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0:41
我来回答
共1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1 16:41
展开1全部(一)、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①排斥市场调节。②其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使得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③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
(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有的经济模式(斯大林模式),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缺乏正确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也就是没有从本国实际出发。以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并没解决
而中国提倡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群众路线,采取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
希望能帮助到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1 17:59
苏共失败、苏联解体,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思考和辨析。我认为有4点:既有*原因又有经济原因,*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主要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现实原因是主要的。在诸多原因中,必然有一种是主导的、起决定作用的。从根本上来说,问题主要出在苏*内。
-、否定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袖
“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他们一再否定斯大林,否定十月*和苏共的光荣历史。赫鲁晓夫最为典型,1939年3月,他在苏共十八次代表大会上20分钟的发言中,居然把斯大林恭维了32次。在1952年召开的苏共十九大上同样大肆吹捧斯大林。1954年他还下令刊登斯大林逝世一周年的*的社论。他经常肉麻地说斯大林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才、导师和领袖”,“伟大的常胜将军”,“自己生身的父母”。但到苏共二十大却咒骂斯大林是“凶手”、“强盗”、“赌棍”、“*最大的*者”、“混蛋”、“白痴”等,把一切最丑恶、最肮脏的语言加在斯大林头上。同时诬蔑斯大林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战前“丧失警惕”,战争爆发后“惊惶失措”,战争中“靠地球仪指挥”。这是连小孩子都不会相信的谎言。苏共二十二大后,赫鲁晓夫又把斯大林遗体从列宁墓中移出火化,进一步造成党内和群众的思想混乱,并且为帝国主义攻击苏共提供了炮弹。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走得更远,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列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苏联历史,否定党的领导,终于导致了苏*亡政息。
怎样评价斯大林和苏共的历史,仍然是总结苏共失败教训的一个焦点。尽管斯大林犯过一些错误,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存在某些缺陷(—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是难以避免的),但用实践标准来检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与1913年(一战前的*最高年份)相比,社会生产力有很大发展,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了,最突出的表现是打败了德、日法西斯。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邱吉尔曾指出:他从沙皇手里接过的是木犁,撒手人寰时留下的是原子弹。
有的说,“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是苏联亡党亡国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不全面的。苏联垮台前夕,其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相当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总和,其先进科学技术可与美国并驾齐驱,有的甚至领先于美国,即便是轻、重工业存在某些不协调现象,也不至于导致失败,更何况苏联解体是在斯大林去世38年之后发生的,怎么能把失败的原因归罪于早已去世的人呢?
二、丧失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列宁深刻指出:没有*的理论便没有*的运动;*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苏联十月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实践的典范。苏共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全党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动荡。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反斯大林,却投有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和技术*兴起的新形势,进行理论上的刨新,使党的理论停滞不前,甚至提出了“20年建成*主义”这样盲目而不切实际的理论。勃列日涅夫虽有所修补,但基本上坚持了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哓夫路线。到戈尔巴乔夫则走向极端,他的“新思维”和“民主化”、“公开性”,其实质就是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
*同志深刻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必先造成*,*的阶级是这样,反*的阶级也是这样。在苏共失败的过程中,反苏**主义的*甚嚣尘上,各种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以及小说、戏剧、电影等各种文艺团队,都加入了反苏大合唱的乐队。乐队的总导演就是戈尔巴乔夫。一时间,社会主义、斯大林、列宁被说得一无是处,资本主义成了人间天堂。对于拥护社会主义、马列主义的力量,极力打压。结果就是党内思想严重混乱,人民失去共同理想。戈尔巴乔夫1999年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美国大学研讨会上不打自招:我生活的目的就是消灭*主义。面对苏共失败、苏联解体的现状,他说:“我生活的目的已经达到”。
三、党的组织丧失了先进性
随着苏共领导层的蜕化变质,苏共基层组织也丧失了先进性,失去了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质量下降,严重脱离群众,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到垮台前夕,大多数党组织和党员已经是徒有其名。有的说苏共20万党员时取得二月*的胜利,35万党员时取得十月*的胜利,55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和日本法西斯,而在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党的思想教育长期无人过问。党的组织生活涣散,丢掉了批评自我批评。许多党员缺乏*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迷失了前进方向,相当多的人入党不是为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奋斗,而是为了自己在仕途上、物质上捞取好处,1993年重建俄共时,加人俄共的原苏*员还不到10%。圣彼得堡原有苏*员50万人,1993年加入俄共的只有2.1万人,该市的加里宁区原有苏*员2万多人,而加入俄共的只有85人。原苏联解体时规定,两个小时内党员必须选择*上站在哪一边,结果绝大多数站到叶利钦那一边去了。这就说明苏共经过35年的蜕变,党员的质量严重下降,理想信念动摇了、瓦解了。可见,单纯追求党员数量、忽视质量是多么可怕!列宁说过,那些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也不要。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这些话多么中肯,多么深刻!
党要实行民主集中制,是列宁的建党原则之一。列宁时期及斯大林初期党内民主集中制执行得较好,斯大林后来也搞“一言堂”、“家长制”,长期不开党的代表大会和*委员会,搞*。赫鲁晓夫靠反对“个人迷信”上台,但上台后搞“个人迷信”比斯大林更严重,有过之而无不及。勃列日涅夫也是独断专行,就连向阿富汗出兵这样重大的事情也是几个人推翻*局不出兵的决定而出兵的。戈尔巴乔夫鼓吹的“民主化”、“公开性”,是抽掉了阶级性的民主和公开,其实质只能是对反苏*的人实行民主、公开,对拥护苏共、维护苏联而反对他倒行逆施的人,则千方百计进行打击,就连宣布*党解散这样天大的事情,也是由他个人做出的。这样的党必然会失去党员和群众的信任,必然会失去党内和群众的监督,怎么能不失败呢?
四、党风败坏 严重脱离群众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列宁时期,非常注重党的作风建设,严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参加劳动,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脱离群众。联共(布)党史中专门讲了安泰与大地母亲的故事,深刻阐述密切联系群众的极端重要性。列宁坚决反对特殊,以身作则。他经常在办公室接待来访群众。据记载,仅在1922年10月2日至12月16日,就亲自接待125人次。斯大林在严格要求自己、艰苦朴素方面也是令人称赞的楷模。二战期间,他的儿子雅科夫被德军俘虏,希特勒提出,以释放雅科夫交换被俘的德军将领保卢斯,斯大林的回答是“我不会用一名将军去交换一名士兵”,结果雅科夫死在德国法西斯的集中营里。和平建设时期,他一直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一件短皮大衣竟然从十月*一直穿到去世。他去世后清点其物品时,发现他仅有900卢布存款。斯大林的后期也存在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特别是大搞“*”,使党和国家的*生活受到严重损害,党内滋生了特殊化倾向。赫鲁晓夫时期,党风进一步败坏,并且逐步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赫鲁晓夫不讲原则,瞎指挥,讲大话、空话、套话,胡干蛮干,不仅提出20年建成*主义,而且搞工业党、农业党,盲目开垦“*地”扩种玉米,使农业生产受到损害,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勃列日涅夫继承赫鲁晓夫衣钵,党风进一步败坏,他本人热衷于追求表面荣誉和奖赏,在其执政期间竟然得到200多枚各种勋章,在他死后的送葬行列中,为他抬各种勋章、奖章的军官达44人之多。他还要与列宁并列,1977年的十月*节*中出现了与列宁像同样大小的勃列日涅夫画像。他有一次到阿塞拜疆访问,该共和国*党第一*阿利耶夫送给他一座用纯金制作的、价值连城的半身像。而阿利耶夫很快被调到莫斯科任*会议第一副*,并成为*局委员。戈尔巴乔夫时期党内*更加严重。干部职务越高,特权越多。莫斯科的特供商店就达100多处,在这里各种进口的生活用品应有尽有,供高级干部享用,严重地脱离了群众。有些*的子女也仰仗亲属的权威,为非作歹,贪污受贿,走私贩私。戈尔巴乔夫执行的改革成为新生资产阶级的催化剂,大批干部*变质。苏联解体后,莫斯科的大富豪、**中的*,不少是原来苏共的干部。
五,严重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干部路线
自斯大林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对持不同意见的同志“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现象,甚至使一些干部受到不白之冤。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严重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干部路线,任人唯亲,亲朋故旧、同学老乡、部属亲信倍受重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几乎成为普遍现象。敢于讲真话,提出批评意见的人受到打击*。因此党内低级庸俗之风盛行,对领导人只说恭维话、客气话、官话、套话。党在选拔干部问题上的*标准、德才原则,被任人唯亲所取代,培植亲信、拉帮结派成为合法。
戈尔巴乔夫时期,以各种借口推行其任人唯亲的干部路线。他上任不久就改组了**处和*局,新增*局委员、候补委员和**8人,撤职2人。更换了*会议*和6位副*,撤换了40多名党*和**,近100名州委*。有的材料说,短短几年内,150个边疆区、州、直辖*的*被更换了92.5%。错误的干部路线造成党政军干部队伍思想空前混乱,严重损害了党的威信,造成了干部对党的离心倾向。
俄共的许多同志认为,苏共没有解决好领导层的新老交替,党的核心领导层出了问题,这是苏共失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都成长于苏共二十大之后,根本没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更没有树立*主义理想。俄共有些同志说,他们的背叛行为终究有一天会受到正义的审判。还有的认为,苏联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孤军奋战,在一国建设社会主义。即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仍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的严重压制,西方敌对势力采用*、经济、文化乃至军事等各种手段,千方百计搞垮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甚至用收买党和国家高级干部及*主义分子的手段,使之成为“第五纵队”,在剧变中充当“别动队”、“民主派”,以实现其阴谋诡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1 19:34
有两艘船,不少木板腐烂,吱吱嘎嘎响,开不快,行不远,面临沉船危险。
同样是修船。
戈、叶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着斧头猛砍,砍烂了,进水了,自己沉掉了。这不是壮士断腕,简直是挥刀自宫。
老邓是做好策划,做好准备,朽木一小块一小块地锯掉、更换,期间同样有局部进水发生,但是专门配有舀水的;甚至也有操作失误,但能及时刹车、转向。结果是船的状况越开越好,越开越稳、越开越快。
看似有魄力的改革,实乃欲速则不达,主事者志大才疏使然。
看似慢吞吞的摸石头,实乃“烹小鲜”之道,慢功细火。
当然,少不了旁边说风凉话的、出馊主意的甚至挑拨船工关系的,所以主事者还需要足够的老辣与定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1 21:25
苏联的赫鲁晓夫虽然全面否定斯大林,但是,赫鲁晓夫改革本质还是对斯大林*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的束缚,特别是*过于集权的问题,再加上,赫鲁晓夫推行农业的失败,也说明了他执政时期的弊端非常大,无法解决斯大林模式的问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1 23:33
一句话,不动摇计划经济*根本而只对*进行小修小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2 01:58
(1)根本原因: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旧*,只是进行局部调整【可参考岳麓版必修二P78最后一段正文】
(2)目标脱离实际
(3)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4)赫鲁晓夫个人作风
以上还可以根据【岳麓版必修二P78-P79】进行自我总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2 04:39
我觉得他是没有动摇计划经济*根本,所以才是这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2 07:37
根本原因是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2 10:52
原因很多,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2 14:23
首先,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并不能完全被证明是失败的。戈尔巴乔夫_叶利钦改革可以说基本失败。赫鲁晓夫改革有失败的地方,比如枉顾苏联的地理条件,强行推行玉米的大规模种植。彻底否定斯大林个人。但是,赫鲁晓夫改革也有好的方面,下放*权利给地方,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重视科技与人才,在太空竞赛中捷足先登。将*营里的人全部释放,积攒了人心。大力反腐,这也是他的下台原因。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并差点把导弹部署在了美国的后院。赫鲁晓夫尽管有很多缺点,但是是个忠诚的*主义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2 18:11
看中学课本 比较好解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2 22:16
当时苏联已经经济*开始崩溃了 就算是他的改革也没能挽救 不要问我怎样崩溃的 我也不知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2:37
赫鲁晓夫为何下台:图谋专政 改革失败经济恶化
核心提示:赫鲁晓夫执政后期来看,苏联经济的发展状况表明,改革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赫鲁晓夫迈着笨拙的步子急急忙忙地去追赶美国,结果以出丑告终。”以上我们仅从*角度分析了赫鲁晓夫下台的真实原因,应该说这也是主要原因。但赫鲁晓夫对外*的一些失误,对他下台也不是没有影响。
一、从**角度看,赫鲁晓夫所犯的严重错误是背离了列宁主义集体领导原则,把无限的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但又不善于正确运用这一权力
二、从经济*改革角度看,由于改革未取得成功,使得经济状况呈现恶化的趋势并出现混乱局面
三、赫鲁晓夫时期改革失败的原因
在赫鲁晓夫执政后期,由于改革未能取得成功所造成的经济状况恶化已十分明显。那么,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值得研究的。纵观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在笔者看来,主要问题有:
(一)赫鲁晓夫反斯大林存在局限性
现在人们对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反斯大林已有一个共识,即“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赫鲁晓夫并不理解,揭露斯大林仅是走上革新社会道路的第一步,而更重要的是对斯大林模式,必须在经济、*、社会精神生活等方面进行根本性的重大改革。“赫鲁晓夫的主要错误认识就在于此,而他至死也没有摆脱这个错误认识。总的看来,他真的相信,揭露了斯大林个人,他就完成了任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虽然对消除我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经济、文化、意识形态、整个社会上层建筑)出现的深刻的变形现象没有做任何一点事情。”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问题认识之所以存在严重的局限性,这与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时代的产儿,是斯大林*形成与发展时期的产儿有关。正如阿尔巴托夫说的,赫鲁晓夫的“主要问题在于他本人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斯大林主义的产物。”因此,要靠他来在“清除斯大林主义遗产方面做更多的事,他多半是根本做不到的。”这样,“在*上他变成了‘在原地跑步’”。对此,麦德维杰夫分析说:“赫鲁晓夫同时又是斯大林的门生,是斯大林时代的一个产物,那个时代训练了他在*上的灵巧熟练,也为他留下一部具有残酷无情、审慎从事以及那种可以置某些明显真理不顾之机敏颖悟的遗产。”因此,就产生了赫鲁晓夫这位“非同寻常的、带有悲剧性的双重意识的矛盾人物。他在苏共二十大所做的关于揭露斯大林*的报告,这是在*上走出的出色的一步,它在很多方面决定了斯大林去世后的过渡时期事态发展方向。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种矛盾无法解决,但他不懂得这个道理。”赫鲁晓夫一方面“给了社会一点儿自由,后来他自己拧紧了龙头。”正如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的:“苏联领导决定开始解冻时期,并自觉地走去的时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同时对解冻感到担心:‘会不会因解冻而出现冲向我们的洪水,这就将很难处理。’”“在赫鲁晓夫的活动中有许多与他的生活道路的特点(从*意识形态上说他是斯大林派的活动家,在他的良心中也有斯大林制度的罪恶的阴影)以及他的个性相联系的矛盾。他往往是进一步,退两步。这儿碰碰,那儿撞撞。”这些都说明,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在*改革和重大国内外*方面出现的摇摆、前后不一贯、不彻底性和动摇性的原因,不能归结为纯属他个人的弱点(如虚荣心)和实用主义(争权)。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从来没有离开斯大林*模式的大框架
他在改革过程中,往往是一只脚向民主迈进,另一只脚却陷入了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由于赫鲁晓夫个人的经历,他在反斯大林过程中,也能感悟到战后新时代将会到来,但他又无力自觉地把握住战后时代转换的重要契机,深刻地转变斯大林留下的不能再继续推进社会经济进步的*。很明显,他只能是个过渡性人物,而不是能担当推进苏联社会大步前进、改变旧*的代表新生力量的人物。
从经济理论上讲,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赫鲁晓夫时期并没有摆脱斯大林“左”的教条主义。拿讨论得最多的商品货币理论来说,1961年通过的《苏共纲领》,也只是说它具有新内容和加以充分利用而已,根本没有人提出经济*改革要以市场经济为方向,强调的还是指令性计划。在所有制问题上,赫鲁晓夫同样是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在他执政时期,急于消灭手工业合作社,向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过渡。在赫鲁晓夫的倡导下,人们搞起扩大集体农庄规模,有的地方甚至把30来个或更多的农村合并成一个大集体,成立了根本无法管理的集体农庄。
**改革的局限性,也使得赫鲁晓夫经济*改革难以从传统*中解脱出来。应该说,赫鲁晓夫在揭露斯大林问题过程中,力图推进苏联*民主化进程,他针对斯大林**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反对个人集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加强法制、反对个人专横行为、反对干部终身制和提出实行干部任期制等。这些改革措施在赫鲁晓夫执政的头几年(1958年前)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到执政后期,有的改革措施并没有贯彻到底,有的被赫鲁晓夫自己破坏。譬如,他自己搞集权乃至个人迷信。又如,他通过干部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民主、科学的选拔干部制度,“他挑选干部越来越不按德才兼备的原则,而按忠实于人,叫干啥就干啥的原则”。产生这种情况虽有多种原因,但主要的是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其要害即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按照熟知苏联内情的阿尔巴托夫的说法,“赫鲁晓夫完全是有意识地不想放弃从斯大林时期继承下来的*制度的,因为他作为党的头头知道这样做会直接威胁到他自己的利益,因为他想象不出用以取代这种制度的其他方法。如果你不想在*和经济*中实现深刻的变革(而赫鲁晓夫是不想的),掌握权力就会越来越变成目的本身。他不想放弃过去的*制度。如果将从斯大林那里继承下来后,当年斯大林建立它们正是为了确保‘个人专政’(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在回忆录里用了库西宁的这个概念,看来,这个概念深深地印在他心上——显然他不了解这个概念的全部涵义)的许多机制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那么领导党和国家就可能简单得多和方便得多了。他还欣赏对他本人的颂扬,当然不是斯大林时期的那种凶险的血腥的个人迷信,但毕竟是十分有害的”。
(三)经济*改革本身存在一系列问题
1.从改革思路来讲,为了克服传统*的弊病,在改革开始阶段,首先应把中心放在改革经济机制和调整经济关系上,即要调整好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放权让利,重视商品货币关系与经济杠杆的作用,而1957年的工业和建筑业大改组把中心放在调整经济管理组织形式上,只是把经济管理的重心由*转到地方,管理机构从条条搬到块块,即只是在条条与块块、*与地方的关系方面兜圈子。由于上述原因相联系,大改组的结果是,只是从一种行政手段转为另一种行政手段,即从*的行政指令方法转向地方的行政指令方法。
2.从改革的步骤来看,1957年大改组确实是未经充分准备,仓促上阵,事先也未经过试验。正如一些苏联学者指出的:“这样全面的工业改革,不言而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经过几个州若干年试点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报刊上对改革计划的种种分析,不能代替实际的尝试。”改组的结果使企业下放过了头,权力分散过了头。例如,大改组后,使*管辖的工业产值在全苏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大大下降,从而削弱了国家对国民经济必要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计划管理,致使地区的“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差不多在每个管理局中都有分散力量的情况。”赫鲁晓夫在打破原来的部门管理*的同时,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管理*。
3.从改革方法来看,赫鲁晓夫往往凭个人的主观愿望,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推行改革,特别是到后期,随着赫鲁晓夫领导地位的确定,他的个人专断、唯意志论日益增长。苏联学者布拉尔茨基发表的文章分析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不彻底的和低效益的。其原因是由于他用传统的行政方法、官僚主义方法搞改革,不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没有发动劳动人民为改革而斗争。
(四)从*角度来看,由于赫鲁晓夫的改革,涉及到大量的人事变动,侵犯了很多人的利益,事先没有充分考虑,也未作出应有的安排
在这方面赫鲁晓夫面临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例如,他要取消领导干部终身制,对于党选举产生的各级领导机关(从地方到*委员会成员),采取按一定比例经常更换的制度。每次选举时,苏共*委员会及其*团成员至少更换1/4,1962年苏联最高苏维埃的代表在选举中更换了近70%;他还取消了高级干部(如州委*、*委员、报纸主编等)的相当可观的月薪“津贴”,对局级干部不再配备司机,不再提供可以随意到任何地方去的专车;在工业和建筑业大改组时,引起大量领导干部的调动;在农业改革过程中,由于赫鲁晓夫的鲁莽和急躁,改组了从农业部、大中农业机构、农学院到试验站的整套*结构,让农业部离开莫斯科,迁到农村,农业部工作人员失去了在莫斯科舒适的办公室。与此同时,各加盟共和国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以上情况说明,赫鲁晓夫在改革过程中,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在客观上树立了一批“政敌”或“反对派”。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正确的改革方案也难以贯彻。
(五)赫鲁晓夫个人的性格尽管对改革的失败不起主要作用,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苏联著名*家布尔拉茨基写道:“赫鲁晓夫不仅是环境的牺牲者,而且也是其性格的牺牲者。急性子、过于匆忙、容易激动,这是他无法克服的缺点。”他还引证1956年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访问英国期间,在苏联大使馆举行招待会上,丘吉尔对赫鲁晓夫说的话:“赫鲁晓夫先生,您在着手大规模改革,这当然好!我只是想劝您不要操之过急。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还可能会坠入沟中。”“我(布尔拉茨基——笔者注)冒昧地试着以个人名义补充一句:当你没有看清,准备跳到那个岸上时,是不能跨越鸿沟的。”
总之,到赫鲁晓夫执政后期,他已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当时许多人都已感到赫鲁晓夫及其*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空转打滑、毫无作为的地步,虽然他离开了习惯了的斯大林*的此岸,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找到彼岸。换句话说,他失掉了人们对他的信任和个人声望……因此,在关键时刻到来时,他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支持,几乎引起了所有人的忿怒。”“1964年没有一个人上街维护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是个矛盾人物,至今在中国学术界对他的评价仍存在不少分歧,对赫鲁晓夫仍需要深入研究。
链接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jieshi/detail_2010_02/12/348654_0.shtml详细内容
如果这是考试的问题,那么就答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最终失败。
如果是更深入的呢需要看一些专业的书籍来补充下这段历史,简单说几个点:1赫鲁晓夫上台过程并非所谓正统,其秘密报告的会议虽然给赫鲁晓夫了机会,但是同时也交恶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不稳定。2对于军队的高度依赖,让赫鲁晓夫上台铺平了道路,但是同时也造成了不稳定因素,最后下台同样也是由于军队因素。3对于斯大林的否定以后又神话自己,赫鲁晓夫傲慢之极,在党内名声一般而自己认定的真理就要必须执行,搞得人际间关系非常紧张。4对于改革没有系统的认识和科学的指导,凭借着个人喜好指挥,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据说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他的头像组成的,而头像被分成黑白两半部分,说明了他的一生功劳和过失一样,他打破了斯大林的神话,对于国内做了一些改革措施这是功劳。但是同时他没有让苏联走上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反而开始了更激烈的世界争霸,导致苏联未来道路的扭曲,这是过失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7:15
他完全否定了斯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