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导致肌纤维坏死,怎样才能恢复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8:3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22:23
血管瘤是由于血液循环系统发育不完全导致的,而肌间血管瘤是一种发生在肌肉组织内的胚胎良性血管肿瘤,因病变位置深,大小和形状都不稳定,临床症状缺乏,所以在诊断时容易误诊断为其它疾病。肌间血管瘤诊断详细介绍如下。
临床均以软组织肿胀和(或)软组织肿块就诊,体检:局部可扪及界限不清肿块,限局性压痛,部分皮肤可呈暗紫色。发病部位分别为头颈,躯干,上肢,下肢。病程6个月~10年,术前均行mr检查并术后病理证实为肌间血管瘤。
肌间血管瘤,在t1wi上病灶表现为中等信号(与肌肉等信号),表现为高信号(与脂肪等信号);在t2wi上,病灶均表现为高信号。在t1wi、t2wi上,高信号瘤体内均可见点状、蚓状、线状低信号,此信号强度的不均一性在t2wi显示最为明显。病灶形状均为不规则形。根据mri示病灶侵及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界限是否清楚,病灶可分为二种类型:①局限型:病灶位于单一肌肉,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清楚,mr显示病灶呈不均一高信号影像。②弥漫型:病灶侵及二组或二组以上肌群,肌群间结缔组织或周围皮下组织受累且界限不清,mr显示病灶呈不均一高信号影像伴相邻组织间的混杂信号。二种类型mr表现及其临床所见。根据表1经f检验可知:①比较二种mr分型中周围软组织移位与否,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②比较二种mr分型中功能障碍与否,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病灶注入造影剂后均显示增强效应。在se序列增强扫描中,不同时间(0、5、10、15min)增强扫描,以15min病灶增强最明显;在stir增强扫描中,病灶呈增强改变,而周围正常组织无信号改变及脂肪组织信号降低,使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对比明显、界限清楚。小腿后群肌肉(浅、深二层)肌间血管瘤mra显示左胫后动脉近端分支血管增多、紊乱,无异常增粗的动、静脉血管。
上述肌间血管瘤诊断详细介绍,可以有效的帮助更多患者了解到自己的情况,建议治疗要到正规医疗机构找专业医师为您服务,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接下来,向你简单地介绍血管瘤:
由血管组织发生的肿瘤称为血管瘤,其中80%属先天性的。血管瘤属于良性,生长缓慢,很少恶变。
毛细血管瘤:为表浅的毛细血管扩张、曲折、迂回而成。多见于婴儿,大多数为女性。出生时即可发现皮肤有红点或小红斑,逐渐长大,红色加深并且隆起。毛细血管瘤的增大速度常比婴儿发育更快。瘤体境界分明,压之可稍退色,放松后恢复红色。可用冷冻疗法或手术切除,也可用x线照射治疗。
海绵状血管瘤:一般由小静脉和脂肪组织构成。它的形态和质地均象海绵,故称为海绵状血管瘤。多数生长在皮下组织内,也可在肌肉内,少数可在骨或内脏等部位。皮下海绵状血管瘤可使局部轻微隆起,皮肤正常,或呈青紫色,肿块质地软而境界清楚。治疗应及早施行血管切除术。小的海绵状血管瘤也可在局部注射血管硬化剂(如5%鱼肝油酸钠)。
血管瘤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良性肿瘤,约3/4小儿血管瘤在出生时就已存在,其余的也在1岁内出现,女婴较男婴多见。
婴儿的部分组织中常保留有胚胎性血管组织,这些组织错构瘤样生长即形成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它仍有正常的组织结构,但血管瘤的数量、分布与形态和正常有别。血管瘤好发于颜面及四肢皮肤,影响美观,还可因外伤、摩擦、搔抓出血,而引起细菌感染。有些血管瘤生长先快、后慢、甚至会自行消失。家长应该密切观察婴儿血管瘤的生长情况,做好家庭护理,掌握最佳时机进行治疗。
血管瘤是指发生于血管组织的一种良性肿瘤,是由于血管组织的错构,瘤样增生而形成。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占75%,继发性25%左右。继发性多数在婴儿期出现,少数在成年期发现,病因尚不清楚。原发性即先天性胎生性是由人体胚胎期血管网增生而形成,出生时即有,血管瘤较小时可无症状。血管瘤可发生于身体各部位,长在颜面及四肢暴露部位,可以影响容貌。不同程度地压迫、破坏周围组织器官的功能和形态,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有的可以反复出血、感染,极少数人会产生恶变,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学认为血管瘤是由于热毒内蕴,心火妄动,血行失常,以致气血纵横、脉络交错、凝聚成形,显露于肌肤或内脏而成。治法:凉血行瘀,祛火滋阴。
血管瘤宜早期治疗,治疗越早,疗效及预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