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8: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9:20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水资源和环境是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水资源污染直接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并使本来就匮乏的淡水资源更加紧缺。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污染机制和治理研究已得到当今科学家的普遍关注。
国外有关地下水污染溶质的运移机制和运移模型的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在我国起步较晚,如山东济宁市地下水水质模型研究(1978年)和石家庄市水质管理模型(1983年)等,这些模型主要是对保守型污染质在含水层中的运移进行了模拟,而对非保守型的污染质和多组分非混溶污染质的模拟,以及污染质在包气带中运移和作用的模拟才刚开始(赵勇胜,1994年)。
此外,国外对于地下水污染的控制和处理的系统研究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的。早期的研究主要着重于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污水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日益增长,其组分越发复杂,被污染的地下水范围也在不断增大。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考虑地下水污染的控制和治理问题。
20世纪中期以来有关地表水污染的控制和处理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对于地下水污染的处理问题才刚起步。80年代以来发展的几种适用的处理方法,如气提、碳吸附、生物化学处理和化学沉淀等方法,都是将已污染的地下水抽取到地表进行处理。这些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由于其使用的方法和类型主要取决于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因此,当地下水被多种污染质污染时,这种方法的处理系统就非常复杂,而且地下水的抽取、处理和回灌过程很是费时、费工、造价昂贵,而且处理范围有限。为此,人们在继续发展上述各种已污染地下水地面处理的同时,还开展了已污染地下水的现场原位处理(又称含水层再造或恢复,aquifer restoration)研究,如在国外,Hallberg和Martinelli于1976年,在芬兰进行的去除地下水中铁、锰污染的氧化法。William于1982年利用聚合法处理含水层中丙烯酸盐单体以及R Raymond(1974年,1978年)等对石油污染含水层的微生物治理等等。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如“浅层地下水人工微生物除氮的实验研究”(赵林,林学钰,1996年)和目前还在继续研究的“农药在地下水中迁移机理及污染治理研究”(刘广民,林学钰,1999年)等。
已被污染地下水的现场原位处理,由于其所处的地下环境情况复杂,技术难度大,研究费用高而进展缓慢,但如果该项研究的关键问题一旦得以突破,其治理面广,应用价格低廉(尤以利用微生物技术的原位治理方法)和效益高等优点,将使其在已污染含水层处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国从事地下劣质水或污染含水层原位治理的学者正日益增多,不过至今在现场应用成功的范例还不多。但无论怎样,这种跨学科联合攻关研究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已取得的初步成果和未来将获得的成就都是为了保护环境,变害为利,直接向地球索取可利用水的重大创举对促进近代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提高水文地质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将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