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湖资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6:2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5:52
中国五大淡水湖资料
鄱阳湖
一、 地理位置
鄱阳湖位于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为入江水道,长40公里,宽3至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南面为主湖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
二、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32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
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观
鄱阳湖多年平均水位为12.86米,最高水位为1998年7月31日的22.59米,最低水位为1963年2月6日的5.90米(湖口水文站,吴淞基面)。年内水位变幅在9.79—15.36米,绝对水位变幅达16.69米。随水量变化,鄱阳湖水位升降幅度较大,具有天然调蓄洪的功能。由于水位变幅大,所以湖泊面积变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辽阔;枯期水位下降,洲滩裸露,水流归槽,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具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观。
四、历史沿革
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蠡泽、官亭湖等多种称谓,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在地质、气象、水文等符合作用、长期发展下, 彭蠡泽向南扩展,湖水越过松门山直抵波阳县附近,因而易名鄱阳湖。在湖水南侵之前,松门山以南原本是人烟稠密的枭阳平原,随着湖水的不断南侵,鄱阳湖盆地内的枭阳县和海昏县治先后被淹入水中,历史上曾有"沉枭阳起都昌、沉海昏起吴城"之说。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经过漫长的演变,在距今约1600年左右形成了现代鄱阳湖的雏形,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
五、国际重要湿地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六、“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平均 1636 毫米,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10月),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直到翌年春(4月)逐渐离去。如今,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尤其可喜的是在这里发现了当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2002年越冬种群总数达4000只以上,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鄱阳湖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七、人文历史
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富裕地区,我国历史上很多杰出人物如徐稚、陶渊明、林士弘、刘恕、洪适、江万里、朱耷等曾在湖区生活。这里又发生过许多威武雄壮的英雄事迹,如周瑜操练水师、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水战、李烈钧在湖口发起"二次*"等。鄱阳湖是古代从北方进人江西的唯一水道,发生在鄱阳湖上的文人轶事和民间传说则更是难以胜数。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宋代诗人苏轼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时写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描写的是鄱阳湖的胜景。
鄱阳湖上名山秀屿,比比皆是。湖口县的石钟山、大孤山,都昌县的南山和老爷庙,星子县的落星墩,风光如画,景色宜人。九江市旅游局已将鄱阳湖上的各景点通过游船连成一线即鄱阳湖水上旅游线。
洞庭湖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构造 湖。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介于北纬28□30′ ~30□20′,东经110□40′~113□10′。湖区面积1.878 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 公里。
地质与地貌 洞庭湖是燕山运动断陷所形成,第四 纪至今,均处于振荡式的负向运动中,形成外围高、中 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缘有桃花山、太阳山、太浮山等 500米左右的岛状山地突起,环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 滨湖岗地低于120米者为侵蚀阶地,低于60米者为基座和 堆积阶地;中部由湖积、河湖冲积、河口三角洲和外湖 组成的堆积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现水网平原景观。 分为西、南、东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微倾。 气候与水文 湖区年均温 16.4~17℃,1月3.8~ 4.5℃,绝对最低温-18.1℃(临湘 1969年 1月31日)。 7月29℃左右,绝对最高温43.6℃(益阳)。无霜期258~ 275天。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围山丘向内部平 原减少。4~6月降雨占年总降水量50%以上,多为大雨 和暴雨;若遇各水洪峰齐集,易成洪、涝、渍灾。 洞庭湖北有分泄长江水流的松滋、太平、藕池、调 弦(1958年堵口)四口;东、南、西三面有湘、资、沅、 澧等水直接灌注入湖,形成不对称的向心水系,水量充 沛,年径流变幅大,年内径流分配不均,汛期长而洪涝 频繁。城陵矶多年平均径流量3126亿立方米,最大年径 流量(1945)5268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1978)1990亿 立方米。 汛期(5~10月)径流量占年均径流量的75%; 其中四口1164亿立方米,占汛期径流总量48.5%。洞庭 湖水位始涨于4月,7~8月最高,11月~翌年3月为枯水 期。多年最大水位变幅,岳阳达17.76米。素有“洪水一 大片,枯水几条线”,“霜落洞庭干”之说。 1954年长江中游出现特大洪水,洞庭湖尚能削减洪 峰,显示湖泊调蓄功能。然而,众水汇聚湖中,仅有城 陵矶一口流出,洪水停蓄时间长,泥沙大量沉积,多年 平均入湖泥沙1.335亿立方米,其中来自长江的达1.18亿 立方米,占82.0%,来自四水的0.241亿立方米,占18%, 而城陵矶输出量只占入湖泥沙量的25.1%,淤积在洞庭 湖的泥沙占入湖泥沙总量的73.4%, 达0.984亿立方米。 年均淤积量较鄱阳湖大十几倍。70年代以来,三口口门 淤高,入湖水量减少,但沅、澧洪道自然洲土增长殊巨, 目平、七里湖淤高各达2~4米,南洞庭湖北部淤高 2米, 东洞庭湖注滋河口东伸,飘尾廷伸至君山。因此,西洞 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东洞庭湖东蚀, 调蓄功能趋向衰减。
发育过程 先秦—汉晋时期,因河流入湖三角洲不 断向湖中伸展,湖面分割缩小,湖区边缘出现洲滩与分 隔的湖群。公元4~19世纪,洞庭湖继续缓慢沉降,洞庭 湖水系受长江分流南下影响,洞庭湖一直向东扩展,清道 光年间(1825)洞庭湖到达全盛时期,周极400余公里,洪 水湖面达6000余平方公里。百余年来,长江数次大水往 南溃决,形成四口分流局面,江水挟带大量泥沙入湖,湖 泊迅速淤塞萎缩,现有水域不及全盛时期之半,退居为 全国第二大淡水湖。80年代以来,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 (北部)正向沼泽化演变。
经济概况 洞庭湖区经1954、1964年和70年代三阶 段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商 品粮基地之一,重点淡水渔区之一。湖泊以定居性鱼类 为主,有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和江湖半洄游鱼类114种,隶 属12目,23科,70属,以鲤科为大宗,有63种,占55.3%。 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鲢、鳙、鳊、鲂、鳜等12种。芦苇 遍布湖洲,面积6万公顷,90%用于造纸。 洞庭湖区有通航河道147条,通航里程3276公里,常 年通航河道75条,其中主要航道16条计996公里。此外, 城陵矶于1980年改为外贸港,设计能力200万吨。
太湖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约在100万年前,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后来逐渐与海隔绝,转入湖水淡化的过程,变成了内陆湖泊。太湖面积2 425平方千米,湖岸线长达400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太湖是平原水网区的大型浅水湖泊,湖区号称有48岛、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辉,其有不带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称。无锡山水、苏州园林、吴县洞庭东山和西山、宜兴洞天世界都是太湖地区的著名旅游胜地。
太湖地处江南水网的中心,河网调蓄量大,水位比较稳定,利于灌溉和航运。太湖流域总面积36500km2,人口3400万,以不到全国0.4%的国土面积创造着约占全国1/8的国民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乡镇工业发达,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淡水鱼业产值也占有较高比重。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太湖是我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以优美的湖光山色和灿烂的人文景观,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每年皆吸引着大量中外游人来此观光游览。
太湖位于富饶的沪、宁、杭三角地中心,是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淤塞了古海湾而成的湖泊。周围则群星捧月一般分布着淀泖湖群、阳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纵横交织的江、河、溪、渎,把太湖与周围的大小湖荡串连起来,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江南水乡。
太湖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但它的实际面积受到泥沙淤积和人为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在形成以后多有变化。今天的太湖,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接宜兴,东邻苏州,水域面积约为2250平方千米。
太湖流域面积虽然小于鄱阳湖和洞庭湖,但这里气候温和,特产丰饶,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太湖水产丰富,盛产鱼虾,素有"太湖八百里,鱼虾捉不尽"的说法。
太湖县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东与天柱山相望,南与庐山呼应,居长江中下游旅游热线之上。合九铁路、105国道、沪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行车至合肥、武汉、南昌等大中城市只需2小时。全县辖15个乡镇,56万人口,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
太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民风淳厚,文风蔚然,素有“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之称。这里是已故全国政协副*、著名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的家乡,著名诗人朱湘、女社会活动家刘王立明、京剧“叶派”创始人叶春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作家石楠、林学专家马大浦等都是太湖籍人。他们成就斐然,声名远播,为家乡添光增色。如今,状元故里,教育昌盛,莘莘学子,遍及四海。
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龙山夜雨、马路西风、法华方竹、玄妙古松”四大景致自古以来闻名遐迩。汉代建的海会寺、三国筑的上格城、晋代修的佛图寺、唐代建的西风禅寺、清代状元赵文楷墓等文化古迹保存完好。国家级佛教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狮子山二祖禅堂正在修建。当年刘伯承、*在刘畈主持召开*会议旧址胡氏新祠,极具瞻仰意义。赵河汤湾温泉,水温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吨,水质清澈,可饮可浴可医。位于全县中心腹地的花亭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总面积250平方公里,10万亩水面碧波荡漾,气势磅礴。湖中岛屿星罗棋布,四周山峦叠嶂,果木葱笼,是旅游观光、疗养休闲的胜地。
太湖资源丰富,特产众多。这里是全国商品粮、商品牛和瘦肉型猪基地县和安徽省茶叶、板栗、柑桔重点生产县,“天华谷尖”茶为部优产品并获国家绿色食品标识,“方竹”粉丝、天华尖封缸酒是省名牌产品,电机、日用细瓷、水松纸、羊毛衫、板栗罐头、李杜茶干、辣红素等特色产品享誉全国,出口海外。境内有石英石、紫砂岩、瓷土、铁砂等20多种矿产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综合县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原来的吴县市,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吴中区无疑是天堂里的天堂。
“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县”。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吴县占3/4,湖中72峰,吴县市拥有58峰,*规划的13个太湖风景名胜区中,东山,西山,光福 ,角直,木渎,石湖六大景区在吴县市境内,景区内有石公山,林屋洞,启园, 天池山等著名景点,秀山丽水,举目入画。
吴县市文物古迹众多,拥有县级以上文保单位89处,其中省级24处,国家级1 处。有三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司徒庙“清”,“奇”,“古”,“怪”四株古柏,保圣寺的唐塑绝艺作品,紫金庵的彩塑罗汉等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吴县,是旅游者的购物天堂,既有枇杷,杨梅,橘子,梅子,银鱼,白虾, 梅鲫鱼,莼菜,大闸蟹,碧螺春等土特产品,又有苏绣,革丝,雕刻,澄泥砚等 吴文化化工艺品,物产丰富,工艺独特。
怀抱苏州古城的吴县市,区位优势明显。境内京杭大运河综观南北,沪宁铁路,高速公路横穿东西,于上海,杭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紧靠相连,再加上丰富的旅游资源,吴县市近年来建设了包括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太湖大桥,东山、宾馆,光福机场等在内的一大批娱乐和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开发了梅花节,金秋采桂游,四季鲜果游,水乡古镇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了吃,住,行,娱, 购,游的配套服务体系。
太湖风光旖旎,吴中人慧景丽,这里是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
洪泽湖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洪泽县西部,发育在淮河中游的冲积平原上,原是泄水不畅的洼地,后潴水成许多小湖。在我国秦汉时代,它们被称为"富陵"诸湖。其中以洪泽湖最大,面积2069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第四大淡水湖。
洪泽湖古称破釜塘。公元616年,隋炀帝下江南,其时正值大旱,行舟十分困难。当龙舟经过破釜塘时,突然天降大雨,水涨船高,舟行顺畅。炀帝大喜,自以为洪福齐天,恩泽浩荡,于是便把破釜塘改名为洪泽浦。唐代开始名洪泽湖。
洪泽湖为一"悬湖",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8米。洪泽湖的主要水源是淮河,淮河是我国自古以来水患最多的河流之一,而淮河水患必然殃及洪泽湖地区。因而洪泽湖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与洪水的抗争史,并因此留下诸多美丽的传说。洪泽湖的千年古堤就是历代为治水而建,与都江堰齐名,全长67公里,几乎全用玄武岩的条石砌成,蜿蜒曲折有一百零八弯之说。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横亘在湖边的水上长城。古堤目前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洪泽湖的整个形状很像一只昂首展翅欲飞的天鹅。由于洪泽湖发育在冲积平原的洼地上,故湖底浅平,岸坡低缓,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8米,成为一个"悬湖"。在治淮以前,洪泽湖汪洋一片,既无固定湖岸,又无一定形状。参照对淮河的治理,对洪泽湖也进行了整治。现在湖区的东部大堤宽50米,全长67公里,几乎全用玄武岩的条石砌成。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横亘在湖边的水上长城。这条长堤不仅保护着下游地区的万顷良田和千百座村镇,而且拦蓄的丰富水源为航运、发电、灌溉提供了便利。
洪泽湖是一个浅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内,最大水深5.5米。湖水的来源,除大气降水外,主要靠河流来水。流注洪泽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苏北灌溉总渠是洪泽湖分泄入长江和入海的主要河道。
洪泽湖水生资源丰富,湖内有鱼类近百种,以鲤、鲫、鳙、青、草、鲢等为主;洪泽湖的螃蟹也是远近驰名的。此外,洪泽湖的水生植物非常著名。芦苇几乎遍布全湖,繁茂处连船只也难以航行。莲藕、芡实、菱角在历史上即素享盛名,曾有"鸡头、菱角半年粮"的说法。
巢湖
巢湖位于安徽省腹心部位,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水域面积约750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沿岸为合肥市、巢湖市、庐江县所包围。
千里江淮,巢湖最美。巢湖之美,不仅在于她的辽阔浩大,而且因她物产丰富,文脉深厚和遍布两岸的风景名胜。湖中姥山庙有一副绝妙的长联,上联为:“百八里形胜参差,欲盖览绮丽春光,正烟消雨霁,岑楼上洞启疏棂,远黛修容环献媚”,下联为:“万千层涛澜汹涌,若别领清幽秋景,迨风息波恬,长夜间徒倚山渚,冰轮跃彩遍浮金”,高度地概括了巢湖千古名湖的瑰丽景观。
出巢湖市区,抬眼一望,面前便是“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的巢湖。从湖汊登上游艇,轻舟快速向南航行。只见浩淼的巢湖,水天相连,一望无际。湖面上渔帆点点,渔歌阵阵,不消一个时辰,便隐约可见“湖天第一胜境”的中庙了。
中庙矗立在凤凰台赤砂礁岩上,三面临水。该庙建于东吴赤乌二年。以后迭遭兵燹,几次修葺。它背倚朝霞,面对老姥,东顾巢伯,西望蜀秀,现存殿阁为晚清建筑,有三进七十余间。
《巢湖志》对中庙描绘得十分细腻:“红色庙墙,陡峭错落,赤迹凤台,直抵湖中,波涛冲刷,纹丝不动。湖浪吞吐,飞流喷珠,湖潮入洞,犹如钟鸣。”游人临其境,仰视楼台,重檐飞出,灰色楼顶,宛如丹凤之冠,夕阳西照,熠熠生辉,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庙内梁横匾额,殿供神龛,壁描神鬼,廊画天兵。游客誉之为“人间蓬岛”、“别有湖天”、“云护仙坛”之胜境。
庙内供奉的女神是碧霞元君。据古籍记载,“全盛时,春日晴和,烟火相望,河以南、江以北,老稚男女,各持瓣香,诵佛号祈于庙者,肩背踵趾接也。”现在,人们游览中庙,不再是去祈求那虚无飘渺的神的恩赐,而是在劳作之余,去领略那百里巢湖的壮丽景色。
与中庙遥遥相望的是茫茫湖面上的一座湖岛,远望犹如一只巨大的海龟,漂浮在白浪滔滔的湖面上;近观,好似老妇托腮凝神望子,这就是充满神话色彩的姥山岛。
传说很久以前,巢湖是个盆地,盆地中有一座城池叫巢州。某一天,一位渔人捕捉了一条千斤大鱼,运到城内廉价出售。全城人争相购买食鱼肉,唯独一老妇焦姥和女儿玉姑不食。一叟者过闾对焦姥说:“此鱼系吾儿,汝母女不食,必有厚报。见城东石鱼目赤,城将陷。”果然不久的一天,焦姥见东门石鱼目赤,她心急如焚,奔走大街小巷呼号,请全城百姓避灾,然后才携女欲行。忽然晴天一声巨响,大雨如注,洪水横流,巢州下陷。焦姥母女被浊浪冲散淹溺。正在危急之时,小白龙急施法术,从湖内长起三座山,将其母女和焦姥失去的鞋托出水面。后人为颂扬焦姥的德行,又将巢湖取名焦湖,将湖中的山取名姥山、姑山和鞋山。
唐代文学家罗隐过巢湖时,曾有“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的诗句。
船近姥山,只见湖水环绕,亭阁参差,翠岛若浮,宛如“白色银盘一青螺”。
姥山是巢湖中最大、最美的湖心岛。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700米,岛上一塔三亭六山九峰,安谧宁静,景色四季宜人。
阳春三月,山岭新绿,湖水溶溶,春风杨柳,群莺乱飞,一派山野趣味。1964年春,郭沫若曾亲临巢湖,并留下翰墨:“遥看巢湖金浪里,爱她姑姥发加油。”夏日炎炎,姥山却飞红流翠,花香扑鼻,清凉怡人。中秋,则天高气爽,湖水凝碧,杨柳青蒲,果实累累,一派斑斓景色。北宋宰相、《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登姥山诗云:湖岛映微寒,荷菱连水天。入冬,山舞银蛇,红装素裹,岩下数尺冰凌,树上满枝银花,好似琉璃世界。
姥山不仅秀美,名胜古迹亦多,游人在崎岖的山道上行走,若脚步稍重,可听见足下回声震响,这就是姥山特有的“空谷回音”。如果循着声音寻找,就可发现约大小20多处溶洞。大的可容百人,小的也可藏十多人,洞内怪石嶙峋,十分险妙。再拾级攀登,就可以观赏明清古塔文峰塔了。
文峰塔系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庐州知府严汝倡建,甫成四层,因战乱而辍工。清光绪年间(公元1878年),李鸿章倡捐,委江苏补用道、庐州人吴毓芬续建三层完工。工成,李鸿章题“文光射斗”四个大字,并作《姥山塔碑记》一文刻之于石。
塔高七层,51米,133级,系条石青砖结构,层层飞檐走角,八角对着八方,角角装有铜铃,外观雄伟,结构精巧。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人入塔内,门梯交错,左拐右旋,乐趣无穷。每层塔壁四周或题词,或诗文,或砖雕佛像。塔内藏有两广总督李瀚章题写的“举头近日”,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题写的“中流一柱”等25幅匾额和802尊砖雕佛像。
人立塔上,只觉风声呼啸,铜铃叮当,如立云端之上。倚窗远望,烟波浩淼,渔帆点点;近观脚下,姑、鞋二礁如在雾中。
塔刹上镶嵌有李鸿章全像。李鸿章发迹前,曾得益于恩师曾国藩的指点,集结淮军在湖上操练,并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七言绝句:“巢湖好比砚中波,手把孤山当墨磨。姥山塔如羊毫笔,够写青天八行书。”离塔不远处,有座圣姥庙,春秋祭祀焦姥。红楹青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
巢湖晨美,夜景更美,姥山月夜更加迷人。若逢清秋三五之夜,一轮明月倒映在波漪微微的湖中,犹如一颗玉珠镶在湖面上,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溶成一片,真是“一色湖光万顷秋”的美景夜色。清康熙年间,庐州府学正朱弦在《巢湖夜月》一文中写道:“当其微风不生,流光接天,静影沉碧,羁人当此神开,劳者对此而机息,恍乎置身于广寒世界也。”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645370.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5:53
鄱阳湖
一、 地理位置
鄱阳湖位于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为入江水道,长40公里,宽3至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南面为主湖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
二、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32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
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观
鄱阳湖多年平均水位为12.86米,最高水位为1998年7月31日的22.59米,最低水位为1963年2月6日的5.90米(湖口水文站,吴淞基面)。年内水位变幅在9.79—15.36米,绝对水位变幅达16.69米。随水量变化,鄱阳湖水位升降幅度较大,具有天然调蓄洪的功能。由于水位变幅大,所以湖泊面积变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辽阔;枯期水位下降,洲滩裸露,水流归槽,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具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观。
四、历史沿革
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蠡泽、官亭湖等多种称谓,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在地质、气象、水文等符合作用、长期发展下, 彭蠡泽向南扩展,湖水越过松门山直抵波阳县附近,因而易名鄱阳湖。在湖水南侵之前,松门山以南原本是人烟稠密的枭阳平原,随着湖水的不断南侵,鄱阳湖盆地内的枭阳县和海昏县治先后被淹入水中,历史上曾有"沉枭阳起都昌、沉海昏起吴城"之说。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经过漫长的演变,在距今约1600年左右形成了现代鄱阳湖的雏形,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
五、国际重要湿地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六、“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平均 1636 毫米,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10月),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直到翌年春(4月)逐渐离去。如今,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尤其可喜的是在这里发现了当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2002年越冬种群总数达4000只以上,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鄱阳湖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七、人文历史
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富裕地区,我国历史上很多杰出人物如徐稚、陶渊明、林士弘、刘恕、洪适、江万里、朱耷等曾在湖区生活。这里又发生过许多威武雄壮的英雄事迹,如周瑜操练水师、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水战、李烈钧在湖口发起"二次*"等。鄱阳湖是古代从北方进人江西的唯一水道,发生在鄱阳湖上的文人轶事和民间传说则更是难以胜数。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宋代诗人苏轼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时写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描写的是鄱阳湖的胜景。
鄱阳湖上名山秀屿,比比皆是。湖口县的石钟山、大孤山,都昌县的南山和老爷庙,星子县的落星墩,风光如画,景色宜人。九江市旅游局已将鄱阳湖上的各景点通过游船连成一线即鄱阳湖水上旅游线。
洞庭湖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构造 湖。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介于北纬28□30′ ~30□20′,东经110□40′~113□10′。湖区面积1.878 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 公里。
地质与地貌 洞庭湖是燕山运动断陷所形成,第四 纪至今,均处于振荡式的负向运动中,形成外围高、中 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缘有桃花山、太阳山、太浮山等 500米左右的岛状山地突起,环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 滨湖岗地低于120米者为侵蚀阶地,低于60米者为基座和 堆积阶地;中部由湖积、河湖冲积、河口三角洲和外湖 组成的堆积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现水网平原景观。 分为西、南、东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微倾。 气候与水文 湖区年均温 16.4~17℃,1月3.8~ 4.5℃,绝对最低温-18.1℃(临湘 1969年 1月31日)。 7月29℃左右,绝对最高温43.6℃(益阳)。无霜期258~ 275天。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围山丘向内部平 原减少。4~6月降雨占年总降水量50%以上,多为大雨 和暴雨;若遇各水洪峰齐集,易成洪、涝、渍灾。 洞庭湖北有分泄长江水流的松滋、太平、藕池、调 弦(1958年堵口)四口;东、南、西三面有湘、资、沅、 澧等水直接灌注入湖,形成不对称的向心水系,水量充 沛,年径流变幅大,年内径流分配不均,汛期长而洪涝 频繁。城陵矶多年平均径流量3126亿立方米,最大年径 流量(1945)5268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1978)1990亿 立方米。 汛期(5~10月)径流量占年均径流量的75%; 其中四口1164亿立方米,占汛期径流总量48.5%。洞庭 湖水位始涨于4月,7~8月最高,11月~翌年3月为枯水 期。多年最大水位变幅,岳阳达17.76米。素有“洪水一 大片,枯水几条线”,“霜落洞庭干”之说。 1954年长江中游出现特大洪水,洞庭湖尚能削减洪 峰,显示湖泊调蓄功能。然而,众水汇聚湖中,仅有城 陵矶一口流出,洪水停蓄时间长,泥沙大量沉积,多年 平均入湖泥沙1.335亿立方米,其中来自长江的达1.18亿 立方米,占82.0%,来自四水的0.241亿立方米,占18%, 而城陵矶输出量只占入湖泥沙量的25.1%,淤积在洞庭 湖的泥沙占入湖泥沙总量的73.4%, 达0.984亿立方米。 年均淤积量较鄱阳湖大十几倍。70年代以来,三口口门 淤高,入湖水量减少,但沅、澧洪道自然洲土增长殊巨, 目平、七里湖淤高各达2~4米,南洞庭湖北部淤高 2米, 东洞庭湖注滋河口东伸,飘尾廷伸至君山。因此,西洞 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东洞庭湖东蚀, 调蓄功能趋向衰减。
发育过程 先秦—汉晋时期,因河流入湖三角洲不 断向湖中伸展,湖面分割缩小,湖区边缘出现洲滩与分 隔的湖群。公元4~19世纪,洞庭湖继续缓慢沉降,洞庭 湖水系受长江分流南下影响,洞庭湖一直向东扩展,清道 光年间(1825)洞庭湖到达全盛时期,周极400余公里,洪 水湖面达6000余平方公里。百余年来,长江数次大水往 南溃决,形成四口分流局面,江水挟带大量泥沙入湖,湖 泊迅速淤塞萎缩,现有水域不及全盛时期之半,退居为 全国第二大淡水湖。80年代以来,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 (北部)正向沼泽化演变。
经济概况 洞庭湖区经1954、1964年和70年代三阶 段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商 品粮基地之一,重点淡水渔区之一。湖泊以定居性鱼类 为主,有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和江湖半洄游鱼类114种,隶 属12目,23科,70属,以鲤科为大宗,有63种,占55.3%。 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鲢、鳙、鳊、鲂、鳜等12种。芦苇 遍布湖洲,面积6万公顷,90%用于造纸。 洞庭湖区有通航河道147条,通航里程3276公里,常 年通航河道75条,其中主要航道16条计996公里。此外, 城陵矶于1980年改为外贸港,设计能力200万吨。
太湖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约在100万年前,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后来逐渐与海隔绝,转入湖水淡化的过程,变成了内陆湖泊。太湖面积2 425平方千米,湖岸线长达400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太湖是平原水网区的大型浅水湖泊,湖区号称有48岛、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辉,其有不带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称。无锡山水、苏州园林、吴县洞庭东山和西山、宜兴洞天世界都是太湖地区的著名旅游胜地。
太湖地处江南水网的中心,河网调蓄量大,水位比较稳定,利于灌溉和航运。太湖流域总面积36500km2,人口3400万,以不到全国0.4%的国土面积创造着约占全国1/8的国民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乡镇工业发达,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淡水鱼业产值也占有较高比重。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太湖是我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以优美的湖光山色和灿烂的人文景观,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每年皆吸引着大量中外游人来此观光游览。
太湖位于富饶的沪、宁、杭三角地中心,是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淤塞了古海湾而成的湖泊。周围则群星捧月一般分布着淀泖湖群、阳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纵横交织的江、河、溪、渎,把太湖与周围的大小湖荡串连起来,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江南水乡。
太湖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但它的实际面积受到泥沙淤积和人为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在形成以后多有变化。今天的太湖,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接宜兴,东邻苏州,水域面积约为2250平方千米。
太湖流域面积虽然小于鄱阳湖和洞庭湖,但这里气候温和,特产丰饶,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太湖水产丰富,盛产鱼虾,素有"太湖八百里,鱼虾捉不尽"的说法。
太湖县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东与天柱山相望,南与庐山呼应,居长江中下游旅游热线之上。合九铁路、105国道、沪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行车至合肥、武汉、南昌等大中城市只需2小时。全县辖15个乡镇,56万人口,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
太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民风淳厚,文风蔚然,素有“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之称。这里是已故全国政协副*、著名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的家乡,著名诗人朱湘、女社会活动家刘王立明、京剧“叶派”创始人叶春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作家石楠、林学专家马大浦等都是太湖籍人。他们成就斐然,声名远播,为家乡添光增色。如今,状元故里,教育昌盛,莘莘学子,遍及四海。
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龙山夜雨、马路西风、法华方竹、玄妙古松”四大景致自古以来闻名遐迩。汉代建的海会寺、三国筑的上格城、晋代修的佛图寺、唐代建的西风禅寺、清代状元赵文楷墓等文化古迹保存完好。国家级佛教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狮子山二祖禅堂正在修建。当年刘伯承、*在刘畈主持召开*会议旧址胡氏新祠,极具瞻仰意义。赵河汤湾温泉,水温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吨,水质清澈,可饮可浴可医。位于全县中心腹地的花亭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总面积250平方公里,10万亩水面碧波荡漾,气势磅礴。湖中岛屿星罗棋布,四周山峦叠嶂,果木葱笼,是旅游观光、疗养休闲的胜地。
太湖资源丰富,特产众多。这里是全国商品粮、商品牛和瘦肉型猪基地县和安徽省茶叶、板栗、柑桔重点生产县,“天华谷尖”茶为部优产品并获国家绿色食品标识,“方竹”粉丝、天华尖封缸酒是省名牌产品,电机、日用细瓷、水松纸、羊毛衫、板栗罐头、李杜茶干、辣红素等特色产品享誉全国,出口海外。境内有石英石、紫砂岩、瓷土、铁砂等20多种矿产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综合县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原来的吴县市,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吴中区无疑是天堂里的天堂。
“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县”。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吴县占3/4,湖中72峰,吴县市拥有58峰,*规划的13个太湖风景名胜区中,东山,西山,光福 ,角直,木渎,石湖六大景区在吴县市境内,景区内有石公山,林屋洞,启园, 天池山等著名景点,秀山丽水,举目入画。
吴县市文物古迹众多,拥有县级以上文保单位89处,其中省级24处,国家级1 处。有三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司徒庙“清”,“奇”,“古”,“怪”四株古柏,保圣寺的唐塑绝艺作品,紫金庵的彩塑罗汉等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吴县,是旅游者的购物天堂,既有枇杷,杨梅,橘子,梅子,银鱼,白虾, 梅鲫鱼,莼菜,大闸蟹,碧螺春等土特产品,又有苏绣,革丝,雕刻,澄泥砚等 吴文化化工艺品,物产丰富,工艺独特。
怀抱苏州古城的吴县市,区位优势明显。境内京杭大运河综观南北,沪宁铁路,高速公路横穿东西,于上海,杭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紧靠相连,再加上丰富的旅游资源,吴县市近年来建设了包括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太湖大桥,东山、宾馆,光福机场等在内的一大批娱乐和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开发了梅花节,金秋采桂游,四季鲜果游,水乡古镇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了吃,住,行,娱, 购,游的配套服务体系。
太湖风光旖旎,吴中人慧景丽,这里是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
洪泽湖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洪泽县西部,发育在淮河中游的冲积平原上,原是泄水不畅的洼地,后潴水成许多小湖。在我国秦汉时代,它们被称为"富陵"诸湖。其中以洪泽湖最大,面积2069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第四大淡水湖。
洪泽湖古称破釜塘。公元616年,隋炀帝下江南,其时正值大旱,行舟十分困难。当龙舟经过破釜塘时,突然天降大雨,水涨船高,舟行顺畅。炀帝大喜,自以为洪福齐天,恩泽浩荡,于是便把破釜塘改名为洪泽浦。唐代开始名洪泽湖。
洪泽湖为一"悬湖",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8米。洪泽湖的主要水源是淮河,淮河是我国自古以来水患最多的河流之一,而淮河水患必然殃及洪泽湖地区。因而洪泽湖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与洪水的抗争史,并因此留下诸多美丽的传说。洪泽湖的千年古堤就是历代为治水而建,与都江堰齐名,全长67公里,几乎全用玄武岩的条石砌成,蜿蜒曲折有一百零八弯之说。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横亘在湖边的水上长城。古堤目前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洪泽湖的整个形状很像一只昂首展翅欲飞的天鹅。由于洪泽湖发育在冲积平原的洼地上,故湖底浅平,岸坡低缓,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8米,成为一个"悬湖"。在治淮以前,洪泽湖汪洋一片,既无固定湖岸,又无一定形状。参照对淮河的治理,对洪泽湖也进行了整治。现在湖区的东部大堤宽50米,全长67公里,几乎全用玄武岩的条石砌成。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横亘在湖边的水上长城。这条长堤不仅保护着下游地区的万顷良田和千百座村镇,而且拦蓄的丰富水源为航运、发电、灌溉提供了便利。
洪泽湖是一个浅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内,最大水深5.5米。湖水的来源,除大气降水外,主要靠河流来水。流注洪泽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苏北灌溉总渠是洪泽湖分泄入长江和入海的主要河道。
洪泽湖水生资源丰富,湖内有鱼类近百种,以鲤、鲫、鳙、青、草、鲢等为主;洪泽湖的螃蟹也是远近驰名的。此外,洪泽湖的水生植物非常著名。芦苇几乎遍布全湖,繁茂处连船只也难以航行。莲藕、芡实、菱角在历史上即素享盛名,曾有"鸡头、菱角半年粮"的说法。
巢湖
巢湖位于安徽省腹心部位,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水域面积约750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沿岸为合肥市、巢湖市、庐江县所包围。
千里江淮,巢湖最美。巢湖之美,不仅在于她的辽阔浩大,而且因她物产丰富,文脉深厚和遍布两岸的风景名胜。湖中姥山庙有一副绝妙的长联,上联为:“百八里形胜参差,欲盖览绮丽春光,正烟消雨霁,岑楼上洞启疏棂,远黛修容环献媚”,下联为:“万千层涛澜汹涌,若别领清幽秋景,迨风息波恬,长夜间徒倚山渚,冰轮跃彩遍浮金”,高度地概括了巢湖千古名湖的瑰丽景观。
出巢湖市区,抬眼一望,面前便是“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的巢湖。从湖汊登上游艇,轻舟快速向南航行。只见浩淼的巢湖,水天相连,一望无际。湖面上渔帆点点,渔歌阵阵,不消一个时辰,便隐约可见“湖天第一胜境”的中庙了。
中庙矗立在凤凰台赤砂礁岩上,三面临水。该庙建于东吴赤乌二年。以后迭遭兵燹,几次修葺。它背倚朝霞,面对老姥,东顾巢伯,西望蜀秀,现存殿阁为晚清建筑,有三进七十余间。
《巢湖志》对中庙描绘得十分细腻:“红色庙墙,陡峭错落,赤迹凤台,直抵湖中,波涛冲刷,纹丝不动。湖浪吞吐,飞流喷珠,湖潮入洞,犹如钟鸣。”游人临其境,仰视楼台,重檐飞出,灰色楼顶,宛如丹凤之冠,夕阳西照,熠熠生辉,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庙内梁横匾额,殿供神龛,壁描神鬼,廊画天兵。游客誉之为“人间蓬岛”、“别有湖天”、“云护仙坛”之胜境。
庙内供奉的女神是碧霞元君。据古籍记载,“全盛时,春日晴和,烟火相望,河以南、江以北,老稚男女,各持瓣香,诵佛号祈于庙者,肩背踵趾接也。”现在,人们游览中庙,不再是去祈求那虚无飘渺的神的恩赐,而是在劳作之余,去领略那百里巢湖的壮丽景色。
与中庙遥遥相望的是茫茫湖面上的一座湖岛,远望犹如一只巨大的海龟,漂浮在白浪滔滔的湖面上;近观,好似老妇托腮凝神望子,这就是充满神话色彩的姥山岛。
传说很久以前,巢湖是个盆地,盆地中有一座城池叫巢州。某一天,一位渔人捕捉了一条千斤大鱼,运到城内廉价出售。全城人争相购买食鱼肉,唯独一老妇焦姥和女儿玉姑不食。一叟者过闾对焦姥说:“此鱼系吾儿,汝母女不食,必有厚报。见城东石鱼目赤,城将陷。”果然不久的一天,焦姥见东门石鱼目赤,她心急如焚,奔走大街小巷呼号,请全城百姓避灾,然后才携女欲行。忽然晴天一声巨响,大雨如注,洪水横流,巢州下陷。焦姥母女被浊浪冲散淹溺。正在危急之时,小白龙急施法术,从湖内长起三座山,将其母女和焦姥失去的鞋托出水面。后人为颂扬焦姥的德行,又将巢湖取名焦湖,将湖中的山取名姥山、姑山和鞋山。
唐代文学家罗隐过巢湖时,曾有“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的诗句。
船近姥山,只见湖水环绕,亭阁参差,翠岛若浮,宛如“白色银盘一青螺”。
姥山是巢湖中最大、最美的湖心岛。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700米,岛上一塔三亭六山九峰,安谧宁静,景色四季宜人。
阳春三月,山岭新绿,湖水溶溶,春风杨柳,群莺乱飞,一派山野趣味。1964年春,郭沫若曾亲临巢湖,并留下翰墨:“遥看巢湖金浪里,爱她姑姥发加油。”夏日炎炎,姥山却飞红流翠,花香扑鼻,清凉怡人。中秋,则天高气爽,湖水凝碧,杨柳青蒲,果实累累,一派斑斓景色。北宋宰相、《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登姥山诗云:湖岛映微寒,荷菱连水天。入冬,山舞银蛇,红装素裹,岩下数尺冰凌,树上满枝银花,好似琉璃世界。
姥山不仅秀美,名胜古迹亦多,游人在崎岖的山道上行走,若脚步稍重,可听见足下回声震响,这就是姥山特有的“空谷回音”。如果循着声音寻找,就可发现约大小20多处溶洞。大的可容百人,小的也可藏十多人,洞内怪石嶙峋,十分险妙。再拾级攀登,就可以观赏明清古塔文峰塔了。
文峰塔系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庐州知府严汝倡建,甫成四层,因战乱而辍工。清光绪年间(公元1878年),李鸿章倡捐,委江苏补用道、庐州人吴毓芬续建三层完工。工成,李鸿章题“文光射斗”四个大字,并作《姥山塔碑记》一文刻之于石。
塔高七层,51米,133级,系条石青砖结构,层层飞檐走角,八角对着八方,角角装有铜铃,外观雄伟,结构精巧。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人入塔内,门梯交错,左拐右旋,乐趣无穷。每层塔壁四周或题词,或诗文,或砖雕佛像。塔内藏有两广总督李瀚章题写的“举头近日”,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题写的“中流一柱”等25幅匾额和802尊砖雕佛像。
人立塔上,只觉风声呼啸,铜铃叮当,如立云端之上。倚窗远望,烟波浩淼,渔帆点点;近观脚下,姑、鞋二礁如在雾中。
塔刹上镶嵌有李鸿章全像。李鸿章发迹前,曾得益于恩师曾国藩的指点,集结淮军在湖上操练,并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七言绝句:“巢湖好比砚中波,手把孤山当墨磨。姥山塔如羊毫笔,够写青天八行书。”离塔不远处,有座圣姥庙,春秋祭祀焦姥。红楹青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
巢湖晨美,夜景更美,姥山月夜更加迷人。若逢清秋三五之夜,一轮明月倒映在波漪微微的湖中,犹如一颗玉珠镶在湖面上,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溶成一片,真是“一色湖光万顷秋”的美景夜色。清康熙年间,庐州府学正朱弦在《巢湖夜月》一文中写道:“当其微风不生,流光接天,静影沉碧,羁人当此神开,劳者对此而机息,恍乎置身于广寒世界也。”
二、城市
1.巢湖概况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现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县和居巢区。全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2005年末总人口453.06万。
巢湖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周边与南京、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市相邻。淮南、合九铁路及合宁、沪蓉、合巢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长江流经巢湖市182公里,芜湖—巢湖公铁两用大桥和铜陵—巢湖公路大桥横跨长江天堑。依托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和南京、合肥两个航空港,可借“船”出海。
巢湖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藏有34种,其中磁铁矿、硫铁矿、明矾石、石灰石和石膏矿等储量巨大。巢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盛产大米、油料、棉花、蔬菜、家禽、水产品,“巢湖三珍”(银鱼、白米虾、螃蟹)享有盛誉。巢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市自然和人文景观130多处,江、湖、山、泉并存,以水见长,湖光、温泉、山色是“巢湖风景三绝”。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巢湖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五个县(区)均被列入全国粮棉生产大县,并先后进入全国粮、油百强县行列。“两水一菜”(即水产、水禽、蔬菜)发展迅速,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二,特种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一;家禽已形成20多个较大规模的养殖小区:蔬菜面积100万亩,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建材、机械、纺织、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并在省内外同行业中占有一定地位的骨干企业。目前,全市有大中型企业54户,有皖维高新、巢东股份、新力药业、华星化工四家上市公司。旅游业快速发展。建成了褒禅山、华阳洞等五大溶洞和太湖山等四个国家森林公园及半汤、汤池、香泉等温泉度假区。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配套功能明显增强,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
撤地设市以来,巢湖连续6年开展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活动,连续4年开展对外开放年活动,积极实行鼓励外来投资*,建立了市、县(区)行政服务中心,市县乡*行政服务网络,实行“一站式”服务,“一条龙”投资审批手续。营造了良好的政务环境、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巢湖市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立足区位、资源等优势,加快“四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建设,即建成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资金外溢承接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高素质劳务输出基地,周边大中城市科研院所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周边城市旅游的“后花园”。巢湖正在向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湖滨城市目标迈进。
巢湖是一片开放的热土,巢湖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投资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