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5:07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7:58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崭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春节原名“元旦”,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辛亥*胜利后,南京临时*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扩展资料:
过春节的意义:
1、团圆
不知何时起,人们已经不再像先前那般对春节另眼相看了。至于其中的原因人们早已说得尤其不少的了。然就个人而言,或许还不至于不把春节放在心里,因为就着这样的节日可以图个全家团圆,共叙一年中的悲喜得失苦乐酸甜,证明家庭仍然是现在的社会中的最牢不可破的组成单元。
2、联谊在国人的心目中,在我国五大传统节日中没有哪一个比春节更让人看重的了。春节里除了自己家人团圆之外,走走亲戚串串邻居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这样不仅使人们在交流相互信息的过程中,增进了解彼此间的其他相互的盲点,也让人们的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拉近,和谐了家人也和谐了朋友更和谐了社会,和乐融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9:16
在咱们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诸多节日中,如果要选择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那无疑是春节了。春节自古有百节之首的说法,有关春节的各种民间传说故事更是遍布大江南北。这些传说故事在各地流传的过程中,其具体的内容细节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但基本的故事框架却大致稳定。追溯这些民间传说的本源,仿佛是阅读一封跨越数千年的信。我们为什么要过春节?这些传说故事中也隐藏着祖先们的答案。
一、关于春节,那些常见的民间传说
关于春节的民间传说实在是太多了,可以说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春节故事。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这些传说就会发现,还是有一些故事在全国各地普遍流传的。虽然这些故事在文本细节上可能有差异,但大致的框架还是差不多的。咱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里面选择了几个,大家可以看看是不是似曾相识呢?
首先是关于过年的,这应该是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传说年是一种吃人的怪兽。但这种怪兽特别害怕红色,也害怕响声,同时又特别忌讳人说它胆小。因此人们在过年的时候,会贴各种红色的纸,还会放鞭炮,都是为了对付这个怪兽。
其次是关于压岁钱的传说。传说有一种叫做祟的妖怪,红眉绿眼,比鬼还鬼。这种妖怪专门在腊月三十的晚上出来残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用红纸包十个铜钱放在小孩的枕头边上,祟拿了钱就不伤害孩子了。
再次是著名的门神的传说,说的是秦琼和尉迟敬德守护李世民的故事,由此产生了贴门神画的习俗。
第四个是关于过年贴福字的习俗,流传比较广的是和朱元璋有关。传说有一次过年,朱元璋要杀一户门上贴了福字的人,然后马皇后心善,就偷偷地传话让所有居民家里都贴上福字。
最后是关于社火的习俗,传说是因为古代的一场大瘟疫。百官受到土地神的指点,组织民众敲锣打鼓走家串户,最终战胜了瘟疫。延续至今,在春节期间有些地方会有社火仪式,人们组成队伍敲锣打鼓,祈求来年无灾无病。
所有这些传说,在今天的人看来似乎有些原始和荒唐。但如果我们追溯这些传说的起源,实际上可以看出先民们的许多观念和意识。我们为什么要过年?以及为什么春节会成为百节之首?这些传说故事里,其实包含着古代先民们的答案。
二、春节关乎生死
生存和繁衍,这是任何物种最根本的两大需求,人类自然也不例外。从关于春节的各种传说故事里面,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先民们对生存的强烈追求。很多的故事里,比如年兽,比如压岁都出现了吃人的怪兽;在社火的传说中,也留存着先民们的瘟疫记忆。这些实际上都是先民们对死亡的一种恐惧意象。
但是,面对生死间的大恐怖,我们的先民并没有瑟瑟发抖,而是积极地采取了他们能够想到的办法。诚然,这些办法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是那么的原始,甚至是愚昧的,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们在当时的认知条件下,积极求存迸发出的生命的力量!
三、特殊的大年三十
在诸多的春节传说中,都出现了一个共同的时间节点,那就是大年三十。年兽也好,小妖祟也罢,都是大年三十出来吃人,连门神也是年三十要贴上。这种共性显然不是单纯的巧合。对先民们来说,年三十这一天,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的。
在远古的洪荒时代,人们过着寒暑不知年的日子。在漫长的时光中,先民们逐渐的形成了对时间的认识,有了对时间计量的方法,也就是岁时观念和相应的历法。在先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冬季无疑是非常难熬的,天寒地冻,食物稀少。而年三十这一天,正是“月穷岁尽之日”,也就是最难熬的时候。过了这一天就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日子就要好起来了。
可以说年三十这一天,在先民的观念里就像是黎明之前最黑暗的时刻呢。咱们今天把过年当做是一个纯粹的喜庆的日子,可实际上对我们的先民来说,这一天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
四、春节关乎善恶
在各种关于春节的传说故事中,也渗透了先民们朴素的善恶观念。咱们能看到,几乎所有传说中都存在着朴素的善恶二元对立:孩子是善良的,怪兽是*的;门神是善的,妖魔是恶的;皇后是善的,奸臣是恶的;等等。而故事的结局,总是惩恶扬善。这样的文本书写,看起来似乎有些“幼稚”,但其实这也是先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期许吧!
除了期许,我们的先民其实也曾勇敢的把这种追求付诸实践。比如在社火的传说中,虽然借助了神灵的力量(土地公),有着文武百官的领导,但每一个普通的先民也都参与到了驱逐瘟疫的过程当中。谁能说这不是一种主动的勇气呢?
五、春节关乎家人和集体
在社火的传说故事中,纵然有着神灵的帮助,百官的领导,但村民们最终也是“组成队伍祛灾攘瘟,求吉祥平安”,而在与年兽的各种“斗争”中,我们在故事里看到的几乎也都是村民们集体出动。所有的争取,所有的抗争活动,都是以集体的形式,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完成的。这样一种“集体主义”的叙事明显不是偶然。因为在个体的生存能力极为有限的环境下,先民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下来。尽管这集体的形式,从一个山洞,到一个部落,再到一个家族以致邻里乡党,其范围在不断地扩展,但精神的内核并没有变化。
这样一种群体意识,其实也反映在春节的很多习俗中,比如说拜年。在整个古代社会,拜年实际上都是采取“团拜”的形式。不论是官方皇帝与大臣们的“大朝会”,还是民间亲族之间的拜年活动,实际上都有着强化集体意识的作用。即便是到了今天,随着人们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展,血缘地缘的羁绊在不断弱化,每到春节,人们依然会尽可能地回到家人的身边。团圆,依然是春节固有的文化习俗,亲族和睦也依然是绝大多数中国人不变的向往。
咱们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风土人情。然而,春节却是我们绝大多数民族、地区都有的共同节日。我们在前面提到的了各种春节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与春节这个节日一起,跨越了时间,跨越了空间,甚至跨越了民族,延续几千年而经久不息。
我们经常说“爱国”,说“民族情感”,但实际上国家也好民族也罢,不能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所有的情感,都是要有具体的事物作为附丽的基础的。而春节这样一个节日,以及流传下来的这些传说故事,让几乎所有中国人,在每年的同一时间,开展着同样的活动,共享着同样的记忆。数千年的循环往复,才构成了我们今天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文化基础。
春节的传说故事,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故事,而是承载着祖先的记忆。隔着数千载的时光,阅读祖先们的来信,不妨说一声:你说,我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10:50
俗称的过春节,指的是在春节这天改善没改善伙食、守没守除夕夜、拜没拜年、上坟祭祖没有,这些事都做了或是部分做了,这就叫过春节了。如果春节该履行的没有履行,就是没有过春节或者叫没过好春节。其实,春节只是一个一元复始的日子,是光阴,不是要过不要过的,而是必须过去。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12:42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