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的赏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5:3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6:00
01.《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02.《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03.《利州南渡》
【唐】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夕阳正斜照在空阔的水面上,曲折的小岛连接翠绿的群山。江面上传来马的嘶鸣看船归,柳荫下的人们等待着船靠岸。广阔沙草从中群鸥四处飞散,万顷江田上空孤鹭展翅飞翔。谁能像范蠡一样乘着小木船,在辽阔的江湖上面自由飘荡。诗人以朴实、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声色并茂、诗情画意的晚渡图,抒发了诗人欲步范蠡后尘忘却俗念、没有心机、功成引退的归隐之情,反映了诗人淡泊仕途、厌倦名利的心境。
04.《汉江临眺》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楚国边塞连接着三湘之水,荆门山下茫茫九派相汇合。江水滚滚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延绵水雾中时时隐现。波涛汹涌城郭仿佛飘江上,大浪翻滚远空好似在摇晃。襄阳的风光真是无限美好,愿与山翁留此地长醉不归。此诗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采取的几乎全是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登高远眺、极目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6:01
山水诗的赏析
王维隐居终南山时写《终南山》一诗:“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也是王维以画入诗的一篇力作,短短四十个字,竟是偌大一座终南山的传神写照。仿佛与天相接、与海相连的终南山中,云雾茫茫,青蔼蒙蒙,阳光照耀之下,千岩万壑之间,光色变幻,阴晴不定。“分野中峰变,阴晴终壑殊”,完全是一幅明暗相间的青山绿水画。尾联中,诗人侧首遥望,“隔水”问宿处,人物神态栩栩如生,也入画意。诗中景观的远近,明暗、动静如在目前。诗人循终南之美景,走到山之深处,不觉日暮,欲寻宿处,完全适意而为,和终南山之自然美景融合一体。对终南山景所作的这些细致入微的刻画,也正是作者澄心观照自然山水的结果。
终南山
唐代: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接 一作:到)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
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近。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6:01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作为中国南宗画派之祖,不仅对客观景物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独到的审美感受,而且善于将绘画技法用到诗歌创作上,形成诗中有画的构图艺术特色。下面就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看看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构图美。全诗如下: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构图美首先表现在合理的意象安排上,使之形成不同的层次感,最后表现出“诗中有画”的审美艺术特色。所谓合理安排意象,就是说在诗歌结构方面,根据诗人表情达意的需要,将分散状态的自然物象(进入诗歌中,就是审美意象)和谐有序地组合成一个艺术整体,从而形成诗歌的审美境界。就在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两句总写“山居秋暝”。上句写“山居”,是空间描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山”这一意象是表现自己身心的家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句写“秋瞑”,是时间描写。这里的一个“秋”字,突出了雨后夜晚(“暝”)的`“寒意”,从而暗示了诗人的心境。然而,这两句却受“空”领属。我们要知道,在王维的诗歌中,“空”往往表现出的是“无人之意,并非空无一物”。这样,更易于表现宁静幽深的自然环境。接着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句写天空,是从视角来写;下句写地上,是从听觉来写。整个方位由上而下,而其中“明月”与“松”,“清泉”与“石”,这四个意象用“照”和“流”联系,层次分明,并形成一个空间。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句写岸上,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由“喧”而联想到“浣女”,似有只听声音不见其人的审美感受;下句写水中,是从视觉来写的,又“莲动”而想到“渔舟”,同上句一样,渗透联想。就整个诗歌的构图美来说,重点也就落在这两联上。也就是说,这两联中选择了“明月”、“松树”、“清泉”、“石上”、“竹林”、“浣女”、“莲花”、“渔舟”几个意象,用“照”、“流”、“归”、“下”几个动词联系而构成意象群,这样,诗人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把虚与实结合,不但形成“诗中有画”的想象空间,而且在空旷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空寂而不死寂,并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所以,诗人在最后写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诗人的精心构图,描绘出的是优美的自然,让人心动的淳朴的风俗,这为“王孙自可留”的思想奠定基础。可见,诗人描绘自然之美,目的就是借此暗示了自己远离官场、洁身自好而归隐的决心。
总之,我记得唐志契在《给事微言•品质》中说过:“写画须要自己高旷。”也就是说,要真正表现出境界高远的诗歌,自然须要诗人具备超越的见识和至极的胸襟。王维在《山居秋暝》中,通过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高远的佛学思想及其精通的诗歌创作手法,全方位精心“构图”,并融入了自己的志趣和恬淡的情怀,从而表现出构图美。所以,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