为我们可以疯狂的玩水和打水仗了。
2、这不,今天雨快停时,我就拿了一把伞冲下楼去。和已在楼下的郭树、乐乐准备打水仗。这时,我低头一看,楼前小路上积水的水位已经到了我的小腿肚。我一晃伞,说:“水仗开始!”随后,我向郭树踢了一脚水,只见溅起的水花向郭树飞去。这时,郭树飞快的把伞向前一挡,水花都溅到了他的伞上,发出了噼里啪啦的声音。紧接着郭树奋起反击,乐乐在一旁助阵。打了一会儿,我们每个人的衣服都湿透了,就像落汤鸡一样。
3、雨在我们的“战火”中渐渐的停了下来,我们楼前的积水已经不多了。我提议到大门口去玩。于是,我们便穿着湿淋淋的衣服一阵风似的跑到了大门口。只见,大门前的道路被淹了。一辆车从水面上驶过,溅起的水花比车顶还高。路旁站着的一些大人愁眉苦脸的看着路上的积水,好像在发愁路上的积水什么时候才能排完。我下水试探,水淹到了我的膝盖。我又向郭树踢了一脚水,郭树一闪身,结果只有几滴水花溅到了他的身上。紧接着,郭树又向我踢了一脚水,我侧身一躲,水没有溅着。
4、就在这时,我扭头一看。发现一条小船晃晃悠悠的要漂走了。在仔细一看,原来这条“小船”是一只拖鞋呀。拖鞋的主人正在蹦蹦跳跳的追着它。眼看就要拿到了,“小船”好像有意和它的主人捉迷藏,它又跑远了。最后,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抓到了。
5、我们在大门前的水里玩了好长时间,大门前的积水终于排完了。我们这群“落汤鸡”也狼狈的回家换衣服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5 23:27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 ·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初入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寓居定惠院》:“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尽管苏轼是一位士人和*,但却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常常深入民间,并过着平民般的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对于“一蓑烟雨”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他对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父》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句子极为赞赏,恨其曲调不传,并将其改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入歌。
我们再看词的下阕,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苏轼在他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意谓凄风苦雨之后也终会放晴的。
其实以上三句表达的还只是一种儒家的境界,这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岛后,又把这三句稍一改,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潇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苏轼是以此来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6 00:45
宿舍以后感冒生病了,但是他从没有放弃对学问的研究,他经常一些书籍还继续写出很多优美的诗,被后人传送了,有很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6 02:19
这个小故事,你完全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写的。也就是说根据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