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5:0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0:20
心理学家把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亲密情感关系定义为依恋。依恋是许多物种的本能行为。印刻现象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是指某些物种的幼崽会受到他们出生后第一眼所见的移动物体或个体的强烈吸引。印刻现象对妈妈们可不公平哦。妈妈生完宝宝后往往很累。孩子出生后见到的第一个人往往不是妈妈。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人类的依恋是天生的。而且早在出生后的几个星期就开始了。这是婴儿的一种生存策略。研究发现,当母亲将自己2到4个月大的孩子留在房间后,自己离开时,婴儿会产生抑郁情绪。如果让一个陌生人代替离开的母亲来陪伴他们,那么它们的体温会下降的更多,抑郁的更严重。看到这里,我便想起了自己照料儿子的时候,大概也是在他2-4个月的时候吧,趁他睡觉的功夫,我去楼上坐了一会儿,回家的时候发现儿子已经醒了,正躺在床上哭呢!,现在想来,这是大大的错误,这破坏了儿子对母亲的依恋。
发展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洛斯把依恋分为两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会很放松的,与他们的照料者相处,并且能够忍受陌生人和新的环境。
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可以分为两类-----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焦虑矛盾型的儿童,想要亲近自己的照料者,但是与之分离后,他们会因为恐惧而愤怒地大哭。即使照料者回来了,也很难安慰他们。他们会变得很焦虑,并一直黏着自己的照料者,当探索新环境时,他们会变得很不自在。
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对接触并不感兴趣。他们在与照料者分离时,不会表现出痛苦的状态,在照料者回来后,也不会表现出特别的喜悦。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依恋类型呢?
多年来,人们认为罪魁祸首就是教养。他们认为,好的父母会教出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而前后不一致的教养方式会教出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儿童。忽略孩子的教养方式,会教出回避型依恋的儿童。不过现在大多数研究者都意识到了天性和教养在依恋类型发展中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婴儿的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互相作用。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可以适应良好并且轻松地与他人互动。而焦虑矛盾型个体长大之后,往往会变得很多疑。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则最不可能与他人形成亲密的情感连接。
尽管依恋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但是在婴儿期和儿童期缺乏健康依恋的个体并不一定会一生失败。。
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指出,在个体出生后的前18个月。婴儿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没有对社会建立基本信任感的婴儿,很难形成和保持满意的人际关系。
儿童如何习得语言?
心理学家乔姆斯基提出,儿童的一种先天的心理结构,成为语言习得机制。他提出,人类生来就具备一种心理软键程序,能够帮助儿童习得词汇语法,以及他们接触到的语言规则。尽管人类拥有西德语言的先天能力,这一观点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我们还是不能忽略环境的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0:20
常常爱抚亲近孩子,常常拥抱孩子,常常和孩子谈心或者一块玩耍,让他感受到关心和爱。一个对爱的需求已经感到满足的孩子不会过分依恋父母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0:20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类困扰在很多上班族妈妈中并不少见。首先各位妈妈要明白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学描述亲子关系经典的理论依据叫做依恋,依恋是指婴儿与其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连结和纽带。依恋的发展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婴儿以及母亲相互作用的产物,要是婴儿获得安全性依恋,母亲必须经常关心婴儿的需要,当婴儿发出各种需求信号时应及时给予积极恰当的反应,也要不断的调节自己以适应婴儿的行为。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这种积极恰当的互动中产生的。
其次,亲子关系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按照依恋理论可以将亲子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即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这三种类型的形成源于后天父母或其照顾者对待婴儿的不同方式,要是孩子获得安全性依恋家长必须学会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