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著名的兵法名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2:15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43
兵不厌诈。唐·李筌《孙子》注。厌:厌弃。本句大意是:用兵打仗不排斥尽可能多地采用欺骗和迷惑敌人的方法。战争离不开欺骗和假象,所以古来兵家多把战争称为“诡诈之道”、“诡伪之道”。唐人李筌为《孙子·计篇》:“兵者,诡道也”一段文字作注时说“~’,对战争中不厌其多地运用欺骗、迷惑敌人的方法作了高度的概括。从此,~这句话成了军事学中的警句名言,经常为人引用。*在《论持久战》中曾说:“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就是指的这件事情。”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贵神速。 兵法名言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本句大意是:采取军事行动,最可宝贵的是行动迅速。“兵贵神速”乃千古治军克敌之妙诀。因为只有速度,才能打乱敌人的部署,争取到所需要的时间;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在今天,时间就是生命,时问就是效益,尤应重视速度,“兵贵神速”的古训,愈来愈为人们重视。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量力而知攻。
春秋·管仲《管子·霸言》。料:估计。本句大意是: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向敌人进攻最好。《管子》认为:“善攻者料众以攻众,料食以攻食,料备以攻备”,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将领,应在充分分析敌我力最对比,肯定自己的力量具有压倒优势以后,再发动进攻,对自己的部队一无所知,对敌人情况了解不明,就随意发动进攻,此乃兵家之大忌。《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又说:“用兵之法,十则国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可见要根据敌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战术,才能百战不殆。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知己知彼为兵战的一项重要原则。
春秋时期*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霸言》识众寡之用者,胜。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谋攻篇》。这两句大意是:懂得根据兵力多少面采取不同战法的,就能取得胜利。用兵之道,在于灵活机动。善战者必须根据手中的兵力而采取不同的战术。如可以围而歼之;可以诱敌深入,分面歼之;可以集中兵力,攻其薄弱的一翼;可以避实就虚,打了就走。总之,必须视手中有多少兵力,敌人有多少兵力,正确分析敌我力量的对比,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这样,才能获得胜利。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谋攻篇》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一》。不厌:不厌弃。这两句大意是:战阵之间,诈伪的战术变化无穷,谁都不厌弃使用这种战术去欺骗敌人。战争,乃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使用诡诈之术以迷惑对方,从而获得战争的胜利,这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诈伪,与道德品质上的诈伪不同,一个正直的指挥员可以使用诡诈之术来欺骗敌人,而决不会受到良心和道义上的谴责。但一个善战的将领若在道德上有欺诈行为,照样会受到鄙视。以此二句说明对敌实施诡诈之术的合理性,十分恰切。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难一》用兵之要,贵得人和。 关于兵法的名言
要:关键。贵:重要。人和:上下团结和睦。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用兵之道,在于人和。
人和:上下团结和睦。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家,军事家 诸葛亮 《将苑·和人》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泰传》。屈人:使人降服。本句大意是:兵法最可贵之处在于可以不进行战争便使敌人降服。兵法本是战争经验的总结,使用异法可以显示自己的力量,使敌人胆战心寒。如巧妙的布阵,可使敌人眼花缭乱,整齐的军容,可使敌人感到震慑;神出鬼没的战术,可使敌人不知虚实。所以,使用兵法可以取得意外的胜利,甚之可以不动一兵一卒,使敌人屈服。可以此二句说明学习和使用兵法的重要。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魏书·陈泰传》兵贵于精,不贵于多。
见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这两句大意是:军队重要的是精锐,而不在于数量的多寡。士兵数量的多少,与战斗力强弱并无必然联系;相反,军队庞大,行动迟缓,军需供应困难,反而会削弱战斗力。所以名将治兵,宁要少而精,不肯统领多而庞杂的军队。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兵法名言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行军篇》。这两句大意是:没有提出任何条件而来请求讲和的,必是计谋。此二句是说:对垒的双方正在相持之中,若是敌方无所求于我们而请求议和,必有阴谋在其中。因为交战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谁都把希望寄托在再坚持一下之中。而在这时敌方突然求和,且无所求于我们,这定是敌人力量发生了变化,或者是粮草接济不上,或者是军心不稳,或者是后方发生*乱,或者是援兵将至,而故施疑兵之计。总之,发生对方“无约而请和”的情况,必加小心,以防中计。此名句说明分析敌情的重要,也说明竞争中对方突然放弃竞争,必有缘故。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行军篇》鸟穷则搏,兽穷则噬。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军争篇》陈嗥注。穷:陷于绝境,没有出路。噬(shi释):咬。这两句大意是:鸟*急了就要啄人,兽*急了就要咬人。这两句说明“困兽犹斗”的道理,以此比喻在战争中对敌人不要*得太紧,穷追不舍,否则敌人会和你拼命,使你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对此,兵法上叫“穷寇匆追”。《荀子·哀公》有“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之句,与~同义。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军争篇》天下无事,不可废武。 《百战奇略》 《百战奇略》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两句大意是:将领在军队中,君王的命令有些可以不接受。将领在外率军作战,有权根据敌情的变化,便宜行事,不必时时处处听远在朝廷中的君王的命令。因为君王不了解战场形势的变化,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对不切实际的命令,自然应有所抵制。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用兵得其性,则令行如流。 关于兵法的名言
治军能够掌握士兵心理,军令就会象流水一样顺利贯彻。
战国时期军事家 孙膑 《孙膑兵法·客主人分》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虚实篇》。出:出兵,进军。不趋:来不及急救或无法急救。不意:意料不到的方向。这两句大意是:攻击时,向敌人来不及急救的地方进军;进军时,向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挺进,定能获胜。此二句点明向敌人进攻时的一个原则不仅要出其不意,而且要打击敌入来不及增援的地方。进行出其不意的打击,使敌人指挥系统失灵,而且要迅速,勇猛,时间要恰当,地点也要选准。这两句说明对敌进攻时应出其不意,并注意选择突破点。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虚实篇》合兵以壮威,分兵以制胜。明末清初军事理论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揭暄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虚实篇》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 兵法名言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谋攻篇》。这两句大意是: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在选择将领时此名句可作参考。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谋攻篇》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匆食。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军争篇》。佯(yang羊):伪装。北:败走。锐卒:气势正盛的士卒。饵:用食物或其它东西引诱对方上当。这几句大意是:敌人伪装失败退却,切勿追赶;敌人士气正盛时,切勿进攻;敌人为引诱你投下的诱饵,切匆吞食。前人说:“兵不厌诈”,两军对抗时,各种计谋层出不穷,孙子根据不同情况,提出几条要注意的原则,那就是:敌人伪装败走,不可追赶,因敌人定有埋伏;敌人士气旺盛时,不可进攻,因胜军如虎,必避其锐气;至于敌人设下的诱饵更要小心,不能图占小便宜吃了大亏。只有对敌人的意图与实力有充分的了解,并正确采取对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并战而胜之。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军争篇》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军争篇》。情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气憜,暮气归。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这几句大意是: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一样,都是说明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作暂时的让步,以保持我军的锐气,使敌人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军争篇》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关于兵法的名言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势篇》。这几句大意是:善出奇谋的将帅,战法变幻就像天地自然那样变化无穷,像大江大河那样奔流不竭。将在谋不在勇。身为将领,必须胸有奇谋,战法多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敌人摸不清我们的实力和活动规律;而对敌人却能神机妙算,出奇制胜,一打就准。可以此二包说明善用奇计者将会演化出变幻莫测的战术,令敌人眼花缭乱,为我所败。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势篇》赏无度则费而无恩,罚无度剐戳而无戚。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杜注.这两句大意是:赏赐无度,不仅浪费,而且使受赏者并不感激君主;惩罚无边,滥用刑,乱杀人,也使人感受不到法律的威严。实行奖惩制度是以法治国的重要措施,但赏罚决不可以无度。动不动就奖励,赏赐失之于滥,不仅浪费,而且失去表先彰善、激励先进的作用,受奖赏的人也不会感戴授奖者。刑罚亦是如此,滥施刑罚,动辄得咎,受处罚的人就会非常多,达不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也显示不出法律的威严。因此,要达到“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的目的,必须注意赏罚得当。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众寡同力,则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 兵法名言
军队不论人数多少,只要同心协力,就能战必胜,守必固。
春秋时期*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重令》以全军破敌为上,不以得土地、城池为意。中华*初年杰出军事领袖 蔡锷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伐兵,其下攻城。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行军篇》。辞卑:派来的使者措词谦卑。益备:加紧战备。辞强:派来的使者措诃强硬。进驱:摆出进攻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敌人派来的使者措词谦恭却正在加紧战备的,是准备进攻;使者措词强硬而摆出前进姿态的,是准备后退。两军对阵,不成诈伪,因而将帅必须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敌人派来的使者若言词谦恭,而又在加紧备战,这一定是使用缓兵之计,麻痹你,松懈你的斗志,特时机成熟,就向你发起袭击。若敌人的使者措词强硬,又摆出要进攻的样子,这一定是虚张声势,让对方作防守的准备,而自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以此二句说明谋略的重要,也可用以说明要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行军篇》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关于兵法的名言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计篇》。实:敌人力量充实。备:防备。这几句大意是:对敌人要以小利*他,使他上钩;要扰乱敌人,趁机战而胜之;当敌人实力雄厚时,要防备他可能进攻自己;当敌人力量强大时,就要避其锋芒,保存实力。这几句讲用兵之道在于计谋,作者认为,“战阵之间,不厌诈伪”(见《韩非子·难一》),因而可以小利诱之,使敌人迷惑,中计;可以扰乱其军心,破坏其给养,打乱其部署,最终打败敌人。若看到敌人实力雄厚,就应考虑到敌人可能会对自己发动进攻,应有所准备。两军对阵时,看到敌军强大,就要有所回避,不可硬拼、硬冲。此二句所谈用兵之道,在现代军事上也可作为借鉴。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计篇》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地形篇》。天:天气变化。地:地理形势。这几句大意是:在战争中,能准确地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就能取胜而不会有危险。若能进一步掌握天气变化和地理形势,胜利就不可穷尽,就完全有把握取胜。了解敌我情况,就作到了“知人”;了解天气、地理情况,就作到了“知天”、“知地”。作到了“三知”,就掌握了天时、地利和人情,依据这几方面的情况制订作战计划,就有把握取得战争的胜利。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地形篇》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
陈:同“阵”。国内不和睦不能出兵,军内不和睦不能交战。
战国初期军事家 吴起 《吴子·图国》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战国时期军事家 尉缭 《尉缭子》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 兵法名言战国时期军事家 孙膑 《孙膑兵法》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春秋·孙子《孙子·军争》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军争》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见《孙子兵法·虚实篇》。势:方式,模式。神:超乎常人的本领。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虚实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计篇》。兵:用兵,战争。察:慎重考虑。这几句大意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到多少人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问题,不能不慎重对待。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军事家,所著兵法十三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这几句概述了孙子对战争的态度。《左传》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成公十三年),孙子不仅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而且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多少人的生死的大问题,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问题,因而必须慎重对待,不可轻易发动战争,也不可对战争掉以轻心。可以此二句对战争的态度。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计篇》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关于兵法的名言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九地篇》。兵之情:用兵的情势。不虞:意料不到。不戒:没有戒备的地方。这几句大意是:用兵的情势就是要迅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动手,走敌人意料不到的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兵贵神速”(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打仗就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他个措手不及。要在敌人的长处未发挥出来时,迅速、勇猛地冲上前去,以我所长攻敌所短,把敌人全部消灭之。兵贵神速的原则,也可借用于*、经济等各个领域,说明行动迅速,不失机遇的重要性。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九地篇》凡军欲其众也,心欲其一也;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
三军:旧指上军、中军、下军,或左军、右军、也泛指全军。凡是军队都希望人多、思想一致;全军一心,就可令行而无敌于天下。
战国末期商人,*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论威》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谋攻》。这几句大意是:自战百胜固然好,但不是好中之好;不经过战争而使敌人屈服,才称得上好中之好。这段话反映了孙武战争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孙武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能自保而全胜”,百战百胜实难作到,即使全胜了,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己方也要受到很大损失,若运用谋略和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即“不战而屈人之兵”才算上策。所以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即两国相争,最高的是斗谋略而使对方屈服,其次是通过外交斗争面取胜,再次是交战而取胜,最下者为攻城取胜。孙子的这一战略思想,很值得学习。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谋攻》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地形篇》。这几句大意是:对待士卒像婴儿,士卒就可以和他一起去跳急流深谷;对待士卒像爱子,士卒就可以和他一起去战场赴死。“用兵之道,抚士贵诚”(见《资治通鉴·唐纪》)。只有真正关心爱抚士卒,才能使之与自己赴汤蹈火。常言说“打虎全凭亲兄弟,上阵还靠父子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此几句说明将帅关心士卒部下,他们就会在沙场上奋力死战。能否做到爱兵如子,可作为择将的标准之一。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地形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山河。 兵法名言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谋攻篇》。彼:敌军情况。己:我军情况。殆:危险,引申为失败。这两句大意是:既了解敌人的长处和短处,又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能百战百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条闻名中外的战争原则。它科学地阐述了临战时必须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有把握便打,没有把握不打,根据敌情的变化,采取最合适的方式、最恰当的时机去攻击敌人。因此,自然每战必胜。它表现了孙武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这一原则还远远超出战争范围,适用于其他一切工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了解主、客观两方面的情况,忌带主观片面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能把事情办好。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谋攻篇》盖古者兵法起于井田,自周衰,王制坏而不复。至于府兵,始一寓之于农。国学大师,历史学家 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计篇》。诡:欺诈。道:学问,理论。示之:做给他看。这几句大意是:战争是一种用假象来欺骗和迷惑对方的学问。所以,本来自己强大,却要伪装成弱小;本来具有战斗力,却要伪装成不堪一击;本来已*近敌人,却要伪装成相距甚远;本来要向远处,却伪装成要向近处。(总之,处处要使敌人产生错觉)。常言道:“兵不厌诈”。战阵之间,必须施以伪装,使敌人产生错觉,作出错误判断,然后趁机对敌方进行袭击。定可获胜。由这几句派生出来的声东击西、指南打北等战术,都是以假象迷惑敌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计篇》善用兵者,攻其爱,敌必从;捣其虚,敌必随;多其方,敌必分;疑其事,敌必备。 关于兵法的名言清代书法家 马慧裕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谋攻篇》。这几句大意是:用兵的原则,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要设法击败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要退却,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决战。用兵的基本法则是根据敌我强弱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针。在我强敌弱的情况下,应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进攻、消灭敌人;在敌我力量接近时,应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果断地攻击敌人,将敌人击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则回避与敌交手,能走便走,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否则,或者会坐失良机,或者会冒险交战,导致战争失败。作为兵战的原则,~几句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谋攻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44
你说的不会是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吧,我只知道这一个在日本动漫中比较火的。
九字真言又名六甲秘祝,典出《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第五段:“入名山,以甲子开除日,以五色缯各五寸,悬大石上,所求必得。又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要道不烦,此之谓也。”九字真言系为中国道家的秘术。佛教(密教)称为奥义九字,传入日本后,混入真言密教之一部,并被误抄为“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而成为日本修验道之山伏所重视的咒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43
兵不厌诈。唐·李筌《孙子》注。厌:厌弃。本句大意是:用兵打仗不排斥尽可能多地采用欺骗和迷惑敌人的方法。战争离不开欺骗和假象,所以古来兵家多把战争称为“诡诈之道”、“诡伪之道”。唐人李筌为《孙子·计篇》:“兵者,诡道也”一段文字作注时说“~’,对战争中不厌其多地运用欺骗、迷惑敌人的方法作了高度的概括。从此,~这句话成了军事学中的警句名言,经常为人引用。*在《论持久战》中曾说:“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就是指的这件事情。”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贵神速。 兵法名言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本句大意是:采取军事行动,最可宝贵的是行动迅速。“兵贵神速”乃千古治军克敌之妙诀。因为只有速度,才能打乱敌人的部署,争取到所需要的时间;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在今天,时间就是生命,时问就是效益,尤应重视速度,“兵贵神速”的古训,愈来愈为人们重视。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量力而知攻。
春秋·管仲《管子·霸言》。料:估计。本句大意是: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向敌人进攻最好。《管子》认为:“善攻者料众以攻众,料食以攻食,料备以攻备”,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将领,应在充分分析敌我力最对比,肯定自己的力量具有压倒优势以后,再发动进攻,对自己的部队一无所知,对敌人情况了解不明,就随意发动进攻,此乃兵家之大忌。《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又说:“用兵之法,十则国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可见要根据敌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战术,才能百战不殆。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知己知彼为兵战的一项重要原则。
春秋时期*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霸言》识众寡之用者,胜。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谋攻篇》。这两句大意是:懂得根据兵力多少面采取不同战法的,就能取得胜利。用兵之道,在于灵活机动。善战者必须根据手中的兵力而采取不同的战术。如可以围而歼之;可以诱敌深入,分面歼之;可以集中兵力,攻其薄弱的一翼;可以避实就虚,打了就走。总之,必须视手中有多少兵力,敌人有多少兵力,正确分析敌我力量的对比,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这样,才能获得胜利。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谋攻篇》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一》。不厌:不厌弃。这两句大意是:战阵之间,诈伪的战术变化无穷,谁都不厌弃使用这种战术去欺骗敌人。战争,乃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使用诡诈之术以迷惑对方,从而获得战争的胜利,这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诈伪,与道德品质上的诈伪不同,一个正直的指挥员可以使用诡诈之术来欺骗敌人,而决不会受到良心和道义上的谴责。但一个善战的将领若在道德上有欺诈行为,照样会受到鄙视。以此二句说明对敌实施诡诈之术的合理性,十分恰切。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难一》用兵之要,贵得人和。 关于兵法的名言
要:关键。贵:重要。人和:上下团结和睦。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用兵之道,在于人和。
人和:上下团结和睦。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家,军事家 诸葛亮 《将苑·和人》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泰传》。屈人:使人降服。本句大意是:兵法最可贵之处在于可以不进行战争便使敌人降服。兵法本是战争经验的总结,使用异法可以显示自己的力量,使敌人胆战心寒。如巧妙的布阵,可使敌人眼花缭乱,整齐的军容,可使敌人感到震慑;神出鬼没的战术,可使敌人不知虚实。所以,使用兵法可以取得意外的胜利,甚之可以不动一兵一卒,使敌人屈服。可以此二句说明学习和使用兵法的重要。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魏书·陈泰传》兵贵于精,不贵于多。
见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这两句大意是:军队重要的是精锐,而不在于数量的多寡。士兵数量的多少,与战斗力强弱并无必然联系;相反,军队庞大,行动迟缓,军需供应困难,反而会削弱战斗力。所以名将治兵,宁要少而精,不肯统领多而庞杂的军队。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兵法名言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行军篇》。这两句大意是:没有提出任何条件而来请求讲和的,必是计谋。此二句是说:对垒的双方正在相持之中,若是敌方无所求于我们而请求议和,必有阴谋在其中。因为交战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谁都把希望寄托在再坚持一下之中。而在这时敌方突然求和,且无所求于我们,这定是敌人力量发生了变化,或者是粮草接济不上,或者是军心不稳,或者是后方发生*乱,或者是援兵将至,而故施疑兵之计。总之,发生对方“无约而请和”的情况,必加小心,以防中计。此名句说明分析敌情的重要,也说明竞争中对方突然放弃竞争,必有缘故。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行军篇》鸟穷则搏,兽穷则噬。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军争篇》陈嗥注。穷:陷于绝境,没有出路。噬(shi释):咬。这两句大意是:鸟*急了就要啄人,兽*急了就要咬人。这两句说明“困兽犹斗”的道理,以此比喻在战争中对敌人不要*得太紧,穷追不舍,否则敌人会和你拼命,使你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对此,兵法上叫“穷寇匆追”。《荀子·哀公》有“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之句,与~同义。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军争篇》天下无事,不可废武。 《百战奇略》 《百战奇略》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两句大意是:将领在军队中,君王的命令有些可以不接受。将领在外率军作战,有权根据敌情的变化,便宜行事,不必时时处处听远在朝廷中的君王的命令。因为君王不了解战场形势的变化,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对不切实际的命令,自然应有所抵制。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用兵得其性,则令行如流。 关于兵法的名言
治军能够掌握士兵心理,军令就会象流水一样顺利贯彻。
战国时期军事家 孙膑 《孙膑兵法·客主人分》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虚实篇》。出:出兵,进军。不趋:来不及急救或无法急救。不意:意料不到的方向。这两句大意是:攻击时,向敌人来不及急救的地方进军;进军时,向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挺进,定能获胜。此二句点明向敌人进攻时的一个原则不仅要出其不意,而且要打击敌入来不及增援的地方。进行出其不意的打击,使敌人指挥系统失灵,而且要迅速,勇猛,时间要恰当,地点也要选准。这两句说明对敌进攻时应出其不意,并注意选择突破点。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虚实篇》合兵以壮威,分兵以制胜。明末清初军事理论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揭暄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虚实篇》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 兵法名言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谋攻篇》。这两句大意是: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在选择将领时此名句可作参考。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谋攻篇》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匆食。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军争篇》。佯(yang羊):伪装。北:败走。锐卒:气势正盛的士卒。饵:用食物或其它东西引诱对方上当。这几句大意是:敌人伪装失败退却,切勿追赶;敌人士气正盛时,切勿进攻;敌人为引诱你投下的诱饵,切匆吞食。前人说:“兵不厌诈”,两军对抗时,各种计谋层出不穷,孙子根据不同情况,提出几条要注意的原则,那就是:敌人伪装败走,不可追赶,因敌人定有埋伏;敌人士气旺盛时,不可进攻,因胜军如虎,必避其锐气;至于敌人设下的诱饵更要小心,不能图占小便宜吃了大亏。只有对敌人的意图与实力有充分的了解,并正确采取对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并战而胜之。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军争篇》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军争篇》。情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气憜,暮气归。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这几句大意是: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一样,都是说明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作暂时的让步,以保持我军的锐气,使敌人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军争篇》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关于兵法的名言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势篇》。这几句大意是:善出奇谋的将帅,战法变幻就像天地自然那样变化无穷,像大江大河那样奔流不竭。将在谋不在勇。身为将领,必须胸有奇谋,战法多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敌人摸不清我们的实力和活动规律;而对敌人却能神机妙算,出奇制胜,一打就准。可以此二包说明善用奇计者将会演化出变幻莫测的战术,令敌人眼花缭乱,为我所败。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势篇》赏无度则费而无恩,罚无度剐戳而无戚。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杜注.这两句大意是:赏赐无度,不仅浪费,而且使受赏者并不感激君主;惩罚无边,滥用刑,乱杀人,也使人感受不到法律的威严。实行奖惩制度是以法治国的重要措施,但赏罚决不可以无度。动不动就奖励,赏赐失之于滥,不仅浪费,而且失去表先彰善、激励先进的作用,受奖赏的人也不会感戴授奖者。刑罚亦是如此,滥施刑罚,动辄得咎,受处罚的人就会非常多,达不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也显示不出法律的威严。因此,要达到“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的目的,必须注意赏罚得当。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众寡同力,则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 兵法名言
军队不论人数多少,只要同心协力,就能战必胜,守必固。
春秋时期*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重令》以全军破敌为上,不以得土地、城池为意。中华*初年杰出军事领袖 蔡锷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伐兵,其下攻城。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行军篇》。辞卑:派来的使者措词谦卑。益备:加紧战备。辞强:派来的使者措诃强硬。进驱:摆出进攻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敌人派来的使者措词谦恭却正在加紧战备的,是准备进攻;使者措词强硬而摆出前进姿态的,是准备后退。两军对阵,不成诈伪,因而将帅必须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敌人派来的使者若言词谦恭,而又在加紧备战,这一定是使用缓兵之计,麻痹你,松懈你的斗志,特时机成熟,就向你发起袭击。若敌人的使者措词强硬,又摆出要进攻的样子,这一定是虚张声势,让对方作防守的准备,而自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以此二句说明谋略的重要,也可用以说明要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行军篇》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关于兵法的名言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计篇》。实:敌人力量充实。备:防备。这几句大意是:对敌人要以小利*他,使他上钩;要扰乱敌人,趁机战而胜之;当敌人实力雄厚时,要防备他可能进攻自己;当敌人力量强大时,就要避其锋芒,保存实力。这几句讲用兵之道在于计谋,作者认为,“战阵之间,不厌诈伪”(见《韩非子·难一》),因而可以小利诱之,使敌人迷惑,中计;可以扰乱其军心,破坏其给养,打乱其部署,最终打败敌人。若看到敌人实力雄厚,就应考虑到敌人可能会对自己发动进攻,应有所准备。两军对阵时,看到敌军强大,就要有所回避,不可硬拼、硬冲。此二句所谈用兵之道,在现代军事上也可作为借鉴。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计篇》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地形篇》。天:天气变化。地:地理形势。这几句大意是:在战争中,能准确地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就能取胜而不会有危险。若能进一步掌握天气变化和地理形势,胜利就不可穷尽,就完全有把握取胜。了解敌我情况,就作到了“知人”;了解天气、地理情况,就作到了“知天”、“知地”。作到了“三知”,就掌握了天时、地利和人情,依据这几方面的情况制订作战计划,就有把握取得战争的胜利。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地形篇》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
陈:同“阵”。国内不和睦不能出兵,军内不和睦不能交战。
战国初期军事家 吴起 《吴子·图国》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战国时期军事家 尉缭 《尉缭子》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 兵法名言战国时期军事家 孙膑 《孙膑兵法》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春秋·孙子《孙子·军争》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军争》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见《孙子兵法·虚实篇》。势:方式,模式。神:超乎常人的本领。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虚实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计篇》。兵:用兵,战争。察:慎重考虑。这几句大意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到多少人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问题,不能不慎重对待。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军事家,所著兵法十三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这几句概述了孙子对战争的态度。《左传》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成公十三年),孙子不仅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而且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多少人的生死的大问题,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问题,因而必须慎重对待,不可轻易发动战争,也不可对战争掉以轻心。可以此二句对战争的态度。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计篇》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关于兵法的名言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九地篇》。兵之情:用兵的情势。不虞:意料不到。不戒:没有戒备的地方。这几句大意是:用兵的情势就是要迅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动手,走敌人意料不到的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兵贵神速”(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打仗就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他个措手不及。要在敌人的长处未发挥出来时,迅速、勇猛地冲上前去,以我所长攻敌所短,把敌人全部消灭之。兵贵神速的原则,也可借用于*、经济等各个领域,说明行动迅速,不失机遇的重要性。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九地篇》凡军欲其众也,心欲其一也;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
三军:旧指上军、中军、下军,或左军、右军、也泛指全军。凡是军队都希望人多、思想一致;全军一心,就可令行而无敌于天下。
战国末期商人,*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论威》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谋攻》。这几句大意是:自战百胜固然好,但不是好中之好;不经过战争而使敌人屈服,才称得上好中之好。这段话反映了孙武战争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孙武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能自保而全胜”,百战百胜实难作到,即使全胜了,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己方也要受到很大损失,若运用谋略和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即“不战而屈人之兵”才算上策。所以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即两国相争,最高的是斗谋略而使对方屈服,其次是通过外交斗争面取胜,再次是交战而取胜,最下者为攻城取胜。孙子的这一战略思想,很值得学习。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谋攻》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地形篇》。这几句大意是:对待士卒像婴儿,士卒就可以和他一起去跳急流深谷;对待士卒像爱子,士卒就可以和他一起去战场赴死。“用兵之道,抚士贵诚”(见《资治通鉴·唐纪》)。只有真正关心爱抚士卒,才能使之与自己赴汤蹈火。常言说“打虎全凭亲兄弟,上阵还靠父子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此几句说明将帅关心士卒部下,他们就会在沙场上奋力死战。能否做到爱兵如子,可作为择将的标准之一。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地形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山河。 兵法名言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谋攻篇》。彼:敌军情况。己:我军情况。殆:危险,引申为失败。这两句大意是:既了解敌人的长处和短处,又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能百战百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条闻名中外的战争原则。它科学地阐述了临战时必须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有把握便打,没有把握不打,根据敌情的变化,采取最合适的方式、最恰当的时机去攻击敌人。因此,自然每战必胜。它表现了孙武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这一原则还远远超出战争范围,适用于其他一切工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了解主、客观两方面的情况,忌带主观片面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能把事情办好。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谋攻篇》盖古者兵法起于井田,自周衰,王制坏而不复。至于府兵,始一寓之于农。国学大师,历史学家 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计篇》。诡:欺诈。道:学问,理论。示之:做给他看。这几句大意是:战争是一种用假象来欺骗和迷惑对方的学问。所以,本来自己强大,却要伪装成弱小;本来具有战斗力,却要伪装成不堪一击;本来已*近敌人,却要伪装成相距甚远;本来要向远处,却伪装成要向近处。(总之,处处要使敌人产生错觉)。常言道:“兵不厌诈”。战阵之间,必须施以伪装,使敌人产生错觉,作出错误判断,然后趁机对敌方进行袭击。定可获胜。由这几句派生出来的声东击西、指南打北等战术,都是以假象迷惑敌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计篇》善用兵者,攻其爱,敌必从;捣其虚,敌必随;多其方,敌必分;疑其事,敌必备。 关于兵法的名言清代书法家 马慧裕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谋攻篇》。这几句大意是:用兵的原则,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要设法击败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要退却,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决战。用兵的基本法则是根据敌我强弱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针。在我强敌弱的情况下,应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进攻、消灭敌人;在敌我力量接近时,应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果断地攻击敌人,将敌人击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则回避与敌交手,能走便走,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否则,或者会坐失良机,或者会冒险交战,导致战争失败。作为兵战的原则,~几句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谋攻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44
胜败乃兵家常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44
你说的不会是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吧,我只知道这一个在日本动漫中比较火的。
九字真言又名六甲秘祝,典出《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第五段:“入名山,以甲子开除日,以五色缯各五寸,悬大石上,所求必得。又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要道不烦,此之谓也。”九字真言系为中国道家的秘术。佛教(密教)称为奥义九字,传入日本后,混入真言密教之一部,并被误抄为“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而成为日本修验道之山伏所重视的咒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44
胜败乃兵家常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43
兵不厌诈。唐·李筌《孙子》注。厌:厌弃。本句大意是:用兵打仗不排斥尽可能多地采用欺骗和迷惑敌人的方法。战争离不开欺骗和假象,所以古来兵家多把战争称为“诡诈之道”、“诡伪之道”。唐人李筌为《孙子·计篇》:“兵者,诡道也”一段文字作注时说“~’,对战争中不厌其多地运用欺骗、迷惑敌人的方法作了高度的概括。从此,~这句话成了军事学中的警句名言,经常为人引用。*在《论持久战》中曾说:“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就是指的这件事情。”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贵神速。 兵法名言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本句大意是:采取军事行动,最可宝贵的是行动迅速。“兵贵神速”乃千古治军克敌之妙诀。因为只有速度,才能打乱敌人的部署,争取到所需要的时间;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在今天,时间就是生命,时问就是效益,尤应重视速度,“兵贵神速”的古训,愈来愈为人们重视。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量力而知攻。
春秋·管仲《管子·霸言》。料:估计。本句大意是: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向敌人进攻最好。《管子》认为:“善攻者料众以攻众,料食以攻食,料备以攻备”,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将领,应在充分分析敌我力最对比,肯定自己的力量具有压倒优势以后,再发动进攻,对自己的部队一无所知,对敌人情况了解不明,就随意发动进攻,此乃兵家之大忌。《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又说:“用兵之法,十则国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可见要根据敌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战术,才能百战不殆。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知己知彼为兵战的一项重要原则。
春秋时期*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霸言》识众寡之用者,胜。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谋攻篇》。这两句大意是:懂得根据兵力多少面采取不同战法的,就能取得胜利。用兵之道,在于灵活机动。善战者必须根据手中的兵力而采取不同的战术。如可以围而歼之;可以诱敌深入,分面歼之;可以集中兵力,攻其薄弱的一翼;可以避实就虚,打了就走。总之,必须视手中有多少兵力,敌人有多少兵力,正确分析敌我力量的对比,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这样,才能获得胜利。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谋攻篇》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一》。不厌:不厌弃。这两句大意是:战阵之间,诈伪的战术变化无穷,谁都不厌弃使用这种战术去欺骗敌人。战争,乃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使用诡诈之术以迷惑对方,从而获得战争的胜利,这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诈伪,与道德品质上的诈伪不同,一个正直的指挥员可以使用诡诈之术来欺骗敌人,而决不会受到良心和道义上的谴责。但一个善战的将领若在道德上有欺诈行为,照样会受到鄙视。以此二句说明对敌实施诡诈之术的合理性,十分恰切。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难一》用兵之要,贵得人和。 关于兵法的名言
要:关键。贵:重要。人和:上下团结和睦。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用兵之道,在于人和。
人和:上下团结和睦。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家,军事家 诸葛亮 《将苑·和人》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泰传》。屈人:使人降服。本句大意是:兵法最可贵之处在于可以不进行战争便使敌人降服。兵法本是战争经验的总结,使用异法可以显示自己的力量,使敌人胆战心寒。如巧妙的布阵,可使敌人眼花缭乱,整齐的军容,可使敌人感到震慑;神出鬼没的战术,可使敌人不知虚实。所以,使用兵法可以取得意外的胜利,甚之可以不动一兵一卒,使敌人屈服。可以此二句说明学习和使用兵法的重要。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魏书·陈泰传》兵贵于精,不贵于多。
见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这两句大意是:军队重要的是精锐,而不在于数量的多寡。士兵数量的多少,与战斗力强弱并无必然联系;相反,军队庞大,行动迟缓,军需供应困难,反而会削弱战斗力。所以名将治兵,宁要少而精,不肯统领多而庞杂的军队。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兵法名言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行军篇》。这两句大意是:没有提出任何条件而来请求讲和的,必是计谋。此二句是说:对垒的双方正在相持之中,若是敌方无所求于我们而请求议和,必有阴谋在其中。因为交战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谁都把希望寄托在再坚持一下之中。而在这时敌方突然求和,且无所求于我们,这定是敌人力量发生了变化,或者是粮草接济不上,或者是军心不稳,或者是后方发生*乱,或者是援兵将至,而故施疑兵之计。总之,发生对方“无约而请和”的情况,必加小心,以防中计。此名句说明分析敌情的重要,也说明竞争中对方突然放弃竞争,必有缘故。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行军篇》鸟穷则搏,兽穷则噬。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军争篇》陈嗥注。穷:陷于绝境,没有出路。噬(shi释):咬。这两句大意是:鸟*急了就要啄人,兽*急了就要咬人。这两句说明“困兽犹斗”的道理,以此比喻在战争中对敌人不要*得太紧,穷追不舍,否则敌人会和你拼命,使你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对此,兵法上叫“穷寇匆追”。《荀子·哀公》有“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之句,与~同义。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军争篇》天下无事,不可废武。 《百战奇略》 《百战奇略》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两句大意是:将领在军队中,君王的命令有些可以不接受。将领在外率军作战,有权根据敌情的变化,便宜行事,不必时时处处听远在朝廷中的君王的命令。因为君王不了解战场形势的变化,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对不切实际的命令,自然应有所抵制。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用兵得其性,则令行如流。 关于兵法的名言
治军能够掌握士兵心理,军令就会象流水一样顺利贯彻。
战国时期军事家 孙膑 《孙膑兵法·客主人分》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虚实篇》。出:出兵,进军。不趋:来不及急救或无法急救。不意:意料不到的方向。这两句大意是:攻击时,向敌人来不及急救的地方进军;进军时,向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挺进,定能获胜。此二句点明向敌人进攻时的一个原则不仅要出其不意,而且要打击敌入来不及增援的地方。进行出其不意的打击,使敌人指挥系统失灵,而且要迅速,勇猛,时间要恰当,地点也要选准。这两句说明对敌进攻时应出其不意,并注意选择突破点。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虚实篇》合兵以壮威,分兵以制胜。明末清初军事理论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揭暄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虚实篇》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 兵法名言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谋攻篇》。这两句大意是: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在选择将领时此名句可作参考。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谋攻篇》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匆食。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军争篇》。佯(yang羊):伪装。北:败走。锐卒:气势正盛的士卒。饵:用食物或其它东西引诱对方上当。这几句大意是:敌人伪装失败退却,切勿追赶;敌人士气正盛时,切勿进攻;敌人为引诱你投下的诱饵,切匆吞食。前人说:“兵不厌诈”,两军对抗时,各种计谋层出不穷,孙子根据不同情况,提出几条要注意的原则,那就是:敌人伪装败走,不可追赶,因敌人定有埋伏;敌人士气旺盛时,不可进攻,因胜军如虎,必避其锐气;至于敌人设下的诱饵更要小心,不能图占小便宜吃了大亏。只有对敌人的意图与实力有充分的了解,并正确采取对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并战而胜之。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军争篇》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军争篇》。情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气憜,暮气归。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这几句大意是: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一样,都是说明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作暂时的让步,以保持我军的锐气,使敌人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军争篇》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关于兵法的名言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势篇》。这几句大意是:善出奇谋的将帅,战法变幻就像天地自然那样变化无穷,像大江大河那样奔流不竭。将在谋不在勇。身为将领,必须胸有奇谋,战法多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敌人摸不清我们的实力和活动规律;而对敌人却能神机妙算,出奇制胜,一打就准。可以此二包说明善用奇计者将会演化出变幻莫测的战术,令敌人眼花缭乱,为我所败。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势篇》赏无度则费而无恩,罚无度剐戳而无戚。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杜注.这两句大意是:赏赐无度,不仅浪费,而且使受赏者并不感激君主;惩罚无边,滥用刑,乱杀人,也使人感受不到法律的威严。实行奖惩制度是以法治国的重要措施,但赏罚决不可以无度。动不动就奖励,赏赐失之于滥,不仅浪费,而且失去表先彰善、激励先进的作用,受奖赏的人也不会感戴授奖者。刑罚亦是如此,滥施刑罚,动辄得咎,受处罚的人就会非常多,达不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也显示不出法律的威严。因此,要达到“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的目的,必须注意赏罚得当。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众寡同力,则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 兵法名言
军队不论人数多少,只要同心协力,就能战必胜,守必固。
春秋时期*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重令》以全军破敌为上,不以得土地、城池为意。中华*初年杰出军事领袖 蔡锷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伐兵,其下攻城。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行军篇》。辞卑:派来的使者措词谦卑。益备:加紧战备。辞强:派来的使者措诃强硬。进驱:摆出进攻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敌人派来的使者措词谦恭却正在加紧战备的,是准备进攻;使者措词强硬而摆出前进姿态的,是准备后退。两军对阵,不成诈伪,因而将帅必须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敌人派来的使者若言词谦恭,而又在加紧备战,这一定是使用缓兵之计,麻痹你,松懈你的斗志,特时机成熟,就向你发起袭击。若敌人的使者措词强硬,又摆出要进攻的样子,这一定是虚张声势,让对方作防守的准备,而自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以此二句说明谋略的重要,也可用以说明要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行军篇》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关于兵法的名言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计篇》。实:敌人力量充实。备:防备。这几句大意是:对敌人要以小利*他,使他上钩;要扰乱敌人,趁机战而胜之;当敌人实力雄厚时,要防备他可能进攻自己;当敌人力量强大时,就要避其锋芒,保存实力。这几句讲用兵之道在于计谋,作者认为,“战阵之间,不厌诈伪”(见《韩非子·难一》),因而可以小利诱之,使敌人迷惑,中计;可以扰乱其军心,破坏其给养,打乱其部署,最终打败敌人。若看到敌人实力雄厚,就应考虑到敌人可能会对自己发动进攻,应有所准备。两军对阵时,看到敌军强大,就要有所回避,不可硬拼、硬冲。此二句所谈用兵之道,在现代军事上也可作为借鉴。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计篇》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地形篇》。天:天气变化。地:地理形势。这几句大意是:在战争中,能准确地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就能取胜而不会有危险。若能进一步掌握天气变化和地理形势,胜利就不可穷尽,就完全有把握取胜。了解敌我情况,就作到了“知人”;了解天气、地理情况,就作到了“知天”、“知地”。作到了“三知”,就掌握了天时、地利和人情,依据这几方面的情况制订作战计划,就有把握取得战争的胜利。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地形篇》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
陈:同“阵”。国内不和睦不能出兵,军内不和睦不能交战。
战国初期军事家 吴起 《吴子·图国》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战国时期军事家 尉缭 《尉缭子》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 兵法名言战国时期军事家 孙膑 《孙膑兵法》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春秋·孙子《孙子·军争》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军争》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见《孙子兵法·虚实篇》。势:方式,模式。神:超乎常人的本领。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虚实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计篇》。兵:用兵,战争。察:慎重考虑。这几句大意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到多少人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问题,不能不慎重对待。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军事家,所著兵法十三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这几句概述了孙子对战争的态度。《左传》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成公十三年),孙子不仅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而且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多少人的生死的大问题,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问题,因而必须慎重对待,不可轻易发动战争,也不可对战争掉以轻心。可以此二句对战争的态度。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计篇》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关于兵法的名言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九地篇》。兵之情:用兵的情势。不虞:意料不到。不戒:没有戒备的地方。这几句大意是:用兵的情势就是要迅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动手,走敌人意料不到的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兵贵神速”(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打仗就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他个措手不及。要在敌人的长处未发挥出来时,迅速、勇猛地冲上前去,以我所长攻敌所短,把敌人全部消灭之。兵贵神速的原则,也可借用于*、经济等各个领域,说明行动迅速,不失机遇的重要性。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九地篇》凡军欲其众也,心欲其一也;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
三军:旧指上军、中军、下军,或左军、右军、也泛指全军。凡是军队都希望人多、思想一致;全军一心,就可令行而无敌于天下。
战国末期商人,*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论威》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谋攻》。这几句大意是:自战百胜固然好,但不是好中之好;不经过战争而使敌人屈服,才称得上好中之好。这段话反映了孙武战争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孙武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能自保而全胜”,百战百胜实难作到,即使全胜了,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己方也要受到很大损失,若运用谋略和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即“不战而屈人之兵”才算上策。所以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即两国相争,最高的是斗谋略而使对方屈服,其次是通过外交斗争面取胜,再次是交战而取胜,最下者为攻城取胜。孙子的这一战略思想,很值得学习。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谋攻》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地形篇》。这几句大意是:对待士卒像婴儿,士卒就可以和他一起去跳急流深谷;对待士卒像爱子,士卒就可以和他一起去战场赴死。“用兵之道,抚士贵诚”(见《资治通鉴·唐纪》)。只有真正关心爱抚士卒,才能使之与自己赴汤蹈火。常言说“打虎全凭亲兄弟,上阵还靠父子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此几句说明将帅关心士卒部下,他们就会在沙场上奋力死战。能否做到爱兵如子,可作为择将的标准之一。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地形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山河。 兵法名言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谋攻篇》。彼:敌军情况。己:我军情况。殆:危险,引申为失败。这两句大意是:既了解敌人的长处和短处,又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能百战百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条闻名中外的战争原则。它科学地阐述了临战时必须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有把握便打,没有把握不打,根据敌情的变化,采取最合适的方式、最恰当的时机去攻击敌人。因此,自然每战必胜。它表现了孙武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这一原则还远远超出战争范围,适用于其他一切工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了解主、客观两方面的情况,忌带主观片面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能把事情办好。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谋攻篇》盖古者兵法起于井田,自周衰,王制坏而不复。至于府兵,始一寓之于农。国学大师,历史学家 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计篇》。诡:欺诈。道:学问,理论。示之:做给他看。这几句大意是:战争是一种用假象来欺骗和迷惑对方的学问。所以,本来自己强大,却要伪装成弱小;本来具有战斗力,却要伪装成不堪一击;本来已*近敌人,却要伪装成相距甚远;本来要向远处,却伪装成要向近处。(总之,处处要使敌人产生错觉)。常言道:“兵不厌诈”。战阵之间,必须施以伪装,使敌人产生错觉,作出错误判断,然后趁机对敌方进行袭击。定可获胜。由这几句派生出来的声东击西、指南打北等战术,都是以假象迷惑敌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计篇》善用兵者,攻其爱,敌必从;捣其虚,敌必随;多其方,敌必分;疑其事,敌必备。 关于兵法的名言清代书法家 马慧裕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春秋·孙子《孙子兵法·谋攻篇》。这几句大意是:用兵的原则,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要设法击败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要退却,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决战。用兵的基本法则是根据敌我强弱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针。在我强敌弱的情况下,应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进攻、消灭敌人;在敌我力量接近时,应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果断地攻击敌人,将敌人击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则回避与敌交手,能走便走,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否则,或者会坐失良机,或者会冒险交战,导致战争失败。作为兵战的原则,~几句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名孙武,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子 《孙子兵法·谋攻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44
你说的不会是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吧,我只知道这一个在日本动漫中比较火的。
九字真言又名六甲秘祝,典出《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第五段:“入名山,以甲子开除日,以五色缯各五寸,悬大石上,所求必得。又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要道不烦,此之谓也。”九字真言系为中国道家的秘术。佛教(密教)称为奥义九字,传入日本后,混入真言密教之一部,并被误抄为“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而成为日本修验道之山伏所重视的咒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44
胜败乃兵家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