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於卢舍那大佛81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0 22:32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12:39
同感!没有去过之前是只闻其名,真正接近了她才能发现那种无以伦比的每.
庄严美丽的大佛卢舍那,是龙门石窟的象征。
一花一世界,一步一佛陀。沿着高高的石阶徐步而上,当卢舍那一步步映入眼帘的时候,震慑之余,心中涌起的竟然是淡淡的哀愁与恬美。
同行者中,有新当选之海淀区人民代表孔庆东同志,其凝视卢舍那之慧目良久,即放肆赞曰:此岂佛陀乎?――观其目光,如美少女企盼情人薄暮而至,似农家妇召唤劳作之夫君归来也!
卢舍那大佛,据说为唐武则天仿自己面容而建造,因此,她既是华夏唯一按照女性面容而建造的卢舍那佛像,恐怕也是世上最美丽的佛陀了。――“孔代表”肉眼凡胎,自然算是个粗人,故也难怪会发此感慨――将大佛“卢舍那”,认成“美女雕塑之维纳斯”。
而欲知道何谓“卢舍那”,那就必须先知道所谓“佛有三身”:即应身佛“释迦牟尼”、法身佛“毗卢折那”,以及报身佛“卢舍那”。而其间区别,权简述如下,以备多识者指正: 首先,所谓应身佛,乃根据释迦牟尼仪容所塑造,因此,说白了――她不过就是释迦牟尼的遗像罢了。而法身佛,乃“佛法”之人格象征物。她强调的是:释迦牟尼肉身虽逝,而佛法永存。既如此,法身佛“毗卢折那”作为佛法之人格象征物,就既保存了释迦牟尼的部分特征,又集中了当世面相的全部优点,所以应该说是世间完美形象之集大成。
而佛之“三身”之中,也只有报身佛“卢舍那”,才宣称“现世现报”,我即是佛,佛就是我,人人皆可为佛陀。而武则天以女人之身,不但敢于称帝,而且敢于称佛,更按照自己的形象建造庄严美丽之卢舍那――这在佛陀世界算起来,那也应该属头一份的豪举。
众所周知,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佛教,盛行“拜像”和坐禅,积极于个人的“解脱”。它认为众生在佛的指引下虽然得入涅磐,但最多也只能成为阿罗汉,而不能人人成佛,修来拜去,将来可以跻身佛界的,其实也只有弥勒一人。所以,小乘佛教专事烧香磕头拜弥勒。其在艺术上造诣不高,充其量也就是大造弥勒佛像,以供烧香磕头而已。而我们所谓“迷信”者,多指这一路中人。
而大乘佛教,则恰恰相反,它认为佛有许多化身――特别是:积下许多功德得入“涅磐”的人,可以暂时不入,而是降下人世,普渡众生。而且,任何人不必出家苦行,只要信仰虔诚,敬佛与菩萨,则人人皆可成佛。“顿觉眼前生意满,回首世上苦人多”――大乘佛教因此广泛传播佛生前无数次牺牲、为善的动人故事(一般称为佛本生谭),讴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独立人格,其对于佛教艺术、特别是北魏以来的石窟艺术影响深远。从莫高窟壁画到龙门、云岗石窟艺术,充满了对佛陀苦行、苦节的生动感人的叙述,且夹杂入社会生活和人生斗争的描述。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画卷,才是佛教艺术最宝贵的财富,其中则渗透着舍身求法、为民请命的大乘精神,而这种精神,就远非小乘的独善其身、专事向弥勒佛像磕头请安所能比拟。
一般来说,魏晋贵族阶级所推崇的为小乘,而北魏之后,大乘佛教方成了一点气候。这就是鲁迅在谈到魏晋佛学时所感慨的:渺渺茫茫说教的成了主流,而舍身饲虎的反而成了旁门左道。而魏晋统治阶级之所以不能容忍大乘佛教,主要原因,乃是因为其“人人皆可成佛”之信念中,蕴涵着强烈的“众生平等”诉求。对于任何统治阶级来说,悠悠万事,其中“平等”这一件,当然最为他们所反对。因此,魏晋时代的佛教塑像中,主张现世报应、人皆可成佛的“卢舍那佛”,自然就十分的稀有和少见了。
而武则天之所以有一点平等的思想,首先乃是因为她是女性。北方少数民族无汉族一般歧视妇女之伟大历史传统,鲜卑北魏更是几代母后掌握大权,以至于造成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以“子贵母死”这种前所未有的残酷方式,来与自己的母系争权(见田余庆《拓跋史探》),拓跋圭被*得山穷水尽,竟出此下策,也可见鲜卑女*大地厉害。唐初母系多鲜卑贵族,故初尚有此“女强人”之流风余韵,这也是武则天能够上台的特殊历史条件之一。
武则天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人物,而争论之焦点,则集中于她所发动的*上的最大*:这当然就是所谓开“文辞进士科”。郭沫若先生等认为此举非常了得,非但因为从此后,天下读书人均可以“文辞进士科”出人头地,即所谓布衣入卿相,而且从制度*角度来讲,武则天发动的这一社会*,方才从根本上动摇了千年以降的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更变此“死制度”为“活制度”,为下层人可以进入社会上层,开启了大门,也为社会各阶级的良性互动,制造了条件。而这种基于社会平等的制度构想之所以能够在武则天手中完成,不但是由于武则天本人出身不属于如何贵族集团――包括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而且更是由于她受“人人皆可成佛”的大乘思想影响,而此思想,甚至比近世之男女平等的“女权思想”,更高一筹。
但对于武则天的这一重大**,历史学界也向来有更为强烈、尖锐的否定意见。陈寅恪先生即认为:武则天此举自私自利,缺乏远见,完全出于个人*目的。正因为她不属于关陇贵族集团,所以要想站住脚,就必须通过开文辞进士科来扶植一个新阶级,而与原来的关陇贵族集团抗衡。但是,正是因为武则天别出心裁,开文辞进士科,结果才造成了唐代开国之基石――关陇贵族集团瓦解,换句话说,武则天尽管不重男轻女,但却重文轻武,重汉轻胡,重视提拔知识化之年青人而不照顾老干部,从而造成严重社会对立,这实际上更为要不得。武则天之后,原来为关陇兵府制度所凝聚起来的文武合一、胡汉合一*重新破裂,这尤其集中地体现在河北六镇军事集团与洛阳文士集团的对抗,那就是所谓初唐之胡人军队老干部子女,与武则天提拔的汉族知识分子年轻干部尖锐对立。此南北发展之严重不协调的结果,就是玄宗朝的“渔阳鼙故动地来”――故与其说唐之衰败,是由于安史之乱之六镇造反,不如说是由于武则天的***社会,种下了恶果所致。
但是,无论赞成武则天如郭沫若,还是贬斥她如陈寅恪,武则天的**――开文辞进士科,的确一举摧毁了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一点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贵族集团,由于出了武则天这个媳妇而崩溃,从而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贵族集团。而武则天之后,进士科却被延续下来,修修补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立国之基石。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就是武则天为中国历史划定了一个时代,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将自己塑造成了卢舍那的女人,以她的智慧与胆略,结束了惊心动魄、金戈铁马的中古时代,因此,对波澜壮阔之中古时代而言,武则天真所谓“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个女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A LAST ‘ WENMAN’)。
而武则天之后,佛教也逐渐结束了它在华夏最为轰轰烈烈的时代,并日益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走向衰落。这里的原因当然非常复杂,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乃是与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佛教,逐步丧失了其内含的平等诉求和*精神有关。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12:40
传说卢舍那佛像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
在佛教中,卢舍那是报身佛。卢舍那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法身“毗卢遮那”的简称,释迦如来在立名时,把他的报身和法身立在同一个名中,表示法、报不二。
佛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质、最*的智慧,是无相可言的。法身佛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所以一切佛的法身根本无分别,都是摩诃毗卢遮那佛(汉译为 大日如来)。
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大彻大悟的表现。阿弥陀佛、药师佛等都属于报身佛,卢舍那如来也是。释迦如来原本是莲华藏世界中,卢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萨,也是卢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来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门修行而成就了卢舍那的报身。
释迦牟尼佛则是化身。他以卢舍那化身的身份,来到娑婆世界示现成佛。一切佛像实际上都是以他为根本原型而塑造的,包括我们不曾见过的阿弥陀佛、药师佛、卢舍那佛,甚至毗卢遮那佛等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12:40
卢舍那大佛
石雕,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年,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
这座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龙门西山的奉先寺是唐高宗咸亨三年开始修建的,共化了三年零九个月完成。它供奉的主神为卢舍那佛,“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民间又称他为报身佛,除此之外还有肋侍菩萨两尊,佛弟子、金刚、神王各两尊,高度则逐渐降低,造成一种众星捧月的效果。
整个像龛东西进深38.7米,南北宽33.5米,由西京实际寺善导禅师等人主持修建。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 米,头部高4 米,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烘托出主像的严整圆润。
大佛依山而坐,居高临下,使前来瞻仰的人们需登到半山腰才可见到大佛,增添了人们的崇敬之感。卢舍那大佛至今上半身保存完好,下半身虽然手足有些残破,但其整体所显示的当时佛雕的高超技艺仍令人叹服。
(据传说大佛的“模特儿”是武则天)
回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12:41
卢舍那大佛 报身佛 金身高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